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文整脊康復

    出現這類情況首先還是要就診檢查才能鑑別診斷,並不是所有的疼痛都適合手法治療,如果有骨質疏鬆,骨轉移的問題,貿然進行推拿後果很嚴重。

  • 2 # 鄂東小汪醫生

    可以,但在治療之前仔細分析評估,如果是筋骨錯縫正骨那是極好,前提是排除骨質疏鬆,骨結核,骨腫瘤,疼痛的病因複雜,治療效果差強人意,好多與心理疾病密切相連,一般要結合藥物,手術,心理,麻醉等綜合治療

    疼痛是一種令人痛苦的感受,它表明機體將要或已受到損害。

    痛覺起源於遍佈全身的痛覺感受器,這些感受器將訊號以電脈衝方式沿神經纖維傳至脊髓,然後向上傳至大腦。有時訊號傳到脊髓時會誘發反射反應,此時,訊號迅速由運動神經纖維傳回到痛覺的起始部位,誘發相應的肌肉收縮。比如,手指不小心碰到高溫物體時出現的快速逃避反應。痛覺訊號傳至大腦後,只有當大腦對訊號進行處理,並將其解釋為疼痛時,我們才會意識到疼痛的存在。

    身體不同部位的痛覺感受器及相應的傳導通路各不相同,所以痛覺性質隨損傷部位及性質不同而異。面板的疼痛感受器多且能傳遞明確的資訊,比如損害的部位、性質(刀割樣痛、鈍痛);來自腸道的痛覺資訊則有限且模糊,捏、割、燒都不易產生痛覺,牽拉和壓迫則可產生嚴重的疼痛,大腦很難分辨出疼痛的確切位置,而且疼痛往往是大片分佈的。

    由於疼痛可以向其他部位放射,身體某部位的疼痛並不表明病變一定在此處。牽涉痛產生的基礎是身體不同部位的訊號由同一神經通路傳導至脊髓和大腦。比如,心肌梗死所致疼痛可能波及頸部、下頜、上臂或腹部,膽絞痛則可出現肩部疼痛。

    不同人對疼痛的耐受力差異較大。某些人不能忍受小傷口或面板擦傷,而另外一些則可以忍受巨大的意外傷害或嚴重的刀傷。另外,對疼痛的耐受力與當時的心境、環境及個性有關。競賽中運動員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此時即便受到嚴重的挫傷也意識不到,比賽結束後會感覺到疼痛,若輸掉比賽則疼痛會更明顯。

    疼痛與年齡相關。老年人較少訴疼痛,這可能是體內的變化使痛覺減退的結果,另一方面老年人對疼痛的忍受力可能強於年輕人。

    疼痛的評估

    疼痛可以是銳痛或鈍痛,呈間歇性或持續性,表現為搏動性痛或悶痛,發生在區域性或者全身。有些疼痛難以言表。疼痛可以很輕或重至難以忍受。尚無驗證疼痛是否存在或到底有多嚴重的實驗室檢查。

    為了準確地理解疼痛的性質,醫生必須詢問病史。判斷疼痛的嚴重程度可以採用0分到10分等級評分(即最輕的評為0分,最重的為10分)。兒童則可讓其選擇相應的面部表情(微笑、痛苦到痛哭)以達到相同的目的。醫生必須判斷疼痛是軀體性的還是心因性的。許多急慢性疾病(前者如外傷、燒傷、肌肉拉傷、骨折、韌帶扭傷、闌尾炎、腎結石、心絞痛等,後者如癌症、關節炎或鐮狀細胞貧血)都可產生疼痛。然而精神性疾患(如抑鬱症、焦慮症)同樣能產生疼痛,後者我們稱為心因性疼痛,而且精神因素可使軀體性疼痛加重或緩解。

    醫生必須分清急性疼痛與慢性疼痛。急性疼痛起病急、持續時間短、嚴重者可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壓升高、出汗增多及瞳孔散大。慢性疼痛持續數週或數月,通常不伴有心跳、呼吸、血壓及瞳孔改變,但常影響患者睡眠、降低食慾、造成便秘、減輕體重、對性生活失去興趣及抑鬱。

    疼痛的型別

    疼痛的種類較多,主要型別有神經病理性疼痛、手術後疼痛、癌性疼痛及心因性疼痛。許多疾病如關節炎、鐮狀細胞貧血、腸炎、艾滋病,可以主要表現為慢性疼痛。

    神經病理性疼痛

    神經病理性疼痛是由於神經傳導通路異常所致。由於病變干擾了正常的神經訊號,大腦對此種訊號進行了異常的解釋。神經病理性疼痛可表現為深部疼痛、燒灼樣疼痛或對觸覺過於敏感等。

    感染,比如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可使神經纖維發生炎性反應,產生皰疹後疼痛,這是一種慢性燒灼樣神經病理性疼痛,病毒感染後仍持續存在。

    交感反射性營養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是神經病理性疼痛的一種,疼痛常伴有腫脹、出汗或區域性血流量改變,或伴有組織改變,如萎縮或骨質疏鬆。關節僵直使病人不能彎腰或身體不能完全伸直。與交感反射性營養不良相似的一個綜合徵是灼性神經痛(causalgia)。可能是累及某一大神經的損傷或疾病所致,是一種嚴重的伴有腫脹、出汗、血流改變等變化的燒灼樣疼痛。交感反射性營養不良及灼性神經痛可透過特殊的神經阻滯術(稱為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此種療法對其他疼痛無

    效),因而正確及時的診斷非常重要。

    幻肢疼痛:神經性疼痛最好的例子是幻肢疼痛,即某些失去上肢或下肢的人感到失去肢體疼痛。很清楚,失去的肢體不可能引起疼痛;確切地說是截肢部位的神經引起疼痛。大腦把這種神經訊號曲解為來自截肢。

    手術後疼痛

    幾乎人人都有手術後疼痛的經歷,這種疼痛為持續性,在活動、咳嗽、大笑、深呼吸及切口換藥時加劇。

    手術後醫生通常給患者使用阿片類止痛劑,用法為每隔數小時一次,疼痛將要加重之前使用效果最佳。疼痛加重、病人做功能鍛鍊或換敷料前可增大止痛劑劑量或加用其他止痛劑。醫生往往由於過分擔心阿片類止痛藥的成癮性而使不少患者止痛不充分,應給夠藥物劑量。

    護理人員及家庭成員必須對阿片的副作用保持警惕,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鎮靜作用及意識模糊。疼痛一旦停止,即應減量或改為非阿片類鎮痛藥,如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

    癌性疼痛

    造成癌症疼痛的途徑較多:癌腫浸潤骨骼、神經及其他器官引起身體不適或嚴重持續性疼痛;治療癌症的某些措施如手術、放療也可引發疼痛;癌症病人由於害怕疼痛而對痛覺過於敏感;癌症患者和醫生過於擔心藥物成癮性而使用鎮痛藥劑量不足。

    癌性疼痛最好是透過治療癌症來緩解,手術切除腫瘤或化療使其萎縮常可減輕疼痛。其他緩解疼痛的手段也是需要的。

    非阿片類藥物如對乙醯氨基酚或非類固醇抗炎藥療效通常較好。若療效不滿意應給予阿片類鎮痛藥。長效阿片鎮痛劑能夠在兩次服藥間期使症狀有相當長的緩解期且能改善患者睡眠,因而經常使用。

    阿片類鎮痛藥首選口服給藥,如不能耐受可經皮或靜脈給藥,每隔數小時一次,但反覆注射對病人來說很痛苦,可採用微泵持續性靜脈給藥,該方法還便於在需要時增加劑量。病人可透過一個按鈕來控制給藥,少數情況下阿片類鎮痛藥可以直接注入腦脊液以提高腦內藥物濃度。

    治療一段時間後,由於腫瘤長大或產生藥物耐受性,病人需加大阿片用量來控制疼痛。這時患者不應害怕藥物會失去作用,也不應害怕藥物成癮,因為癌症若能被治癒,那麼多數患者會較容易地戒除阿片,如果癌症未被治癒,控制疼痛則最為重要。

    心因性疼痛

    疼痛多由軀體性疾病引起,醫生應首先尋找疼痛的原因。某些人雖感受到持續不斷疼痛卻缺乏相應的器質性損害。另有許多患者疼痛與損害程度不成比例。這種現象的出現,至少有一部分與心理因素有關。這些患者疼痛起因可能以心理因素為主或雖由軀體疾患引起但在疼痛程度及持續時間上因心理應激而加重。心理因素導致的疼痛經常表現為頭痛、下背部疼痛、面部疼痛、腹痛及盆腔內疼痛。

    心理因素導致的疼痛並不是假裝疼痛,也需要治療,有時需要心理學家協助治療。與其他慢性疼痛的治療方法不同,心因性疼痛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醫生必須根據病人情況確定治療方案。一些病人的治療重點要放在康復及心理治療,而另外一些則需要藥物及其他治療。

    其他型別的疼痛

    某些疾病,如艾滋病也可產生癌症樣持續不斷的嚴重疼痛。此類疼痛的治療方法本質上與癌性疼痛相同。

    其他一些進行性或非進行性疾患也可以疼痛為主要表現。關節炎多系關節磨損(骨關節炎)或由特定的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引起,是疼痛最常見的型別之一。關節炎疼痛可透過藥物、康復鍛鍊及基礎疾病治療來控制。

    疼痛的治療

    很多鎮痛藥可以緩解疼痛,常用的鎮痛藥可分為三類:阿片類鎮痛藥、非阿片類鎮痛藥及輔助性鎮痛藥。阿片類鎮痛藥效果最佳,是治療嚴重疼痛的主要藥物。

    阿片類鎮痛藥

    雖然阿片類鎮痛藥可從另外的植物得到或在實驗室生產,但多從罌粟類植物提取,主要成分是嗎啡。這類藥物鎮痛作用強大但副作用較多,而且長期使用有耐受現象,長期服藥者不可驟然停藥,否則易出現戒斷症狀。儘管如此,它仍不失為控制嚴重疼痛的有效手段,正確使用可避免副作用。

    不同阿片製劑各有其優缺點。嗎啡是典型藥物,可透過注射、口服及持續釋放口服劑給藥。緩釋劑可緩解疼痛8~12小時,在慢性疼痛治療中使用較廣泛。

    阿片類鎮痛藥常可導致便秘,尤其是老年人。輕瀉劑(常用的是刺激性輕瀉藥)如番瀉葉或酚酞預防性使用可防治便秘。

    服用大劑量阿片類鎮痛劑常導致嗜睡,這對某些患者是有利的,但對另外一些人卻有害,此時應給予興奮劑,如鹽酸哌醋甲酯,以維持其清醒及警覺度。

    疼痛患者伴噁心時,阿片類鎮痛劑可使噁心加重。口服、栓劑或注射止吐劑可預防或緩解症狀,常用的止吐藥有滅吐靈、羥嗪和普魯氯哌嗪。

    阿片類鎮痛藥劑量過大可導致嚴重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至昏迷。靜脈注射阿片受體拮抗劑納洛酮可對抗上述副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鐵這次帶領國足選拔隊參加2019年韓國東亞杯的表現如何?他有沒有能力擔任國足主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