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尾讀正史
-
2 # 一個蟲蟲的旅行
我們大都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備只會哭,諸葛亮神機妙算,劉備的軍事全靠諸葛亮,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小說不及正史那麼嚴肅嚴緊,其實劉備也是很有才能的,甚至劉禪也是有作為的君王。
劉備親征,自然也有穩固後方,還要後方籌備糧草軍餉,所以這樣安排無可厚非,不存在你上面的問題。
-
3 # 劍膽琴心01
首先說一下劉備伐吳的動機,關羽是公元219年冬12月被殺的,直到公元221年4月劉備稱帝,然後7月開始東征。那麼這其中的一年時間,劉備對於是否伐吳,難道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嗎?答案是肯定的,劉備的目的是以給關羽報仇為藉口,經過一年的軍事動員,想一舉鯨吞東吳!他野心勃勃,決不可能因為個人恩怨置國家利益不顧的。
孫權很懼怕劉備,所以嫁妹劉備以示好,(下面圖片中很好的詮釋了劉備的張揚,孫權的卑微)就是劉備兵敗白帝城,孫權也是同樣恐懼,何解?因為劉備佔據長江上游,隨時可以打東吳一個措手不及,比曹魏對他的威脅更大,這使孫權夜不能寐,他始終要奪回門戶荊州才能安心的。
劉備親征,東吳其實已經無能為力,不敢與其正面交鋒,只能在防禦中尋找對方破綻,伺機而動。整個戰役一直打了一年零一個月,陷入膠著狀態。然而蜀軍遠來,疲憊不堪,陸遜堅忍,把握機會果斷出擊,也終於因此一戰成名!
至於劉備不帶諸葛亮,是因為穩固後方同樣重要,這樣他才可以全力攻打東吳,沒有後顧之憂。史書沒有記載諸葛亮勸阻劉備的言語,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勸,要不怎麼會沒有記載呢?有人說劉備兵敗白帝城以後很後悔,個人認為惱怒,羞辱,憤恨都有,唯獨沒有後悔,劉備在託孤時候,甚至沒說一句不該伐吳的話,他至死都認為這樣的戰略沒有什麼不對的,只是敗給了一個書生不甘心罷了。劉備的結局是在大志未酬中鬱鬱而終。
-
4 # 天道183
不討論三國志,就三國演義而言,劉備伐吳未帶諸葛亮,首先是諸葛亮不贊同伐吳之舉,其二是蜀中需要一個能主持全域性,穩定後方的人,而這個人遍觀劉備陣營非諸葛亮莫屬,其他人難當此任,這隻能說劉備陣營實在是可堪大任的人太少,排兵佈陣捉襟見肘,其三,劉備輕敵不自知,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能吃多大一碗飯,同關羽一個德性,自取其敗,帶兵打仗從來不是其強項(從諸葛亮出山前劉備自己指揮打的一些仗就可看出來,先前劉備守小沛被呂布這種無謀之人,幾下打得灰頭土臉、拋妻棄家、宛如喪家之犬;在徐州同曹操才剛接仗就被打得爹找不到娘,娘找不到兒的,再次被搞得妻離家散,兄弟們天各一方,又一次變成喪家之犬;在汝南領兵攻曹被曹操略施小計打得二次要拔劍自刎,不得不帶著所剩不多的殘兵敗將去投劉表,這些情況在諸葛亮出山後才有所改觀,後來在取川途中龐統掛後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不得不又把諸葛亮請來。而且幾乎每次勝仗的取得都是諸葛亮謀劃的結果,沒有諸葛亮在身邊他自己去簡直就是找死),並且還狂的沒邊瞧不起孫權、陸遜,跟關羽一樣,實在是找不到不敗的理由!
-
5 # 市場守望者
劉備一直認為,諸葛亮是個戰略家,治國的才能可能有,打仗的能力可能不足。但是劉備是不是在出徵前就已覺察到必敗呢?我認為是有可能的。我以前說過,荊州八郡和吳國從地域上說是一個整體,杜甫有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好像大的要把吳國和楚國分開了一樣,這是文學作品,洞庭湖再大,也沒有高山大川的阻隔大,所以,荊州之於益州就象是一塊飛地。假如當時龐統能夠攻克西川,諸葛亮和關羽一文一武守住荊州,我認為是有可能的,但是歷史不是假設。現在要把它再奪回來,必有一場惡戰,簡直比登天還難,勝負真難預料。既然難以預料,太子在成都,有諸葛亮在,以防魏國攻擊,避免孤注一擲有一個穩定的後方不是更好嗎!
毛主席說過:在戰爭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不被敵人吃掉,再考慮去吃掉敵人。在三角戰的環境下,留下諸葛亮不能不說是一個穩妥的進攻之策。
-
6 # 神舟六
劉備伐吳不帶諸葛亮,有以下原因:
一、從一開始諸葛亮就在《隆中對》中定下戰略,”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孫權可以聯合,而不是對抗。所以因政見不同而未隨劉備伐吳。
二、劉備需要有能力之人守住大後方西川。按當時的情況,關羽張飛龐統全都身死,剩下的劉備老班底只有魏延任漢中太守守漢中,護軍將軍趙雲督江州,丞相諸葛亮坐鎮成都。不是不想帶諸葛亮,實在是沒有有信的過的能人來守成都。
如果不是信任的人坐鎮根據地,不管伐吳勝與負,萬一後方丟失,豈不是象在徐州一樣,張飛守徐州讓呂布佔了去,劉備的老婆全部落入呂布之手。
三、劉備當時也是氣極了,關羽死了不說,還丟了辛辛苦苦打下來荊州地片,後來又折了張飛,諸葛亮又不贊成其伐吳,與是賭氣領軍伐吳。再者劉備經過很多大風大浪,驕傲一下也情有可原。
回覆列表
劉備東征不帶諸葛亮肯定是有原因的,原因如下:
第一,劉備軍事指揮能力不差。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在軍事上對劉備的幫助很有限,諸葛亮也沒有能證明自己具備軍事指揮能力的機會。唯一一次有所體現的是入川之戰,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分定郡縣,與先主會於成都”,但是客觀來說,入川之戰的含金量並不高,並不算拿的出手的戰績。
所以以當時來看,劉備的軍事指揮能力是遠遠高過諸葛亮的。
劉備雖然前半生顛沛流離,屢戰屢敗,但勝仗也打了不少,比如:破黃巾,斬車胄、蔡陽,擊袁術,火燒博望破夏侯惇(《三國演義》小說中把功勞寫到了諸葛亮身上,實際上火燒博望時離諸葛亮出山還有好幾年),赤壁之戰,徵荊南,成都之戰,漢中之戰打敗曹操(諸葛亮坐鎮成都“足兵足食”),這些戰役都是劉備獨立指揮的,雖然其中也有龐統法正等謀士的作用,但實際指揮的都是劉備自己,跟諸葛亮沒有關係。
所以很明顯,劉備在世時,諸葛亮的主要角色就是坐鎮後方,排程糧草,類似於荀彧之於曹操的角色。
《三國志》記載:“以諸葛亮為肱股,法正為謀主。”
可見諸葛亮的角色更類似於大管家,而非軍師。(雖然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但並不隨軍作戰)
這種情況下,劉備東征不帶諸葛亮是很正常的,因為諸葛亮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保證後勤通暢。
第二,諸葛亮在對吳作戰上態度不明。
有人說諸葛亮反對劉備東征討伐東吳,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史書並無記載諸葛亮明確反對過劉備東征。但從一些其他記載中對諸葛亮的態度可以窺見一斑。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劉備猇亭之戰大敗後,曾經感嘆:“若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使東行,不致傾覆。”
意思是:如果法正還活著,必然能夠勸住主公不要伐吳,哪怕勸不住,東征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從這句記載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備東征是持反對態度的。可惜的是史書中並未記載他有明確反對的動作或者話語。另外,諸葛亮“隆中對”戰略也是外結孫權,所以諸葛亮對東征的態度很大可能是反對的。
第三,劉備有些膨脹了。
劉備東征的原因,史書記載是“忿權之襲羽”,其實真正的緣由應該是奪回荊州,或者至少拿回對東吳的戰和主動權。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關羽失荊州之前的局面,彼時的劉備剛剛在漢中之戰中擊敗了自己的宿敵曹操,這是堂堂正正的勝仗。劉備在被曹操追的流竄了半個天下之後終於在漢中擊敗了自己的大敵,奪取了漢中,一下子揚眉吐氣了。
劉備在漢中之戰時曾說:“孟德來無能為也,我保有漢中矣!”意思是:哪怕曹操你率大軍來了也沒用了,漢中是我的了。
可以看到當時劉備的自信和意氣風發。
關羽身死後不久,曹操也因病死去,劉備驀然發現自己曾經的對手們都死了個乾淨,在上一個時代逐鹿天下的人中竟然只剩下了自己。劉備在這個時候應該是產生了錯覺,覺得天下再無敵手了。
不過以當時的情形看,這話不無道理。
所以當劉備東征,孫權乞和時,劉備“盛怒不許”。
綜合以上三點,劉備東征時並沒有帶諸葛亮。因為根本沒有帶的必要。
最後說明一點:劉備戎馬一生,其軍事指揮能力並不弱,猇亭之戰的整個過程中劉備的指揮也無可指摘,從整個猇亭之戰的過程來看,劉備的軍事素養和戰場指揮能力都堪稱三國頂尖水平,只不過碰上妖孽般的陸遜。這裡就不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