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888057879
-
2 # 熱觀
將提問分成兩個獨立的問題來看待。
1為什麼對狗特別好?2為什麼對人沒有善意?
對第一個問題做些許轉換——人會對什麼樣的人好?
古語有云“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所以,人都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這是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相似原則。
我們都喜歡與自己三觀更加接近的人,在與相似者的交往過程中,我們的溝通效率更高(即默契程度高);我們得到的積極回饋(肯定)更多,矛盾(消極)回饋則更少。
如同你和兩個人聊關於狗的話題,一個人說狗狗是家人,要好好對待;另一個人說狗狗是動物永遠不可能和人類平等。對於這兩個人不同觀點,你同意一方而反對另一方,而此時你對於和你觀點相似的一方會有更多的好感。大家都不喜歡和自己有觀點矛盾的人在一起,更不會喜歡和反對自己觀點的人交流。這是人對於社群(朋友)選擇的一個普遍心理。
言歸正傳為什麼會喜歡狗狗?因為和狗狗的相似性!
這裡並不是說寵物主人和寵物相似,這裡需要回顧上文的一個概念“感知相似性”。
感知相似性是個體對於對方回饋的一種認知。例如,你給你的愛人送了一份禮物,他表現的比較平淡。此時,如何解讀他的這種平淡反應取決於你自己。你可以認為是他不喜歡你的禮物,甚至可以認為他已經不喜歡你了;同樣你還以認為他是因為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和你結婚所以沒時間去仔細看下這份禮物。
你對於對方反應的兩種不同認知與解讀就是所謂的感個人知。
感知相似性,就是你單方面判斷出的與對方的相似性。
狗狗是無法用人類語言去表達自己感受的,因此狗狗的主人會根據自己的心裡需求以及經驗來判斷狗狗的反饋。
大部分喜愛寵物的人,都會以更加積極的方式去解讀動物的反饋。這樣就帶來了一種認知習慣——它總是善解人意的,我孤獨的時候它陪著我,我累了它躺在我身邊,我無聊的時候它會陪我玩等待善意解讀。
透過對於狗狗的積極和善意的解讀,會增加主人對寵物的更多好印象。例如,它忠心,它總是等我回家,它可以一直陪著我。狗狗對於主任來說幾乎就是一個完美無瑕的朋友。
而人作為群體性動物,時刻都需要互動;可,即使相似性再高的的人也做不到時刻懂你,真正懂你的只有你自己。但是寵物因為無法表達,它的一切表達都是寵物主人的自我表達。只是將這種表達源投射到了寵物身上。於是寵物就變了一個完美的朋友,伴侶或者家人。
於是,寵物主人都會很喜歡自己的寵物,因為它能滿足一些自己在社會中很難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2 為什麼對人不友善?如上文所講,個體都有對於群體歸屬的需求(社交需求),但是如今個體主義社會文化盛行,集體主義逐漸消失。每個人都成為了自己世界中心。彼此生長環境,教育環境,個人經歷等各方面都有著明細的不同。對於交流中的觀點也會有差異性(與相似性相反)。
社交中遇到的更多是與自己相矛盾的人,而有些人心理並不足夠成熟,對於個人以及他人情緒的感知和控制力不足。久而久之,會(對人群或者人)形成某些消極的刻板印象。
除此之外,社會趨於複雜化與多樣化,爾虞我詐讓人神經緊繃,即使自己主動釋出善意也不一定會得到對方的積極回饋,此時社交變成一種勞累。
總結一方面是十分忠心並懂得自己的狗狗(朋友);一方面是大多數情況下會與自己產生對立的某一群體(例如,公司同事,客戶,漸行漸遠的朋友)。
於是,對狗狗變得的越來越熱愛,而對人則表現的相對不是那麼熱情。
如同一個偶爾和你爭吵的人,和你個一直陪在你身邊並十分了解你的人。你見到二者時的心情是截然不同。而此文中,不過是把人和狗做了對換。對於寵物主人來講,並沒有人和寵物之分,只有自己喜歡的和自己不太喜歡的...
-
3 # 淑敏1955
謝謝邀請,養狗的也不一樣,我們小區有一個70多歲的老者,他對他的狗十分寵著`手裡老拿一根棍子,如果有狗跟他的狗打架,他就拿棍子打,別人的狗,因為這個經常跟別人打架,小區養狗的人很煩他,他養了一隻小花公狗,養狗的人都知道,如果母狗鬧狗的時候,公狗都追一隻母狗,他的狗也追母狗,他拿的棍子就給別人的公狗都打跑了,有的狗主人不在他下手特別狠,如果母狗也要走那就嚇唬母狗不讓母狗走,讓他的狗享受,特別護犢子,對自己的狗特別好,對別人的狗,沒有善意。
-
4 # 朵之一
首先,在這裡我要特別說明一點,愛狗人士不等於愛心人士,他們大多數只愛自己的狗狗,或者由於自己可愛聽話的狗狗,而把這種愛延生到其他狗狗身上,注意了,是其他狗狗,不是其他動物,他們可以抱著自己的狗擼羊肉串啃排骨,他們還可以穿著貂皮大衣,為一隻被虐待的狗而打抱不平。
先從“狗”說起。
狗這種動物,人類馴化圈養的歷史很長,一提到它們,人們腦海裡第一個冒出來的詞彙一定是“忠誠”,這是連大多數人都無法比擬的特質。
並且,有一項研究表明,一般成年狗的智商相當於人的6-7歲小孩的智商。那麼一個人最可愛的時候是什麼呢?無非就是5到7歲這個階段。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也不會對家長形成太大的負擔,更會在情感上與父母開始交流,讓他們有所依託。但人會長大,會慢慢擺脫這個階段,但是狗不會,這個又彰顯了狗的忠誠。
一個陪伴著自己,又像狗這種聽話、有靈性的動物,只要養到家裡,時間久了,沒有人會把它當作“外人”。然後你就會理解愛狗人士們為何對自己的狗要比他人有善意了,他們畢竟是“一家人”
再者,人是複雜的,狗相對是單純的,狗主人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為了維繫社會關係,就必須要面對與人的交際,在這個過程中不免會感受到人心的複雜,甚至是爾虞我詐的險惡,所以他們會更覺得自己的狗要比人可愛多了,所以他們對人的冷漠也就可理解了。
其實,養狗的行為只不過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同時也是為了排解孤獨感,更是對身邊人的不信任感。因此我們要理解他們對待自己的狗要比別人還有親和感的態度吧!
。
回覆列表
我一直在想,會不會是他的基因決定的。就好比同性戀,已經證實不是心理變態,就是一種型別的存在。愛狗人士,可能真的是骨子裡帶來的??因為他的行為絕對跟愛心不搭邊,有愛心的人不會只在乎狗的,起碼先關心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