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橙橙橙子的小窩
-
2 # 兒童成長心理學
現代社會父母們需要承受很多的壓力和焦慮,父母們往往認為存在一種正確的養育方式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功,幫助孩子達成這樣的目標是父母的責任。而事實上在“正確地做事,做正確的事”的信念之下,孩子們處於被過度監督和幫助的壓力之下,這恰恰抑制了孩子自力更生和自我復原的能力。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父母們中間充滿了不安、焦慮和競爭的氛圍,培養完美的孩子成為父母們努力實現的目標。
而事實上即使看遍了市面上大多數的育兒類書籍,聽過很多他人的養育經驗,你發現相當多的時刻面對孩子你還是不知道要怎麼做才是對的。
正確的養育方式是否存在
人類的嬰兒需要有養育者的照顧才能存活和長大,大量的觀察實驗表明,親子互動的質量與一個人的安全感、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父母的反思能力無疑讓父母在參與和孩子有關的事物中能做得更好。
能理解孩子和他們自己行為、情感的父母,更知道對孩子做出什麼樣的迴應是恰當的。
父母如何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情感,如何理解孩子的內心體驗,為孩子的行為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如何理解親子中的互相影響,這些都為孩子理解自我和接觸這個世界提供了基礎正規化,成為人們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最初模型。儘管很多父母相信他們需要的只是正確的答案,但最好的解決方案就來自於你和你的孩子本身,適合你們的就是正確的。雖然這話聽上去就跟沒說一樣,但咱們姑且還是往下看看。
我們先來說明一下什麼是反思性的父母,當父母在感知和解釋某些行為的時候,能夠有意識的將它們與自己或孩子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的關聯,這就是具有反思性的父母。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對孩子有效的反思不僅會促進兒童的情緒調節,而且會預防父母情緒的挫敗,從而有助於調節親子雙方的情緒。簡單來說,有反思能力的父母能夠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和更好的處理壓力,同時平靜的孩子也會促成平靜的父母。
父母不具備反思能力,可能只會憑本能進行反應。
舉個例子來說:
孩子期末考試哭著回到家,一句話不說把自己關進房間,媽媽關切的問他發生了什麼,然而孩子並沒有迴應媽媽繼續在房間哭著。這個時候你會多等一會兒,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他的痛苦嗎?
當孩子這樣說:“我恨死老師了,把考試題弄得這麼難”,面對他這樣的表現你會馬上批評和教育他嗎? 如果這時候恰好鄰居來做客你會感覺很丟臉嗎?
善於反思的家長會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允許他表達痛苦和想法,不會急於把孩子從房間裡拉出來詢問。
當聽到孩子只知道抱怨老師而自己及不承擔責任的時候,家長能夠感受到難過和失望的情緒,但你知道孩子做這樣是因為這件事情讓他太心煩意亂了,當下的狀態下他聽不進去任何意見,批評他和表達失望只會把他引向自己的對立面,如果戰火升級會將“考試失利”轉化成一場讓雙方都倍感挫敗的“親子教育”。
僅憑本能快速反應的父母,總是能對孩子做出快速的評判並給出結論,孩子的心煩意亂會喚起父母的很多情緒,如果你試圖透過講道理、責罵等方式修正孩子的情緒和不合理信念,大多數情況會激化矛盾,破壞親子關係。
如果你為了保持與孩子同一陣營向鄰居抱怨老師和考試,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對親子關係沒有任何好處。
做善於反思的父母
父母的反思性可以提升親子關係中的安全依戀,也就說兒童的情緒能被父母理解,父母的行為能被兒童理解,這種親子共情性的理解和情緒互動會增進親子陪伴的質量。兒童的心智化系統不夠成熟,所以他們並非天生具有反思的能力,只有與具有反思能力的思考者建立關係,他們才能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善於反思的思考者。
一個心靈的心智化會推動另一個心靈的心智化,同樣父母心智化的失敗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的困擾。
01
學會善待自己,不要再自責了
當你為孩子的問題倍感自責,感覺自己是一個糟糕的媽媽,你處在耗竭的狀態,怎麼能投入精力去幫助你的孩子呢?
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有一種寬容和體貼的態度,就能更好的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如果你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持續保持苛刻的或批評的態度,當孩子有這樣的情緒時他們遇到困難的可能性也會非常大。
如果你在做孩子的時候沒有被寬容的對待過,現在請努力地善待自己,停止自責。
02
更加靈活的使用規則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設立規則和邊界是必要的,孩子需要父母來幫助和容納他們的衝動,緩和他們的情緒,也需要設定明確與他們年齡相符的限制。
但沒必要尋求絕對的公平和絕對的正確,視情況而定是一個好的辦法,養育孩子不存在絕對正確的方法。保持靈活和開放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03
拋開你拯救孩子的想法吧,允許他們難過
-
3 # VS歲月如歌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正確引導。首先,在他幼小心靈時要給予最大的愛和安全感,給他一些學習的榜樣,培養他積極向上的興趣,獨立思考的能力,助人為樂的精神。慢慢的,在他成長的一生不斷的輸入正能量,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有出息的。
我們家有兩個孩子,大寶三歲,小寶三個多月。孩子的問題也是從二胎出生後才出現的。由於二寶是奶粉餵養,比較容易哭鬧,沒讓大寶和我睡,教育大寶也是顧不上。現在變得脾氣特別暴躁,又愛生氣。假如沒有滿足他哪個條件,或者由於生病不能吃的東西他非要吃,給他說了不能吃,或者不能做某件事的時候就哭鬧很嚴重,但是哭鬧嚴重的問題在我面前還好,假如孩子的爺爺奶奶在場的話哭鬧會更嚴重,纏著爺爺奶奶去滿足他的條件或者想法,老人看到孩子想要某個東西就會滿足他,但是老人不會思考這對孩子好還是不好,從來都是順從而不是引導。他們在場導致我根本沒法教育孩子,每次孩子哭鬧我打了孩子後老人又生氣(老人摔門,使勁的摔)。但是現在有了二胎又不得不讓老人幫忙,老人看大寶時間多,二寶我照顧。現在感覺好艱難,我該怎麼做才能教育好孩子,不讓孩子有問題再找爺爺奶奶解決?
回覆列表
我覺得是大寶是感覺不到你的關愛,因為有了二寶你花在大寶身上的時間比較少了,大寶在尋求你的關注。
一味打孩子會有損孩子身心健康,或者激起孩子內心的反抗情緒,孩子不聽話或者調皮搗蛋,可以用正面的方法去教育。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要在孩子行為的背後去看孩子的根源問題在哪裡,暴力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正面管教》這本書中,給了關於孩子表現不好的,背後需求。
1.尋求過渡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大人在這時的感受是惱怒、著急、內疚或煩惱。
2.尋求權利--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我才有歸屬感。
大人會在此時感覺受到了威脅、受到了挑戰、被激怒或者被擊敗了。
3.報復--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大人會在此時感覺受到了傷害,感到失望、難以置信或者憎惡。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大人會感覺無能為力、絕望、無望或無助,孩子。如果任由感覺支配你,你也就和孩子一樣會放棄。
教育孩子並不是一味地打孩子,就如正面管教這本書中說道:“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鼓勵是改變孩子最有效的方法。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
有時間多關心一下大寶,讓她知道你還是愛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