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融咖888
-
2 # 光明啟
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都去德國購買武器。
曾有德國一家廠長說:華人來,直接奔向我們的倉庫,指著大炮說我們買這個,買那個,買了就走。
日本人來,買我們的大炮,還留下來學習我們的管理和文明。
勝敗已知。
(該文實事求是,應予透過。)
-
3 # 彭氏建材249
大清國派系林立,內部相互抵制,皇帝太后正好分而治之無一家獨大,與世界大勢脫格,始終堅持君王之上,祖制無改,反觀日本,西南戰爭後的明治維新,徹底以歐美為師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研就高效的政治制度,清政府學的表皮,日本學的精華。
-
4 # 不憚惡意
日本完全唾棄了中國文化,徹底放棄了中國這個老師,徹底拋棄儒學,拋棄中醫,甚至部分拋棄漢字,真心實意的向西方全方位的學習。
華人盲目自大,坐井觀天,除了少數人能夠學習西方的文化,絕大多數人還是抱著傳統老久的思想,自認為是天朝上國,中國文明至高無上,但是歷史的車輪好不留情的碾壓,不學習西方的代價就是落後捱打。
日本作為學生自上而下清醒的認識到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鴻溝,這種認知促使他們全民族自上而下的可以如此迅速乾脆的拋棄落後的中國文明,投入西方文明的懷抱,短短几十年再給與中華民族甲午海戰之恥辱。
但是歷史就是不可抗拒,甲午海戰真正打醒了清政府,清政府開始真心實意的學習西方,開始大量成立大學,天津大學 北京大學等開始創辦,但是這也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程序。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
5 # 綏綏默默
先來看看開展洋務運動的背景,自從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就無可挽回地走上了衰敗之路。十年後,席捲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讓清朝差點提前終結。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不少清朝開明官員開始認識到西方軍事、工業等技術的強大。於是在十九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在清國展開。
“洋務運動”前後持續了三十多年時間,在“洋務派”官員(洋務派官員主要有 奕訢、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 )的主張下,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如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此外還開辦了一批新式軍事學堂,為培養國防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福州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
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這是中國近代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海軍艦隊。同時也代表著“洋務運動”取得的最高成果。根據當年《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北洋水師實力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當時北洋水師訪問日本,真的是讓日本瑟瑟發抖,只不過清朝的統治階級不給力,日本人知恥而後勇,最後日本實力超過清朝。
不過,以北洋水師為例,在軍隊建成之初,其實力確實穩居亞洲第一。而頑固派官員卻一致認為海軍就是個賠錢貨,不斷的投入就是白白燒錢。1891年,時任戶部尚書的翁同龢成功說服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嚴禁北洋水師再新增新的“艦、炮、軍火。”
無奈之下,李鴻章只能透過在天津的兵工廠,給北洋水師生產劣質的炮彈。而與此同時,日本在海軍方面的投入年均高達白銀1000萬兩,是北洋水師年均軍費的整整五倍。因此到了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在實力上已經全面超過了北洋水師,所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結果自然也就成了定局。
更重要的是,清朝封建制度的弊端,以及官場風氣的敗壞,也是導致洋務運動進行不徹底的重要原因。
有一點不得否認的是,在“洋務運動”進行的三十多年時間裡,清朝國力蒸蒸日上,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同光中興”。
-
6 # 柚子愛歷史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作為同時期中日兩國的近代化改革,一個以徹底的失敗告終並最終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另一個則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日本一舉邁入世界強國之列。何解?具體如下:
1、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只是為了繼續維持其統治,更注重國內問題;而明治維新的頭等目標則是為了擺脫列強的入侵,消除對外不平等條約縱觀兩國改革之前的時代背景,經歷了200多年風雨的清政府的已然是暮氣沉沉、風雨飄搖,為了繼續維持其腐朽的統治,不得不實行變法解決財政危機,改善統治危機,更多的是為了安定國內。
而日本國內,天皇剛剛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國內問題得到了緩解,正是一派生機勃發、欣欣向榮的局面,他們執行的改革更多的是為了真正的富國強兵,消除不平等條約,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地位。更多的目標是對外爭取利益。
2、明治維新是由日本天皇發起的從上而下推行的改革,全民參與,改革徹底;而洋務運動則是以洋務派大臣等地方官員為主力推行的改革,缺乏頂層設計和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援明治維新是由日本天皇自上而下推行的,有著清晰的國家規劃和統籌安排,是一場國家發起的系統性的改革,推廣阻力小改革更徹底;而洋務運動則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官員發起的,缺乏強有力的中央領導,各自為營,缺乏協調,阻力重重。
3、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是封建體制下的改革,強調“中體西用”,更多的是針對器物層面的改革;而明治維新則是代表了更先進的資本主義體制下的變革“中體西用”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意思還是以中學為基礎,西學為補充,洋務派的代表李鴻章等人,說白了也就是一些帶有買辦性的封建官僚,作為封建王朝的當權者,他們對於封建制度的態度是一致的,他們始終認為中國的封建體制及其政治制度是盡善盡美的,對於歐美的資本主義制度始終是瞧不上眼,但是對於西方敲開中國大門的洋槍大炮卻是印象深刻。認為“外國強兵利器,百倍於中國”,為了強大起來必須向西方學習“船堅炮利”。改革的層級之停留在了器物層面,而擯棄了西方的先進體制。而日本則是下定決心完成對於封建幕府的改造,學習西方文明,照搬西歐模式,把日本封建社會改造為西方式的資本主義社會。
4、洋務運動推行時中國的守舊勢力依然很頑固和強大,改革推行難度大,效果也不徹底,而明治維新則是政府倡導,民眾也樂於接收先進的文化,變法具備良好的群眾基礎在中國,無論是士大夫階層還是普通老百姓,他們始終對於新生事物抱有牴觸心理,對於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更是視之為洪水猛獸,中國社會的心理守舊使得變法阻力重重。
再來看日本,歷史上日本就有學習他國先進文化的經驗。如唐朝時日本便曾派遣使者到中國來學習取經,稱之為遣唐使。因為他們經常受到先進文化的輻射,深知自己的缺陷,所以他們骨子裡就有了善於學習和包容先進文化的因子。因此,以學習先進的西歐文明的明治維新在日本就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
7 # 192048874
上層人士的覺悟不夠唄!一個民族和國家能否強盛,是否有希望,很大程度不是普通老百姓決定的,而是上流階級所引領出來的……
-
8 # 趙青山865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全盤西方化。
而中國的洋務運動是:
新瓶裝舊酒.制度未改的西方化。
-
9 # kinglino520
根本區別如下:1,首先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根本的性質不同。洋務運動是滿清腐朽王朝為了維護封建階級統治,不得已,被動改變,而不是真的改革。而明治維新是全國上下,政府到社會,全面進行變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改革性質不同。2,其次,出發點不同。由於滿清腐朽王朝對外患內憂的考慮,不得已,才進行洋務運動,維護封建階級統治。一方面是要對外閉關鎖國,鴉片戰爭帶給清王朝不利影響做出改變。一方面,為了堵住先進漢族知識分子的嘴,為無能做假。說白了就是騙。而明治維新是對現行政治做出深刻認識之後,進行深化改革。從日本天皇到普通民眾,改革是方方面面的。日本全國思想都在進行變革,而滿清奴化腐朽落後,這就是日本看不起中國的根本原因。3,洋務運動,推動者不同。滿清腐朽王朝,對改革是充滿抵制,無論是思想還是行動,都觸及了滿清腐朽階級統治利益。看看洋務運動推動者就知道了,是洋務派,李鴻章是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連軍機處都沒進。甲午戰爭失敗後,南洋水師到日本索要被俘戰艦,理由是和北洋水師不是一路的。滿清腐朽統治者骨子裡對洋務運動是不支援的。一句話,滿清統治階級反對改革。奇技淫巧是對科學的根本態度。而明治維新,天皇,政府,社會,全民改革,文明程度已經和西方差不多了。4,滿清腐朽統治者,恐懼並鎮壓改革。對內,打壓變法推動者洋務派。對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進行防範,打壓,利用。鎮壓戊戌變法,殺變法六君子。軟禁光緒,殺害珍妃,對內政治清除,殺掉所有改革支持者。寧與洋寇,不予家奴!而明治維新,天皇,政府,社會全面支援改革,多次歐洲考察學習。為日本全面強國奠定基礎。高下立判了。
-
10 # 資料完善度低
其根本區別在於:日本明治維新是真正的新興階級“資本主義”的誕生和崛起,所以走向成功。
而“洋務運動”脫離不了“皇權專治”的魔咒,即使是像“胡雪巖”丶還有那個依賴“李鴻章”的那個,這樣成功的商人,都必須要依靠一個靠山保護,弄個紅頂護佑,叫“紅頂商人”才有安全。前者依靠左宗堂丶後者依靠“李鴻章”,無倫再成功一但靠山倒臺下場都很悲慘,胡雪巖就是例證。因為他們都不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沒有獨立自主性,並未脫離“奴才”本性。
所以,洋務運動失敗是必然。進一步推演,康有為等的維新變法失敗也是必然。
回覆列表
根源是上層的思想理念,主要是對自己私利的控制程度;對新事物的理解,晚清封建社會的剛領是:忠君、順君、維護天子、一成不變、千秋萬代,其非常反感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盡一切努力維持“君為神”皆不可變的內在系統。李鴻章和翁同龢的鬥爭很激烈,李鴻章知道自身實力有限,本想儲存力量,避免決戰,但有翁同龢在光緒面前從中作梗,最終無可奈何花落去。戰爭的號角是日本人吹起來的,他們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船堅炮利,舉國之力而來;而清朝這邊國庫空虛,加上太后正修頤和園,北洋艦隊很久沒更新裝備了,甚至炮彈都沒有幾發了。倉促上陣,導致一敗塗地。洋務運動是晚清開展的一項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運動,其主要目的是透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提升國力,改變當時的現狀。由李鴻章等人發起,獲得了許多晚清權貴的支援。但是要知道清政府只想提升技術其他一概不予考慮。落後的皇權思想,保守主義任然紮根在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心中。
洋務派只創辦學習西方語言、科技和軍事的新式學校。例如:京師同文館,沒有廢除舊的教育制度。而明治維新則參照歐美國家的教育制度,建立現代學校體制,普及初等教育。雖然兩次改革有很多共同點,但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政治方面:洋務運動不改變政治制度,沒有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根基。只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明治維新廢除舊的封建體制,學習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日本就不同,他們一直是一個崇拜強者的民族,他們善於學習,善於吸收先進的東西,就像當年學習唐朝一樣。因此,當強大的美軍黑船駛進日本的港口時,他們就鐵了心要學習西方,增強自身。而中華民族在鴉片戰爭前,一直是亞洲老大,天朝上國的思想,使我們固步自封,對自己當時的制度盲目自信。因此,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只認為自己與列強的差距在武器上,骨子裡卻不願意接受,甚至還是瞧不起西方的制度和文化。
洋務運動的口號是“師夷長技 以制夷”,其本質不過是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是封建主義的自我修正而已。洋務派的大臣們只看到自身與西方的科技差距,卻忽略了自身的制度差距。明治維新就不同,它從本質上比洋務運動先進明治維新是日本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說白了就從社會性質的根本進行全面的改革。在物理上,一個物體速度越大,重量越大,那麼它的慣性也就越大,要按停它所需的力量也越大。同理,我們的封建化無論是體量,還是時間,都比日本要大要長。所以,要讓封建制度消停,我們的難度就更大,需要的時間距離也就更長。大清國對洋務運動並不是那麼熱衷。甲午海戰,大清國被打回了原型,洋務運動大致宣告了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