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人造肉代替了肉,你怎麼想?
4
回覆列表
  • 1 # 柚子愛畫畫

    現在的畜牧業汙染嚴重,而且很多人都不能吃肉,三高,吃素的,減肥的,人造肉也是有市場的,但是需要的人群現在還不是很多,針對現在的市場,對健康、動物和環境保護的需求,從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來源取材,替代傳統的動物肉類。先說市場,家裡有一些人是不能吃肉的,現在不光三高,還有四高,四高的人拒絕肉類,這時候人造肉就能上場了,代替了我們平時吃的動物肉,植物肉零膽固醇,脂肪含量很低很低,還有一些人是吃素的,人造肉滿足了吃素人對肉的追求。健康,正常來講人造肉比飼養動物更安全,它是無菌培養,動物自身有免疫力,生病了,打針會好,但是這種無菌培養,萬一有微生物或者病毒汙染啥的,那人造肉也是會壞掉的,吃人造肉對我們的健康究竟有沒有好處現在還沒法說,只能等它上市以後,看看怎麼樣了,長期吃人造肉是不是也會讓身體缺乏營養呢?動物,可能現在的動物肉供給不充足,現在豬肉的價格,牛肉的價格,包括雞蛋的價格都偏高,不知道未來人造肉能不能代替動物,如果人造肉大家都能接受,養殖業未來前景會怎樣呢?環境保護,現在飼養動物汙染嚴重,若是可以減少人工飼養,對我們的環境應該有好處。說了這麼多,也沒什麼,畢竟人造肉還沒正經的上市呢,上市以後大家都不接受,那也沒有辦法,就算在好,大家不認可,它也就變成不好了。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小象美食

    科學是在進步的,因此研究出來新型的產品,並不會讓人太過於好奇。近段時間以來,“人造肉”的相關資訊,頻繁出現在不少平臺釋出的資訊中。之所以引起了強烈的關注,是因為與傳統的大豆蛋白人造肉不同,這種新型的“人造肉”是,是透過科學的方法,利用幹細胞做出了與真實肉,相同細胞組織結構的產品。

    與“人造肉”相互促進的,還有“素食主義”理念,絕大多數的素食主義者,一方面是為了身體健康著想,不再吃過於油膩的肉類產品。另一方面則是本著人道主義的想法,認為各種生鮮、家禽等等,也都是有生命的,人們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去傷害…

    為什麼很多人說人造肉吃起來跟豬肉並沒有什麼區別呢? 雖然之前人們總說豬肉是我們生活中價效比最高的肉類,但是因為最近“豬瘟”的影響,市面上豬肉的數量是越來越少了。這豬肉少了,買的人多了,自然豬肉的價格也就貴了。那天小優在網上看到豬肉價格上漲的新聞後,又看到了另外的新聞,那就是“人造肉”卻趁機上市,搶佔了商機。

    說到這“人造肉”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還是有聽說過的,其實“人造肉”就是植物肉,也就是用各種魚糜,肉泥加了香精後製作而成的一種肉類。這種肉類之前看新聞的時候就說在國外非常受歡迎,如今在國內上市,不少朋友們也是購買來嚐嚐鮮,不知道吃貨朋友們有沒有吃過這種人造肉呢? 朋友們看到圖中這種肉食就是人造肉了,它一般是被用來做成漢堡美食的。

    當然現在在國內市面上也不止是用來做成漢堡,不過,它上市後的名氣還是很高的。有買過吃過的消費者就說到,這人造肉其實吃起來跟豬肉沒有什麼差別。

    不管是從口感上,還是從味道上都是跟豬肉差不多的。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都想吃吃看。只是這種人造肉剛上市,還沒有那麼快地在國內各個城市普及開來。所以想要吃到這種人造肉的話還是要靠運氣的呢。

    所以,如果人造肉代替了肉,我想我會去購買嘗試一下的。

  • 3 # 虎哥說菜

    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是透過國家有關部門審批的 所以不要擔心質量問題,現在市場上也有很多豬是吃潲水,地溝油長大的,質量很是擔憂,估計人造肉吃多了應該不會長胖吧!

  • 4 # 小島上的螞蟻

    如果有一天,人造肉代替了肉,你會咋想?

    甚至人造肉比真肉的營養成分更高,而口感卻和吃真肉一樣呢。

    如果肉價一個盡上漲,吃不起。而人造肉的價格低,且營養成分不低,當然選人造肉了。

    而當市場,肉價緩和,人造肉貴,大眾消費者首選當然是真肉了。

    人造肉和肉就像真牙和假牙,當然是看自己需求選擇就對了。

  • 5 # 棋俠清流

    我還沒見過人造肉,更別說吃過,當然也不知道是啥滋味、啥顏色了。不過我堅信一點,如果人造肉滋味好,顏色佳,那一定如計算器代替算盤;手機代替報紙一樣、一樣的結果。

  • 6 # 微虹中年觀自在

    人造肉目前分兩種

    一種是利用植物蛋白經過物理擠壓,讓植物蛋白大分子之間的化學鍵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類似肉類纖維的結構,從而滿足了人們對肉的口感需求,也改善了烹飪效能,就其本質來講,就是為我們提供植物蛋白,滿足身體的氨基酸需求,如果能夠做到多樣化的來源,比如將大豆蛋白、小麥蛋白、花生蛋白、豌豆蛋白等多種植物蛋白混雜起來進行組織化,可以完全滿足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一點都不比普通的肉蛋奶差。這種植物蛋白不僅具有高蛋白特性,同時還具有膳食纖維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特性,特別適合特定人群比如三高或者四高人群食用,也是減肥食譜中非常好的食材來源,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蛋白來源的環境代價特別低,成本低廉,安全性也特別好,不用擔心肉蛋奶中含有的激素、藥物殘留等危害物。

    就烹飪性來講,植物組織蛋白目前已經做到非常完美了,擁有多種物質形態,可以滿足多樣化的烹飪需求,具體形態及菜品可以參考圖片描述。

    另外一種人造肉是利用組織培養技術生成的,利用單細胞在特定的生理環境下進行細胞分裂而生成的。我感覺這種人造肉沒有多大前景,其營養成分會過於單一,且成本太高,價格昂貴,長期食用也很容易造成健康危害。建議大家不要吃這種,不要盲目跟風,最後做了別人的小白鼠。

  • 7 # 老劉念叨叨

    人造肉啊?多吃點豆製品還可以,人造肉價格也不便宜,味道還怪怪的,人造肉也許屬於一種代餐食品還可以,常吃就不好了!食物還是以天然還可以,什麼都是化學合成了,也沒意思了!

  • 8 # 寶媽私房七七八八

    很多人聽到“人造肉”三個字,都很恐懼、排斥。其實不用害怕,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人造肉。

    一:什麼是人造肉?

    人造肉分2種,一種是大豆蛋白肉,一種是動物幹細胞製成的人造肉。

    1:大豆蛋白肉就是利用豆類模仿肉的顏色和味道的豆製品。在我們生活中,這類人造肉食用的越來越多。比如豆腐皮、麵筋還有風靡到國外的辣條。有的做成菜,有的變成零食了。這類食物中富含大豆蛋白和少量脂肪,只要衛生過關的,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放心大膽食用。

    2:動物幹細胞製成的肉。

    目前還沒有大規模的提取細胞製成類似肉類。有很多看著像牛肉、羊肉的肉出現在市場,大家肉眼無法識別,最好不要去買。這類肉有可能是鴨脖子皮啊、豬脖子肉等會扔的做成的,存在很大安全隱患。

    二:如何選擇人造肉?

    人造肉中我們可以挑選大豆蛋白肉來食用。挑選顏色微黃、無斑點、無黴菌的,回來清洗炒制。像豆腐皮現在的食用範圍就很廣,能當配菜,可以作餡,可以燙火鍋……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人造肉不要怕,擦亮眼睛,仔細辨別。

    你們都是怎麼看待人造肉的呢?肉類是民生大計,受國家管控。每年國家都會戰略儲備很多肉,不需要擔心缺肉類。

  • 9 # 初見

    可如果紅燒肉用的不是豬肉,而是“人造肉”呢?

    5月2日,美國素食肉生產商Beyond Meat登陸納斯達克,掛牌首日即大漲163%,成為2000年以來市值 2 億以上公司中上市首日的最高漲幅。

    Beyond Meat的上市,打響了“人造肉”風口的第一槍,也讓大洋彼岸沉寂已久的中國養殖業迎來了久未的關注。

    什麼是“人造肉”?為何要發展“人造肉”?“人造肉”的市場格局如何?在“非洲豬瘟”黑雲壓城的背景下,“人造肉”能否取代豬肉,帶動中國養殖業的下一階段的創新發展?

    問題一:什麼是“人造肉”?

    業內普遍將“人造肉”劃分為兩種:一種是素肉,一種是培育肉。

    素肉也叫“植物肉”,透過加工植物蛋白,使其具有肉類的觀感和口感。

    素肉在中國市場上的典型產品是“素雞”,“素雞不是雞”,其原材料是豆腐;“素牛肉”則更進一步,透過豌豆蛋白與椰子油的組合,製成素肉餅,加上小麥澱粉和馬鈴薯澱粉,模仿牛肉口感,加入“血紅素”,模仿牛肉觀感。

    “培育肉”則完全不同,如果說“素肉”是用植物蛋白質“拼”出來的,那麼“培育肉”則是用動物細胞“種”出來,透過在動物身上提取細胞,然後在實驗室中模擬動物肌肉生長環境,讓細胞自動生長髮育成肉,或者是提取細胞後,利用3D列印對細胞組織進行排列和複製。

    2018年12月,以色列研究團隊宣稱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人造牛排,但由於“培育肉”的技術還不夠成熟,價格也偏高。

    就當前市場來看,市面上流通的“人造肉”主要是“素肉”。

    問題二:為什麼要有“人造肉”?

    在飲食乃至生活方式上,我們一直在追求自然、真實,那為何“人造肉”現在如此受追捧?

    “前瞻經濟學人”整合行業多方觀點,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市場壓力 - 素食者增多

    根據歐睿資訊諮詢的資料,全球範圍內素食主義者正在增加,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在2018年和2017年分別增長了22%和18%,

    在澳洲和加拿大,超過一半的受訪成年人表示正在減少紅肉(豬肉、牛肉等哺乳動物的肉)攝入量。英敏特(Mintel)消費分析師的一項調查則表明,40%的英國受訪者則認為“現在我吃肉比以前少了”;在18-24歲的年輕人中,28%的受訪者認為“到2025年,我的飲食可能會基本不吃肉”。

    2 環保壓力 - 溫室氣體排放

    Beyond Meat CEO 伊森·布朗最初創辦公司就是出於環保的考慮,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資料,最少有 23% 的溫室氣體來自肉類生產,而牛的屁(對,你沒看錯)佔了全球甲烷排放的 41%,而甲烷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構成部分。換句話說,“人造肉”在很大程度上還有助於抑制氣候變化。

    3 資源壓力 - 人口增長與資源有限

    “人造肉”還能夠解決人口與資源發展之間的矛盾。

    根據聯合國統計資料,目前,全球 60% 的糧食作物要用來養殖牲畜 --- 也就是豬、羊、牛等。以牛肉為例,生產1kg牛肉需要消耗7kg主糧,生產1 kg的主糧需要1000kg 淨水,所以理論上,生產 1kg 牛肉需要消耗超過 7000kg 淨水。

    此外, 根據2017年Clark & Tilman的統計資料,生產牛羊肉中的每克蛋白質所需要的土地面積為1.02平方米,也遠超其他食物種類。

    預計到2050 年,重肉的飲食方式只能養活 30-40 億人,重植物的飲食方式,則可以養活95-100 億人。而根據聯合國的官方預計,到2050年地球將迎來100億人口。

    因此,如果“人造肉”取代集約化農業作為行業標準,對環保將有極大的積極作用。而且理論上,只用植物生產的肉,在技術和產能提高後,價格也會比“真肉”更廉價。

    4 食品安全 - 實驗室清潔培養

    養殖動物是一件“危險”的事,尤其是在一些工業化養殖未能普及的國家和地區,養殖者有可能患上豬乙型腦炎、絲蟲病這類人畜共患病。此外,養殖者對動物抗生素的濫用也無形中在提高病毒的抗藥性,可能會導致“超級病毒”的誕生,而肉的消費者也可能因此患上食源性疾病。

    但“人造肉”,尤其是實驗室中的“培育肉”,因為不與外界汙染源接觸,最起碼在製作過程中是絕對安全和清潔的。

    問題三:“人造肉”市場格局如何?

    雖然“人造肉”近日才引起普遍關注,但“人造肉”行業本身已經發展多年。

    2009年,Beyond Meat創始人伊森·布朗找到研究植物蛋白重組十多年的中國臺灣旅美學者的謝富弘博士,二人合夥創業,並於2012年推出第一款素雞肉條。

    據說這款雞肉條看起來很像粵式“手撕雞”,吃起來也像,除了口感比較硬。

    在Beyond Meat的發展過程中,也吸引了不少行業大咖的關注,微軟創始人比爾· 蓋茨、著名影星萊昂納多· 迪卡普里奧、麥當勞前任執行長唐·湯普森等都是Beyond Meat的投資者。

    而走“培育肉”路線的美國Mosa Meat公司創始人馬克·波斯特,早在2005年就中途接手了荷蘭政府的“人工養殖肉”的專案。

    2011 年,Google 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投資了馬克·波斯特的專案,並願意承擔後續研究和活動的成本。

    2013 年,馬克·波斯特在倫敦辦了一場“實驗室養殖肉釋出會”,現場烹飪了一塊價值 25 萬歐元的人造牛肉漢堡。

    也正是因為這場釋出會,奠定了馬克·波斯特“養殖肉第一人”的地位,釋出會之後,馬克·波斯特成立了 Mosa Meat 公司。

    就現階段市場行情來看,人造肉企業主要還是集中在歐美,尤其是美國市場。結合國盛證券釋出的相關報告,“前瞻經濟學人”總結出目前行業的市場競爭態勢。

    “人造肉”行業其他競爭者:Impossible Foods 和 Memphis Meats

    與 Beyond Meats 類似,Impossible Foods屬於素肉類製造商,其產品原材料都為植物蛋白。公司標誌產品為2016年7月份推出的 Impossible Burger 。2019 年 1 月 7 日,Impossible Foods 又推出了新版本 Impossible Burger 2.0。

    Impossible Burger的一項關鍵技術是從大豆植物根部提取豆血紅蛋白分子,並新增入產品當中,該蛋白中含有的血紅素是構成肉類色澤和口感的關鍵因素,能夠使得產品的口味和形態與真肉更加相似。

    2017 年 4 月公司第一家大型工廠投產,每月可生產 400 萬磅(約 1810 噸)漢堡肉,目前公司生產的漢堡肉已經在超過 3000 家餐館上市,並於 2018 年4月正式與漢堡王餐廳 合作,推出 whopper 套餐,每個 Impossible Burger 的售價比傳統的牛肉漢堡價格約高1美元。

    公司目前進行過三輪融資,總額達到 3.72 億美元,投資人包括谷歌風投、瑞銀、李嘉誠和比爾·蓋茨等。

    Memphis Meats:培育肉類領軍者

    Memphis Meats是一家使用生物技術技術來製造肉類產品的公司,與原材料為植物蛋白的人造肉不同,它的產品原材料為動物幹細胞。公司使用生物技術生產各種肉類產品,以誘導幹細胞分化為肌肉組織,並在特定培養容器中生成產品。

    2016 年 2 月,Memphis Meats釋出第一個產品影片 --- 人造肉丸,隨之技術不斷改進,目前公司可人工培養的產品有牛肉、雞肉以及鴨肉。

    截至 2017 年 6 月,Memphis Meats 已將生產成本降至每磅 2400 美元以下(5280 美元/ 公斤),預計到 2021 年,技術更新能夠將產品成本控制到市場可接受範圍內。

    不同於在網際網路領域以及通訊領域的中美激烈競爭,在“人造肉”領域,中國參與的企業極少,且都集中在“素肉”這一細分產業。

    在生產環節,蘇州鴻昶素食、浙江百川食品、深圳齊善素食等都是業內小有名氣的素食廠家;而在消費端,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對健康的重視、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全球素食風的興起,國內以素食為特色的主題餐廳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五臺山素齋”是最知名的素食聖地。

    但直到現在,這次合作的成果尚未在“人造肉”領域凸顯出來。

    問題四:“人造肉”來襲 豬肉是否會被取代?

    回到本次“明知故問”的核心問題,“人造肉”第一股已經登入美國市場,且備受資本熱捧,那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造肉”的發展取代“豬肉”呢?

    在第三問題中,我們已經看到“人造肉”的主要研發和市場在美國,雖然在技術成熟度已經有所提升,且生產成本上也已大幅下降,但依舊只能歸類為技術創新,還只是作為小規模的嘗試。

    具體到中國,前文已指出,“素肉”在中國已經有較為成熟的廠家,但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補充替代品,並沒有直接和主食肉類形成直接競爭。

    而當我們放眼“培育肉”這一細分領域時,就會發現,以色列都能佔據佔據一席之地的“培育肉”產業,中國鮮有企業參與其中。

    “前瞻經濟學人”綜合多方資料,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影響了中國“培育肉”產業的發展。

    其一,市場不同:中國養殖業遠未發展成熟

    資料統計顯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正在逐步上升,在2016年華人均肉類的消費量達到了26.1千克。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造肉在中國有大市場,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2016年,中國畜牧業總產值為31,703.2億元,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8.28%,較歐美等發達國家約50%的規模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即中國畜牧養殖業與歐美髮達國際還有很大差距,華人對肉食的需求只會進一步刺激畜牧養殖業市場的發展,還沒有上升到“人造肉”研製的階段。

    其二,要求不同:華人對肉製品挑剔 現有人造肉品質不足

    作為美食之邦,華人喜歡吃肉,且相比歐美人願意接受肉排、香腸、肉丸等加工肉製品不同,中國對熱鮮肉、冷凍肉和帶骨肉的熱愛無可比擬。

    據統計,中國肉製品消費市場的70%都是熱鮮肉和冷凍肉,其中包括了各種蹄、爪、排骨、頭、肉皮、蹄筋、內臟等一系列構成複雜的肉類。目前人造肉雖然可以模擬出動物肌肉和脂肪的口感味道,但在骨頭、筋膜等質感上還有所不足。

    其三,觀念不同:中國素食主義並不盛行

    歐美等國家近年來因人道主義和環保主義盛行而加速了素食主義的擴張,且堅持素食主義的名人都熱衷於宣傳這一理念,如前文中投資Beyond Meat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便是素食主義者,且多次為素食主義站臺宣傳。

    名人效應對於素食主義的推廣很關鍵,但在中國,並沒有這樣的文化。<<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曾提到,中國雖然有5000萬人口選擇素食,但很多人吃素是為了健康和信仰,關於動物製品消費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理解並不深。

    只有絕對量而沒有樂觀的增長預期,且已有的肉食消費者對“人造肉”理解並不深刻,自然也就很難有企業去推動“人造肉”產業的發展了。

    因此,現階段談“人造肉”取代“豬肉”,顯然是為時過早。

    但資本市場對“人造肉”的關注不是全無道理,放眼未來,“人造肉”將與豬肉等傳統肉類市場形成競爭。

    根據MarketsandMarkets 的研究資料,預計到 2023 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將達到 64.3 億美元,2018-2023 年平均年複合增長率為 6.8%;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速最快, 預計平均年複合增長率可達 8%以上。

    “前瞻經濟學人”認為,對於中國市場來說,Beyond Meat的上市的確為養殖業帶來了新的熱點,未來不排除在資本推動下,養殖業會佈局“人造肉”領域。

    此外,當下還未完全消散的“非洲豬瘟”疫情,也在刺激養殖業在傳統養殖的現狀下,尋求更為穩定的生產模式。

    根據農業農村部資料,自非洲豬瘟疫情爆發以來,加之行業正在經歷“去產能”,二者效應的疊加使得能繁母豬存欄量、生豬存欄量加速下行。2019 年 3 月能繁母豬存欄連續 4 個月低於 3000 萬頭,同比減少 21.0%;生豬存欄量同比減少 18.8%。

    由於國內肉類消費需求剛性,供應量的下降除短期內會刺激豬價上漲的同時,“人造肉”也有望獲益。

    根據 USDA 資料,2018 年中國進口豬肉 156.1 萬噸,佔中國總消費量的 2.8%,佔全球豬肉貿易量的近 20%。2018 年國內豬肉消費量約為 5540 萬噸,如果豬肉供給量減少 20%,將會產生 1108 萬噸肉類消費量缺口,即使全球豬肉可供貿易量都進口至中國,也無法滿足國內豬肉供給缺口。因而這部分豬肉供給缺口將分攤其他肉類,包括禽肉、牛羊肉以及“人造肉”。換句話說,“非洲豬瘟”的疫情作用下,豬肉供應量減少,會間接導致“人造肉”市場的擴大。

    而從長期來看,中國養殖業,無論是家禽還是畜類,都飽受疫情困擾,雖不至於“靠天吃飯”,但對於企業常態化經營來說,仍舊是很大的隱患。“人造肉”的出現,給養殖企業帶來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如果技術成熟,完全在實驗室內生長的“培育肉”,將能夠有效杜絕“疫情”的影響,實現生產過程的可控性,這對於企業的穩定產出是很理想的狀態。

    因此,現階段“人造肉”在中國市場缺席,但不代表沒有未來。類似雙匯、溫氏股份等行業領軍企業,都有望在這一領域有所動作。

    回到問題本身,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單一市場,“人造肉”在現階段都不可能取代豬肉等傳統肉類,而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造肉”或許能夠與傳統肉類正面競爭,但完全取代豬肉,則需要更為漫長的時間。

  • 10 # 飛飛的美食記錄

    如果人造肉代替了肉,你會怎麼想?

    對於我來說,如果人造肉代替了肉,我覺得沒有任何影響。為什麼呢?因為我不喜歡吃肉,從小時候就不喜歡吃,以至於在學校,或者上班吃菜的時候我都一般不吃肉,挑裡面的素菜吃。自己在家裡會吃一點,可能不知道從何時起心裡有個觀點,覺得外面的肉都不好,所以到現在都不會在外面買包子之類的。

    所以,對於我來說,人造肉也好,真的肉也好,我都可以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盤今日上攻缺口壓力失敗,放量回調,對於後市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