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動專家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到臨邛縣,遣將軍陳眢討元,元軍敗,順漢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先主病篤,託孤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63!從這三國志這段紀錄看出,蜀地本土派與劉備勢力的矛盾非小,劉焉劉璋父子對蜀地士子外則寵遇內實猜忌,而劉備取得西蜀政權後,也並不信任他們,治國理政選任人才,多用徐豫荊襄舊部!本土士人費詩彭漾對劉備稱王頗有非議,最後被貶被殺!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十曰:先主所用,類皆東州之產,耄老喪亡,而不能繼,蜀非乏才,無有為主效尺寸者,於是知先主君臣之圖此也疏矣!敗亡之日,諸葛氏僅以族殉,蜀士之登朝參謀議者,僅一奸佞賣國之譙周,國尚孰於立哉?司馬遷史記曰: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飲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劉備臨死前說:孺子若不肖,君可自取之!嚇得諸葛亮指天發誓叩頭流血!而劉備後,諸葛亮在前師表中向劉禪推薦了郭攸之費褘董允向寵張裔陳震蔣琬等七人,除張裔為蜀地人士外,諸葛亮重用的全是親信荊州士人!名利思想何人無之!而李嚴魏延馬超廖立等英傑人物!諸葛亮卻倍加猜忌!諸葛亮死後,魏延被誣謀反被馬岱所殺,而揚儀後被下獄論死!從此埋下蜀漢衰亡的隱患!

  • 2 # 鴻觀市場

    (1)既有震懾,也有防備。

    (2)既有託付,也有囑咐。

    (3)既有安排,也有掐制。

    總之,就是你諸葛亮只能順俺意,否則你會死得很慘。

  • 3 # 善良之子86

    我跟有些人看法不太一樣。很多人說劉備託孤時說的話,有些口是心非,是耍心機。

    其實我倒不這麼認為,劉備臨終時說的,能扶則扶,不能扶代替之。是這意思吧!

    其實我覺得這也算肺腑之言。

    實際上當時諸葛亮真有取而代之之心的話,誰也擋不住。劉關張都死了,趙雲又基本上聽諸葛的。唯一不聽諸葛亮話的魏延,也早就被打發去漢中抗擊曹營去也。此時諸葛要反,試問誰能擋住?

    蜀中多文官,實際很多都是劉?(一時半會想不出來了,汗)留下來的遺老遺臣,所以談不上跟劉備交心。所以就算諸葛效仿曹操,挾劉禪令諸侯,也是木有辦法的事。這一點,劉備清楚。

    從另一個方面講,其實劉備是真英雄,這些從他平生事蹟就能看出,他是真心想匡扶漢室的,所以對他來講,能中興大漢,誰當皇帝都可以,再說自己兒子是不是那塊料,他也清楚。與其遮遮掩掩,不如敞開心扉。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劉備索性把話挑明。

    事實證明劉備沒有看錯孔明,孔明終身未反,也一直盡心盡力輔佐劉禪。但令孔明齒寒的是,劉禪自己彷彿禁若寒暄,對孔明言聽計從,絲毫沒有表現出一絲帝王應有的王八之氣。當然,也有人說這是劉禪韜光養晦的策略,他若不如此,早就當不了皇帝了。

    其實我覺得他想多了,以孔明的資歷,威望及能力,劉禪無論裝不裝老好人,孔明有想法隨時都可以實現。所以大可不必如此。

    孔明被後世評為窮兵黷武,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他知道自己後繼無人,劉禪軟弱,如自己不能在有生之年幫劉禪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估計他死後,蜀國會丟。實際上孔明沒有判斷錯,他死後,劉禪確實沒有守住江山,甚至成都兵不刃血就貢獻了。最後還留下一段樂不思蜀的佳話。

    從這些可以看出,劉禪並不喜歡鬥爭,他跟老孫家的二郎們太不一樣了,劉禪其實適合當太平王爺,試問領袖都沒鬥志,下面的將士不懵逼才怪。

    所以曹公說得好,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個18歲的小年輕敢下與曹操決戰之心的,別說當時罕見,換現在,一些老謀深算的也不敢下這種決心。一輸直接打回原形,而且敵人還那麼強大。

    劉備後來的人事安排,其實也談不上約束孔明,劉備此人,真真是人格魅力和舉旗大義聚攏人才的,所以蜀國裡面還真的找不到幾個真正的亂臣賊子老叛徒。

    我覺得,劉備臨時前說的是真心話,孔明死前做的出師表也是真心話,其實這個結局挺好,留下一段士為知己者死的千古佳話。

    我還是重申,要是能穿越,我也願意追隨劉備。公司雖小,起碼仁義。火燒盤蛇谷的時候,孔明已經明白了,天不滅司馬懿。所以最後才有三國歸晉的結局。

  • 4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劉備的託孤之言主要是以情義感化穩住諸葛亮不造反的念頭,然後又激發諸葛亮盡力幫阿斗劉禪控制住蜀國內部局勢,讓阿斗能在內政上無後顧之憂。

    另外更深層次希望諸葛亮能北伐中原,在自保的情況下力圖謀求統一天下,劉備臨死所說的:“阿斗若不才,你可取而代之”!其實也是有多層意義,當然他自然不希望諸葛亮推翻劉家政權,但倘若國內矛盾激化,無人能容忍阿斗執政,與其大權落入他人之手,不如讓諸葛亮起來主持國政,這也是個順水人情,若真的事態發展到諸葛亮稱帝,最起碼來說,諸葛亮也不好意思對劉家後代太過分,這也是一個普通將死之人的心態,事實人死了也無法決定和預測死後事態,只能在心理力求諸葛亮能盡忠效勞劉家的途徑,其實也是以退為進的心理警示,足見劉備的高明之處,而且語重深長,富含玄機,給人深不可測的感覺。

    至於言及馬謖不能委以重任,雖屬附帶提到,其實也暗示他看人沒錯,希望你孔明不會讓我看走眼,這是我個人一種猜測 ,實際上又是怎樣的心態,也只有劉備最清楚,但後來諸葛亮一貫輔助劉禪,直到死於五丈原,那是事實。

  • 5 # 棍哥觀史

    我覺得劉備白帝託孤說的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此善非善於社稷,而善於子嗣安危。

    《三國志》記載,先主謂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 謂後主日:“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諸葛亮在蜀漢政權表現的能耐是劉備看在眼裡的,“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兵足食”。從古至今,世人皆以蕭何比諸葛,那麼劉邦死後蕭何干了什麼呢?呂后謀害劉如意和戚夫人雖然沒提及蕭何,但在其盡力輔佐劉盈來看,蕭何沒參與宮鬥是不太可能。親手為呂后終結了韓信,不僅是給劉邦解決後顧之憂,也是為呂后掃平道路。加之陳平很“懂事”的留了呂后妹夫樊噲一命,可以說劉邦這些功臣就是呂后專權的助手,也為呂后謀害劉邦最喜歡的戚夫人和劉如意埋下了伏筆。

    當然,劉備的情況與劉邦不同,劉邦死後屬於母強子弱,呂后尚有權威。而劉備死後屬於臣強子弱,臣是外臣,子又無能,這樣的局面如果發生局變,劉備子嗣恐性命也難保,與其這樣,不如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允以取而代之,言外之意,要江山拿去便是,勿傷我兒性命則矣!而劉備命劉禪視諸葛如父更體現了劉備的擔心,人言“虎毒不食子”,這樣的安排也許對劉禪來說是最安全的。

    而諸葛亮後來將李嚴下獄治罪也表明李嚴確實無法遏制諸葛亮,劉備應該也很明白這一點,許靖、劉巴、糜竺這些人更無法與諸葛亮抗衡。

    想想後來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曹氏宗親要麼誅殺,要麼架空,以致後來曹髦被殺,魏國江山被竊取不當緊,曹氏宗廟被毀,血脈不延,尚不如“安樂公”逍遙自在。

  • 6 # 靛矞

    對於歷史問題我們首先要看的是正史,三國演義只是小說,有很大程度的改編和虛構,不利於我們去理解認識。

    三國的正史首推陳壽編纂的《三國志》,包括裴松之的批註,還有《魏書》雖然是以魏為正統,但也有很大價值,我們需要的是儘量還原歷史真相,瞭解當時的背景,並且儘量從歷史人物的立場角度去分析問題。

    首先了解下劉備託孤時候的歷史背景。

    三國志記載劉備伐吳。

    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

    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裡中,廣數十丈。

    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

    秋八月,收兵還巫。

    章武一年,也就是221年前後,發生了很多事。220年冬,關羽兵敗被殺,蜀漢荊州大部丟失,軍隊叛逃。劉備舉國全力,御駕親征揮師東進,趙雲反對後不受信任沒有隨行。仗還沒怎麼打,張飛又死了,可謂出兵乏力,將帥無人。在猇亭劉備被陸遜打敗,大敗而歸。劉備收兵退回巫山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

    蜀漢始終面臨三個問題:

    1.平原較少多山,導致人口較少,國力最弱。

    2.人才匱乏,後繼乏力。劉備南征北戰的班底在他稱帝前後,馬超,黃忠,法正先後過世。龐統張松入蜀前後去世。關羽,關平,張飛也走了。剩下的只有諸葛亮,費禕,董允,黃權(後來被曹魏俘虜截胡),趙雲,魏延,李嚴。相比魏的人才濟濟,群星璀璨還有吳的三代好都督,內政雙槍張、魯二人組,蜀漢後繼乏力,張苞關興等將二代官二代還不成熟不堪大用。

    3.政治結構不平衡。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豪族門閥興起的時代,以陳群的九品中正製為代表性事件。蜀漢的權利結構有三個梯隊:從上到下分別是劉關張趙諸葛為代表的外來的荊州集團,是金字塔的頂端。第二梯隊是以李嚴為代表的劉焉劉璋帶來的先外來的東州集團,是金字塔的中間段,也是騎牆派,但是很多仍在掌權。第三梯隊是益州籍的官僚和本地豪族門閥為代表的本地益州集團,是金字塔的底端。

    所以劉備稱帝本就根基不牢,荊州丟失可謂雪上加霜。解決內部階級問題的最簡單的外部方法就是挑起外部戰爭並取得勝利。漢中大捷劉備就嚐到了很大的甜頭。所以劉備東征,並且是御駕親征,並不只是衝冠一怒為兄弟。此外荊州是戰略要地,要趁孫吳立足未穩,儘快奪回,也是重要原因。

    接下來看下劉備永安託孤的過程。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笏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的託孤可謂高瞻遠矚,體現了他高深的政治手腕:帝王平衡術。讓李嚴作為可以拉攏的東州派的代表人物,有一定執政基礎,便於安撫益州本土派。讓親信諸葛亮作為外來荊州派的代表人物。同時確立諸葛亮為首輔,主政;李嚴為副輔,主兵。內外高低主次分明。

    諸葛亮是劉禪的帝師,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親信,彼此知根知底,也在劉備以退為進的瘋狂試探下表了忠心,把話說開透底了以後不需要再互相猜疑,還讓劉禪對他事之如父,永絕後患。

    此外赤壁之戰以後,劉備歷次出蜀入蜀,諸葛亮都和荀彧蕭何一樣,是穩定後方供應糧草兵員,作為後勤部部長、人武部裝備部部長一把抓,不算功高震主難以掌控。此外諸葛亮任丞相後始終沒有開府治事,也體現了他地位的尷尬。一言概括,諸後法妃,諸葛亮不是最受寵愛但是皇后,法正是最被寵愛的妃。

    李嚴雖然恃才傲物,目中無人。但是用現在的話說,這個人還是有點東西的。他在益州派和東州派中都有較高的威望,也是在劉備入蜀投降後做了大量的維穩的工作,幫助劉備集團融入蜀漢政局作了較大的貢獻。而且雖然攻城拔寨不是猛將,但是有帶兵練兵屯守之能。李嚴身邊也有一幫小山頭需要拉攏。

    李嚴在劉備去世前六個月新任了尚書令,對於諸葛亮可以起到很好的牽制作用,不至於一家獨大。

    對於漢末三國比較感興趣的朋友建議看下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系列的書和百家講壇的影片,個人覺得還是比較中肯,並且收容了各派觀點。他的中華史也頗有見地

  • 7 # 雄觀歷史

    縱觀劉備的一生,早年喪父,和母親織蓆販履相依為命,成年後時值國家衰敗戰亂,劉備開始了顛沛流離的中年生涯,屢戰屢敗,晚年雖稱帝,但相繼失去關羽和張飛兩個好兄弟,夷陵之戰又敗給了陸遜這樣的後生。劉備的一生真是可悲可嘆。臨死之前的這段時間,他肯定在懊悔自己的輕率,也在反思自己的一生。劉備本是中山靖王之後,無奈到他的時候,家道中衰,以劉備的志向,應該是想恢復家族的榮耀,至少自己是想讓家族復興的,漢中稱王直至稱帝后他做到了。但是還有一個他沒有做到,那就是他稱帝的理由以及給臣子們的願景,恢復漢室,因此他臨死的時候肯定還在想著未竟的事業。恢復漢室最大的阻礙就是曹魏集團,而可以與之相抗衡的人才是諸葛亮,因此他才把諸葛亮和曹丕比較,是在提醒諸葛亮不要忘記了恢復漢室這項未竟的事業,如果遇到阻礙,哪怕是不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也是可以的。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相信很能得人心的劉備說的是肺腑之言,是在和諸葛亮開誠佈公。

  • 8 # 關東俠客

    劉備乃世之梟雄靠漢室宗親這個牌子,當然個人能力也是槓槓的打下一片天地,是個了不起的英雄人物。自己的皇帝位置還沒做熱乎荊州丟了,二弟關羽死了。劉備禦駕親征被東吳大將一把火燒得損失慘重元氣大傷,留下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劉備開始安排後事。此時蜀漢群臣有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兩股勢力,平時暗流湧動如何平衡兩股勢力要有很高的領導藝術。劉備讓諸葛亮為左託孤大臣,全權處理軍國大事,益州集團代表李嚴為右託孤大臣驃騎將軍輔助諸葛亮。這樣兩股勢力互相牽制互相平衡以利大局的穩定。劉備當著文武大臣的面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了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劉備奮鬥了一輩子才打下一片天地當然不願拱手送給他人。劉禪此時已十六歲按著現代人的眼光還是一個不懂世事的孩子,但在漢代己是個成年人了,完全可以獨立處理軍國大事。劉備知道蜀國亂攤子只有諸葛亮才能處理,所以讓諸葛亮全權處理全國大事。當著群臣面這樣安排,手段非常高明。日後諸葛亮有什麼心思也要考慮後果,古人是比較重自己的聲譽的,如果這麼做了自己聲譽掃地還會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對。此外,劉備還對大將趙雲做了特殊安排,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劉禪能夠順利繼承帝位。劉備乃世之梟雄,厚黑之學登峰造極。

  • 9 # 安居西安

    原文: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話說東吳殺了關羽,劉備憤憤不平,起兵伐吳,一路高歌猛進,卻不想被東吳大破於猇亭,劉備倉皇逃竄至白帝城,不日染病,在劉備彌留之際,召喚諸葛亮託孤,而劉備託孤了,劉備畢竟是作為一代梟雄,他不可能就這麼簡單的把自己定位江山送給別人。

    所以劉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是劉禪可以輔助就輔助,要是不能,君可自取。就是這句話,敲黑板,重點來了,劉備取得功績不容易,他真的願意把自己的江山給諸葛亮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劉備恰好的利用了諸葛亮的弱點,忠義,所以諸葛亮誠惶誠恐的說,臣一定竭盡全力。成就了諸葛亮一生為蜀漢操勞的命。

    搞定了這件事劉備還是不放心,他怕諸葛亮反悔,所以這個時候他想起了李嚴,封李嚴為副丞相,這樣還能制約諸葛亮。

    做完這些,劉備還是不放心,所以叫來了趙雲,執掌兵馬的趙雲,跟劉備多年,所以劉備放心。

    縱觀整個託孤事件,劉備最核心的訴求就是保住劉禪的皇位。

  • 10 # 碧水青山0

    223年,劉備在永安的遺詔,非常高明。表現出了他老練的政治智慧與成熟的帝王心機。

    表面看,是安排諸葛亮主政,李嚴主軍(《三國志·李嚴傳》“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其實也是無可奈何、死不安心,在狠狠鞭打諸葛亮。

    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從表面理解劉備的話,是: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完成統一大業。如果我指定的繼承人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無才不能勝任能,您就取代他。

    如果仔細琢磨,劉備的話雖只有這29個字,可是機關重重。首先是吹捧,再是把諸葛亮與已經稱帝的曹丕比,還有“君可自取”,任何一個大臣面對皇帝說這樣的話,都會嚇得半死!

    稍有不慎,不是自取劉禪,而是自取欺辱。劉備當時不是死了,是病了,殺諸葛亮只是一句話的事。

    “君可自取”(不是“君可自取之”),這四個字,有兩種意思:

    1、你可以自己取代他。

    2、你可以自己決定,讓我其他兒子取代他(與前面“嗣子”對應)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八個字一起看,也可延伸兩種意思:

    1、如果他沒有才能,你自己決定去留。用今天話說,就是我兒子如果不成器,你可以不管他,由他怎麼搞,你不用再勞神費力。

    2、如果他不行,你可以不用我的方案,你自己可以在我其他兒子中找一個人取代他。

    總之,不論劉備當時的心思如何,奔波一生、在漢獻帝下臺後就匆匆忙忙稱帝的劉備,不會甘心把自己奮鬥的基業拱手讓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高中生應具備的能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