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衡陽點石蘇望
-
2 # 阿呆夢話
李清照的這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成為後人對項羽最悲情的感嘆。
阿呆認為,項羽是很偉大的英雄,他的偉大在於他高貴的氣質和仁愛天下的品質。
阿呆認為,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英雄。
項羽以自己一個人的死,去換取了家鄉江東的平安和和平。
這就是項羽的高貴和仁愛之處。
兵敗垓下的項羽,並不是輸得精光了。他還是可以東山再起的,因為還有江東。江東是他的故鄉,作為楚國貴族世家,項羽在江東地區還是一呼百應的,士族大戶都還是會支援項羽的。項羽如果渡過烏江,回到家鄉,很快他還會組建起一支軍隊的,再次爭霸天下的。
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項羽是可以捲土重來的。
項羽沒有,項羽在烏江邊徘徊之後,他依然沒有渡江。
有人說,他是失敗了,沒有臉面回到江東。作為一個高貴又驕傲的貴族,肯定有這個原因。
有人說,他是因為虞姬的自殺,心灰意冷。作為一個爭霸天下的英雄,這個理由不充分。
阿呆認為,真正的原因是:他不願意看到,江東再起戰火,不願意看到,生靈塗炭。
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項羽不願意看到百姓受苦。
項羽的自殺,是想結束這場戰爭災難,結束百姓由戰爭帶來的痛苦。
悲天憫人,這是項羽的胸懷,是儒家長期的“士族”道德情懷。這與劉邦的只要能得天下,犧牲一切的惟利是圖,不一樣的。
項羽是悲情的,他在烏江邊做了個選擇。一是渡過烏江東山再起,二是自刎烏江結束戰爭。
項羽選擇了後者,因為他悲天憫人,他的高貴和仁愛。
阿呆敬重這位英雄,這位真正的大英雄!
-
3 # 楊柳青青春之聲
這個問題問的好,你項王不肯過江東你為什麼還不顧一切的往江東方向奔哪?跑到了江東的烏江你又羞噠噠的不肯過江了,江東是你的家,你的根,你的業啊,楚雖三戶,也能成事啊!
問題是項王窮途末路跑不掉了!以劉邦的決絕手段,他知道鴻門宴上那口酒水是生與死的飲宴,婦人之心在劉邦的政治偉略中不會有絲毫的存在,前有韓信的十面埋伏加上漢營飄出的四面楚歌,後有劉邦的尖刀班灌嬰的五千騎兵緊追不捨,失魂落魄的項羽就是再有本事此時的項王時與勢已喪失已盡,被擒自刎亦是現實,過江已不可能,以劉邦的手段他是不會給他任何逃生的機會。
這裡面的一切過程就出在記史高手司馬遷這位老先生的生花妙筆上,他太鍾愛與憐惜項羽了,以至於把項羽的死必須以驚天地 ,泣鬼神的決絕來表現不可,實際上項羽也做到了,如果沒有項羽的作為秦帝國不會那麼快就迅速滅亡,司馬遷鍾愛與憐惜項羽是有道理的。即使這樣司馬遷還是以嚴謹的史學態度來記敘了項羽的最後過程,一處記敘項羽身死東城,一處記敘項羽烏江自刎。有可能是司馬遷看到的史料與民間口耳相傳不一致,因此他用了曲筆的方法來記傳項羽最後的兩種過程,讓聰明的後來人自己去分析判斷吧。
-
4 # 幸運客至
謝邀!項羽,戰國時期楚名將項燕後人,有力拔山兮蓋世雄之稱。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風雲人物。與西漢王朝開國者劉邦共同推翻了秦帝國。他不聽謀士范增勸告,說富貴不回鄉,非大丈夫所為。廢秦國的郡縣制,實行分封制。對手下功臣封王封侯,封劉邦為漢王,擁有蜀地和關中。自封西楚霸王。最後一把火燒了阿房宮,離開了關中咸陽。開修鴻溝為界。這就是我們下相棋時的楚河漢界的來歷。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東出函谷關,向項羽發動進攻,爭奪天下。史稱楚漢戰爭。
公元前202年,韓信率軍在東江邊的垓下死死包圍了項羽,每當夜深人靜,韓信命士兵唱起碗轉幽揚的楚歌,勾起楚軍的思鄉之情。使楚軍身陷四面楚歌,大批將士丟棄武器逃亡。使項羽上演了一場最悲壯,最悽清的霸王別姬。此時項羽不肯過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不是不願,而是不能。因為劉邦,韓信不給他機會。死死的包圍,追殺。他只能自刎烏江,以謝江東父老。南宋愛國詞人一一李清照有詩為證: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同樣,1949年解放戰爭渡江作戰時,毛澤東主席也有詩給陳毅:風雨鐘山起雲煙,百萬雄師過大江。宜將奮勇追窮冦,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
5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項羽)
——我來言之言之是為何,
——應是如此如此莫奈何。
————
人生無奈長想家,拼搏無路定歸家。
歸家回看左右邊,僅僅只剩獨一人。
一人歸家哀可傷,當年跟隨盡已亡。
八千子弟成塵土,左右親信又逆叛。
年歲非輕豪氣退,軍難再整不可為。
還知天時俱已去,迴天無力明此身。
不是豪情能成事,應覌民心知幾成。
天下十亭九亭去,一亭豈能久支撐。
江東本就人不多,再整兵力沒幾個。
打來打去多少年,年年耗損民力薄。
國力財力人力少,還少謀士運幍略。
初有心思歸鄉土,後明歸去是死途。
逃亡之人無處躲,天地雖大奈若何。
豪氣已收心已碎,不如死去向大漠。
————
我今臨江望江緲,悽悽悲風對我說。
————
其死天含淚,萬里淚如河。
英雄雖逝去,乃留精與魄。
後人無窮辭,字字為君歌。
鬼者為鬼矣,亦能鎮邪魔。
2018年12月上旬於郴州北城。
-
6 # 路遙lgy
謝謝邀請!公元前202年,韓信布好十面埋伏,將項羽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試圖殺出去,可是到那都是漢軍和個諸侯的兵馬,只好回去。這天夜裡,西北風中傳來歌聲。項羽停下喝酒,仔細聽!歌聲全是從四周的漢營傳來,唱的還是楚人的歌!項羽大驚,哪來這麼多楚人!難道劉邦打下了西楚了?項羽也忍不住唱起悲涼的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流下悲壯的淚水,虞姬也跟著合唱,隨後說,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隨既自殺身死!項羽痛不欲生葬了虞姬!當夜率領八百子弟兵衝出漢營。一路奔跑,過了淮河只剩一百多人了。又跑一會,迷路了。路過一三岔路口,見一農漢,就問那是去彭城的路!農漢不知是不知道還是嚇壞還是騙他,只說往左邊走。項羽一行按指示跑下去後覺得不對,前邊一片藻澤地!等繞出來,追兵到了。於是又往東跑,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只剩二十八人。項羽被圍,依然鼓舞士兵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便自己殺出去了!果然殺死一漢將。等項羽帶人殺出包圍到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離馬鞍山很近),剩二十六人!最後項羽帶領他們全力拼殺!全部戰死!項羽自刎於烏江! 項羽不過江是有原因的,前邊已經回答了!至於又回到江東邊,是這樣的,開始是要走彭城(今天的徐州),夜間奔跑逃亡迷了路,過了淮河又走到了定遠東南!後又走到了烏江(此烏江非比烏江,這烏江只是一個村鎮的名字),這個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和縣東北!所以項羽只是誤打誤撞到的江邊! 不過,新的研究說項羽烏江自刎也有出入,有人說他戰死安徽定遠縣附近!無論怎樣!項羽一生英勇無敵,氣概非凡,雖是失敗悲壯而告終,卻也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這是別人不可比擬的!
-
7 # 大明雄魂
項羽之敗,應該是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的。
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看,支撐專制主義大一統的秦制確實存在相當大的問題,秦暉教授的走出秦制提法應該是一種合理訴求。但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而言,我們必須確定,秦制相對於周制而言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退步。在當時的情景下,是否走出周制也是一種合理訴求?很顯然,中華百代秦政治。明顯地表明在農耕文明時代,能長期維護廣大區域、眾多人口處於統一狀態,秦制是具有相當的合理性的。
那麼,項羽在政治上站在秦制的絕對對立面,很顯然是不太符合當時歷史進步的訴求的。而劉邦則是秦制核心觀念的支持者和繼承者。即使劉邦這一代由於與項羽的武功值差距太大歸於失敗,二代劉邦、三代劉邦也一定能戰勝項羽。因為,戰勝項羽是走出周制的需要。
-
8 # 小杜笑看風雲
當年,薩達姆兵敗時,跑到哪裡躲藏?自己的家鄉,卡扎菲失敗時,往哪裡跑了?也是自己的家鄉。就是有些犯罪分子,在外面犯案了,也是往自己的家鄉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熟悉的地理環境,熟悉的人際關係,會讓他有一種安全感。項羽也不例外,當他兵敗如山倒,被敵兵追殺,孤身一人往哪裡跑?江東——自己的家鄉,因為他在那裡會得到安全感。如果不是為了尋找一種安全感,他幹嘛不往江北跑,江西跑,偏偏就往江東跑?
可是,他跑到江東邊上,馬上就到家了,他怎麼停住了,怎麼不去了?為什麼眼望著熟悉的故鄉卻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有一句唐詩寫的好“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人在外面如果混得很差,很失敗,既不能光宗又不能耀祖,既沒有升官又沒有發財,一身落魄無助,他最想回到的就是自己的家鄉,可是他最不敢面對的也是家鄉的人。一路上也許歸心似箭,可離家越近時,心裡會越怕,越往前走時,心裡會越怯,這時候就走不動了,會徘徊,遊疑,矛盾,甚至回頭一走了之。項羽也是這樣。項羽是什麼人?一個很驕傲的人,他曾經說過,富貴不歸鄉里,如錦衣夜行。項羽的志向,就是發財了,回到家鄉,在人們面前炫耀一下,讓父老鄉親們誇上一句“項羽這孩子有出息,”如此而已。如今,項羽沒有帶著財寶,沒有帶著漂亮媳婦,沒有穿著名牌衣服。一身落魄,一身傷痕,一身征塵,一路被人追殺著逃到家鄉。怎麼面對鄉親父老,怎麼面對親朋好友,怎麼面對兒時夥伴,跟著劉邦出來的,升官的升官,發財的發財,娶漂亮媳婦的娶漂亮媳婦。跟著你項羽出來的呢?不要說娶漂亮媳婦了,連自己的命都丟了,人都沒有了。一想到此,項羽怎能不痛,怎能不恨,怎能不絕望,怎麼還能邁出回家的那一步?“縱江東父兄念我憐我,藉豈不獨愧於心乎?”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不說什麼,可是我自己怎麼能不感到羞愧呢?最後,羞愧難當的項羽,因羞見江東父老,最終也沒有邁出回家的那一步,就在烏江邊上,就在家鄉門口,項羽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悲壯傳奇的一生。
其實,項羽你錯了,你在外面混得再不好,再失敗,再落魄,家鄉也會接納自己的孩子!可惜,項羽太實在了。
-
9 # 芊憶塵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於垓下,一路撤退至烏江邊上,本有機會渡江逃走的項羽最終卻選擇了烏江之畔自刎而亡。在文學界對這段歷史一直是褒貶不一,一些人認為項羽烏江自刎乃英雄行徑,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應當大加讚許,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便屬於此類。而另一類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為項羽這是在意氣用事,眼光太過狹窄,不顧全大局。譬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一首《題烏江亭》詩中所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那麼當年的項羽到底是為什麼不願渡烏江逃走,回到自己的故鄉江東地區,重新起兵東山再起?而是選擇了在烏江邊上引劍自盡,結束自己一生的輝煌呢?
項羽出生在楚國貴族家庭,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說他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一點都不為過,並且項羽從小力大無窮,才氣過人,一人之力可扛大鼎,身邊同齡之人都怕他。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項羽年少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人對敵,要學就要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隻學了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還有之後項羽在和劉邦的對決之中曾多次控制住了劉邦,卻沒有聽身邊將士的勸阻殺了劉邦,反而幾次都放過了劉邦。
從這幾點來看,項羽從年少之時起就已經養成了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目空一切的性格。也正是這種性格奠定了他後來的失敗。
從吳中起兵在到後來的垓下兵敗一共歷時八年,項羽所率領的楚軍一路都勢如破竹,大敗秦軍,順風順水。八年間項羽一共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場戰役,卻沒有吃過一場敗戰,尤其以鉅鹿之戰中,項羽率領三萬楚軍破釜沉舟大敗由秦國名將章邯、王離所率領的四十萬秦軍主力。
長此以往只會讓項羽變得越來越狂妄,目中無人,認為天底下就沒有自己打不贏的戰。俗話話驕兵必敗,項羽就是驕兵。這就好比一個狂妄自大的人,一直以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取得成功,順順利利的,從來沒有失敗過,更不知道失敗是什麼滋味,在他身上各種榮耀加身,一但他失敗了一次,這對他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
公元前203年末,漢王劉邦聽從謀士張良和陳平的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項羽率領的十萬疲憊楚軍東歸之時,從其後背發動偷襲,隨即楚漢之間第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正面作戰。公元前202年初,項羽被迫率領楚軍退守至垓下,卻被韓信率領的三十萬漢軍重重包圍。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士氣崩潰,項羽見大勢已去,率八百精銳鐵騎連夜突圍,一路南逃至烏江,手下卻僅剩二十八騎兵。在烏江江畔遇一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日後東山再起。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說完這話,項羽仰天長嘆一聲,於是拔劍自刎而死,一代梟雄自此隕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分析出以下幾點有關西楚霸王項羽為何寧願自刎烏江也不選擇渡江逃亡,東山再起。
這其一自然不用多說了,項羽覺得再無顏面面對江東的父老鄉親,加上心愛之人虞姬也已經死了,項羽心灰意冷,不願獨自一人苟活於世。
其二就像上面說的,項羽心高氣傲,自視甚高,從來沒吃過敗戰的他容不得自己失敗,也可以說成是他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尤其是輸在了自己一直都看不上,貪生怕死,難成大氣的劉邦和之前投靠自己卻不被自己看重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手上,這對於不可一世的項羽來說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其三則是項羽認清了事實,楚軍已經全軍覆沒,僅剩自己一人;劉邦的漢軍則已成就大勢,整個天下也盡在劉邦掌握之中,自己大勢已去,即便是逃到了江東也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募集兵馬,籌備糧草;況且劉邦也絕不會放過項羽給他這個機會的,到時候劉邦率大軍剷平江東,江東的老百姓因項羽而遭遇滅頂之災,這是項羽所不願看到的。
所以最終項羽選擇了自刎。
回覆列表
你以為他是想家了嗎?
你以為他是散步閒庭嗎?
對,我就是這麼想的。
他說過錦衣夜行,就算死也要找個離家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