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家班安化黑茶

    如果老子真的是提倡無作為,不上進,那道德經還能流傳千年,那就真的是奇蹟。

    現實中確實有很多人談到老子就會說老子傳播的是無為消極的思想,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無為,首先是一種哲學思想,一種有就是無,無就是有的不二思想,與佛說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同理。

    無為,再則是一種不妄為,順勢而為,有所作為的上進思想。

    老子的思想不是現代的課本教條,某種程度上更需要去領悟,並且很多人的解讀都不一樣,如果照本宣科,按文取義,道德經會是兩種意境完全不同的理解,老子都會覺得冤。

  • 2 # 詩驀詩書畫

    《老子》第二章,老子所主張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不作為,而是不為所欲為的意思。眾所周知,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該死的戰爭,老子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戰爭片大家沒少看過吧,大軍所到之處,燒、殺、掠奪無所不為,百姓苦不堪言。只要有戰爭必定有流血與傷亡,烽煙滾滾,寸草不生,百姓流離失所,有的也難免死於戰爭。悲哉!

    老子認為做為統治者,只要“逆道”而治,戰爭永遠不停息,今天奪了一個城池,明天還會繼續;今天吞併了一個國家,明天還是不會停歇的……這就是人性慾望之貪婪,佔有慾不停膨脹,永不滿足,噬血成性,為所欲為。

    因此,老子的“無為”其實是去“欲”存真的大作為,他認為統治者應“順道”而治理國家,不窺探別人的領域,不強取豪奪,把自己統領的侯將兵馬管理好、養好,國強馬壯了,別的國家也不敢來侵犯,自然而然,國泰民安。這就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道法自然。

  • 3 # 夢露居士

    老子說的無為當然不是不作為的意思。如果無為就是不作為,那麼老子的思想也太過膚淺了,怎麼可能流傳兩千多年,長盛不衰呢?

    《道德經》是一本寫給統治者看的政治理論書籍,老子寫《道德經》的目的,就是教統治者如何成為“聖人”。聖人如何治理國家呢?就是“無為而治”了,這是聖人的統治之道。老子在《道德經》裡寫道:“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在《道德經》中,“無為”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但是對於“無為”,人們常常有兩種相反的誤解:

    有些人說,“無為”就是不作為,什麼都不做。這些人批評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太消極,不能積極進取,兼濟天下,只是隱逸之士的哲學。

    有些人說,“無為”是表面上不作為,背地裡無所不為。這些人認為《道德經》是專門寫給陰謀家看的權謀詭詐之書,老子是陰謀家的鼻祖。

    這兩種人都誤讀了《道德經》,沒有理解“無為”的真意。那麼老子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無為”,其實是為了反對“有為”,而“有為”則是針對春秋亂世的諸多統治者而說的。當時的統治者們強作妄為,肆意地擴張自己的慾望,用森嚴的法令來約束、限制百姓,用沉重的賦稅來搜刮、剝削百姓,弄得百姓苦不堪言,貧窮飢餓,隨時都處在死亡的邊緣。

    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們,能力不足以有作為,卻偏偏要強作妄為,最後只能成為老百姓的禍害。統治者的作為越多,他們對老百姓的危害也越大!所以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思想,認為統治者不應該強作妄為,要讓百姓自我化育,自我發展,自我完成。

    無為的統治者,既不用嚴刑峻法去約束百姓,也不用橫徵暴斂去侵擾百姓。這樣人民自然能夠安樂富足,社會自然能夠和諧穩定。比如漢代的文帝景帝用老子的學說讓百姓休養生息,開創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其實,“無為而治”不僅僅是道家的理念,同樣也是儒家與法家的主張。

    比如《論語·衛靈公》中記錄了孔子的話:“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儒家認為,只要統治者自己修德,百姓就會自動追隨,自我治理,不需要君主三令五申的釋出政令。

    法家同樣認同“無為而治”,認為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君無為而臣有為。君主只要統御臣子,把具體的政務交給合適的臣子去做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君主插手具體的事情,反而會弄得一團糟。

    其實,不光華人主張“無為”,西方人同樣認同“無為”。比如十八世紀在西方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最懶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句話所揭示的道理正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但老子在公元前五世紀便提出了這一說法,比西方早了兩千多年,堪稱偉大。

  • 4 # 朵朵佬爺

    我看了前面諸位的觀點,大體上是說,“無為”不是真正的無為,而是有為。其實,老子講的無為,是真的無為,不是有為。老子的無為是一種理念,是哲學思維。當然,無為也不是不上班、不種地、只等天上掉餡餅喲。有人說,無為,還要老子說什麼呢?老子提倡無為,是針對當時許多人慾望難填來說的,認為只有清心寡慾,才會有和諧社會。老子觀點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老子的無為,有三個方面的意義。老子觀點的核心是效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是相通的。無為的第一層含義,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老子是不主張戰天鬥地的,而主張順其自然。有個笑話,上帝召集動物開了一個會,上帝問:如果再造一個地球,諸位有何建議?動物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最好不要造人這個動物,人類雖然自我感覺良好,但遭到了其它動物的吐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無為的第二層含義是,處理好君王與臣民的關係。老子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劉邦“與民休息”就是老子這個意思。有時,統治者的作為,實則對百姓的傷害。如楊廣,開大運河,建萬世之功,但勞命傷財,百姓苦不堪言。老子是反對君王瞎折騰的。無為的第三層含義是“不爭”。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不爭是最大的爭。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為什麼?遇上了一個司馬懿,司馬懿就是避戰,任孔明怎麼叫罵,就是閉門不戰,蜀國糧食不繼,鬧騰幾天就退兵了。所以,不爭是三十六計之上的妙計。

  • 5 # 伊尹597

    【經文】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為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以弗去。

    【譯文】世間人都知曉美,作為美醜陋已在其中了。都知曉善,惡是在不善中產生的,有無是在相互存在中生成,難易是在對比中形成的,長短是在相互切割中生出,高低是在相互對照下溢位,意聲是在音響中相互和鳴,先後是在相互運動中顯出。這就是宇宙永恆規律。因此,有聲望的修道者不做妄為之事,不去言談說教,道始終不干涉萬物生長,不按自己意願而為,成功也不自居有功,正由於衪不居功,所以,功績才不會失去。

    【領悟】一、老子透過對事物在對比中區分,在對立中統一,在對照下區別等自然現象及其對內在聯絡的闡述,從中教化修道者要知曉聖人、仙人、神人、佛道之人都是在俗民、凡人、世人中修練而成的,又都是在與世人比較中而存在的。同時也暗示修練者知曉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規律,修道者有修練的規範。都是不可違的。要從世人修進靈界都必須按修道規範去修練,才能提升至靈界為高階生靈。

    二、老子教導修道者應知曉在靈脩征途中,無所謂什麼難易,什麼層次高低都是在比較中存在的,沒有固定永恆標準。修道丶是無止境的,獲得道的能量也是無限度的。所以修道者不應滿足,應自覺地向高精深空無修進,去攀登靈峰。

    三,老子教化有成效、有本事、有功能、有道術的修練得道者不應自居有功自傲。更不要在世人面前顯露,若是違背,功能就有可能消失。有甚者還可能招至災禍的懲治,老子的教悔是千真萬確的。

    這就是我的領悟,供享用。

    了一

  • 6 # 貴州熱點資訊

    無為而治,可用“以正治國,以奇制勝,以無為取天下”這句原文來切入進行闡述,講的是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的三項能力:

    “以正治國”就是正人先正己,正外先正內,正下先正上,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領導者首先要學會自我管理,從而影響他人、下屬、外部的自我管理,具體點來說就是端正自己則家人才會端正,家人端正則左右親信才會端正,左右親信端正則政府內閣才會端正,政府內閣端正則整個國家才會端正。

    “以奇制勝”就是在謀略上要能博謀善斷,識機適變,如此才能以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達到敗敵制勝的目的,如《孫子兵法》中的“用而示之不用,遠而示之近,近而示之遠,親而能離之,逸而能勞之……”奇的核心就是反履之術,反行其道,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通權達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以無為取天下”就是順人性,足人慾,得人心,任人長,授人權,賞人功,以此獲取天下。漢高祖劉邦此話就是最好的證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謂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擅於讓有能力的人為我所用,並籍此獲取自己的功業,通俗點說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關鍵在於一個“借”字——借一切外力,而“借”的具體方法就是以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以滿足別人欲求來滿足自己的欲求。

    另外,再多聊兩句,一個合格的領導者除了善於反省自律、博謀善斷、知人善任之外,還應該具體戰略眼光,確定清晰地發展方向統一人,樹立崇高地團隊使命凝聚人,“正、奇、無為”只是實現戰略的方法。

  • 7 # 網聞博報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有醜陋存在。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是因為有邪惡存在。所以說,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相互顯現,高和下相互襯托,音與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這就是相對偶然性中的絕對必然性。因此,得道的聖人都是能夠道法自然處無為之事,用身體力行推動文明教化,遵循萬物興衰週而復始的自然法則,促進社會生產迴圈而絕不截留為私人所有,因勢利導有所作為而絕不獨斷專行任性冒進,有了成就也絕不貪戀功名獨享其利。正因為不居功自傲追求私人利益,也就不存在什麼失落感。

    顯然,只有聯絡上下文和作品的時代背景,我們才不會陷入斷章取義咬文嚼字的誤讀誤解。因此,我們這裡就不妨再複習一下第一章的內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人們通常所說的道,並不是原初本真自然存在的天倫常理大道。人們通常所說的名詞概念,也並不是世間萬物的原初本真自然存在。天地原初無以名狀,這就是看不見的無形之氣。萬物始生有名可稱,這就是看得見的有形之象。因此,只有上升到忘我無私的虛無境界,才能夠感知天倫常理大道。而從為我所用的現實角度,也可以探索和掌握天倫常理大道的運動變化規律。實有與虛無,原本同出於道生一之源,只是人們描述的名稱說法不同。這種一生二的同根同源,就可以稱為玄虛。玄虛而又玄虛,這就是自然宇宙世界氣象萬千的奧妙之源。

    由此可見,第二章的內容,就是對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進一步闡釋和論證。“故常無慾以觀其妙”,當然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玄之又玄”,一般人對此也很難理解。到了“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正邪善惡美醜真偽黑白分明基本判斷的“常道”,這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如前所述,就像華人“知道不知道”的口頭禪一樣,在經“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後形成的《尚書》版本中,也倖存著這樣的記載:“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現在的話來講,此所謂《三墳》之“大道”,就是華人祖傳的“大道主義真理”。此所謂《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義真理”的時代性闡釋和實用性發展。

    眾所周知,古漢語文言文中,有很多同音字和通假字。這裡的伏犧,就是“三皇五帝”中的伏羲氏,在古籍記載裡又有太昊、青帝、宓羲、皇羲、犧皇、庖犧、包犧和伏戲等多種稱呼。據傳,伏羲氏為風姓,是燧人氏後裔華胥氏之子,大約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在經歷了“女蝸煉石補天”的“大洪水”劫難之後,伏羲氏與女媧氏“滾石磨盤兄妹成婚”生兒育女,從而在“華胥之州”延續了華胥部族的繁衍生息。伏羲氏“始作易八卦”,這就是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化的“大道之源”。自從“盤古氏開啟鴻蒙”,再經“有巢氏教民建房築屋”、“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華胥氏教民結繩織衣”、“伏羲氏作易八卦通天道”、“神農氏嘗百草教民稼穡”和“黃帝振德修兵替天行道”,就形成了“上下五千年”中國大道文化的延綿傳承。

    此所謂“三皇五帝”祖傳的“大道主義”,最初就產生於“上五千年”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時代。這裡的“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玄之又玄”。所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奴隸制小康社會,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因此,從《五典》之“常道”,再到“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克己復禮”,此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常道”文化傳承,就必然是“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名可名非常名”。從“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到“常有欲以觀其徼”的“有無相生”,就是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與奴隸制小康社會“公私之變”的“道不同”。

    歸根結蒂,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完全取決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破私立公”的“自我革命”。如果不能突破“常有欲”的利令智昏精神迷障,就根本不可能感悟老子所傳伏羲、神農和黃帝的“大道”。

    此便是,《問道老子:實現迴歸自然大道的自我超越

    》之《正復為奇不稀奇》

    正道Sunny顯公義,

    邪道陰怪謀私利。

    反正入邪一念間,

    人面獸心暗角力。

    私字當頭百惡生,

    先富更富鬥奇智。

    天下為公自揚善,

    妖魔偽善扮天使。

    道法自然天之道。

    抑強扶弱行大義。

    叢林法則獸之道,

    弱肉強食爭小利。

    有形之象明可見,

    無形之氣難感知。

    福禍相依自迴圈,

    心有Sunny人不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愛上一個人,他不愛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