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個人意見,簡雍,張松,徐庶,許攸,田豐。

    作為謀士來講,即使不能給主公出好主意,可也不能給主公添亂。以此而論,簡雍可排第一。“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這是一個謀士最珍貴的品德。

    張松,雖然沽名釣譽好大喜功,但是作為一個謀士來講,他非常清楚戰爭中進攻和防禦的關鍵所在。就憑他畫的西川地形圖,若是他把才華用在正途,即使不是前途無量,起碼也是個受倚重的能臣。

    徐庶在《演義》裡的表現,雖不似真實歷史中是個小人,但是迂腐至極。既然母親已死,還賴在曹營做什麼?所說的一切全是不靠譜的藉口,這樣的人,才華再高也有限。

    很多人解讀許攸,只說他貪圖名利而無真實本領。但實際上許攸才袁紹帳下並沒能發揮實力,獻計袁紹未被採納。而投靠曹操後,雖獻上了烏巢燒糧、漳河決水之計,曹操卻把他當成用完即棄的工具,也沒有像他承諾過的一樣厚待許攸、重用許攸。其實許攸之才還有發揮的餘地,只是曹操太多疑了。不過,許攸也的確太貪財,貪婪之人,容易貪功冒進,才華也會減損。

    田豐剛而犯上,性格上,這樣的人正應了《孫子兵法》所言,“彼將剛忿,則辱之令怒,志氣撓惑,則不謀而輕進。”換句話說,就是把他放出來,給他機會,他也很容易中計,他的性格缺陷太明顯,只配排在最後。

  • 2 # 心正身安

    徐庶徐奉直,如其字,過於直,不懂迂迴,以至於害死了親孃,也搭上了自己一生的才華和抱負!

    許攸自以為是且情商不高,被殺是遲早的事!

    簡雍平庸不多言!

    張松算是個人物,奈何過於敏感!

    田豐足智也多謀,但不懂為臣之道先是保命而後才是為君所憂!

    論才華個人覺得三國亂世誰活得長久誰才真有才華,所以首推徐奉直!

  • 3 # 長湖火鳳凰

    《三國演義》中,徐庶,許攸,簡雍,張松,田豐的計謀水平排名如下。

    第五名,張松。張松原先是劉璋集團的謀士,他發現劉璋已危在旦夕的時候,藉著劉璋的地圖,想以此為見面禮投靠曹操,結果曹操並不買他的賬,以冷語相待。曹操一貫愛才,對張松的冷淡,可見張松的口碑在當時並不見得多好,否則曹操以當年苦留關羽的態度,何愁不能“天下歸心”。張松被曹操拒絕後,張松惱羞成怒,把圖轉送給劉備,以圖將來跟隨劉備混口飯吃,但不幸被劉璋發現,立即把張松殺了。張松雖然天資聰明,過目成誦,但是因數賣主求榮,缺乏謀士應有的節操,眼光不高,憑藉一張地圖就想得到庇護,把領導看得太簡單了。《三國演義》中,張松卑躬屈膝,賣主求榮,最後自身性命不保,五人排名最後。

    第四名,田豐。田豐在袁紹集團做謀士,應該知道袁紹這位領導的脾氣吧,可是他自恃有才,剛而犯上,與其他謀士談不在一起,常常與別人鬥氣,不知得罪了多少人,還自詡高人一等。在《三國演義》所寫的這種亂世,有才華歸有才華,可是先得有性命在,然後才能施展才華是吧,田豐老兄自己不研究下生存環境,先把命送了,再有才華也沒有辦法表現了。

    第三名,許攸。許攸原先是袁紹集團的謀士,官渡之戰投靠曹操集團,曹操是“吐哺赤足而迎”,可見,在曹操看來,許攸這個人很有水平,曹操是很想要這個人的。奇襲烏巢是許攸為曹操獻上的見面禮,僅此一招,就痛擊袁紹大軍,為曹操集團將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攻打冀州城時,獻計“決漳河之水”來淹袁紹大軍,這次水淹冀州城,從戰略上徹底瓦解了袁紹勢力,許攸確實發揮出一個高水平謀士的才能。但是人在屋簷下,要看人臉色。許攸不但不看,還叫著曹操的綽號“阿瞞”,說“沒有我,你們是進不冀州城的。”有些地球離了他就不轉了的意思。曹操聽了不好發做,只好尷尬地笑笑,一來事實上,拿下冀州城,許攸首功,無可非議;二來在眾謀士將領面前,當領導的顯出自己的戰略眼光和包容之心。後來許攸一再標榜自己的功勞,終於被曹操殺了。當然,曹操是派人殺的,事後當著眾賢良的面假裝痛惜一下而已。許攸居功自傲,不可謂智。人生在亂世,“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方能“厲無咎”。《三國演義》中,許攸連謹慎言行都做不到,斷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足為奇。

    第二名,簡雍。簡雍敏捷善辨,不拘小節。因為從小就與劉備認識,戰亂中投奔劉備集團是自然而然的事。在劉備來到益州的時候,他說服劉璋投降,劉備輕鬆拿下益州。簡雍此人分析利害關係、能言善辯的能力可見一斑。他與劉備同坐時,劉備盤腿而坐,他也盤腿而坐。此外對諸葛亮保持尊重,與其他人共事並沒有無關要旨的衝突發生。《三國演義》中沒有提到簡雍的死亡,但據後人考證,他一直活到劉備死了、諸葛亮死了9年後,才生病去世的。

    第一名,徐庶。徐庶在劉備集團當謀士時,就得到劉備的重用,他曾與諸葛亮認識,知道諸葛亮的智慧和能力。劉備每每表揚他,但他總是輕描淡寫的說“我這樣的人算什麼,諸葛亮才能算是真正謀士”,隨且才有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曹操聽說徐庶在劉備賬下當謀士,心有不甘,於是扣押了徐庶的母親,以此要挾徐庶“你要再不來找我曹操,你母親的命就沒啦”,徐庶是個孝子,立即向劉備說明情況,劉備雖然不願意,但是也沒有理由不讓徐庶走,於是徐庶來到曹操集團。找到母親後,徐庶就不再開口說話了,更別說為曹操出謀劃策了。後人有俗語說“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廣為流傳。曹操對於突然“變啞巴了”的徐庶也是沒有辦法。但曹操自有曹操的過人之處,他想到徐庶在自己身邊,總比在別人身邊對付自己好一點。所以一直留著不說話的徐庶。後來徐庶一直到老,病死在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在亂世能保全自己和家人,能發揮聰明才智,就算身處敵營也能獨善其身,最後還能善終老死。讀完《三國演義》,你說有幾個謀士能做到這幾點?所以說《三國演義》中,徐庶,許攸,簡雍,張松,田豐幾人的排名,徐庶當居第一。

  • 4 # 閒將西話

    《三國演義》中,徐庶、許攸、簡雍、張松、田豐皆是謀士身份,各為其主,謀劃天下,風流當世。然其才華,皆有一拼。

    徐庶,字元直,仗劍豪俠,如果上陣衝殺,也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將軍。後做了水鏡的門生,成了臥龍的知己。

    曾路遇劉備擊歌自薦,頗有高士風範。“先主器之”。能得到劉備賞識的,應該說才華非同一般。

    徐庶在新野輔佐劉備,打了為數不多的幾仗,但都是百分之百的勝仗。極令曹操非常吃驚:這麼有才幹的謀士怎麼都跑劉備那兒去了!這樣的成績在三國謀士當中都首屈一指。

    曹操就星夜劫徐母賺徐庶。於是也就有了廣為流傳的“元直走馬薦諸葛”,“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佳話。公元223年在魏國被任命為右郎將,御史中丞。

    許攸,字子遠,年輕時曾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豪強謀廢漢靈帝,試圖勸曹操一起參加,足見其膽識非凡。

    後做了袁紹的帳下謀士,官渡之戰白熱化之時,因家人犯法被殺,許攸因此背袁投曹。曹操聽說許攸來投,跣足出迎,高興地說:“子遠來矣,大事可成!”於是許攸為曹操獻計偷襲烏巢焚糧,令袁紹打敗於官渡。在打袁紹老窩時,給曹操提議決漳水,給袁紹來了個致命一擊。曹操掃清袁紹殘餘,取代袁紹成了當時天下最強的軍閥,從而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統治,許攸功不可沒!

    然這個許攸恃才放曠,喊曹操為阿瞞,最終自己作死了自己,也算死於自己的才華吧。

    簡雍,字憲和,劉備帳下謀士,劉備的發小。常做劉備的說客,往來使命。公元214年,劉備的軍事龐統被劉璋射死,劉備圍困劉璋於成都。在這時,簡雍進城遊說劉璋投降,劉璋答應,並與簡雍同車出城。這是簡雍最大的貢獻,劉備定益州。論功行賞,拜簡雍為昭德將軍,其待遇僅此於麋竺,與孫乾相同。簡雍談吐大方,不拘小節,還風趣幽默,有“簡雍戲薦劉備”的美名遠揚。在這五人中才華應該是最棒的!

    張松,字永年,原是劉璋的益州別駕,眼見劉璋闇弱,不能任賢用能,再加上張魯在北方,時時侵犯,人心思亂,整個益州處在內憂外患當中。

    於是就對劉璋說願前往遊說曹操攻張魯,以解益州之危。在路上張松憑著自己的益州通和過目不忘的聰明才華,繪製了益州地圖,極具軍事戰略意義。

    見到曹操後,遭到棄拒,令張松大失所望。在窘態萬分下,張松返回投奔了劉備。劉備立即命眾將鞍前馬後,自己下馬相迎,高規格對待張松。張松感激涕零,不但獻出地圖,還許下內應。

    回蜀後,說動劉璋迎劉備入蜀,且聯合法證孟達為內應。不料他的兄長張肅發現了他的謀反,向劉璋告發了他,劉璋明白了劉備入蜀的真實意圖。遂殺了張松全家。張松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其才華在這五人中確屬上游。

    田豐,是袁紹手下的謀士,對天下形勢的獨到之處,顯示自己的高超智慧。但為人“剛而犯上”。對袁紹興兵伐曹提出“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預測了袁軍必敗的歷史命運。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而歸,當人們都恭喜田豐要被出獄將得到重用時,田豐說:“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準確的預知了自己的生死。田豐工於謀國,而拙於謀身。田豐用自己的“半仙之體”,書寫了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總之,以上五人排名如下:

    簡雍在劉備入蜀時,力挽狂瀾,兵不血刃,說服劉璋,官至昭德將軍,在五人中才華最棒。

    許攸雖遭殺身之禍,但在官渡之戰中屢出奇謀,為曹操奠定了在北方的統治,因此戰的歷史地位,顯示了許攸與眾不同的才華。在五人中位居第二。

    徐庶輔佐劉備,即顯示了其特殊的軍事才能,讓曹操感嘆人才的重要,再加上是臥龍的知己。其才華非同凡響,但與許攸相比沒有參與大的戰役,所以在五人中應居第三,僅此於許攸。

    張松,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最大的貢獻就是給劉備獻圖,彰顯了自己特殊的地理才華。為劉備入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屈居第四。

    田豐,對國家形勢做出了精確的判斷,但不能一展身手,讓人唏噓不已,其才華也就在五人中最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了,彩電選購時究竟買液晶還是OLED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