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柚子愛歷史
-
2 # 90後進化論
曹丕做為曹魏政權第二位最高統帥,歷史在曹丕軍事功績上少有記述初年時有過收復上庸。後期主要軍事放在三徵東吳,但結果收效甚微。主要功績在於實行九品中正制、接替東漢政權、整頓吏治等政治上功績。
這裡可以從曹丕給自己定的帝號就能看的出來,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後,追封了他父親曹操為魏武帝,以“武”作為曹操的定位,這也比較合理。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最終統一中原,而曹丕偏偏給自己定了魏文帝。漢朝漢武帝可以說是武力治國,連年攻打匈奴,雖說確實將漢朝軍事實力進一步提升,可是相較的戰爭也為漢朝的衰落埋下了隱患。漢朝說的最多便是文景之治,在漢文帝、景帝時期,更多的注重人民、國家的整體發展。開啟國家的奠定盛世的帝王,應該曹丕也是給自己定位是成為漢文帝那樣奠定盛世的帝王吧!
曹丕在軍事能力上並不出眾(可能也是在位時間較短的原因吧),還有一點是曹丕青年時間一直身子比較弱常患病,這也是曹丕早亡的原因之一。這點就讓曹丕不會和曹操一樣馳騁疆場。
-
3 # Gurunding
關於曹丕其人,就像題主所問曹丕在位期間曾經三徵東吳卻是無功而返,以至於大家相當懷疑曹丕的軍事指揮能力。
那麼,曹丕的軍事能力究竟怎麼樣?
第一、曹丕死後,諡號是(魏)文皇帝;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諡號文皇帝,葬於首陽陵。
什麼是諡號?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在皇帝諡號中,什麼情況下可以用”文“呢?通常來講: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你們看,上述能使用“文”字諡號的沒有一項是與“武功、軍事”有關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至少曹丕一生的功績更多的是展現在“文治”方面。
第二、曹丕未成為曹操繼任者之前,沒有單獨領軍的經驗;曹丕十歲開始就隨父親征戰南北,歷經南征張繡、北破鄴城,也算是對於軍事耳濡目染,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在這段時間裡並沒有單獨領軍的經驗,唯一擔任過於“軍”有關的官職還是在做為“魏世子”(確立為曹操繼承者的身份)時,擔任過“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這中郎將的官職看似是個武官,對於曹丕而言卻僅僅是個身份,一個既可以保護他又可以明目張膽的處於政治中心的位置(中郎將有護衛中宮的職責)。
根據上述兩點,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一點,曹丕的軍事能力肯定是不及其父親曹操的,也不像曹操般從戰火硝煙中走來歷經大大小小的戰事,但是曹丕的軍事能力真的很差嗎?答案是不竟然!
第一、從小在軍旅中走過來,沒見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嗎?上面我們曾經說過,曹丕十歲開始就隨父親征戰南北,歷經南征張繡、北破鄴城。做為曹操的兒子,肯定是經常被曹操帶在身邊的,耳濡目染之下,對於行軍大戰和排兵佈陣總是有些心得體會的,曹丕缺的就是實戰的經驗和臨場的應變罷了。
當然啦,從小在軍中,所以曹丕個人的武力值肯定是不錯的,至少是個允文允武之才。
第二、曹丕在軍事上的功績雖然沒有文治的多,但是也不可小噓;1、借徵吳之機,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徹底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漢末以來,青、徐一帶存在著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他們雖歸順曹操,卻擁有獨立的地盤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對他們採取羈縻政策。曹操剛死,在洛陽的青、徐兵就發生騷動,曹丕採取撫而不討的策略,穩住了他們,控制了局面;
黃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孫權不納質子為由,三路伐吳,藉機剝奪了臧霸的兵權;
黃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兩次親自督師伐吳,均止步於廣陵,未與吳軍交鋒,卻平息了利城兵變,徹底解決了青、徐的隱患。
因此後世推測,曹丕親征的真實目的不是伐吳,而是以此為幌子不聲不響地平定青、徐割據勢力,充分表現出他作為政治家的小心謹慎又不失堅決果斷的素質。
2、登基第一年(220年),命蘇則督軍平定武威、酒泉和張掖的叛亂。七月,孫權遣使奉獻,同月,命夏侯尚、徐晃與蜀將孟達裡應外合,收復上庸三郡。3、登基第二年(221年),命鎮西將軍曹真率諸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平定河西。破胡告檄傳到洛陽時,曹丕非常高興,大笑說:“我在帷幕之內運籌帷幄,諸將在萬里之外奮勇作戰,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沒有如此之多的。“
事後證明其判斷的非常準確,數十萬大軍在一場大火種飛灰湮滅。
但同時也有人質疑,劉備連營的做法在當時看來是比較切實可行的,要不也不會讓東吳君臣上下一愁莫展。最後劉備的失敗並不是在於排兵佈陣上有多大的過錯,反觀應該是東吳指揮陸遜正好找到了蜀軍的致命點而一擊必中。
我本人非常贊同這一觀點,因為戰爭都是因地制宜,瞬息萬變的,按照固定的套路去打仗必定會輸多贏少。
正因為如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曹丕的軍事:1、見識不廣(不是不多而是不廣,從側面反映出曹丕缺少實戰經驗);2、死搬硬套,思維固化(曹丕說的這兵法二字可以看出,曹丕深知兵法卻也被兵法所圈固);
綜上所述,我認為,曹丕此人,軍事能力可用“尚可”二字形容,只能說曹丕的軍事能力屬於中規中矩,既不突出也不無能罷了。 -
4 # 媤念成癮
曹操叫“魏武帝”曹丕叫“魏文帝”
曹丕這個人啊,是繼承曹操最多的一個兒子,但是同樣的繼承不全面。曹丕的政治,文學等等都玩的賊溜,可惜的是就是沒繼承老曹的軍事才華,曹丕在軍事上建樹有點低。
你們看曹丕在繼位之後,和曹操一樣。集權的很集中,所有人只能聽他一人的,在加上曹氏宗親還大都是曹操哪個時代的舊人,或是他們的兒子。家族凝聚力很強,所以說如果曹丕生在和平時期的話,那會是一位極其出色的明君。但是在三足鼎立的情況下,想要掃清宇內,一統天下的話,除了聽從那些有王佐之才的謀士的計劃瞭如“賈詡,司馬懿”等等這些人的話。才有可能,不然他就只能當一個守城之君。但是他同樣不想被架空,因為他不可能每次都“御駕親征”那麼軍權就有可能被別人一步步的蠶食,到時候沒了軍權,基本就廢了。
其實這三足鼎立就是差的老曹這邊沒有一個再像曹操這樣的人了,如果真的再有一個曹操的話,那就真的能夠一統了,因為劉備死了,孫權只能據守一方,只要掃清了蜀國,吳國也基本就完了。可惜了老曹這邊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曹丕能再活個幾十年那麼估計司馬懿篡位不能成功,大業還能在繼續傳承,最起碼能保住了魏國。
其實,魏蜀吳,曹操,劉備,孫權。他們幾個都一樣,自己有虎視天下的能力,可惜生的孩子不咋地,劉備最慘“扶不起的阿斗”孫權的也不咋地是個暴君,這麼說的話老曹還是最幸福的,雖然最後義孫把江山送給了司馬懿,但好歹沒有大的傷亡,不幸中的萬幸了。
所以說曹丕,生在盛世的話,那就是一個盛世明君流傳千古。生在亂世,那隻能算是,守城之君。但最起碼人家曹丕,守得住。所以說曹丕政治手腕極其高明,很厚黑。所以人家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是軍事能力一般般了。
-
5 # 林哥生活
我是林哥,我來答。總體來說,其軍事才能與孫權在伯仲之間,因為劉禪實在不是對手,但是其奸詐權謀之術不在其父曹操之下。
曹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第二子,大漢末代皇后曹節之親弟,生於公元187卒於公元226年,與其父及弟曹植並稱三曹。曹丕自幼聰穎好學,而且善於思考喜歡結交能人志士,做事多思慮周全,不似曹植常與詩詞文人為伍,仗著曹操喜愛做事不計後果和影響。公元217年,曹丕以詐力贏得曹操的認可,最終在魏王世子之戰中擊敗曹植,確立了魏王世子的地位。公元220年,一代奸雄曹操去世,曹丕以世子之身晉魏王,掌丞相事,同年以欺世之法登基稱帝,結束了立國197年的東漢國祚,開始了曹魏的政治。
曹操在世之時北方雖然基本被平定,但還有很多地方並不真正由曹操直接掌控,比如遼東的公孫氏,一直到曹睿時期才被司馬懿徹底消滅,再就是青州,徐州等地的割接勢力,首領為臧霸、孫觀二人,曹操在時因為二人願意歸順而且勢力較大,青徐之兵在三國時多為能征善戰之士,所以曹操對這些地方實力派多采取懷柔政策,以免動搖北方根基。曹丕繼位之後,對青徐之兵不聽調遣,臧孫二將口心不符早已心中不快,欲除之而後快。公元222年,曹丕以孫權有不臣之心為由起兵伐吳,然而讓人詫異的是曹丕未與吳兵交戰,卻借魏軍兵臨城下之際解除了臧霸孫觀的兵權。公元224年公元225年,曹丕故計重施再次以伐吳為藉口興兵至青徐重鎮廣陵最終清除了臧霸孫觀二人的殘餘勢力,徹底解決了三國時代北方政權的重要隱患,穩固了曹魏的安定。曹丕在位期間雖然三次大規模的討伐東吳,但實際上並未奪得什麼便宜,然而在對劉備的征討中卻奪得了軍事重鎮-上庸,公元220年,曹丕經過深思熟慮,認定孫劉已然反目、荊州易主、上庸遠離西蜀,且漢中之兵不足,力排眾議,以夏侯尚、徐晃為大將,兵分兩路直抵重鎮上庸,同時親書一封送與劉備部將孟達言明欣賞之情勸其歸順,孟達果然投降,上庸另一守將,劉備螟蛉之子劉封在曹丕與孟達內外攻擊之下逃回西川。再就是,曹丕在位之時命曹真為大將,大破羌兵,打通西域通道,恢復中原王朝對西域統治,設立西域長史管理西域諸國,西域再次回到中國懷抱。
總的來說,曹丕在位僅7年,作為一代君主他沒有統一中國的能力,但卻並不是昏庸之輩,決不是劉禪、孫皓之流可比。
-
6 # 職業減肥營養師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我認為曹丕軍事能力不容小覷,從下面幾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
1、大破羌胡曹丕在擔任魏王時,就令蘇則平定武威、酒泉和張掖的叛亂。 稱帝之後,又命曹真督軍打敗羌胡聯軍,遣使復通西域,恢復西域的絲綢之路,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定了西域長史府。
後來因北狄強盛,屢次叩關,於是曹丕任命田豫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同為護鮮卑校尉,這幾人在邊疆大放異彩,屢次擊敗北狄部族,保衛了曹魏的邊疆。
2、與蜀漢交戰。曹丕乘劉備討伐東吳之際,招降了蜀漢宜都太守孟達,而且還大破劉備義子劉封,佔領了蜀漢上庸三郡。
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蜀漢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於是對群臣說:“劉備不懂兵法,哪有連營七百里抵抗敵人的,這是用兵的忌諱,孫權打敗劉備的上書快到了。可見曹丕的軍事才能。
但是曹丕多次征伐吳國,卻不見有很大成效。因為吳國水路眾多,陸抗、陸遜的名將尚在軍中,曹丕討不到多大便宜,為了不損耗國力,只能暫緩徵吳。
君主的軍事實力,不靠個人英勇,靠運籌帷幄,能謀善斷,從這個方面來說,曹丕並不差。
-
7 # 寶山工作室
曹丕算不了政治家,只能算個陰謀家,善於玩弄權謀之術,與其父曹操相比,無論是政治丶軍事、文學才能都無法相提並論,只是在與曹直的的世子之爭上顯示了其陰險毒辣的陰謀家本色。政治上缺少遠見,有雄心卻無治國之長策,急攻近利。軍事上也談不上有謀略,三次伐吳,無攻而返,足能見證。有人評論他無開疆拓土之力,只能算守成之君,但我看來,守成也不合格。其在位基本國策當是發展經濟,富境安民之後才能圖它。錯過了發展時機,伐吳只是徒耗國力,政績平平以致曹魏的政治影響力漸漸衰弱,與曹丕不無關係。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曹丕的軍事能力比較一般,同他的父親曹操相差甚遠。曹丕在位期間發動了多次伐吳戰爭,每一次都無功而返,反而損失了很多士兵,耗費了曹魏的國力。曹操去世後不久,曹丕就篡奪了漢獻帝的皇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曹丕登基後不久,劉備也按耐不住登基稱帝。在曹魏和蜀漢都建國後,東吳卻遲遲沒有動靜,孫權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時機不夠成熟。狡猾的孫權向曹魏稱臣,以換取曹魏在吳蜀戰爭中不會偷襲東吳,避免了東吳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
在吳蜀戰爭結束後,東吳和蜀漢重歸於好,孫權不再重視魏國的盟友地位,反而同蜀國走的越來越近。於是曹丕以宗主國的名義要求孫權立刻將兒子送到曹魏做人質,孫權拒絕了這個要求,並且派兵在長江一線嚴加防守,準備應對曹魏對東吳的戰爭。當時三國中的蜀漢在夷陵之戰損失慘重,短時間內沒有實力發動對曹魏的進攻,東吳雖然剛剛戰勝了蜀漢,但是實力也遭到了削弱。曹丕想要趁著東吳疲憊,一口氣滅掉東吳,進一步一統天下。
於是在夷陵之戰結束後不久,公元222年秋季,曹魏就發動了對東吳的戰爭。曹魏的軍隊齊頭並進,從多個方向進攻東吳。呂範率領的東吳艦隊抵禦曹休,被曹休等人擊敗,東吳損失了數千軍隊。孫盛帶領的東吳陸軍也被張郃擊敗,東吳戰死數千人,曹魏一度佔據了極大地優勢。然而東吳軍隊並沒有因此潰敗,曹魏的軍隊始終沒能攻佔江陵。與此同時,朱桓在濡須以少勝多擊敗了曹仁,曹魏軍隊又爆出現了流行病,曹丕只能在公元223年年底無奈的退軍。
到了公元224年,曹丕再一次南下,準備發動對東吳的進攻。東吳將領徐盛在長江南岸訓練士兵,曹丕感覺東吳有所防備,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到了公元225年,曹丕再一次出征東吳,然而當曹丕到達長江一線的時候,天氣異常的寒冷,江面出現了冰凍,根本無法進行渡江。曹丕只能再一次無功而返,在退兵的時候,曹丕的中軍遭到了襲擊,副車被吳國軍隊俘虜,曹丕本人僥倖逃脫。公元226年曹丕在洛陽去世,持續了四年的曹丕伐吳最終以失敗告終。
釋道恆:光武尚能縱嚴陵之心,魏文全管寧之操,折至尊之高懷,遂匹夫之微志。曹丕個人能力遠不如曹操,只能都督將領們作戰,卻沒有能力直接指揮軍隊作戰。曹魏出征的時候,軍隊相互之間沒有聯絡,曹丕名義上坐鎮中央,卻不通曉軍事,肯定比不上弓馬嫻熟的孫權。總的來說,曹丕的軍事能力並不強,他幾次伐吳,都沒有親自參與指揮,僅僅是起到振奮士氣的作用。
-
9 # 醉美木瀆
小編認為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可以算是歷史上少有的英雄父子,父子三人能文能武,並稱“建安三曹”在文學造詣上與“建安七子”齊名,曹操,曹丕還都是有名的政治家,不得不說曹操教育孩子的方式值得現在大部分父母學習。曹操的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早年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徵呂布,戰袁紹,北征烏桓,智取西北馬氏父子,可惜的是軍事能力如曹操一般最後也在赤壁折戟沉沙,在漢中敗於劉備,三分天下之勢逐漸成型,因此小編認為 曹魏善馬戰,孫吳善水戰,蜀漢是山地戰專家,各方依靠地利,實際上是達到了一種力量均衡。在任何一方力量膨脹打破平衡之前,三國鼎立的局面會維持一段時間。在這個時候,也就是魏國曹丕,曹叡執政時期,想在軍事上取得重大軍事勝利是很困難的。
首先,曹操非常重視對曹丕的軍事教育。曹丕六歲能射箭,八歲能騎馬,十歲開始就長期隨父親曹操在軍中征戰,張秀之亂時,曹操長子曹昂被殺,年近十歲的曹丕也在軍中,騎馬逃走。因此,作為基本沒在軍中生活過的現代人,在這裡批評曹丕不懂軍事是不厚道的,估計如曹丕泉下有知估計能笑出豬叫聲。其次,作為亂世帝王,在位期間,頗有作為,國家的軍事成果還是很豐碩的。
西北方向:
曹丕在擔任魏王時,令蘇則平定武威三種胡、酒泉和張掖的叛亂;
稱帝之後,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定了西域長史府。
因北狄強盛,侵擾邊塞,於是曹丕任命田豫為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同為護鮮卑校尉,田豫、牽招、梁習等將領在北疆表現出彩,多次擊敗鮮卑。
蜀漢方向:曹丕在延康元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孟達,大破劉封,收復上庸三郡。
東吳方向:孫權曾向魏稱臣,接受吳王稱號。
在夷陵之戰期間,曹丕曾做出劉備必敗的神預測,到現在還令許多史學研究者津津樂道,曹丕得到訊息,劉備連營七百里和陸遜對峙,於是對群臣說道:“劉備不懂兵法,哪有連營七百里抵抗敵人的!‘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這是用兵的忌諱,孫權打敗劉備的上書快到了。”果真過了七天,劉備打敗於夷陵的戰報就到了洛陽,但是這裡也有一個問題,劉備作為能和曹操爭長短的英雄人物,他的統兵能力肯定要強於曹丕,如果不是因為形勢所迫,劉備也不會連營七百里和陸遜對峙,因此對於曹丕的評價,我們也只能說他是知兵的,不能無限誇大他的軍事能力。
最後,總體來說,作為三國英雄二代,曹丕的軍事水平和另一個二代孫權很相似。作為帝王,他們在用人方面都有獨到眼光,也算知人善任。但是御駕親征往往會暴露自己戰場指揮能力的弱點。曹丕三次御駕親征東吳,勞民傷財,都是無功而返,孫權赤壁之戰依靠周瑜,夷陵之戰依靠陸遜,自己御駕親征合肥,久攻不下也是被迫撤兵。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曹丕雖然三次徵吳無功而返,但是摟草打兔子,順便解決了曹操一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青徐割據問題。他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
10 # 御馬下南山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丞相與魏王之位,同年曹丕正式稱帝建魏,稱魏文帝。魏文帝曹丕曾經三次親征吳國,但結這三次的結局都是無功而返。
第一次伐吳,魏軍共兵分三路,曹丕自己坐鎮中路。魏軍中路軍本來勢如破竹,但卻在江陵被朱然拖住六個月,之後董昭上書曹丕,計算出江水即將暴漲,請求撤軍,曹丕聽從他的建議,之後江水果然暴漲而魏軍此時又爆發了瘟疫,就在中路戰事不利時,其他兩路也遇到麻煩,孫權趁機遣使來和,曹丕只能草草退軍,第一次南征宣告失敗。
黃初五年(224)曹丕準備第二次南征。大軍到了長江邊,恰逢江水暴漲,曹丕不禁感慨:“魏雖然有千隊騎兵,到此也都派不上用場了,江南不易圖取。”於是再次退兵,第二次南征也沒了後續。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第三次率軍伐吳,這次他帶的是水軍。曹丕將水師開到長江,在長江邊舉行了一場聲勢極為浩大的閱兵,史書記載這次閱兵“兵有十餘萬,旌旗彌數百里”。但卻由於天氣寒冷,長江結冰,吳國軍隊也已經嚴陣以待,曹丕只能感慨:“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此次伐吳不僅毫無成果,曹丕還被吳將高壽率領的敢死隊突襲,被搶走了副車和羽蓋。
曹丕三次伐吳都以失敗而告終,其中兩次由於種種原因連打都沒打就撤了,白白浪費人力物力集結大軍。曹丕在位七年,軍事上的建樹很少,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在延康元年(220)收復了上庸三郡,這也是吃了曹操的老本。曹操當時剛剛去世,曹丕接任,按照曹操的部署去做才取得的成就。
筆者認為,曹丕在文學上的造詣頗高,但在軍事方面,他的能力還是相當有限的。
-
11 # 老王講事情
曹丕在位7年,連年出征東吳,曹丕的軍事能力究竟怎麼樣?
三國時期,曹魏開國之君魏文帝曹丕曾於任內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三次入侵敵國東吳,起因是當吳名義上還是魏的附庸時,吳主孫權拒絕將兒子孫登作為人質送往魏廷。這些入侵被分為兩部分。第一波進攻在222-224年,直至曹丕下令總撤退。第二波也是最後一波則在225年。
223年江陵之戰,魏上軍大將軍曹真、左將軍張郃、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從襄陽攻打吳治下的荊州要塞。魏帝曹丕也親臨宛城以助聲勢。223年正月,張郃敗吳將孫盛,吳軍溺死數千人,張郃於是奪據江陵中洲。曹真和夏侯尚破孫權軍於牛渚屯,圍江陵。吳左將軍諸葛瑾率援軍到,被夏侯尚擊退。江陵吳軍在徵北將軍朱然統領下,多得病,能戰者只有五千人。但朱然面對曹真長達六個月的攻勢無懼色,反而激勵將士,乘隙攻破魏兩屯。夏侯尚想乘船入渚中安營搭設浮橋,議論此事的多以為江陵必破。侍中董昭卻認為此舉犯兵家大忌,魏軍精銳將處險境,一旦再加上江水暴漲,夏侯尚軍就自身難保了。於是曹丕詔夏侯尚趕緊出渚,在吳人攻擊下,魏軍勉強得脫。趕來援救的吳平北將軍潘璋已製作荻筏,計劃點上火順流而下,燒燬夏侯尚浮橋,因夏侯尚退軍,也就沒有實行。十天後江水果然大漲,曹丕歎服董昭審慎。魏營又為瘟疫所苦,曹丕命諸軍解圍撤退
濡須之戰 (222-223年)孫權已故部下折衝將軍甘寧曾幫助佔領魏在揚州的前哨、在今巢湖東灣的濡須,魏大司馬曹仁因而率步騎數萬攻濡須。曹仁揚言攻打羨溪,誘吳濡須督朱桓分兵相救,再派大軍徑奔濡須,真正攻打羨溪的其實是散騎常侍蔣濟。朱桓還沒追回派往羨溪的軍隊,曹仁已經殺到。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諸將害怕,但朱桓卻自認為用兵勝過曹仁。朱桓偃旗息鼓,示弱,誘曹仁來攻。曹仁派兒子曹泰攻濡須城,將軍常雕、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蔣濟認為不可,曹仁不聽,親率萬人留在橐皋為曹泰等人後援。朱桓派別將擊常雕,親自拒曹泰,曹泰燒營而退。朱桓斬殺常雕,生擒王雙,魏軍溺死及被殺者千餘人。
蘄春之戰,先前吳戲口守將晉宗叛投魏,被任命為魏在長江以北的新要塞蘄春的太守,數次侵吳,想襲擊安樂救走被作為人質的家屬。孫權恨晉宗,223年六月,命吳後將軍賀齊攻之,雖然天氣極熱不利行軍,但賀齊還是成功攻破蘄春,俘獲了晉宗。整體上來看,三次伐吳都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可以這麼說,曹丕就是內鬥爭寵一條龍,外戰諸侯一條蟲,後面一代不如一代的主。
-
12 # 軍武兔
三國時期,曹魏開國之君魏文帝曹丕曾於任內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三次入侵敵國東吳,起因是當吳名義上還是魏的附庸時,吳主孫權拒絕將兒子孫登作為人質送往魏廷。這些入侵被分為兩部分。第一波進攻在222-224年,直至曹丕下令總撤退。第二波也是最後一波則在225年。
223年江陵之戰
魏上軍大將軍曹真、左將軍張郃、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從襄陽攻打吳治下的荊州要塞。魏帝曹丕也親臨宛城以助聲勢。223年正月,張郃敗吳將孫盛,吳軍溺死數千人,張郃於是奪據江陵中洲。曹真和夏侯尚破孫權軍於牛渚屯,圍江陵。吳左將軍諸葛瑾率援軍到,被夏侯尚擊退。江陵吳軍在徵北將軍朱然統領下,多得病,能戰者只有五千人。但朱然面對曹真長達六個月的攻勢無懼色,反而激勵將士,乘隙攻破魏兩屯。夏侯尚想乘船入渚中安營搭設浮橋,議論此事的多以為江陵必破。侍中董昭卻認為此舉犯兵家大忌,魏軍精銳將處險境,一旦再加上江水暴漲,夏侯尚軍就自身難保了。於是曹丕詔夏侯尚趕緊出渚,在吳人攻擊下,魏軍勉強得脫。趕來援救的吳平北將軍潘璋已製作荻筏,計劃點上火順流而下,燒燬夏侯尚浮橋,因夏侯尚退軍,也就沒有實行。十天後江水果然大漲,曹丕歎服董昭審慎。魏營又為瘟疫所苦,曹丕命諸軍解圍撤退
濡須之戰 (222-223年)
孫權已故部下折衝將軍甘寧曾幫助佔領魏在揚州的前哨、在今巢湖東灣的濡須,魏大司馬曹仁因而率步騎數萬攻濡須。曹仁揚言攻打羨溪,誘吳濡須督朱桓分兵相救,再派大軍徑奔濡須,真正攻打羨溪的其實是散騎常侍蔣濟。朱桓還沒追回派往羨溪的軍隊,曹仁已經殺到。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諸將害怕,但朱桓卻自認為用兵勝過曹仁。朱桓偃旗息鼓,示弱,誘曹仁來攻。曹仁派兒子曹泰攻濡須城,將軍常雕、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蔣濟認為不可,曹仁不聽,親率萬人留在橐皋為曹泰等人後援。朱桓派別將擊常雕,親自拒曹泰,曹泰燒營而退。朱桓斬殺常雕,生擒王雙,魏軍溺死及被殺者千餘人。
蘄春之戰
先前吳戲口守將晉宗叛投魏,被任命為魏在長江以北的新要塞蘄春的太守,數次侵吳,想襲擊安樂救走被作為人質的家屬。孫權恨晉宗,223年六月,命吳後將軍賀齊攻之,雖然天氣極熱不利行軍,但賀齊還是成功攻破蘄春,俘獲了晉宗。
整體上來看,三次伐吳都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曹丕也沒有親自指揮過戰鬥,與曹操相比,顯然是差得很遠
-
13 # 歷史笑春風
曹丕這輩子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受禪奪了漢室江山,建了魏國,開創了中國的新的歷史篇章。
在軍事上他少有建樹,連年進攻東吳,沒有打過勝仗。只好把責任都推卸給長江的阻隔。實際是反面證明了他的軍事能力一般。
-
14 # 劉坤忠120
曹丕稍有文彩,不懂政治,軍事平庸。曹丕篡漢,本來就不得人心,不審時度勢,還去伐吳。219年曹操孫權聯合擊敗關羽就已成聯盟之實,後孫權又稱臣於曹丕。曹丕認為當時東吳勢力遠不及蜀漢,先易後難的理念是沒錯的,但東是有長江之隔,北兵不適應江南水戰及南方氣候,三次徵代無功而返。曹丕年青時隨曹操征戰多地,軍事上只學了些皮毛,比其父曹操相差甚遠,大部分精力,心思都用在與曹植爭奪世子上,其陰險毒辣殘忍的手段遠勝乃父曹操。曹丕自知身患癆疾,命不久矣,也想有一番做為,開僵拓土,為後世打下礎基,無可厚雄。在老師謀臣司馬懿的參謀下,伐蜀,遠非劉備諸葛亮的對手,只能伐吳了。出動了曹魏全部精銳,張遼,曹仁,曹休,曹真,張郃等宗室元老級別將領參戰,三次伐吳勞而無功。若是休養生息,發展農業,人心思定,曹魏乞不更加強大,227年曹丕去世,在位七年,年四十。
-
15 # 大貓天天
連年伐吳是因為之前夷陵大戰中曹丕坐山觀虎鬥,沒有乘機伐吳,孫權稱臣於曹魏權宜之計中答應曹丕的條件反悔,導致曹丕顏面掃地。之後幾年都在大舉伐吳,犯了孫子兵法中所謂主君因怒發兵的大忌,結果不僅僅損失慘重,最後還死在伐吳的路上。
實際上如果曹丕在夷陵之戰中夾擊孫吳或者在夷陵大戰後出兵滅蜀漢,都可能是早日統一全國的機會,而曹丕放棄這樣的機會就說明他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
回覆列表
魏文帝曹丕,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魏武帝曹操次子。話說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群書,通曉諸子百家。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
論起曹丕這個人的權謀智計,政治手腕那是出類拔萃,不比其父曹操差多少,但是論起軍事能力來,那就跟南征北戰、掃滅群雄的曹操相比就差遠了。曹丕更多的是一位守成之君,開疆拓土、徵南逐北非其所長。曹丕在位期間唯一值得稱道的軍事行動就是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而與鼎立的吳、蜀兩國之間的軍事鬥爭則是顯得手段乏善可陳,無論是戰略和戰術上與蜀國諸葛亮和吳國孫權都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因此數次伐吳皆鎩羽而歸。
曹丕的三次伐吳結果:
第一次伐吳,戰役初期曹丕大軍勢如破竹,本是勝利在望,卻不料遇到疫疾,加之朱然固守江陵,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雙方握手言和,無奈之下曹丕退兵。
第二次伐吳,東吳濡須都督朱桓以5千兵力,面對曹仁的數萬大軍,結果朱桓示敵以弱,誘敵深入,大破魏軍,斬將軍常雕、副將諸葛虔,俘部將王雙,溺斃魏軍千餘人。又率軍眾夜襲曹泰,火燒其營,斬敵數千,隨後並乘勢反攻。曹仁遭受慘敗,魏軍被迫撤兵。
第三次曹丕御駕親征東吳,他這次是以“舟師”徵吳。大軍出征之前,御史中丞鮑勳勸諫說:“王師屢次征伐沒有取勝的原因,是因為吳蜀唇齒相依,憑藉山水險阻,有著很難取勝的地理形勢。往年徵吳時,龍舟飄蕩,很是危險,如今又要勞師遠征,耗費錢財,臣以為不可。”
曹丕聞言後大怒,把鮑勳降了職。
曹丕雖然“有渡江之志”,但在吳軍的固守下,又遇到天寒,河流結冰,魏軍的戰船不能進入長江,曹丕無計可施之下,望著長江,感嘆地說:“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曹丕第三次發兵征討東吳再次無功而返。
作為曹魏政權的建立者,曹丕稱得上是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位文學家,但稱不上是軍事家,因為通過幾次伐吳能夠看出,無論是對戰局的整體把控能力還是基礎的天候地理的掌握,他都稱不上是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