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念頭源於心

    既 予與人 己欲有,既 與為人 己欲多,重點 〃 既〃

    等同於 德 ,保持 〃長既 〃 即是 厚德,方可 載物···

  • 2 # 香漫寶居

    個人的淺陋的理解,德,為德能。能力,如果講大自然的德能,他是無盡的。從人來講,能達到天人合一,與大自然相融,那這個人的德能,也是無盡的。這是大自然或每個人,他的自性:也可以稱為本性,在佛家講佛性。人人所具備的。這個德,就是自性裡面的潛能。每個人自性裡面,藏有無盡的智慧和德能。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相隨。不過要講清楚,這個德里面,是純善無惡的。他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某個人有能力。他那個能力裡面不純,藏有惡意。老子講的這個德,是人類最初,本性裡面所帶的能量。而人的本性,是純善無惡的。如果我們真能迴歸本性。那做起事來,就能像上面說的,萬善相隨。只是我們的本性,都被貪心妄念矇蔽。這個萬善的,萬能萬德的本性,顯現不出來。所以對老子的這個德。感覺含混不清。不知道這個德,才指的什麼。

  • 3 # 貴州熱點資訊

    道德二字,無非就是:

    道者萬物規律(本源),故以道煉己;

    德者利益萬物(利他),故以德載物!

  • 4 # 美石奇緣82042234

    我理解的"德",即是先天人的本性加以後天的修身養性而呈現的一種社會表現。德是紮根於靈魂中的,教人為善處事;教人愛國愛家;教人固守作人的根本。“德高望重”用以稱頌哪些修身養性已達高境界的人們;“道德敗壞”、"德不配位"用以責吒哪些侵犯人民利益的敗類;無論是高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德”是作人的第一標準。

  • 5 # 湯天德

    老子道德經中闡述“道”比較全面,而講“德”講的比較分散。所以要重新排列才能理解老子講“德”的全貌。 不過,在講“德”之前,先從“德”的金文字意入手,會有清悉的概念。德的金文是站在天文臺的中央(十)用眼睛(目)看七曜(心)的執行(雙人旁)。所以“德”就是日、月、木、火、土、金、水執行對應於萬物的自然表現,這種表現體現於日岀月升、四季元運、生殖繁衍等的自然規律上,而這些自然規律沒有任何人主導,但卻自然執行,這就是“德”。

    老子在第十章中就說明了”德”的這種特質:”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而“德”的另一個特質在道德經的開宗明義的第一篇中老子就以”名”這個字來說”德”的本質,”德”是具體存在,但無法用文字或言語來說明的,所以說是:”名可名,非恆名。”。因此,老子在第三十八章再次強調:"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有德的人不會表現出他有德的樣子,因為他的行為因為遵循”道”的規律,早就已經具備了”德”的特質.。

    道與德究竟是什麼一種關係?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提到:”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道與德之間就是生養的關係,人人都有道性,但是也有欲性,如果沒有德來養育,縱使是聖人所生的後代,也會墮落沉淪,如果有了德的養育,縱使是市井之民也能得道.。

    那究竟如何能得到”德”的教養?這一點老子與孔子的教育觀念就大相徑庭了,孔子強調要行倫理,行仁義,行慈愛的教育,人才能具有”德”.而老子卻告訴我們”觀自然”,而水就是最好的教材,老子從觀水中體會到”水的七善”,也就是說老子要我們觀自然的規律,應照回我們自身的行為,只要向自然學習規律,自然得到”德”的養育。

  • 6 # 鬼谷鳳犧

    如果你說的“老子”是寫了《道德經》的那個李耳,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那個“老子”,我想這個問題,我比較有發言權,因為在下喜好古典經文,所以對經文鑽研入骨,很是痴迷,《道德經》這本書,“道與德”不可分離,因為它們是協同統一的,就像人的身體和靈魂一樣,缺少任何一個,都喪失了原本存在的意義!

    “道”,就是道路、途徑,衍生成為一個系統,或者某種程式,每一種系統或程式,都是無數的規律、方法、途徑的總和。“德”就是道德、倫理,衍生成為一種規則,法度。道路會有千萬條,但如果沒有規則法度的制衡,那麼這種“道”,最終都會走向毀滅。這是“道與德”的關係。河南靈寶人造《道德經》

    如果以一株花草為研究物件,那麼“道”就是這盆花草的成長方式,或許是室內的盆栽,或許是室外的花草,或許是人工養殖,用營養液和人造光去培養,或許是自然養殖,靠Sunny、土壤和水分來培養。“德”則是養殖這盆花草所需要注意的事項,比如說不能用火燒,不能用油澆,只要違背了這些注意事項,那這株花草,應該基本是涼涼了。

    所以“德”,應該是一個人,或是一個集體都需要遵循的道理,這些道理都是古代先賢經過漫長的紛爭衍化,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和畢生心血,所灌注而成的。如果違背“德”,那麼假以時日,必定會招致禍患,可以說這是先賢們,對於未來的慎重思考,而做出的決定!《平語近人》第三集選圖

    助人為樂,以為德;捨生取義,以為德;知恩圖報,以為德;懲惡揚善,以為德;勤勞節儉,以為德。許許多多,都是中華民族,古代先賢,用智慧得出的結論,但今天很多事情,似乎已經開始與“德”相悖,我們不得不警醒!

    “德”為何物?在老子看來,應該是一種生存之道,長久之道,甚至是治家、治國、治世之道。家庭無德,倫理亂、綱常破,註定難以堅固;企業無德,中飽私囊,唯利是圖,註定由內而外,土崩瓦解。

  • 7 # 因自然而快樂

    是安靜,是無念,是以虛為實,是容。是吉祥。

  • 8 # 大明668

    近道識道明道得道懂道是為德

  • 9 # 春衫不薄

    我的個人理解是,德即人心。道德,天道人心。

  • 10 # 王強的價值經營

    老子哲學思想完全體現在《道德經》中,道德經分為兩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

    道和德是老子自然哲學的兩個不可分割、相依相存的核心概念。

    道是宇宙中萬事萬物的本源,而德則是道的踐行。

  • 11 # 色即是空710

    德通假得,意即得到。道即佛法中的自性或真心,德就是道的體現,它應圓滿表現道法,表現不完全,德和道不能完全重合,則德對道而言就有虧欠。所以道德經裡講,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道德水準按序降低,到禮時就是底,不能再降。

  • 12 # 追夢時光

    “德,道德、品行、政治品質;厚德載物、心意、恩惠、弘揚文明、淨化靈魂的道義思維。

  • 13 # 鏡花水月128063329

    意休廖痕惜 長為長長為常 漏息數計雄 大德在耕田 種心常時世 少老孤依知

    意義休渺痕集惜 漲為漲長為以常 漏下的息數計算非常宏偉 這德就像前者不停的耕田 種下的心常常時世而驚醒 少老都是在孤單時而知

  • 14 # 有的使用者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德應該是依據道而做出的行為。它與人們習慣上理解的得是相反的,只有不得,只有舍,才有德。依道而行,是功德,功德積累的足夠多了,才能通天徹地,感化周邊,利益眾生。

  • 15 # 小仔她爹

    我不知老子的"徳"的祂所涵義,因為這隻能去問老子本人,而祂卻在靈性二界中存在。我也懶得跑去問祂。至於,我這裡的"徳"很簡單,對一般人而言,就是與道的契合度。事物x契合度=道!就這麼簡單,還吡吡個啥?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徳"就是"道"!當你把"道"和"徳"分離來看,那其實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道"和"徳"了。道即徳,徳即道,兩者無二。只是道為天,徳為人而已。徳是道的投射,道為徳的本源。雖然,徳為"假",道為"真",但一般凡人意義上就沒必要較真地去區別它們。畢竟人不能在天,天不能入地!當聖者入世,則天是天,地是地。天即地,天地合一!所以,道德為一是為真一!

  • 16 # 生活中的小馬

    德什麼是徳?這要從文化發展,歷史背景。德包羅永珍,這是中華5000年的瑰寶!智慧的象徵!人都在不斷的從歷史教訓中吸取經驗,趨長避短!德是向上的智力的光明的和善的,從德中可以看出個人品德。德說大又大說小又小,大到國家小到交友!把德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當今社會!國家提倡向德,國富民強繁榮和諧!反之雜亂處處是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裡壓力大,想起往事就心慌喘不過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