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蓉漂妹兒馬姐

    太聽話的孩子我認為不是那麼好,因為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什麼都聽父母的,這樣的話孩子就沒有自己的主見,什麼事情都不會去想反正有父母給安排,這樣的話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太聽話的不獨立,房子我個人不太喜歡媽寶的孩子。

  • 2 # 一凃

    聽話的孩子一般沒有自己的主見,這對以後獨立生活是有很大影響的,以後還很長,最後的路都是要自己走,如果只是一味的聽別人的話,那麼永遠沒有辦法做到獨立,會被社會淘汰!

  • 3 # 母嬰育兒大智慧

    不管是在電梯裡還是在小區散步,經常會聽到帶孩子的家長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看隔壁家小哥哥多聽媽媽的話。你怎麼這樣,給你說一百遍了你也記不住。“

    有的會摸著孩子的頭說:真乖,真是媽媽的乖寶寶,媽媽最喜歡這樣的乖孩子了。

    培養很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

    你家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嗎?培養很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

    孩子原本是一張白紙,他的成長是體驗式的過程,但是我們很多家長經常會用指令性的語言和孩子交流,這樣的教養方式會造成兩個極端。一種結果是是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力量,會過分的依賴家長。變得沒有主見,很多媽寶男就是這樣培養的。成家立業後沒有擔當。另一種結果是家長會對孩子形成控制,並且控制慾也越來越強,隨著孩子的長大,當有一天孩子長到家長控制不住時,就開始了叛逆。

    完全的聽話並不值得讚揚。孩子是應該聽話,但並非事事聽話時時聽話,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主見。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應該多用啟發性的語言而不是指令性的語言!

    我們不鼓勵孩子事事都聽我們的,但以下的三種情況孩子必須聽話!

    不傷害自己:這點主要是針對孩子的安全,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危險的行為呢,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樣會傷害到自己。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做出危險動作的時候一定要制止。

    比如,孩子一歲多到三歲多的有一段時期,喜歡摳東西。看到插孔會想把手指伸進去摳,這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的制止,把孩子抱開。讓他知道這個是不允許的行為。

    或者小孩在一起玩耍的時候都喜歡爬高高的,我們小區有一個假山,小孩們總喜歡爬到上面在跳下來,有一次就有小女孩歪了腳。所以當孩子做出可能會傷害自己的行為時,這時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話。

    不傷害別人:這裡指的是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如果孩子對其他人有攻擊性行為時一定要及時的制止。注意:這裡指的是非常嚴重的行為。如果是小朋友間的小打小鬧,我建議可以讓孩子打上一架的。

    被別人傷害:很多家長會糾結,孩子在幼兒園別欺負了,到底該不該還手。我一直給孩子強調的是,當你遇到比你強大的小朋友欺負你時,你就直接離開他並且以後都避免和他在一起玩。你要學會評估情況保護自己不被別人傷害,並且一定要向老師或是家長尋求幫助。

  • 4 # 中考面對面付老師

    聽話,這個要辯證的去看。

    如果孩子一味地聽從、順從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孩子自我認知、自我判斷能力的發展,這樣的後果就是長大後,孩子已經習慣了別人的安排和教育,會活的失去自我,沒有前途。

    孩子處在青春期的時候,比較叛逆,所以家長說的話不一定全聽。這個階段比較特殊,即便家長說的是對的,孩子也不一定會聽。所以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家長先要搞清楚為什麼?然後再找處理問題的方法,不要急於罵孩子,禁止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在特殊時期,如果家長一味地強迫孩子順從聽話的話,進入高中或者再大點的年齡段時,叛逆會變本加厲,最終鬧得不可收拾,改了孩子的一生。

    其實,有時候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見,家長此時應當傾聽孩子的意見,跟孩子協商解決,從孩子的角度入手。還有,不聽話意味著孩子在思想發展上慢慢有了獨立性,這是心智成熟的發展過程,所以有時候不聽話反而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 5 # 小小凱111

    懂事的孩子其實並不快樂

    我的一個朋友,從小是由她的爺爺奶奶帶她長大的,2000年的農村並不富裕,她也知道爺爺奶奶賺錢不容易,每次經過超市的時候,她都想進去看看買零食吃,但當爺爺奶奶問她要不要進去買零食時,她都會說“我不想吃”,每次說完這句話爺爺奶奶就誇她真懂事。她長大了來到城市裡,看到超市裡漂亮的洋娃娃很喜歡,但她一直對自己悄悄說“我很懂事,我不能給爸爸媽媽添負擔”。直到現在我和她一起出去時,她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是會忍住不去看,習慣性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更不敢向別人表達和溝通。她一直在和我說她很羨慕那些在父母身邊撒嬌,能大膽說出自己想法的人,他們都覺得已經給了我很好的生活我過的很開心,但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的問過我想要什麼,我快樂嗎?這些懂事的孩子都不太有青春叛逆期,從來沒有放肆、任性過;逃避一切衝突,不懂的怎麼拒絕別人,也不敢拒絕別人;對身邊人察言觀色,習慣性摩別人心理但並不去溝通,給自己造成極大心理負擔;偷偷羨慕身邊那些活得自我、任性、甚至「無理取鬧」的人。

    面對孩子過早的懂事,新的腦神經研究表明,過早地成長和成熟可能並非是好事,並且,童年早期的壓力還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 Poulsen , Marie K. 以及 Karen M.Finello 提出,並非所有的童年壓力都是壞事,他們把童年壓力分為:正向壓力、可以忍受的壓力、毒性壓力三種。其中毒性壓力對人的影響是持久且全面的,但也有研究顯示這些早期壓力帶來的創傷是可以修復的。

    幾年前,《甄嬛傳》大火的時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那個一直端莊懂事的沈眉莊醉酒後反反覆覆說的一句話:“整天清醒剋制又有什麼用?我就不能醉一回嗎?” 我們說的懂事其實與討好就有一線之隔。 9歲成名,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畢業後直入《新週刊》任副主編的美女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曾說起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所謂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讓別人開心,不斷去迎合他人的言語。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哪怕那個人你壓根不喜歡。蔣方舟在分享過程中舉了親身經歷的比較突出的例子:在談戀愛的時候,男朋友給她打電話,在通電話過程中責罵她,然後她一直道歉,道歉了2個小時,但對方認為這個道歉很敷衍,掛了電話後便一直打一直打。她看著密密麻麻的來電顯示,嚇得渾身發抖,但她不敢跟對方說“你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了,再這樣下去我會生氣”這樣的話。過了一段時間,她再回想起這段經歷,她覺得很恐怖,因為即使在如此親密的兩性關係中,她好像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不會跟對方爭吵,害怕起衝突,害怕讓別人覺得不高興。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裡松子也是一位具有“討好型”特徵的人。松子有一個身體不好的妹妹,父親很偏愛妹妹,常常很嚴肅的對松子,幾乎沒對她笑過,有一次松子偶然做鬼臉逗笑了父親,所以她從那時開始一緊張就會做鬼臉,形成了一個成年後都改不掉的毛病。松子就是從小時候開始,就想著努力的去迎合別人,而漸漸失去了自己。 電影中以松子的愛情為主線,她的男朋友有流氓混混、極其神經質的作家等等。在這所有的愛情裡面,有一點是非常突出的就是一旦松子愛上一個男人,她就會徹底失去自我,成為這個男人的附庸品,幾乎每個男友都對松子進行過家暴,她卻依然沒有離開這些男友,反而深深陷入這種關係中。 松子由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變成了肥胖痴呆的女人,電影最後出現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是松子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松子本該擁有一個美好幸福的人生,卻因為這討好型人格,她的內心極度渴望被肯定,討好了全世界,卻不會討好自己,最終遺憾收場。

  • 6 # 奮鬥青年羽琦

    如果孩子一味地聽從、順從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孩子自我認知、自我判斷能力的發展,這樣的後果就是長大後,孩子已經習慣了別人的安排和教育,會活的失去自我,沒有前途。

    孩子處在青春期的時候,比較叛逆,所以家長說的話不一定全聽。這個階段比較特殊,即便家長說的是對的,孩子也不一定會聽。所以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家長先要搞清楚為什麼?然後再找處理問題的方法,不要急於罵孩子,禁止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在特殊時期,如果家長一味地強迫孩子順從聽話的話,進入高中或者再大點的年齡段時,叛逆會變本加厲,最終鬧得不可收拾,改了孩子的一生。

    其實,有時候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見,家長此時應當傾聽孩子的意見,跟孩子協商解決,從孩子的角度入手。還有,不聽話意味著孩子在思想發展上慢慢有了獨立性,這是心智成熟的發展過程,所以有時候不聽話反而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 7 # tong244809295

    我希望孩子聽話但不希望他太聽話

    我希望孩子懂事但不希望他太懂事

    太聽話,好與不好沒有什麼準確的標準。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會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

  • 8 # 酸奶味兒的仙女

    聽話的孩子固然是好孩子,但是不能過度的聽話,當孩子太過分聽家長的話就會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變得做事沒有主見,而且過於聽話的孩子很難養成獨立的人格和正確的是非觀。

  • 9 # 落日350

    不聽話的孩子不管遇到什麼,發生了什麼都不說。聽話的孩子不管遇到什麼,發生了什麼都跟父母說。哪個好?都不好!不聽話的孩子更獨立,但是惹禍上身的機率大,很大。聽話的孩子,沒有主見,膽小怕事,一樣難成大事。教育孩子,助人為樂有底線,正當防衛有原則。

  • 10 # 張俊主

    聽話的孩子,對親人來說很好,對孩子未來來說不好。因為太聽話,後來面向社會,對別人不會說不,不會拒絕,會被利用,會讓不熟悉的人欺負、嘲笑。太聽話的孩子,長大了做事沒主見,膽小,怯懦。

    人人看著都說他好。其實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深深的自卑,覺得做了自己的想要選擇就是罪過,即使沒有對親人照成傷害也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壓抑自己已經成為習慣,明明知道對自己不公平也不會改。因為習慣了。就好像一本小說裡的一段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我們生在這個家庭,從懂事的那一刻起,就被人們帶上了面具。帶上面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已經不是我了,面具已經長在我的臉上拿不下來了。就算摘下面具又怎樣,回的去嗎?我不知不覺弄丟了自己。

    我就是小時候聽話的孩子,現在也是。沒自信,別人的否認我就會退縮。想做什麼都莫名的害怕,沒有安全感,一直沒有爆發過脾氣,真害怕哪一天,我控制不住瘋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1泉水四人衝FPX,Faker計算20秒閃現很恐怖,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