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驚世傑作189
-
2 # 書院掃地生
讀《論語》,使我們感受到孔子那政治家的氣概。孔子嘴上雖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然而他身為布衣,卻心懷天下,明確地把“仁”當作自己的社會理想和人生理念。孔子認為仁的內在要求是“愛人”,仁的外在規範是“復禮”,人人能做到“仁而愛人”,人類社會就會和諧,人人都能“克己復禮”,整個社會就會建立起協調的秩序。“仁”是富有人道主義精神的思想,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也是全體社會成員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說:“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又說:“當仁,不讓於師。”他的弟子曾參對這種遠大志向理解較深,他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為了實現這一人生理想,孔子不辭勞苦,不顧困厄,棲棲遑遑奔走於諸侯各國之間,宣傳他的仁政德治的學說。然而當時各個諸侯國的執政者,都認為他的遊說迂闊而無濟於稱霸。孔子在周遊列國中,曾受過圍困,也餓過肚皮,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堅信自己的政治主張最終會付諸實踐。歷經了長期的磨難,他在政治上還是一無所成,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其志終不改悔。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孔子至死執著追求著自己的理想,一生的經歷與言行,都表明他是一個意志堅毅的政治家,具有為了實現理想而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
我們還可以感受到孔子具有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家的容止。孔子首創私人收徒講學的教育形式,改變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堪稱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使一批貧寒人家的子弟,如顏回、子路、曾參等,有了學習深造的機會,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孔子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因材施教”,他對每個弟子的氣質、心理、素養等了如指掌,如他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時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瞭解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施教。如子路與冉有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道理是否馬上就去實踐?孔子答覆子路:有父兄在,何不徵求他們的意見卻魯莽從事呢?回答冉有則說:既聽說了一個道理,就應該立即去實踐。為何一個問題兩種答案呢?因為子路平時勇於作為而好冒進,所以告誡他謹慎從事,廣聽別人意見;而冉有平日做事好猶豫退縮,所以就激勵他大膽地去幹。一退一進,都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都收到了教育的效果。孔子還針對其弟子不同的興趣與發展趨向,傳授以不同的專業知識,使弟子們能揚長避短盡其才,如“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恐怕是中國教育史上明確“分科”的開始。在教學中孔子還善於運用啟發式方法,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強調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孔子主張“有教無類”的原則,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實際是其“愛人”的觀點在教學上的體現。不論對弟子滿懷喜悅的表揚,還是嚴厲的批評,都飽含著孔子的高度責任心與對弟子們的一片誠摯的愛心。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對弟子也體貼入微,冉伯牛病重,孔子憂心忡忡,親自去慰問。顏回早逝,他悲痛欲絕。孔子是一位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關懷備至的嚴父慈母般的師長。
孔子還具有執著好學、學而不厭的學者的風範。孔子把學習視作完善人格修養、從而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徑。他說:“仁”、“知”、“信”、“直”、“勇”、“剛”,是人的六種美德,然而如果“不好學”,又都容易走向其反面——“愚”、“蕩”、“賊”、“絞”、“亂”、“狂”。有好的美德再加上“好學”,才能發揚其美德,補救其弊端,才能擔當起濟世救民的重任。孔子把學習看得如此重要,所以他把學習當做人生大事、快事來看待,對此樂而不倦,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他要求他的弟子博以文,約以禮,告訴他們好學的標準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他自己深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主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具有“每事問”的謙虛好學態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他堅信自己是一個好學不已的人,以至十分自信地對弟子們表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
3 # 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
孔子的名言主要集中在「論語」中,譬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愛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無過無不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孝悌者也其為人之本與,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等,這些千古名言,影響了幾千年的華人,當然也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
4 # 簡約即止
孔子作為萬世師表,中國最偉大的聖人,對華人影響巨大,我們的價值觀、思想體系,倫理道德應該都深受其影響。孔子影響我們的經典言語,更是數不勝數。隨便擷取幾句
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最怕自己無知,最渴望無所不知。孔子這句話,真是大智慧,敢於承認不知才是聰明啊!我們討厭的人,基本都是不懂裝懂,且距離真實越來越遠。
感謝孔子,讓我勇敢面對真相。
二、“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們總是感慨時間,卻獨獨欣賞孔老夫子這句話。說得形象入心,貼切入微。
感謝孔子,讓我明白萬物皆有禪意。
三、“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偉大完美的孔老夫子,居然勇敢承認男人的弱點。不用道德綁架人性,尊重人性的真實,了不起的孔子。人民也理解了南子對老先生的魅力吸引,男人好色,正常!
感謝孔子,讓我尊重人性,永遠不去道德綁架。
寥寥數語,孔子是一個完整無缺的男人,有慾望與智慧,不是統治階級掛起來的聖人。 相信孔子,有喪家犬之落魄,也必有好色徒之態。
-
5 # 層城鵷雛
孔子,是中國的聖人,大成至聖先師,幾千年才出一個。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雖然不是完美的,但是聖人的話語一直都在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孔子名言警句很多,過去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其名言對我有以下影響:
第一,讓我更加地珍惜時間,知道時間的寶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就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永不回頭。如果我虛度了美好的青春年華,那麼我將來定會碌碌無為,一事無成。世界上最寶貴的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若要人生有所成就,必須抓住每一寸光陰。
第二,讓我學會了忍耐,成為了一個頭腦冷靜的人。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遇事一定要沉著冷靜,要有清醒的頭腦,該忍耐時則要忍耐,不要動不動就發火。以前的我是一個特別愛憤怒的人,火爆脾氣,不容別人與我意見相左,或者說是不能吃一點虧。現在的我成熟了很多,一般不輕易下決定,常常是三思而後行。別人暗地裡攻擊我、擠兌我的時候,我常常能夠忍住。忍讓謙和,成為了我的行為準則。
第三,我學會了時刻反省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雖然孔子所說的君子九思我做不到,但我常常反省自己的為人處世方法,是否符合以上九點。當代人,很會推脫責任,把錯誤都歸咎於別人,從不往自己身上找問題,好像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這是一種極端的自私行為,看起來很聰明,實際上害人害己。人要學會自我反省,自我批評。
第四,讓我學會了見賢思齊和吸取教訓。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德才兼備的人,我就會向他看齊,學習人家的優良品德和過人的才華。見到不賢的人,我就會從他身上吸取教訓,反省一下自己身上有沒有類似的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總體而言,儒家思想很適合修身,讓人成為正人君子。假如每個人都能夠按照儒家思想來要求自己,做到仁者愛人,那麼社會就會形成良好的風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得到長遠的發展。
-
6 # 歪嘴兒一笑
《孔子家語》裡有五種不詳,這幾句話很有影響!
1、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
2、棄老而取幼、家之不詳也
3、釋賢兒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
4、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詳也
5、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詳也
個人理解感受:您知道它們的真實意義嗎?
一、“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就是說,損人利己的人會給自身招致不吉祥和災禍。
二、“棄老而取幼,家之不詳也。”這個基本在現在的家庭非常普遍,我們不贍養,不關心,不照顧,不恭敬老人長輩,把我們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時,他這個家庭就不吉祥了。
這一句話實際上給我們很大的提醒。為什麼不吉祥呢?因為我們把父母、兒女的關係用一棵大樹來比喻,這棵大樹的果實是孩子,樹幹是孩子的父母,而樹根是孩子的祖父母,我們希望這棵樹長得碩果累累,很茂盛,那應該把水和養分澆到哪?是不是應該澆在樹根上。
但是我們家長把水分養分直接澆在果實上,那麼這個果實接收不了就容易腐爛,嚴重的話能要了這些果實的命,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對兒女的教育方式和身體、性命上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我們過去講的‘孝子’,是指孝順父母叫‘孝子’,但現在我們這個詞的含義改變了,變成什麼呢?孝順兒子、孝順孫子叫‘孝子’。
還有人他有了兒子,他就變成了兒子;他有了孫子,他就成了孫子,那我們怎麼能把孩子教育好?有了兒子,你是父親,或是母親;有了孫兒,而你是爺爺,或是奶奶,你卻沒有走到爺爺奶奶父母的道上。
你走到哪兒了?走到孫的道上。道都走錯了、顛倒了,你又怎麼能把孩子教導好呢?父母的身教勝於言教,在家中,你能對父母說話和顏悅色,對父母很恭敬,你的兒女看了不用你去說,他自然會做好這些事。
有個故事說,一個父親年紀大了也沒有勞動能力,兒子對他特別不好,不是打就是罵,而且經常都是呵斥他。兒女罵他的時候他也回罵,兒女打他的時候他就回打,整個家鬧得不可開交。
又一次,他去拜訪一位老人,向老人訴苦說:“我的兒女啊,又是打我又是罵我,對我如此不孝。我生活地很痛苦,應該怎麼辦?”
這個老人就對他說:“我問你,你必須如實地回答我,我才能幫得上你的忙。”
他說:“好,我答應。我一定如實地回答。”
老人家問他:“請問,你對你的父母是什麼樣的態度?”
被他一問,這個人很慚愧,他說:“我對我的父母就和現在兒子對我一樣,又打又罵。”
原因找到了,於是老人說:“正是你對父母的不孝,才導致今天兒子對你的不孝敬。如是因如是果,怨不得別人。從今以後回到家裡,你的兒子再打你罵你,你要承受。他打你,你就讓他打,也不要再還手了。”
這個父親很難得,他聽進了老人的話。回到家的時候,兒子再罵他,他也老老實實地,不再和他的兒子對罵了;他的兒子再打,他也心甘情願地承受,而且臉上還有殘愧的容色。
他的兒子看了覺得很奇怪,有一天就問他父親,說:“我以前罵你、打你,你就跟我對罵、對打,為什麼現在我打你,你不還手了?我罵你,你不還口了呢?”
父親回答:“因為以前我對我的父母就是又打又罵,所以才感召了你這樣的兒子,對我不孝,也對我又打又罵,這是我應該承受的結果。我現在想開了,就不再和你對罵對打了。”
他的兒子很有悟性,馬上跪在地上說:“我錯了,我以後不再對您這樣了。”
兒女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就是這樣對待父母的。我們很多人發現兒女跟我們頂嘴,我們是不是以前也總是跟父母頂嘴;兒女跟我們生氣,我們是不是以前也是這樣對待父母的?這樣的子女,能有好的風水嗎?這樣的父母,能有好的風水嗎?
三、“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我們把賢德的人都放任了,用的全是不孝之徒,這就是國家的不吉祥。這是國家的風水,大格局的風水不吉祥;
四、“老者不教, 幼者不學,俗之不詳也。”老年人不願意教年輕人,年輕人也很傲慢,不願意向老年人請教。這就是,風俗的不吉祥;
五、“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詳也。”聖賢的人,有智慧、有德性的人都隱居起來了。為什麼?因為他們不被重用,不被國家重視,他們的諫言不被採用,這些人不圖出名,不圖利,所以就隱居起來,不出來做事了。愚蠢的人卻把權利奪取了,居於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
所以,真正的不吉祥並不是說你家的風水不好。中國古人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地方本來是風水很不好的地方,一個有福德的人去居住了一段時間,風水就變了,變得很吉祥了。
回覆列表
我的感覺,儒家的很多惡棍心態實在是可笑:唯小人和女子難養也,刑不上大夫,結果是女人幾千年裹小腳,貪官沒有死刑,還有書中自由黃金屋導致很多大學生首選是公務員,讀了這麼多年書竟然不想創造發明,只想當官,這個理念危害了幾千年中國的科技發展。還無恥標榜儒家中庸思想?儒家學說在治國理政和科技方面有什麼貢獻?一樣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