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啥di話

    要說90年的年味,也得看跟什麼時候比。

    比今天,似乎濃一些,和以前比,

    比如80年代,在很多人看來,也是要比90年代多一些年味的。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一,我童年在東北一個小城,周邊多是山東移民,記得80年代初,每年初一,都是凌晨三四點吃餃子,然後天不亮,就有人來拜年了,而且一拜年都是走街串巷,大人孩子一大幫,恨不得拜整條街,而90年代,電視和春晚普及的年代,吃餃子都改到了半夜,初一拜年的隊伍,也早變得稀稀拉拉,拜年的物件,通常也只選至親和近鄰,並且都默契地選擇晚出門,以避免人家未起的尷尬,這年味是不是變淡了?

    二,小時候家家條件不富裕,買鞭炮不捨得放,拆開來放衣兜裡,一顆顆放,那時候,白天聽到的鞭炮聲永遠是零散的,只有吃年夜飯或下餃子的時候,才能聽到成掛的鞭炮聲,而90年代,條件好多了,那種成掛的鞭炮聲,開始此起比伏,晝夜不斷,比起來,又算不算年味更濃了?

    所以,與其用年代來比對年味,還不如用年紀來比對更直觀。

    首先,人對童年的記憶,大多是懷念並留戀的,在記憶過濾下,美好的瞬間更深刻。

    其次,有時代的客觀因素,畢竟咱們真正生活開始好轉,起於80年代,成於90年代,那前後二十多年,幾乎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至於,童年或少年時期恰好在那個年代的人群,今天也恰好是社會的主力人群,才有一種時間上的共鳴,認識上的共情。

    千禧年後出生的一代,早己遠離了過去那個時代背景,己經無從感嘆了,興許他們才是活在當下、放眼未來的一代,終與我們不同。

    年終究是我們的年,年味,只是記憶裡的味道而己,每一個年代的味道,都註定不同,我們倒是可以期待,將來怎麼回看今年的年味兒!

  • 2 # 蘇傾國

    90後的年味當然是酒心巧克力和各種鞭炮煙花啦。

    記得小的時候過年都回奶奶家,大人一部分忙著做飯,一部分忙著打麻將,小孩買點奇怪的煙花爆竹在院裡放,偶爾回家喝口水或要包火柴,總要往兜裡揣上喔喔佳佳奶糖和酒心巧克力。

    那個時候的春晚還很有趣,家裡出現炸菜或滷菜一定會拿一點出來“試吃”,沒有切過的香腸總是比切過的香。

    那個時候喝健力寶,吃麻花饊子,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壓歲錢從來都是上交給父母然後又被父母發給其他親戚家的孩子。

    那個時候流行“擦炮”,引線製作成火柴頭形式的單個小爆竹在盒子旁邊擦一下,擦燃之後還要燒一會才會爆炸,這時要趕緊扔掉。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社會的進步,我們漸漸也不再過年了,沒有劣質的糖果,沒有好玩的鞭炮,也沒有親人間無微不至的關懷,懷念那時的年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陰曆2018年1月那天日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