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波蘭作曲家肖邦是世界少有的將自己的全部才華、情感和思想獻給鋼琴藝術的音樂家。他以異乎尋常的個性和創造力,開創了鋼琴創作的新風格、新學派,以其卓越的才華為鋼琴藝術寶庫增添了許多至今仍放射出奪目光彩的珍品。他的這些作品在鋼琴音樂發展史中佔有獨特的位置。
肖邦少年時在家裡常接觸到一些具有較強民族意識的愛國知識分子,並深受他們的影響,這對肖邦瞭解民族文化、開闊知識眼界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可以說他是在波蘭民族文學和民間音樂的薰陶中長大的,這較好地培植了作為他終身精神支柱的愛國情感。1830年,肖邦帶著一八家鄉的泥土悄然離開祖國,前往巴黎,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但他終生都極為思戀自己的祖國。在他的心目中,波蘭被高度的理想化了,祖國已經成為一種渴望的象徵。海涅是少數幾個真正能夠理解肖邦價值的精英人物之一,他以自己特有的理性認識和優美文筆這樣寫道:“肖邦既不是波蘭人,也不是法華人,更不是德華人,他有更高貴的血統,他來自莫扎特、拉斐爾和歌德的國土,他的真正的祖國是詩的國家。”
肖邦的作品中最能體現其波蘭民族風格的是波羅涅茲舞曲和瑪祖卡舞曲。在這兩類作品中,肖邦吸取了波蘭民間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旋律因素,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個性。其節奏也是來自民間舞曲的。在音樂結構方面,他在波蘭民間音樂結構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浪漫主義結構形式。在調式和聲方面,也是從民間音樂中吸取養料,創造出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色彩和聲和轉調原則。
瑪祖卡是肖邦的創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肖邦在華沙的時期,時常有機會到農村去遊玩,在那裡他總是被質樸優美的民間音樂所吸引,特別是民間的瑪祖卡、庫亞維亞克等舞曲使他著迷,這些感受是他創作瑪祖卡的基礎。快速、力度較強、重音位置多變而不規律的瑪祖卡,平穩舒緩、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庫亞維亞克,以及飛快輕盈、重音多在每兩小節中的第二小節末拍上的奧別列克,這三種舞曲的特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肖邦的瑪祖卡。在58首瑪祖卡舞曲中,展現出這位波蘭藝術家豐富的內心世界。肖邦把瑪祖卡已提升為一種雛形的藝術形式,不管他寫過多少瑪祖卡舞曲,它們卻很少雷同,每首裡面都有一種詩意盎然的筆觸,在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都有一種新穎的東西。這些舞曲中充滿濃厚的波蘭鄉土氣息,情感的變化異常迅速而且豐富多樣,時而憂鬱、陰沉,時而光明和歡快,時而悲哀、沉思,瞬息間又被充滿生命活力的激情所替代。
肖邦的瑪祖卡基本上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具有比較濃厚的民間風格的;另一種則屬於市民階層型別的,曲調線非常細緻,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愁善感的市民氣息。肖邦直到他生命的最後都沒有間斷過瑪祖卡的創作。在最早的瑪祖卡創作中,肖邦還未能真正把握住民間音樂的精神,整個結構上還不很完整、成熟,鮮明突出的民間風格也相當少見。肖邦早期創作的瑪祖卡中較成熟的是第六號和第七號。這些作品是在華沙時期創作的。在這些瑪祖卡中,肖邦雖然很少一成不變地採用原來的民間曲調,但是它們的旋律卻與民間音樂有著緊密聯絡。如在作品第十七號的第四首中,舞曲的第一段音樂具有鮮明的異國情調,憂傷而陰鬱,內心充滿沉重壓抑;而中段則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具有真正的波蘭民間“瑪祖卡”的音調。這首樂曲的內容構思無疑是與波蘭農村中的猶太人的生活相聯絡的。
肖邦的瑪祖卡的創作對後來的音樂家有不小的影響,幾乎肖邦之後的每一個波蘭的作曲家都寫過這種體裁的作品。此外,歐洲其他國家的作曲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方面的影響。
肖邦的創作中波羅涅茲舞曲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這種舞曲與瑪祖卡不同,它不是直接來自民間,最早是為貴族沙龍作伴舞之用,後來才被城市業餘作曲家移植到鋼琴音樂領域中來。到了19世紀,這種樂曲往往已改變了原來面貌,而成為應時歌曲和愛國歌曲。因此,肖邦的波羅涅茲也脫離了它本來的貴族沙龍氣息,而成為被愛國主義思想所培育的作品。
肖邦筆下的這種中速的、三拍子的、樂段結束時具有典型節奏形式的舞曲,有向宏偉的大型樂曲發展的傾向,它密集充實的、和絃性質的和聲,具有渾厚堅實特點的鋼琴織體,常常發出管絃樂隊般的音響,在形式結構上對稱嚴謹。在音樂的形象方面,波羅涅茲的創作中貫穿著一條鮮明的發展線索,即從早期的燦爛華麗、有輝煌的技巧性的波羅涅茲,發展成真正具有比較深刻內容的、嚴峻的、英雄氣概的、激昂慷慨的波羅涅茲。肖邦放棄了早期波羅涅茲中浪漫主義傷感的東西,而使這種舞曲獲得悲傷的、宏偉的、愛國主義的氣質。如果說《降A大調軍隊波羅涅茲》中響著光輝燦爛的凱旋式的號角,那麼《C小調波羅涅茲》(0p.40)則是一首關於民族悲劇的史詩。肖邦的個別波羅涅茲,如《幻想波羅涅茲》,無論在內容上或在藝術上,都發展成為十分複雜的作品。
肖邦一生共創作了20首波羅涅茲。1817年創作了最初兩首波羅涅茲(g小調、B大調),這兩首樂曲不過是孩子式的嘗試,是對當時同類體裁作品的幼稚的模仿,還說不上任何獨創性,藝術上也沒什麼價值。從1822至1824年創作的降g小調波羅涅茲開始,肖邦已經開始擺脫奧津斯基等人的影響,出現了獨特的個人風格的某些因素,如:鋼琴織體複雜而富於技巧性,對音的色彩性的敏銳把握等等。那些波羅涅茲,連同稍後創作的附樂隊伴奏的降E大調波羅涅茲等在內,實際上都為肖邦後來創作成熟的波羅涅茲作了準備。從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這10年當中,肖邦創作了最後7首波羅涅茲。這些作品是他同類體裁中最成熟、最優秀的作品。從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後,肖邦的思想迅速地成熟著,起義的失敗給他帶來的沉重的感情體驗。他用批評的眼光重新去評價自己的作品,特別是發現了那些作品在思想內容方面的缺陷。對祖國命運的憂慮,對民族過去輝煌歷史的感觸,使肖邦在創作中出現了新的傾向。這傾向也鮮明地反映在1835年以後他創作的波羅涅茲中。
肖邦的波羅涅茲中最好的是0p.53(降A大調),這首作品寫於1843年之前。樂曲的幾個主要音樂形象很鮮明,其中滲透著剛毅的精神。中段富於標題性,描寫戰鬥撕殺的場面。標題性的描寫與作曲家內心蘊藏的熱烈情感融合在一起。肖邦在這首波羅涅茲中所體現的是他的思想中最可貴的東西:頑強的反抗精神,對鬥爭充滿勝利的信心,相信未來。這些並不是在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的。
肖邦的作品對處於異族奴役並不斷爭取獨立解放的波蘭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他的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他獨特的音樂風格以及他在鋼琴領域的建樹,使他在音樂史上獲得一個特殊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他所創作的音樂的民族內容和民族風格,可稱為19世紀中葉興起的民族樂派的先驅。
偉大的波蘭作曲家肖邦是世界少有的將自己的全部才華、情感和思想獻給鋼琴藝術的音樂家。他以異乎尋常的個性和創造力,開創了鋼琴創作的新風格、新學派,以其卓越的才華為鋼琴藝術寶庫增添了許多至今仍放射出奪目光彩的珍品。他的這些作品在鋼琴音樂發展史中佔有獨特的位置。
肖邦少年時在家裡常接觸到一些具有較強民族意識的愛國知識分子,並深受他們的影響,這對肖邦瞭解民族文化、開闊知識眼界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可以說他是在波蘭民族文學和民間音樂的薰陶中長大的,這較好地培植了作為他終身精神支柱的愛國情感。1830年,肖邦帶著一八家鄉的泥土悄然離開祖國,前往巴黎,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但他終生都極為思戀自己的祖國。在他的心目中,波蘭被高度的理想化了,祖國已經成為一種渴望的象徵。海涅是少數幾個真正能夠理解肖邦價值的精英人物之一,他以自己特有的理性認識和優美文筆這樣寫道:“肖邦既不是波蘭人,也不是法華人,更不是德華人,他有更高貴的血統,他來自莫扎特、拉斐爾和歌德的國土,他的真正的祖國是詩的國家。”
肖邦的作品中最能體現其波蘭民族風格的是波羅涅茲舞曲和瑪祖卡舞曲。在這兩類作品中,肖邦吸取了波蘭民間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旋律因素,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個性。其節奏也是來自民間舞曲的。在音樂結構方面,他在波蘭民間音樂結構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浪漫主義結構形式。在調式和聲方面,也是從民間音樂中吸取養料,創造出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色彩和聲和轉調原則。
瑪祖卡是肖邦的創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肖邦在華沙的時期,時常有機會到農村去遊玩,在那裡他總是被質樸優美的民間音樂所吸引,特別是民間的瑪祖卡、庫亞維亞克等舞曲使他著迷,這些感受是他創作瑪祖卡的基礎。快速、力度較強、重音位置多變而不規律的瑪祖卡,平穩舒緩、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庫亞維亞克,以及飛快輕盈、重音多在每兩小節中的第二小節末拍上的奧別列克,這三種舞曲的特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肖邦的瑪祖卡。在58首瑪祖卡舞曲中,展現出這位波蘭藝術家豐富的內心世界。肖邦把瑪祖卡已提升為一種雛形的藝術形式,不管他寫過多少瑪祖卡舞曲,它們卻很少雷同,每首裡面都有一種詩意盎然的筆觸,在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都有一種新穎的東西。這些舞曲中充滿濃厚的波蘭鄉土氣息,情感的變化異常迅速而且豐富多樣,時而憂鬱、陰沉,時而光明和歡快,時而悲哀、沉思,瞬息間又被充滿生命活力的激情所替代。
肖邦的瑪祖卡基本上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具有比較濃厚的民間風格的;另一種則屬於市民階層型別的,曲調線非常細緻,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愁善感的市民氣息。肖邦直到他生命的最後都沒有間斷過瑪祖卡的創作。在最早的瑪祖卡創作中,肖邦還未能真正把握住民間音樂的精神,整個結構上還不很完整、成熟,鮮明突出的民間風格也相當少見。肖邦早期創作的瑪祖卡中較成熟的是第六號和第七號。這些作品是在華沙時期創作的。在這些瑪祖卡中,肖邦雖然很少一成不變地採用原來的民間曲調,但是它們的旋律卻與民間音樂有著緊密聯絡。如在作品第十七號的第四首中,舞曲的第一段音樂具有鮮明的異國情調,憂傷而陰鬱,內心充滿沉重壓抑;而中段則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具有真正的波蘭民間“瑪祖卡”的音調。這首樂曲的內容構思無疑是與波蘭農村中的猶太人的生活相聯絡的。
肖邦的瑪祖卡的創作對後來的音樂家有不小的影響,幾乎肖邦之後的每一個波蘭的作曲家都寫過這種體裁的作品。此外,歐洲其他國家的作曲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方面的影響。
肖邦的創作中波羅涅茲舞曲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這種舞曲與瑪祖卡不同,它不是直接來自民間,最早是為貴族沙龍作伴舞之用,後來才被城市業餘作曲家移植到鋼琴音樂領域中來。到了19世紀,這種樂曲往往已改變了原來面貌,而成為應時歌曲和愛國歌曲。因此,肖邦的波羅涅茲也脫離了它本來的貴族沙龍氣息,而成為被愛國主義思想所培育的作品。
肖邦筆下的這種中速的、三拍子的、樂段結束時具有典型節奏形式的舞曲,有向宏偉的大型樂曲發展的傾向,它密集充實的、和絃性質的和聲,具有渾厚堅實特點的鋼琴織體,常常發出管絃樂隊般的音響,在形式結構上對稱嚴謹。在音樂的形象方面,波羅涅茲的創作中貫穿著一條鮮明的發展線索,即從早期的燦爛華麗、有輝煌的技巧性的波羅涅茲,發展成真正具有比較深刻內容的、嚴峻的、英雄氣概的、激昂慷慨的波羅涅茲。肖邦放棄了早期波羅涅茲中浪漫主義傷感的東西,而使這種舞曲獲得悲傷的、宏偉的、愛國主義的氣質。如果說《降A大調軍隊波羅涅茲》中響著光輝燦爛的凱旋式的號角,那麼《C小調波羅涅茲》(0p.40)則是一首關於民族悲劇的史詩。肖邦的個別波羅涅茲,如《幻想波羅涅茲》,無論在內容上或在藝術上,都發展成為十分複雜的作品。
肖邦一生共創作了20首波羅涅茲。1817年創作了最初兩首波羅涅茲(g小調、B大調),這兩首樂曲不過是孩子式的嘗試,是對當時同類體裁作品的幼稚的模仿,還說不上任何獨創性,藝術上也沒什麼價值。從1822至1824年創作的降g小調波羅涅茲開始,肖邦已經開始擺脫奧津斯基等人的影響,出現了獨特的個人風格的某些因素,如:鋼琴織體複雜而富於技巧性,對音的色彩性的敏銳把握等等。那些波羅涅茲,連同稍後創作的附樂隊伴奏的降E大調波羅涅茲等在內,實際上都為肖邦後來創作成熟的波羅涅茲作了準備。從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這10年當中,肖邦創作了最後7首波羅涅茲。這些作品是他同類體裁中最成熟、最優秀的作品。從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後,肖邦的思想迅速地成熟著,起義的失敗給他帶來的沉重的感情體驗。他用批評的眼光重新去評價自己的作品,特別是發現了那些作品在思想內容方面的缺陷。對祖國命運的憂慮,對民族過去輝煌歷史的感觸,使肖邦在創作中出現了新的傾向。這傾向也鮮明地反映在1835年以後他創作的波羅涅茲中。
肖邦的波羅涅茲中最好的是0p.53(降A大調),這首作品寫於1843年之前。樂曲的幾個主要音樂形象很鮮明,其中滲透著剛毅的精神。中段富於標題性,描寫戰鬥撕殺的場面。標題性的描寫與作曲家內心蘊藏的熱烈情感融合在一起。肖邦在這首波羅涅茲中所體現的是他的思想中最可貴的東西:頑強的反抗精神,對鬥爭充滿勝利的信心,相信未來。這些並不是在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的。
肖邦的作品對處於異族奴役並不斷爭取獨立解放的波蘭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他的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他獨特的音樂風格以及他在鋼琴領域的建樹,使他在音樂史上獲得一個特殊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他所創作的音樂的民族內容和民族風格,可稱為19世紀中葉興起的民族樂派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