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從《三國演義》中看楊修,他死的並不冤。放到現在的社會他也不可能在當今社會職場生存的,主要原因在於楊修自身的性格缺陷。從以下幾個事例中就可以說明。

    一、“一盒酥”的故事

    塞北送來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楊修見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問他為何這樣做,他答:“盒上寫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豈敢違反?曹操雖嬉笑,而心惡之。明顯的自以為聰明,在領導面前賣弄,其實這正是曹操在為殺他所做的鋪墊。

    二、“闊”的故事

    曹操造一花園,造成後去看了不說話,只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問:“誰知道什麼意思?”只有楊修明白門闊了。曹操表面高興,心裡卻厭惡,本來領導想表現一下,沒想到被楊修搶了風頭,不殺你殺誰。

    三、“雞肋”的故事

    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曹操正在進退兩難時,哨兵詢問暗號,隨口就說“雞肋”。楊修得知後便收拾行李準備回家,隨從問為何,便說雞肋,食之有味,棄之可惜,早點收拾回家吧,眾人聽後便一一效仿,曹操聽後以擾亂軍心為由將楊修殺了。當然這裡面可能夾雜了一些曹植的事情,但是就楊修這種目無領導,我以為聰明我行我素的人,在那個社會甚至當今社會能活下來也算是奇蹟了。

  • 2 # 阿爾伯特看世界

    楊修 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從描述上來看似乎並沒有負面評價。因為這是我們作為後世人或者說局外人的角度給他的評價。 而在曹操的角度,其實楊修就無法如此全面的展露自己的優秀。

    曹操曾在和楊修父親楊彪信中說 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既欲直繩,顧頗恨恨。 所以在曹操看來楊修是個和自己不同心的人,想要糾正他時候,卻得到他的嫉恨。

    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楊修的作死故事更多,其中一合酥、闊門事件、夢中殺人 雞肋事件,都是楊修一步步作死心路。

    曹操長期在立嗣上猶豫。自己兒子形成了擁護曹丕和擁護曹植的兩個派系。其中擁護曹植的楊修是個智謀過人的謀臣,同時又是曹操的主簿,對曹植爭奪世子地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畫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佔據先機,有多次機會能當上太子。在奪嫡問題上楊修從中興風作浪,曹操毫無疑問地加重對楊修的怨恨與猜忌。

    續漢書 有白修與臨淄侯曹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謗訕鄢陵侯彰。太祖聞之,大怒,故遂收殺之。楊修極聰明,但是卻對自己太自負,參與司馬門事件,犯了曹操的大忌,結果曹植也因此太子之位無望。

    可以說楊修是從先天到後天都讓曹操一步步的加重了曹操對他的嫉恨使得曹操欲殺之而後快的人,所以對曹操而言,楊修必死。

  • 3 # 王筱歡在成都

    楊修能受到史學家關注,附錄傳記到《後漢書楊彪傳》中,當然不是什麼無能之輩。

    但如果你說楊修是截圖下那種人物,未免過於誇張。曹操於建安十三年擔任丞相,按楊修的活動時間最早也在幾年後才擔任丞相主簿,就是說楊修最早出仕都已經三十四五歲,卻可稱得上是大齡青年。問題文學界名氣最響的是建安七子,什麼時候輪到楊修名氣冠絕當世?

    史書僅對楊修記載了一句:“為人好學, 有俊才。”比楊修大四歲的司馬朗是曹操第一任主簿,被鍾繇、王粲稱為聖人治世。

    繁欽在建安十三年以前都是曹操丞相主簿,以以文才機辯,得名於汝潁間。71年出生的趙儼亦為曹操重用,多年來擔任護軍、軍師一職,負責監督軍隊。

    陳群小荀彧一輩,年齡應與楊修相仿,都是70後。建安十三年以前,年紀輕輕的陳群早就已經是曹操非常核心的府吏。辛毗和杜襲又跟陳群、趙儼齊名,年齡亦當相仿。

    劉曄年紀與魯肅相仿,都是70後,建安二十年轉任丞相主簿,後領行軍長史,兼領軍隊。

    司馬懿比楊修小四歲,年輕時就受到以識人著名的楊俊、崔琰好評,並與胡孔明為友。建安二十四年以前司馬懿也是丞相主簿,何以見得楊修才過仲達?只比楊修大一歲的賈逵以孤貧出身,與楊修同期擔任丞相主簿。曹操稱道:“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賈逵,吾何憂?”

    比楊修小十多歲的80後蔣濟也在同期擔任丞相主簿,兼西曹屬。司馬懿以主簿兼東曹屬,職權顯然比楊修要多。

    按《三國志賈逵傳》引注《魏略》可得知曹操的丞相主簿至少有四位,儘管權柄確實不輕,卻也沒到獨一無二的地步。擔任過曹操主簿的多是70後,以劉曄、司馬朗、司馬懿、陳群、賈逵、趙儼諸人之才華,何以見得楊修冠絕於眾人之上?還未算軍師祭酒和軍謀這支隊伍。

    楊修的主要事蹟無非是名門出身,又是曹植之黨,後期亦跟曹植疏遠而親曹丕。楊修的才華多是小說家之言,如《世說新語》和《三國演義》把楊修先見之才不斷演化。不曾見楊修有司馬懿、賈逵等人為曹操解決軍事、行政的大計,就是耍聰明的計策也只多見於小說。即便楊修亦有計略,然在曹操擁有眾多英才的丞相府中,實算不上頂尖。

    當年禰衡說大兒孔融,小兒楊修,把荀彧、司馬朗、陳群噴了個遍,同為曹植黨的荀惲見到楊修,問他跟禰衡熟不熟,楊修會怎麼回答?邯鄲淳身為曹植之友,才氣過人,又何以不被曹操、曹丕所忌?足球名將孔桂亦為曹操、曹植所重,後被曹丕所殺,他的才華又如何?

    無論如何,楊修的罪名就是擔任要職卻洩漏機密,這絕非智者會幹出的事情。楊修在建安年間也就是其中一位才子而已,冠絕不了青年才俊,更沒到能左右天下大勢的地步。我覺得他的才幹還不一定比得上建安末入丞相府的桓範。

  • 4 # 朱襄

    在《三國演義》之中,楊修之死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事件:到底是曹操嫉賢妒能殺害忠良,還是因為楊修參與了曹丕、曹植的嫡嗣之爭,導致曹操不得不殺了他?或者,兩個因素兼而有之?

    無論是哪種原因,都是死的很冤枉的。

    最後的這種可能是近來比較流行的提法。曹操既討厭楊修比自己聰明,更忌諱他參與嫡嗣之爭,於是殺他。倒好像楊修是個必死的人。其實正史上,曹操是很細膩的人。他雖然殺人如麻,但處理每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是綜合多種考慮的,至少,一定會找個最主要的動手理由。

    對於楊修,曹操也是由一個決定性因素而導致他尋機將其除掉的:曹植拿楊修當成了自己的擋箭牌、犧牲品。此外楊修“知道的太多”,也害了他。

    曹操殺楊修真是“忌才”嗎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在很多關鍵的情節背後,都要總結出一些教訓和智慧。在楊修的問題上,羅貫中的看法是,曹操本就是個討厭被人“理解”的人,而楊修更是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肆無忌憚去捋虎鬚,結果自尋死路。

    在《演義》中,羅貫中這樣塑造曹操陰鷙的性格:他殺了呂伯奢全家,當著陳宮的面,說“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當時,陳宮就被他嚇跑了:不跑早晚死於此人之手,因為自己窺見了他的內心世界。曹操邀劉備煮酒論英雄,用龍比喻他心目中的英雄特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吐霧興雲,翻江攪海;小則埋頭伏爪,隱介藏身;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秋波之內。此龍陽物也,隨時變化。”(據嘉靖本)

    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頂天立地的磊落漢子,而是隨機應變、無形難測的神秘人物,恨不能蒙面出鏡,教人永遠猜不透他的心思。《演義》中的楊修自恃聰明,總喜歡跟在老曹背後,給他揭去那層面紗,就像社戲裡邊,跟在大反派或惡公子背後的二醜,不時手指著主子的脊樑骨,扭臉對臺下揭一揭“那傢伙”的壞心肝。這樣的惡奴,曹操當然不能放過的了。

    《演義》中的楊修不識真正的英雄。他眼中的大人物,都是曹植、孔融、禰衡這樣賣弄聰明的另類“鬼馬”角色。羅貫中認為,曹操和楊修都不可取,但相比之下,曹操還是個能幹成大事的人,楊修卻不能,所以曹操比楊修還能強一些——這是羅貫中

    落筆這一細節所要表現的認識。

    但《演義》是戲說,不是歷史本身的面目。《演義》中的楊修是自己找死,而真實歷史中的楊修卻死得很冤,他是為曹植的緣故而被冤殺的,與“雞肋”的故事更不沾邊。

  • 5 # 落葉滿山

    讀書的時候,就學過一篇《楊修之死》,那會沒有看過《三國演義》,也沒有看過《三國志》,當時課文的中心思想也是在說曹操嫉妒楊修的才能,那時候大家一致覺得楊修死得冤。 後來慢慢了解了歷史,才知道,楊修死得不冤,說曹操嫉妒楊修的才能,曹操才冤。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非常愛才的。曹操雖然生性多疑,但是他確實不是小心眼。曹操雄才偉略,在漢末統領一方,他連賈詡這個仇人都可以接納,又怎麼可能因為嫉妒楊修的才能而殺了楊修?

    曹操殺楊修,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曹操本人不是出生氏族,對氏族也一直是打壓態度,與楊氏一族也是也很多矛盾,楊修出自弘農楊氏,弘農楊氏是一個非常大的家族。楊修和曹操在政見上有著很多矛盾。

    二, 楊修確實算得上動搖軍心了,沒有聽到命令就收拾包袱,讓軍中混亂,不算動搖軍心算什麼?

    三, 最主要的是,楊修站隊站錯了,曹操雖然喜歡曹植,主要是曹植的文學才華比較好,但是文學才華和治理天下是不一樣的,曹操心中的繼承人肯定是曹丕。但是楊修卻站向了曹植這邊,想讓曹操廢長立幼,這樣一個調撥自己兩個兒子相互殘殺之人,曹操是肯定會殺了他的。如果不殺了楊修,曹操怕自己死後,楊修會裹挾著曹植造反,這樣是曹操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曹操殺楊修,楊修死得不冤,曹操嫉妒楊修才華,曹操才冤。

  • 6 # 俚言雜談

    在封建時代,一個區區主簿(秘書而已)與主公曹操心思相通,那還了得?不殺不足以讓曹操放心。所以楊修死的不怨。

    楊修生於官宦之家,是太尉楊彪之子,母親為袁氏(司徒袁安的曾孫女)。史書上說他為人恭敬,學問淵博,聰慧過人。我不敢苟同,聰慧肯定是沒跑,恭敬就是扯淡啦。

    試想,一個滿腹經綸的世家子弟,能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審時度勢,甚至謹言慎行嗎?不抖機靈就不錯了。實際上,楊修本人,一直是口無遮攔亂放炮的。

    據《世說新語》記載:

    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楊修自恃文字功底深厚,所以,曹公出的字謎自然難不倒他。還有: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合,人一口也。楊修還是在這兒說文解字,有點得意忘形的苗頭啦。其他的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

    請大家琢磨一下,曹操身邊的那些文士,都是草包嗎?難道只有楊修一人拔萃嗎?更加可能的情況是,有的人裝傻,故意不點破吧。

    問題是,一代梟雄曹操,一生文韜武略,最忌諱的就是被人識破。現在你還覺得,楊修恭敬識相嗎?說不定,曹操早就恨得牙根癢癢了,只是覺得此人還有點用,姑且刀下留人罷了。

    最終,把楊修逼上死路的是他與曹植的交好。文人來往,講究的是氣味相投;而權謀政治,看重的是忠貞無二。同是主簿,蔣幹雖“愚”,曹操怎麼不殺他呢?

    聰明反被聰明誤,是古今一眾恃才傲物的“才子”的通病。那些嘚瑟得厲害的,弄不好就送己走上不歸路。楊修正是一個好例。

  • 7 # 晦休

    楊修之死不冤。

    楊修少年有才,頗負盛名,好學上進,聰明過人。曹操也甚是喜歡,甚是欣賞,因此,以致官至行軍主薄,鞍前馬後,緊隨左右。

    有關他的死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認為,楊修被曹操所殺,主要原因有三:

    一,參與奪嫡之爭。曹丕、曹植儲位之爭,已是公開的秘密;曹操一直在權衡二子的功績、能力和勢力,並多次設局、排事考察實驗之。而後發現,曹植一方楊修參與極深,出謀劃策,竭盡干預,強勢之力遠勝他喜歡的曹植,令其極為不滿和忌憚。

    二,與其父楊彪政見不合。楊彪能力、勢力不凡,但政見多與曹操相左,形成掣肘,令曹不快,早有剷除之意,藉機拿楊修開刀。

    三,楊修聰明過度。楊修久跟曹操,常在近前,又加之冰雪聰明,過於自負,深諳曹的心機,多次暴露其隱秘,令曹無處隱匿。曹本雄才倨傲之人,兼有多疑猜忌之心,楊修此種作為,令其極為反感和厭惡。

    綜合以上三點,曹操必殺楊修。

    於公於私,於顯於隱,於理於情,曹殺楊修不冤!

  • 8 # 成長新視點

    楊修死的不冤。他不死,曹操在管上會鬧很多笑話和發生很多矛盾,而且很多是楊修帶來的。

    曹操給了他機會,他不在意,曹操為了發展事業,因此,處置他不冤!

  • 9 # 狅龍飲雪

    “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楊修的聰明世人皆知,但是楊修遇到曹操,可謂是冤家路窄。不過,曹操雖然善於猜忌,也不是心胸狹窄之人。楊修最後死於他手,的確是“身死因才誤”。那麼楊修到底是如何恃才傲物才最終讓曹操起了殺心呢?這也許還要從楊修自身的性格談起。

    有一次,曹操建造了一座花園,造成後,他去觀看,未置可否,只是在門上寫了“活”字就離開了。眾人都不解其意,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是嫌門太寬了。”監工立即命令工匠們重建,曹操再去看時,大喜,問:“誰知吾意?”左右告之:“楊修也。”曹操雖喜,心甚妒之。還有一件事,平時曹操擔心被人暗害,便對左右的人說:“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靠近。”一日,他午睡時被子落在地下,一近侍給他拾起重新蓋上。曹操拔劍殺之,然後又倒頭入睡。起床後,假意問道:“是誰殺了我的近侍?”眾人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眾人都以為曹操是夢中誤殺,今見曹操又是痛哭,又是厚葬,不但不怪曹操,還多有稱讚之詞。臨葬時,楊修指著死者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後,愈加嫉恨,便想找機會懲治這位“能人”。

    嫉賢妒能是人類的一種通病,這病在萬人之上的曹操身上表現得更是厲害。可嘆,這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總是屢屢猜透曹操的心思,讓曹操的嫉恨之心越發膨脹,尤其是“夢中殺人”一事,明明是曹操故弄玄虛、震懾屬下的“鬼把戲”,但是卻被楊修當眾拆穿,這的確是觸犯了曹操的隱私禁區,為自己留下了殺身之禍。可見,在楊修的身上表現出來的這種一味地顯示聰明也是一種病,而且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聰明病。後來曹操的軍隊與劉備在漢水作戰,兩軍對峙,久戰不勝,曹操是進是退心中猶豫,適逢廚子送進雞湯,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問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行軍主簿楊修一聽夜間口令為“雞肋”,便立即讓土兵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惇忙問其故。楊修曰:“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如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本來曹操在進退兩難之際,真有班師北歸之意,但見楊修又說破他的心思,非常氣惱,便大聲呵斥道:“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可嘆,一代才子就這樣命喪黃泉。

    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楊修之死與其時時處處、無所顧忌地顯示自己的才華有關,與“雞肋”引起的“惑亂軍心”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充其量“雞肋”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究其根源,從曹操內心世界來說,楊修“亂我軍心”是假,亂我之心是真。楊修是一代才子,曹操是一代梟雄,這兩人的交鋒將是心智的比拼。而事實上,才華的展示需要考慮面對的物件和場合。選擇得好,將會讓你脫穎而出、光芒四射;選擇得不好,就會是恃才傲物、招人反感。楊修聰明一世,卻屢犯曹操的諱忌,這的確讓他厭煩透頂。大權在握的他,終於借“雞肋”一事殺掉了楊修。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奸邪。”嘴是人心的一個機關,是用來傾吐和遮蔽內心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大腦思維的輔助器官,是用來窺探、發現奸邪事物的。其實,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總是自以為聰明地點透你隱秘的心思,你也為覺得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歸根結底,說楊修冤也好,不冤也罷,楊修的不歸路,皆因其不知何為“才不可恃”!

  • 10 # 清風醉史

    楊修被曹操所殺是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中的內容。曹操為何要殺他呢?

    楊修被處死的罪名是:憑空捏造,擾亂軍心。雖然他猜出了曹操的心思,但不應該耍小聰明,在沒有得到曹操的命令下,私下向將士們傳達,造成上下軍令不統一的事實。但僅僅這件事的過錯根本達不到被處死的結局。因為到曹操發現,並加以處置時,並未給曹軍帶來實際上的損失。

    那曹操果斷處死他的原因,就值得玩味了。

    在楊修出仕曹操後,一開始曹操對這個聰明伶俐的年輕仕子還是很有好感的,加上他豪門大族(太尉楊彪之子)的背景,升遷還是比較快的(從郎中提拔到丞相府主簿)。但他不知收斂,依仗自己的才能,屢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曹操心裡已經十分厭惡他。

    《三國演義》小說中舉了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也揭示了曹操對楊修由喜愛到憎惡的轉變過程:

    1、門添“活”字,下令改門。曹操見楊修瞭解自己的意思,很有眼力,表面上還是很讚賞的。

    2、“一合酥”的典故,一人一口酥,楊修帶頭吃完了塞北進貢的點心,曹操臉上笑著,而心裡卻已開始厭惡楊修。

    3、“夢中殺人”。曹操在演義中是個“白臉”的梟雄、奸臣形象。他怕有人在他睡著時刺殺他,就假裝熟睡,在夢中斬殺了身邊的護衛。惟有楊修知曉他的意圖,嘆惜的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你在夢中呀!”此話傳到曹操耳中,對楊修的態度變得更加憎惡了。

    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就是觸犯了曹操的逆鱗,曹操已經對楊修有了殺心。那就是楊修參與了曹氏子弟的立嗣之爭。

    曹丕和曹植二人爭魏王世子之位,楊修是曹植的參謀。在曹操考察兩個兒子的能力時,楊修根據曹操的喜好,提前給曹植準備了答題模板,在曹操尋問曹植軍國大事,曹植每次都對答如流。曹操在欣慰的同時也十分疑惑,何時我兒曹植如此長進了?

    等到曹丕暗地裡買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告知曹操真相。曹操大怒說:”匹夫居然敢來欺我!”,曹操選接班人,要的是真才實學,如果沒有才能,這麼大的家業也會敗掉,敢能虛作假,毀我基業,那時就有了必殺楊修的心思了。

    正好借這次出戰不順,曹操就借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他。至於楊修死得冤不冤,可以從兩個角度論述:

    1、從楊修的角度看,死的真冤,還沒來得及施展滿身的抱負,就被人砍了腦袋。我還有大好的青春和榮華富貴沒享受,豈不可惜!

    2、從曹操的角度看,殺得不冤,小聰明太過就是愚蠢,能領會君主的意思,就要想方設法幫主公成事,而不是耍心機,顯露出來表現自己,失君主的顏面。

  • 11 # Tyler梁州笑笑生

    不冤!楊修這人用我們現在話說就是鋒芒畢露,耍小聰明!用網路上的語言:生命不息,裝逼不止。我們初中的語文字來學習過《楊修之死》當時語文老師給講的曹操嫉妒楊修才華。昔時,曹操出兵漢中防禦劉備,困於斜谷界口,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出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譏笑,心中優柔寡斷,正碰上廚師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此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標語。曹操隨口答道:“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楊修聽後便教隨行軍士拾掇行裝,預備歸途。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道:“公何拾掇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命令來看,便能夠曉得魏王不久便要退軍返國,雞肋,吃起來沒有肉,丟了又惋惜。如今,進兵不克不及成功,退軍恐人譏笑,在這裡沒有好處,不如早日歸去,嫡魏王必定凱旅還朝。以是先行拾掇行裝,以免臨到走時慌張。”夏侯惇說:“您真是大白魏王的苦衷啊!”就也拾掇行裝。因此軍寨中的諸位將領沒有不預備歸去的。曹操得知這個狀況後,傳喚楊修問他何以?楊修用雞肋的意義答覆。曹操震怒:“你怎樣敢構詞惑眾,騷動軍心!”便喝令刀斧手將楊修推進來斬了,將其頭顱掛於轅門以外。還有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個故事,有一次,曹操修丞相府,待修好了去看,甚麼話沒說在門上寫了一個字:“活”。楊修即刻說來來來,把門改小一點,“門”內有一個“活”就是“闊”嘛,丞相嫌門大了。他猜著了。那時分雖沒有“裝逼遭雷劈”的說法,但曹操會用本人舉動通知你:“裝逼會死”。但這樣總不是太好,要多學習一下司馬懿大叔,多會做人做事。

    我個人認為楊修的死是不會處理作為一個臣子的位置,哪些事心裡明白不能說,要偽裝自己。另外楊修不知道曹操要立嫡之爭!

  • 12 # 紅皮書1

    我們先看他聰明,據說曹操和楊修曾共同到曹娥碑下,看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知道什麼意思嗎?楊修說知道,曹操說,你先別告訴我,讓我想想。走了30裡地後,曹操才悟出是"絕妙好辭"的意思,因此有智差三十里之說。

    楊修聰明但有個毛病,用句俗話叫喜"臭顯擺",關於曹操修園門的事大家都瞭解了,門上寫"活"字,別人不明白,惟楊修說"闊",是嫌門修的寬。

    還有曹操分給眾人一盒酥,寫"一合酥",楊修說一人一口酥,給分吃了,可以看出楊修確是聰明。而壞事就在他的聰明上,曹操三番兩次被楊修看破,心裡是非常嫉恨、厭惡的。再就是曹植曹丕帝位之爭,曹操本打算傳位曹植的,而曹植又有楊修出謀劃策,為什麼最後傳給曹丕了呢?多半也壞在楊修手裡。比如曹操想試兩個兒子才華,命令兩人出門,又暗地不讓看門守衛放行,看他倆怎麼處理。曹丕乖乖回來了,曹植聽了楊修的話,拔劍將門衛殺了,本來曹操認為曹植有才能。

    後來曹丕偷偷告訴曹操說這事是楊修教的,曹操對曹植失去好感的同時,更加厭惡楊修。楊修經常教曹植怎麼回答曹操的提問,還寫了十多條,曹操問時,曹植對答如流,後曹丕偷來這十幾條給曹操看,曹操更不喜曹植,所以最後讓曹丕接了班。而楊修最後的日積月累令曹操厭煩,終於導致曹操的惱羞成怒,

    公元219年,曹操進兵有馬超拒守,退兵恐蜀軍恥笑,進退兩難之際,夏候惇請示夜間口令,曹操眼望雞湯,隨口說"雞肋"。

    楊修聽聞,趕緊收拾行李,人問什麼原因,楊修解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不如早歸。曹操聽說,以惑亂軍心之名將他殺了,終年四十四歲。這樣看,你說楊修冤嗎?

  • 13 # 手機使用者52562116652

    楊修之死不冤。很多細節以上各位朋分析的很詳細本人有同感非常贊同。血比如十年浩劫之時有很多人被打入右派,現性反革命,其實那些人當中有很多範了楊修的錯誤,第一好顯擺,第二管不住自己的嘴,因此他們受了很多折磨,多虧鄧公鄧請天的偉大才使他們沒有象楊修一樣悲慘。所以說楊修之死是用他的智慧自取滅忘

  • 14 # 醉愛國學

    楊修死得冤。原因:1,楊修是飽學之士,才高八斗,若活著,可以著書立說,流芳後世。2,聰明反被聰明誤,楊修知識太多,不給曹操面子,招來殺身之禍。3,雄才大略的曹操心裡容不下才子楊修,楊修不被重用,真是運氣太差。

  • 15 # 讀史坊

    一點都不冤。首先,他好顯擺。作為一個下屬,面對聰明的上司,要懂得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楊修不是,他做事高調,做人更高調。曹操自己說自己的才華跟楊修差了三十里。雖然說的是實話,但作為當事人,楊修應該懂得適時收斂。可是,他沒有。曹操在大門上寫個“活”,楊修告訴幹活的人,丞相嫌門太大。曹操在乳酪蓋子上寫個“合”,楊修拿起來就吃,還說,曹公讓我們一人吃一口。曹操在軍營中說“雞肋”兩個字,楊修馬上讓人準備撤軍。領導的小心思都被楊修猜中了,還說出來,誰喜歡這樣的下屬?猜出來可以,但再說出來就不合適了,領導該不高興了。

    其次,楊修參與了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這是他被殺的主要原因。曹操在立太子這件事上一直拿不定主意,是立長子曹丕,還是有才華的曹植。就在曹操猶豫時,不少人分別在兩人身上下賭注。楊修選中了曹植,他幫著曹植猜測曹操的心思,給曹植出謀劃策。

    曹操為了考查曹丕和曹植的臨機處事能力,故意安排兩人出城,同時,又暗中吩咐門官不讓兩人出門。結果,曹丕遇到阻礙,老老實實地回來了,而曹植,在楊修的指點下殺了門官。得知此事的曹操,已經不是簡單的對楊修厭惡,而是怒火沖天。聰明如曹操,怎麼能容忍身邊的人參與兒子們的奪嫡事件?這就有了楊修之死。

    楊修對自己的結局早就料到,他臨死前對故人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也算他有自知之明。不過,明知是死,為什麼還要去做?

  • 16 # 麻辣一加一

    面對曹操這種猜忌心很重,反覆無常的人,楊修死得不冤。曹操殺楊修,不外乎這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楊修的家庭背景是曹操忌憚的。楊修雖然任職丞相主簿,也就是曹操的高階秘書,不是什麼大官,但從楊修往上數四代,是有名的“四世三公”,而且是“四世三太尉”,家庭背景了不得。三國、魏晉時期,豪門世族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對於這種家庭是忌憚與猜疑的,因此看待楊修的世家子弟出身背景一定會懷有成見和警惕。

    第二,楊修的才華都用在小聰明上。楊修身為丞相主簿,不認真做事,卻妄自揣度主公心思,引起曹操的懷疑,曹操此後便開始忌恨楊修。楊修喜愛在眾人面前賣弄小聰明,例如在“闊門事件”中大出風頭。楊修的顯擺,使曹操厭惡至極。楊修可以“小覷天下之士”,可是如果小覷雄才大略、智謀過人的曹操,實在是狂妄自大。

    第三,楊修介入主公家事,干預曹植、曹丕爭世子之位,是曹操的大忌。楊修擅自與曹植形成黨羽,替其預先設想許多問題並寫好答案,企圖在曹操面前留下曹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楊修做事不縝密,沒有把握好節奏,以至於“教才出,答己入”。

    第四,楊修在關鍵的軍事行動中的表現使曹操大起殺心。“雞肋”一事是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可以看出楊修的豪門名士氣息過強,的確不具備優秀謀士的素質,根本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曹操對此事怒不可遏,以洩露機密、惑亂軍心之罪而懲殺楊修。

    楊修因自己的定位錯誤,恃才傲物而殞命,可惜嗎?可惜!冤嗎?不冤!

  • 17 # 獨釣寒江雪W

    不冤。楊修有小聰明無大智慧。楊修跟曹植走的比較近,經常給曹植出謀劃策來爭奪繼承權,有好幾例都讓曹操發現了,曹操就很不高興,這裡我就不列出來了;曹操身邊有人說曹植和楊修壞話,這個就是曹操身邊的宿衛,專門聽曹丕的,讓楊修在曹操心裡的印象就變壞了;還有修門的事,也是楊修耍小聰明自作主張,讓工匠修改木門,而他被殺的導火線就是漢中時,洩露軍中口令之謎,軍事行動怎麼能隨便透漏呢,自己知道還到處說,結果以擾亂軍心被殺。曹操在晚年的時候都是已經對權力很熱衷了,殺了阻止他且追隨他近20年的荀彧,還殺了人品一流到讓曹操都敬畏的崔琰,一個上位者怎麼會甘心下屬把自己的心思猜透呢,楊修就是耍小聰明結果裝上去了,所以我的觀點是他死的不冤,我們看到曹操身邊的謀士賈詡、陳群就不會這麼耍小聰明,所以賈詡壽終正寢、陳群開府治事,讓三國所有謀士都羨慕。

  • 18 # 風輕雲淡75281

    《三國演義》中的楊修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他搏學多智,家室顯赫,本來是值得尊敬的人物,可結局卻很悲慘,不能不令人惋惜,在惋惜之餘,我們說他死的並不冤枉。這是因為:

    一,他不應該耍小聰明。有一次,魏國建了一個花園,曹操視察了一番,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楊修就命人把它拆了重建,他認為門裡有個“活”字就是“闊”字,曹操嫌門小了,後來又發生了一盒酥的故事;再後來,他又根據曹操下的軍隊口令“雞肋,雞肋。”,讓士兵趕緊收拾行李,準備撤兵。他真是曹操肚子裡的蛔蟲,洞悉曹操想的一切。曹操是一代梟雄,有謀逆篡權之心,豈容這種人逆他的逆鱗,為了日後的基業,必將剷除而後快。

    二,他參與曹操繼承人的廢立。同是文人,他是站在曹植一邊的,對曹丕一味排斥。曹操不允許別人干涉家事。也為了今後曹丕能更好的繼承基業,必須幫助他清除圍繞在曹植周圍的人,楊修必須剷除。

    楊修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他的鋒芒畢露必然招來別人的羨慕嫉妒恨。

    有成府的人都是看破不說破,這是大智慧。他看破就說,不論事情輕重。

    有這個結局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 19 # 海納千川

    我認為楊修死得不冤。

    1.楊修很聰明,很有才華,但只是小聰明,不是大智慧。楊修是主簿,是曹操手下起草文案的秘書,雖然他很聰明,但他卻擺不準自己的位置,對自己的領導曹操妄加揣測,自作聰明。有一次有人給曹操進獻了一盒酥,曹操自己沒吃,轉送給眾大臣,眾大臣猜不透曹操的意思,不知該怎麼辦,楊修走過來直接把點心盒拆開,把點心平均分給眾人,眾人不解,問楊修為什麼,楊修說“一盒酥”拆開來就是“一人一口酥”,丞相的意思是讓大家一人一口把點心吃掉,大家恍然大悟,紛紛稱讚楊修聰明。此事後來傳到曹操的那裡,曹操雖稱讚楊修的聰明,但心裡卻不喜。

    另有一次,曹操逛一花園,見有一門,曹操提筆寫了一“活”字,什麼都沒說就走了。眾大臣不解,就問楊修,楊修說“門”內一“活”字就是“闊”字,曹操嫌門小了,要把門擴大,於是找人把門拆了擴大,眾人皆佩服楊修的聰明。此事傳到曹操那裡,曹操雖稱讚楊修的聰明,但心裡卻厭惡楊修。

    曹操晚年,為誰繼承自己的位置傷透腦筋,在眾多的兒子中,他最看好曹丕與曹植。曹丕穩重,很有心機,曹植聰穎,才華橫溢,但狂放不羈。曹操想要考察二人的才學,命令二人不許找人幫忙。曹丕才學不如曹植,生怕落敗於曹植,就暗中派人把他的心腹吳質送進自己的府邸,幫助自己。曹丕府上經常會派人買一些布匹衣料,用大筐裝了送進府中,曹丕讓人帶信叫吳質蹲在筐子裡,用布匹裹住,別人無法看見,想矇混進城(曹操命人把守曹丕府邸,閒雜人等不許入府,以保證考察曹丕,曹植二人才學的公平公正)。楊修當時是曹植的老師,他偏向於曹植,他就把吳質的事情報告於曹操,曹操大怒,於是派人去曹丕府邸調查。曹丕聽說後,連夜派人通知吳質,叫他不要入府,曹操派的人守住曹丕府邸大門,檢查送入府的布匹衣料,結果筐子裡沒有搜到人,曹操得知後認為是楊修有意要陷害曹丕,心裡非常恨楊修。

    過了一段時間,曹操率領大軍征戰,戰事不順。一天晚上,曹操正在琢磨考慮是繼續打仗還是撤軍,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傳令官進來請示曹操晚上的口令是什麼,曹操正在喝雞湯,碗裡有一塊雞肋,曹操沒有細想,隨口說“雞肋”,傳令官就認為雞肋是當晚的口令,就傳下去了。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惇一聽口令是“雞肋”很是不解,就去請教楊修,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操以雞肋為口令,表達了內心對此次征戰是進還是退的猶豫不決的心情,楊修叫夏侯惇儘早收拾行李說是主公(曹操)早晚要下令撤退,以免走時慌亂。曹操半夜睡不著,出門巡營看見夏侯惇的營帳正在收拾行李,就問何故,夏侯惇就說楊修之事,曹操大怒,立刻派人抓楊修,以擾亂軍心之罪處死楊修。

    2.楊修在“一盒酥”,“闊”字上耍耍小聰明也就罷了,可他先是參與奪嫡之爭,範了大忌,又在軍國大事上耍小聰明,妄加揣測曹操的心思,闖了大禍,以致丟了性命。

    3.楊修身為下屬,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數次貿然揣測領導意圖。作為領導,他要駕馭下屬,他肯定不希望屬下能猜透自己的心思,特別是在軍國大事上,楊修不應該妄加揣測,丟了自己的性命。

    綜上所述,我認為楊修死得不冤。

  • 20 # 六菠蘿說經緯2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另一枚。

    一點也不冤枉。在古代,君王既要賢明,又要嚴於律己。

    如果人人都像楊修,那君王沒有一點威嚴,每個士兵都可以調侃君王,打仗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偷懶不去。那這個國家還有什麼前途?

    所以,殺楊修是殺雞儆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美國U-2偵察機到底是如何被蘇聯首次擊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