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貓財經
-
2 # 松鼠007
為什麼要成為第二個華為??首先對這個問題就是個偽命題。每個企業都需要獨立創新,有個性的基因,換句話說,華為是哪個企業的第二家?阿里巴巴創立前有可參考複製的企業模板嗎?不要強制的要求每個企業要相似或者雷同,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就好了
-
3 # 必由之路之康莊大道
一個投機取巧避重就輕,一個腳踏實地攻堅克難,一個小有所成就想貪圖安逸,一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兩者本質有著天壤之別。誰說重視貿易就不能重視研發呢?誰說華為就不重視貿易呢?所有的對外言論,只是為自己的膚淺意識找藉口。按理說聯想至少在09年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但內部文化腐朽僵化,坐看小米,榮耀等一眾新貴誕生和壯大,自己愣是什麼也沒做變,還長期戲劇性的扶起一個年薪億元的打工皇帝楊元慶,這樣的企業還給其他企業一個壞的榜樣,柳還被尊為企業家教父,這現象說大點就是禍國殃民,說小點就是隻顧眼前苟且。聯想不脫胎換骨一定會死,否則沒有天理。
-
4 # 相見在tomorrow
聯想在一系列細節上讓人感覺公司存在問題,卻感受不到有扭轉的決心
1.內外價格差的問題,這個就不細講,大家都很清楚。
這個可以和華為對比下,今年來深圳的外國客戶,很多都在問我能不能帶他去買華為的P20 Pro極光色,原因是該款手機在中國的售價比在歐洲低很多。
消費者抱怨聯想電腦的內外價差已經很多年了,但是卻感受不到聯想對此的反應。
2.聯想並不是一家年輕的企業,成立於1984年,比華為,中興都要早,更不要說成立於1991年的格力電器,成立於2010年的小米之類了。
現在呢?
格力知道自己研發空調壓縮機,其百萬千瓦級核電風冷螺桿式冷水機組連續中標進入核電市場,現在又在大搞格力機器人和數控機床。
華為中興都有自己的積體電路設計研發,海思和中興微電子都是中國前三的積體電路設計企業。連2010年的小米科技都知道自己搞松果晶片,同時大量投資各種硬體企業。
海信集團也在搞自研光晶片和影片晶片,美的也在併購庫卡機器人。
而聯想對這些方面,似乎缺少興趣。
那在伺服器,印表機這些中國做的還不太好的領域,聯想做的如何?也並不好。
同樣和在聯想在膝上型電腦領域的美國惠普,不僅在膝上型電腦領域非常出色,而且在印表機,包括伺服器在內的企業IT產品都是世界一流水平,2018財年第一季度,惠普的淨利潤高達19億美元,遠遠超過聯想。
有人說,聯想沒有必要自己搞核心零部件研發,因為都可以從國際市場上買到,同行業其他品牌全都是這麼做的。
我想說的是,
惠普,戴爾可以不搞,因為核心的積體電路晶片大多就是來自美國的廠家;
臺灣的華碩,宏碁也可以不搞,因為膝上型電腦裡面大量的主要部件包括部分晶片都是來自臺灣廠家;
但是不一樣,筆記本和桌上型電腦電腦裡面的記憶體,顯示卡,主機板,CPU,各種晶片,大陸產很少,聯想需要擔負起促進中國產化的責任。
聯想作為一家每年銷售額400多億美元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然而給人的感覺卻是,缺乏成為高科技企業的決心,也缺乏扶持中國產供應鏈的興趣,被網友廣泛認為是一家“組裝廠”,這是最大的讓人遺憾之處。
3.聯想不善於反思自己。
“從整體行業生態來看,全球5G標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歐三方企業陣營的競爭和角逐,目前三方力量處於大致平衡狀態。如果中國5G企業間團結局面因外部力量和不實資訊的干擾而被破壞,很可能將打破這個平衡,導致中國企業在 5G標準制定中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屆時,損害的將是大家整體的利益,甚至是國家利益;
6月份是5G標準制定的關鍵節點,在如此關鍵時刻,聯想呼籲媒體和公眾以負責任的態度,如實傳播正確的資訊和聲音,不要罔顧事實挑撥離間,做傷害中國5G企業同盟間團結的事情”
不管是柳總的公開信,還是在黃總的這番談話中,
我都沒有發現聯想關於要加強自身技術能力,加強自主技術研發,加大研發投入之類的表態,只是指責謠言和不實訊息對聯想造成了損害,不得不說我內心還是遺憾,似乎這起事件沒有刺激出聯想搞技術的動力。
聯想有沒有想過,如果聯想在5G技術上擁有絕對的實力,在中國乃至全球遙遙領先,那麼你在標準投票中怎麼投都是對的?
-
5 # 閉上眼就會做夢
聯想看著華為賺錢眼紅了,華為產品能賣高價還有人買單 ,是華為多年苦心累積的技術專利可以產生利潤了,聯想現在作為一個組裝廠 是柳 自己選擇的路,如果走倪 的研發路線,聯想就會是中國的三星。
2月1日,聯想集團(00992.HK)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公司第三財季業績溝通會上表示,聯想正在從產品導向向客戶導向轉變,公司正在全面基於這樣的策略來改變產品策略和業務模式,要求產品直接觸達客戶,直接瞭解使用者對產品的具體需求,這對公司業績產生了很大影響。
1月31日,聯想集團釋出了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第三財季業績。期內聯想的營收和稅前利潤均表現出色,其中營收約130億美元,創下了過去三年來單季新高;當季的稅前利潤達到1.5億美元,同比大增48%,環比增長329%,這也是聯想集團最近5個季度以來,首次實現稅前利潤的年比年同比增長。
但由於營銷費用增加以及美國政府於去年12月22日頒佈減稅與就業法案,聯想集團當季有4億美元的遞延所得稅項資產撇賬,導致本季度淨利潤虧損2.89億美元。不過聯想認為,美國較低的稅率將有利於集團在該地區長期的業務運營。
回覆列表
聯想沒有成為另一個華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兩個企業一開始的道路戰略的不同,他們在同一個時代背景下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拿華為來說,華為一開始就對公眾做出了承諾,他們將會做一個這是專注於核心業務領域,不左顧右盼的專業化企業。而且後面的他們也是這麼做的。
在2015年,華為是全球領先的資訊與通訊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ICT領域,堅持管道戰略,聚焦ICT基礎設施,上不碰應用,下不碰資料。這些都說明了華為一直在堅持他的專業化道路。
再看看聯想,自從他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IT行業。但在2001年聯想成功分拆,神州數碼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同年成立聯想投資、融科智地,明顯走起了多元化之路,2003年弘毅投資成立後,聯想明確了自己的多元化格局。
但是聯想的多元化之路走了15年,仍然沒有構建起合理的業務佈局,剛開始IT業務也是一落千丈。
華為在從研發到服務構建起了一條依靠自主團隊、自主研發、自主銷售和自主服務的價值鏈條。而聯想,柳傳志將聯想帶上了"貿—工—技"的道路,並憑藉在銷售與渠道端的優勢快速搶佔市場,然而實現了從貿到工的延伸之後,聯想再也沒能憑藉自身力量實現從工到技的突破。而華為卻一直在堅持的那條道路上不斷地進行突破,聯想雖然獲得巨大成功,但聯想的路子其實越來越窄,因為整合資源畢竟不具備自己的技術核心,而個人消費其實非常注重創新;華為在奠定自己的優勢之後,卻沒有就此止步,仍舊和之前一樣注重技術積累和技術研發,正因為這樣華為才能走了一大步,現在其手機業務以及硬體設計創新能力,都在國內科技行業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