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可樂趣讀歷史
-
2 # 是小波浪啊
損失之慘重,傷亡之多,投入之多當數曹操和劉備之間的漢中之戰。此戰可以說是三國最豪華戰爭之一,其中又包含了一系列的小戰役,而且也是名將雲集:曹操方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劉備方: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法證,黃權等。
此戰役打了兩年,最終劉備略勝一籌。但雙方都已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戰中,夏侯淵戰死,王平投降。最終劉備獲勝,奠定了“漢中王”基礎。
-
3 # 螻蟻知天命
齊、魏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這場戰爭是一場實力的對決,齊國與魏國為了爭奪中原霸主的地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雙方的將領都是鬼谷子的徒弟,龐涓在魏國;孫臏在齊國,師兄弟兩人各為其主。
戰爭的背景:魏國發兵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南韓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而魏國以太子為主將,龐涓為軍師,魏軍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孫臏對主將田忌說:“那魏軍向來兇悍勇猛,看不起齊兵,齊兵被稱作膽小怯懦,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就要順應著這樣的趨勢而加以引導。兵法上說:“用急行軍走百里和敵人爭利的,有可能折損上將軍;用急行軍走五十里和敵人爭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隊。命令軍隊進入魏境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
魏國的龐涓行軍三日,特別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入中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就超過了半數啊!”於是放棄了他的步兵,讓太子申帶著主力,自己則輕裝精銳的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
孫臏估計龐涓的行程,當晚可以趕到馬陵。馬陵的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適合埋伏軍隊。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命令一萬名善於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邊,約定說:“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
龐涓當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點火照樹幹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互不接應。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成定局,就拔劍自刎,臨死說:“倒成就了這小子(龐涓)的名聲!”齊軍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還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
馬陵之戰前,魏國經過魏文侯的勵精圖治,開拓了大片疆土,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還將秦國壓制了80年之久。經過馬陵之戰,魏國軍事實力從根本上被削弱,從此喪失了獨霸中原的能力。
齊國在戰勝魏國之後,威望上升,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強大國家,稱霸東方。魏國也被迫對齊國俯首稱臣,並且在徐州與齊公相王,是為齊威王。
馬陵之戰影響最大的國家其實是秦國,秦國坐山觀虎鬥,不費一兵一卒就令勁敵魏國國力國力大大衰弱,魏國從此再也無力獨自阻止秦國向東的擴張。
回覆列表
提起項羽大家會想到的戰爭裡一定會有垓下之戰,因為這是項羽參加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爭由漢軍韓信、楚軍項羽作為代表,雙方旗鼓相當,透過鉅鹿之戰就能看出項羽的實力,以少勝多,大勝章邯,並以此名聲大震,因為這章邯也不是省油的燈,在遇到項羽之前也是一路順利過關斬將,但遇到項羽後還是被項羽以少勝多打得章邯繳械投降,所以說,強者遇到更強者也會變成弱者。
那麼項羽和韓信兩位強者誰能贏也是懸念,不過這場戰爭可不是這兩個人的事,這場戰爭的開始主要是劉邦的原因。起初是漢軍對楚軍是處於弱勢,眼看彈盡糧絕,而彭越、韓信帶領的軍隊還沒到來,劉邦沒有辦法只好簽訂了一條合約,劃分了天下,意思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管理各自的國土。可剛簽訂沒有多久,就有人向劉邦提議違背條約發動偷襲,劉邦聽信了這番話,背信棄義,發動了偷襲但沒有得逞,韓信和彭越等人沒有趕來,劉邦帶領的軍隊還是被包圍,這是張良進言,將大片領土分給韓信、彭越,在“加封土地”的誘惑下,韓信、彭越等人奮力趕到,要包圍項羽,垓下之戰就這樣開始了。
本來處於優勢的楚軍,因為漢軍的“救兵”們的大力進攻而不得不向東南方向撤退,後來退到了垓下,駐紮在垓下重整旗鼓,不過這時候楚軍已經所剩不多,只有十萬人左右,而以韓信、彭越、劉邦等人率領的漢軍大概有三十萬人一同包圍了楚軍,這種情況下項羽很難勝利,韓信帶隊把項羽逼得無路可走,這戰爭的結局已定,那就是項羽戰敗,最後只剩二十八騎,“四面楚歌”這個詞就是由此產生,可項羽並沒有繳械投降,而是帶著僅剩的二十八騎殺出重圍。
只是在殺出重圍之後,一路騎馬南走,但在烏江邊上時項羽深覺自己的失敗沒有顏面回去,所以下馬搏鬥,這場搏鬥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人數上根本不佔優勢,但是項羽以一敵百,沒有逃走,最後只剩他一人,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自刎而死,劉邦提著項羽的頭顱使魯人投降,最後以劉邦的勝利告終。這場戰役不僅在歷史上是一重大轉折點,而且這是一場精彩的王者對決,項羽最終失敗的原因也會令後人鑽研、探索,這場戰爭雖以韓信勝利告終,但不能說明項羽是弱者,而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面處於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