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劍蘭修竹
-
2 # 旅遊達人老嶽
主題意思是你去問路,若很有禮貌地“請問某某地址怎麼走”,別人會很願意告訴你,並很熱心地給你指最近的路。這樣你會少走些彎路(二十里)。
如果你問路語氣很直接“喂,某某地址在哪?”,會讓人反感,而不願意告訴你,會給你隨便指條能到那兒的路。你會因為這個可能要多走些彎路(二十里)。
借主題的意思我和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有位闊佬某一天回離別30年的農村老家辦事,因為現在農村的變太大,一些村莊去掉改成了社群,道路也大規模的改變了。所以這位開著豪華驕車的闊佬對老家的情況不瞭解,在找不到正確的方向時,便問路旁農田裡的一位老農:“哎,老頭去大蘇村怎麼走,還有多少路”。老農夫答道:“眼前看還有5畝”。
這位闊佬聽了很不奈煩地說:“你怎麼說話?我問是怎麼走多麼遠,你怎麼和我說5畝?"老農不慌不忙說道:“有錢人光認錢不行啊,你不會自己算嗎,一畝有多少平米你一算不就知道有多少裡了嗎”。聽後這位闊佬面紅耳赤,下來車給老農深深道謝,從中也認識到了自己不禮貌帶來的結果。
綜述故事含義:你的人生會因為你的為人處事的態度決定。對人和善,有禮貌、寬容、大度的品質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反之你的人生道路會佈滿荊棘!
-
3 # 手機使用者山丁子
問路是求人幫助,要有禮,起碼態度謙恭;而不是有理,舉止粗魯。雖然有許多人不太注意小節,行個方便就是舉手之勞,但予人方便時這些小禮節無所謂;向人討方便時,欠了禮節就可能遭到無禮回饋,問路得到反向也常亊。這其實就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這種小可道理也反應著大道理。一個行事孟浪的人,常常辦事成功率低,小事砸鍋,大事翻車,何以?就是從生活細節開始就把握不夠,辦事結點老出問題,看別人幹事什麼都順暢,到自家哪哪都彆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也許咱說得嚴重了。
-
4 # 健康是真理
經常講出門靠朋友,出門靠把口,出門在外難免會易到問題,特別是走錯路,那是很慘的。而這句話說:問路不施禮,多走二十里是有一定道理的。主要講為人處世,謙虛之道。出門在外人生路不熟,遇到要問路的一定要講""請‘字,如:大叔請問中山路怎走?腰要略彎表示躹躬,別人回答後要說聲:謝謝!謙虛禮貌有禮,別人才會指最近的路給你。切忌大聲說:喂老頭,去中山路怎走?這樣會反感會指一條最遠的路給你。細節決定生敗,不可小看這些細節,就是一個小小舉動,看出一個人的品行。
-
5 # 泥水勞人
有一定的道理,不過一般都願意告給問路者的路。也有個別人搞惡作劇的,施禮了也可能遇到不測。主要問路要找對人,就不會上當。
-
6 # 義和堂國學
有道理。態度決定一切。
“謙和好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自古便是禮儀之邦。儒家的“溫、良、恭、儉、讓"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有德行的人,鄙視莽撞、粗俗、缺乏教養。所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受尊重,受歡迎,和他相處如沐春風。這也是一種境界和修煉。
敬人者,人恆敬之。常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很多事就會迎刃而解。
謙受益,滿招損。應該是每個人的座右銘。
-
7 # 樹德漢碩
問路不施禮,多走二十里。很有道理,強調了做人要有修養有好品性,做事要有方法技巧,待人要有禮貌。特別在求人時更要注重禮節禮貌,不可粗魯無禮,對人不尊不敬。不然,就是問路這麼簡單的事,也會枉走冤枉路的。多走二十里,不一定是二十,是指會走一段冤枉路,白費功夫,這都是因為問路不施禮,不重禮義造成的,這就是強調了人要重禮義的重要性和不講禮義的危害性。
人到處地人生路不熟,舉步維艱,就更要知禮懂禮有禮,人地生疏,做人處事就更要注重禮貌,不然,為人不敬不尊又無禮,就很容易得罪人,就連問路這麼簡單的事,人家也會亂指一通,使你走冤枉路,白費功夫的。我們是禮義之邦,崇尚禮義,更講禮尚往來。平時就一點一滴,都要知禮懂禮有禮,特別對有求有恩之人就更要講禮重禮不可失禮無禮。在尚禮重禮之地無禮失禮是會吃大虧的。
要知禮講禮重禮並非難事,肯修心養性,有心而為即可。做人既重物質,更要重精神,為人有禮是做人最起嗎的,待人互相尊重,和氣生財不是更好?
-
8 # 馬振廷1
過去很講究禮節的,有人問路,不下腳踏車,或者沒稱呼,一般人都是不理會的,有的老人脾氣很大,反問你從哪裡來呀,答從哪裡來,對曰,那你還回去。就這樣,特別是解放前過來的老人,都講究禮節的。
-
9 # 老農民說事
為什麼俗語說:“問路不施禮,多走二十里”?有道理嗎?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一種說法自古有之,在商周時期就有所謂的“禮樂制度”,這就是古代國家用來約束普通老百姓的制度。隨之歷史的推進,所謂的禮樂制度不復存在,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儘管如此,在以後的國家還是在強調禮儀,君臣之禮、父子之禮、夫妻之禮都貫穿在我們生活的全部,構成約束我們人的行為的基本制度。禮本質上是一種習慣,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規矩,具體表現就是發於內心的對於某人某事的尊敬。俗語是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它也用俗語的形式記載了禮在民間的發展。“問路不施禮,多行二十里”,這句俗語講述的就是禮在民間的運用,如果在問路的時候,連基本的禮數都沒有,那恐怕就會被行人欺騙,多行走二十多里的路,這一種說法表現了古代社會對禮的重視。這件事情,如果放到現代社會表現出來的就是對人的尊重,只有有禮貌,做事才能夠更加方便,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也是利的一種現實體現。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就教育我們,應該要學會尊重長輩,尊重領導,因為就他們的社會經驗來看,這樣做事的確會方便很多。“問路不施禮,多行二十里”這句俗語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如果沒有禮貌,連問路這一種事,別人都不會真心實意的幫助你,更不用提其它比較大的事情了,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懂得禮節禮貌,而動物不懂得,所以懂得尊重他人,對我們為人處事非常重要。
回覆列表
謝邀請!有些民間俗話一針見血、點到為止、系至理名言;上山問樵夫,下海問漁人。中國傳統上是禮制的國度,禮多人不怪。說話辦事講文明懂禮貌,能給人以良好印象。假如言談舉止非禮,那麼也會收到同樣的結果。問路是個經驗與技巧,一般問上年紀的老年人,指的路不會偏差的;有的人可能吃過陌生人的虧,欲伺機報復,給您故意說叉路,讓您多走幾十裡也是可能的。現在衛星導航,一般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