回覆列表
  • 1 # 裴曉鋒

    老子哲學的最大貢獻就是《道德經》的第一個字:道。這是一個至高的思維,也是中華民族走向精神成熟的標誌。我所理解的《道德經》用老子的原話說就是:行與大道,無為而治,上善若水。

  • 2 # 天宇光明

    《道德經》

    宇宙物質運動衍化規律及其社會應用法則

    大道玄靈,老君傳經;啟蒙愚世,助升文明;空無自在,道化有形;陰陽沖和,萬物發生;人器合道,借德修成;社會與人,體系相承;聖治無為,和諧永盛

  • 3 # 瀟灑自由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奉為道教始祖,有著作《道德經》傳於世。和古希臘時期的一些哲學家的認識一樣,老子也認為世界有一個本體,它的本體是道,透過對《道德經》的解讀我們發現道所具有的性質。

    以下內容為對《道德經》中涉及到“道"的概念的部分闡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

    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釋義:這種斷句方式由當代哲學家黎鳴先生提出。而黎先生對此句給出的解讀在某種意義上以另一種方式全新解讀《道德經》的意思。

    (對於人類來講)道分為可以認識的道、不可認識的道和一般的道(規律);因而對應三種道,概念又分為可以描述的,不可描述的以及一般的概念。在沒有概念之前,天地就已經存在了,我們給孕育天地的母親一個名字。 保持沒有慾望干擾的理智狀態可以認識它的妙處,而帶有慾望情感的認識則是片面的。 以上兩組概念同出於一個來源,名字不同,但都很玄妙,是認識萬物的方法。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釋義:道之大浩瀚無窮,因而絕對不可改變。萬物依道執行正是道的本性,道的本性即是被依存,人們依道成功之後並不能由此而將道據為己有。能夠為萬物提供資財而不因此自為於萬物之主,然而因為它的無慾並沒有佔有任何資財,因為沒有資財支撐而被認為是渺小的。萬物依存於它,卻被認為是宏達的。因為它終不憑藉它物支撐自己而變大,因而是獨立執行的實體,所以沒有任何存在可大於它。——第三十四章

    從以上的綜合,我們可以看出,有一個可以”為天地之母“的存在,那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在這個根源之前,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恆久的存在,那就是道,在漫長無邊的歲月中,道一直在執行,道的浩瀚可以用逝去來形容,並在逝去的終點產生相反的軌跡繼續執行。並在某一時刻“自然”產生了萬物。

    我們無法直接的獲得對它的認識,因為道總是若有似無的隱藏在表象的背後, 然而這個“天地之母”,永恆存在,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假如我們認識到了它,就能夠把握萬物執行的軌跡。

  • 4 # 張春龍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道文化的首作,值得一讀。該書字數雖然不多,可是意義深長,蘊含無窮哲理,特別是禍福相依之哲理早就奠定了辯證法之兩分法。學習《道德經》,雖然各家解釋較多,但是主要在於自已自學自悟,悟出真義,加深理解,豐富文化。

  • 5 # 湘子橋畔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歷史以來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是趨之若鶩。它是人類文化歷史上的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闡述修身治國之理,人生真諦,給人思想啟迪。像是一個智慧寶庫,只有靠讀者去細細品味,才能體悟到其中之奧妙,指引人生方向。

    《道德經》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 6 # 五斗米幾塊錢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一本純文言文的書。要讀懂這本書,沒有一定的文學素養是不可能的,當然可以讀譯本,但古今中外註釋道德經的文章數不勝數,並沒有能完美的註釋老子全部思想的著作出現,基本上都只能部分的解釋了道德經或者解釋了自己理解的道德經。只有自己慢慢的讀,慢慢體會,才能理解道德經的真髓。雖然只有短短5000言,但用一生不一定能讀通哦!加油吧!

  • 7 # 窺探者

    一定要好好看,對道不理解的話,可以先看看我寫的一篇帶您走進老子的世界,至少可以讓您入門,然後再去經常翻閱,找到自己的東西,但一定不能忘了靜修。社會科學部分多瞭解,有助於以後人生輪迴中的應用。

  • 8 # Pai老子行動

    最近買了本《道德經》,大家對此怎麼看?

    其次,勸你重新去買一本《老子》。為什麼這樣說?

    《道德經》這個名字只用於傳世本的老子道德經,並不用於1973年從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秦漢帛書《老子》。

    《道德經》顛倒了《老子》的順序,從“道可道”開始。帛書《老子》從“上德不德”開始,才體現了《老子》的真正順序。

    從《道德經》開始,就如同修煉《九陰真經》從下半部開始的梅超風,不走火入魔都難。為什麼這樣說?

    《道德經》從“道可道”開始,單單第一章的內容就會難住不少人。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如果讀過帛書《老子》,就知道這句話被改過。帛書《老子》寫作”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皦。“無慾,觀什麼妙?有欲又觀什麼皦?都是沒有人能夠講得清楚的。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如果讀過帛書《老子》,就會知道,這一句話又被人改過了。帛書《老子》寫作”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文字不同,含義也不一樣。

    總而言之,從《道德經》著手,會讓自己陷入玄學的迷霧之中,根本不能從《老子》當中獲得真正有用的知識。

    從帛書《老子》出發,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帛書《老子》從“上德不德”開始,所涉及的都是與行為有關的內容,做或者不做,做又怎麼做的問題。跟著老子的思路走,就可以非常輕鬆地讀懂了《老子》,也可以非常輕鬆地按照老子的要求去做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不德和不失德,實際上是上得和不失得。不知道得的什麼,也不知道不失得的是什麼?不要緊,繼續往下看。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者,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涉及的還是行為。從上德到上禮,一個人要做的事情是越來越多。對於上禮,不僅自己要做,還要求別人也做,只是要求太多,別人都不吱聲了。反過來,從上禮到上德,一個人做的事情就越來越少,日子過得就越來越輕鬆。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喪失了道,也就是不能作為一個道者,就作一個德者;不能作德者,就作一個仁者;不能作仁者,就作義者;不能作義者,就作禮者。同樣的,把這段話反過來,作為禮者,要努力成為義者;作為義者,要努力成為仁者;作為仁者,要努力成為德者;作為德者,要努力成為道者。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禮,就是以《周禮》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禮法制度,它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淡漠的體現,是社會秩序混亂的罪魁禍首;前識,過去的知識,也就是人們在《老子》面世之前所掌握的知識,利用這些知識不會認識真正的道的,只會認識華而不實的道,很多人說道不可道實際上就是在承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足以認識道。明知不可為而為,難道還有比這更愚蠢的做法?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這就是要告訴所有要立場成為德者甚至道者的人,不要相信禮法制度,也不要想著首先去認識道。

    不相信禮法制度,也不去認識道,讀了《老子》之後做什麼?帛書《老子》第3章就說了,為道去,“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 9 # 曹園園

    經典始終都是經典,但是不要帶著你的或作者的個人意志去看。放下頭腦。

    沒有頭腦是一種神聖的狀態。神並不是一個思想,而是一種無思想的經驗。它並是不頭腦裡的內容物,它是頭腦裡沒有內容物時的爆發狀態。它並不是一個你可以看到的客體,它是那個去看的能力。它並不是那個可以被看到的,而是那個看者。它並不像聚集在天空中的雲,而是當沒有云時的天空。

    當意識沒有走向任何外在的客體,當沒有什麼東西要看,也沒有什麼事要想,只是純粹的空,那麼一個人就會掉進他自己。沒有什麼地方要去——一個人就只是放鬆下來,進入到自己的源頭,那個源頭就是神。

  • 10 # 風水財運與人生預測

    最近才買道徳經,可能是年青人。

    對於一個肯學習的人,總會有收益的。

    年青人初得道德經,只要閱讀就行了,多看多想就有收益。

    一切的一切,在實際生活中應證,再與老子的經典符合,此時會有所感悟。而對老子道德經大部分都能理解,需要時間與生活中的磨歷。基本上到了五六十歲才發現道德經的真理。而真正能讀懂道德經的人應該很少,因為道德經包羅天地之間的真理經典,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醫學,修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被宋仲基宋慧喬離婚的訊息霸屏,很難過,求推薦喝了能開心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