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噢我的小熊貓
-
2 # 老曹電影
諸葛亮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如果劉備按照他的策略,聽從他的建議,說不定天下就真的重新姓劉了,尤其是關羽樊城之戰失敗後被殺,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勸阻伐吳,結果夷陵大敗,大好形勢毀於一旦,從此蜀漢元氣大傷。
諸葛亮的北伐是在蜀漢元氣大傷,恢復數年之後才開始北伐,由於失去了荊州這個戰略的要地,當初隆中對策略也就不能實施,大軍出川只能走千里蜀道,蜀道天險,北伐必須非常謹慎,稍有不慎便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全面失敗,馬謖失街亭就是個很好例子。
蜀漢人才凋零,第一次北伐五虎大將只剩趙雲一人,到後期更只是只有魏延在挑大樑,再加上蜀漢本身只有九十萬人口,以這點人力,要想對抗有二百萬的魏國,無疑於登青天。
蜀漢內部並不統一,諸葛亮的荊州集團與益州本地集團有矛盾,一個堅持北伐,一個反對,諸葛亮擺免李嚴,才勉強佔上風。
不是諸葛亮無能,而是大漢氣數已盡,時不待蜀。
-
3 #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不知道你說的是歷史上的諸葛亮還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一,“算無遺算”是《三國演義》中塑造諸葛亮的“形象工程”,還有什麼“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等。仔細看《三國演義》就可以發現諸葛亮沒有那麼神,算不到火燒上方谷會下大雨,算不到馬謖失街亭,算不到木門設伏只殺死張郃,算不到司馬懿不上“女裝激將法”的當,夏侯楙守不住長安,算不到張飛義釋嚴顏…………。有人會說“那都是天意”,那我只好呵呵。
二,歷史上的諸葛亮長於治理,軍事能力一般。他就沒有打過幾次像樣的勝仗,《三國演義》中許多他的“武功”是作者給他剽竊或者杜撰的。
三,諸葛亮跟隨劉備時,天下已經基本瓜分完了,他能輔佐劉備獲得三分之一荊州,作為立足之地已經了不起了。西出奪取益州是龐統的計謀,是劉備的決策,與諸葛亮關係不大。
四,就在關羽死亡,荊州丟失後,劉備基本上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希望。他做最後一博,可惜沒有成功,死在白帝城。如果成功了,那也與諸葛亮沒有關係,甚至,諸葛亮起的是負面作用。(給馬良的回信中說“殺七百里聯營者”,就是真正的事後諸葛亮)
五,劉備死後,諸葛亮是託孤大臣之一,他玩弄權術,排擠李嚴等人,玩劉禪在股掌之間(看“居安平五路”),儼然又一個曹操!益州土著豪強和荊州舊臣對他多有不滿,所以,他死死抓住軍權不放。不顧國小民貧,多次北伐,勞民傷財,窮兵黷武,剛愎自用,用人多疑(凡二十以上者自裁)。雖有幾次陰謀詭計得逞,但終難改變“國際”局勢。
六,漢室禿廢,不可再興。諸葛亮和劉備用“恢復漢室”作為政治綱領是不得已的選擇,是力量弱小的表現。黃巾起義以來華人盼望和平,而諸葛亮不斷挑起戰爭,就是失民心的做法,“漢室”終究是不可以恢復的。
-
4 # 愛歷史君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
諸葛亮的畢生心願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為此,他一生中5次北伐曹魏,直到最後自己的生命終結。為什麼諸葛亮未能完成心願?我們分析一下。
(諸葛亮)
一、諸葛亮的驚世之作《隆中對》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戰略規劃《隆中對》。當然,諸葛亮此時也“隱居”(或者叫“蟄伏”)在荊州。
《隆中對》的策略,簡單歸納起來,就是——
1、劉備應該先佔據荊州。
2、立足荊州之後,向西奪取益州。
3、打下益州後,不急於用兵,穩固兩塊根據地,積蓄實力。同時聯合孫權等一切可以聯合的反曹勢力(包括少數民族武裝)。
4、時機成熟,從益州和荊州兩路出兵北伐,一舉消滅反賊曹操等人。
最終目標,“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當然這是個永遠沒實現的夢)
(蜀國失去荊州,自身的發展受到巨大限制!)
二、《隆中對》的破產——關羽丟荊州,劉備敗夷陵,諸葛亮改變戰略關羽丟荊州,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漢的實力大大衰弱!從益州和荊州兩處出兵夾攻曹魏,永遠不可能了!
(諸葛亮的北伐,核心是奪取魏國涼州做前進基地和兵源物資補充地區。但是從漢中翻山越嶺打涼州,後勤運輸是個大問題!)
諸葛亮費了好大勁才基本穩定蜀漢局勢。之後諸葛亮改變戰略,力圖奪下曹魏的涼州。
五次北伐,諸葛亮都沒有成功拿下涼州,原因何在?簡單說來有三點:
1、主要是蜀漢和曹魏兩國實力相差懸殊!蜀漢北伐路途遙遠,後勤補給困難,雖然諸葛亮謀略過人,將士也很英勇,但是沒有糧食始終打不下去啊!蜀漢軍隊的後勤一直跟不上,打到最後蜀軍缺糧不得不退。
2、魏國只需嚴防死守就可以了,這和劉備守住漢中是一個道理——拒險死守。魏國國力人口都遙遙領先蜀漢,只要魏國的守將不是傻子,做到這一點還真沒難度。
3、魏國的守將不僅不是傻子,還都是絕頂高手,曹真、張郃、司馬懿、鄧艾、郭淮等等,都是久經沙場的名將。反觀蜀漢,人才(優秀將領)凋敝一直是個大問題。
總而言之,諸葛亮的失敗是國力不如敵人,不是諸葛亮本身有太大的問題(第一次北伐用馬謖是失誤)。
-
5 # 狼的影子319
諸葛亮算什麼雄才大略,拍馬屁也不是你們這樣拍的吧?諸葛亮在那個年代雖然算得上是一個有點能力的人,但是,比他厲害的人車載斗量,郭嘉,程昱,荀彧,荀攸,賈詡,滿寵,司馬懿,陳登,陳宮,魯肅,張昭,陸遜,周瑜,田豐,沮授,審配,辛毗,蒯越,法正,龐統,劉巴,,,。沒有一個人比諸葛亮差,他的能力主要體現在文治方面,搞後勤保障,稅務徵收,制定法律法規等方面算得上是卓有成就的,但是你們把他吹捧到了“雄才大略,算無遺策”的高度,確實太過分了,《三國志》中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已經非常中肯了,“管,蕭之亞匹”,說的就是他在治國理政方面的才華,堪比管仲,蕭何,至於軍事才能,《三國志》也評價的很清楚了,“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說明在正史中沒有誰看好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劉備也一直都認為諸葛亮不是軍事人才,所以劉備死前從來沒有讓諸葛亮從事過軍事工作,一直把他定位於理政,治民方面的行政人才,縱觀諸葛亮一生的軍事實踐,除了以國家的絕對優勢兵力,打了南中的幾個彝族土寨子,其他的實在是乏善可陳,我剛才看到幾個豬粉在口沫橫飛的為諸葛亮的北伐失敗塗脂抹粉,說什麼不是諸葛亮能力不行,是國力太弱,是關羽,劉備損失了兵力,破壞了“孫劉聯盟”等等,哦,打不過人家就是國力弱,諸葛亮自己沒責任?要是這樣說,人家韓信為什麼進攻關中就能成功呢?人家韓信為什麼三萬人就可以打敗趙軍20萬呢?項羽為什麼五萬人就可以打敗40萬秦軍呢?你們那個諸葛亮口口聲聲“雄才大略,算無遺策”,為什麼五次北伐都損兵折將,寸土未得呢?他的雄才大略呢?體現在哪裡了?還他媽的“算無遺策”,人家曹真算準了諸葛亮會出陳倉,派一千多人就把他堵的死死的,寸步難行,張郃還沒有離開洛陽就算準了諸葛亮的軍糧不過十日,不需要等援軍達到諸葛亮就會糧盡退兵,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兵進駐沒有一個魏兵的武都陰平,企圖引誘郭淮來援,想打人家的伏擊,可是郭淮馬上就退回去了,根本就不上那個當,武都陰平的人口早在曹操時代就已經遷到關中了,人家曹魏早就放棄了,本來就是蜀漢的,是當年劉備爭奪漢中的時候象徵性的佔領的,你諸葛亮願意佔就佔去,人家根本就不在乎,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敗後,人家司馬懿就算定他必定三年之後才有能力出兵,結果果不其然,而且司馬懿還算定諸葛亮如果“沿武功山向東”就必須跟他決戰,如果諸葛亮向西進入五丈原,大家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結果“算無遺策”的諸葛亮果然按照司馬懿的預想進入“死地”~五丈原,加上郭淮算死了諸葛亮會進攻北原,隔絕隴道,提前在北原築壘,以少數兵力就堵死了北原,而且諸葛亮佯攻西圍實攻陽遂的意圖也被郭淮識破,在陽遂結結實實的打了他一個伏擊,諸葛亮連續進攻兩次都被擊敗,從此在五丈原上進退兩難,一籌莫展,一切都在人家的股掌之間,直到活活拖死為止,從這些正史來看,諸葛亮沒有任何地方是“算無遺策”的,倒是人家把他算得死死的,基本上諸葛亮一撅屁股,人家就知道他拉什麼屎,放什麼狗屁,這樣的人跟“雄才大略,算無遺策”哪裡有一毛錢的關係,你們還硬著脖子當卵蛋,不遺餘力的吹捧這樣一個草包,你們臉就不紅?
-
6 # 源稚生
在中國,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魯迅先生稱“其智近乎妖”,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多年後劉備擁有荊州大部,益州,漢中等地,但是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從此無力東顧,諸葛亮後來北伐也是無功而返,那麼諸葛亮之才為何沒法興復漢室呢?
‖蜀漢政權實力不如曹魏
蜀漢政權是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全盛之時,佔據荊州大部,益州,東三郡,漢中等地,但是即使如此,蜀漢政權的面積也是不如曹魏和東吳的,看似三分天下,但是蜀漢政權已經是偏安一隅。
再者蜀漢政權人口,軍隊,田地,賦稅都不如曹魏太多,諸葛亮想要北伐,每次出征人數都不多,主要原因就是蜀漢人口不足導致的,人數的不足是硬傷,蜀漢實力不濟,想要北伐成功很難。
‖夷陵之戰元氣大傷,無力東顧
劉備入川之時,委任關羽鎮守荊州,荊州一直都是蜀漢和東吳矛盾的焦點,對於蜀漢而言,荊州是完成“隆中對”的重要一環,是兩路出擊的重要保證;而對於東吳而言,荊州是建康的上游,擁有荊州對於建康的安全很重要,同時荊州也是長江防禦網的重要部分,可以分擔建康的防守壓力,雙方對荊州都不會輕易放棄的,戰爭也是必然的。
東吳趁關羽北伐之際,突襲荊州,後來關羽兵敗,敗走麥城被俘身亡,劉備不甘心荊州的丟失,帶領軍隊東征,結果夷陵大戰蜀漢兵敗,從此蜀漢元氣大傷,無力東顧,大批精銳的損失,使得其後蜀漢實力大減。
‖制約北伐的重要因素:運輸補給
在中國,有一個說法: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道艱難,秦嶺古道也是。諸葛亮多次北伐,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運輸,畢竟打仗要靠軍需,人不能餓著肚子打仗。
秦嶺幾大古道中,子午谷,金牛道等都是道路艱險,諸葛亮又過於謹慎,魏延的建議也沒有得到實施,諸葛亮穩紮穩打,每次都選擇祁山一路,可是面對曹魏的防守,諸葛亮每次打仗後勤供應不足,於是每次都無功而返。
‖蜀漢政權人才凋零
人才在任何時期都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東漢末年曹操求才若渴,大量人才被招入麾下,曹魏政權後來能擁有大量地盤也是必然的,而相對而言蜀漢政權人才就相對少了很多,青黃不接,人才凋零。
夷陵大戰後,蜀漢喪失了大量精銳,而且由於益州的閉塞性,蜀漢人才不多,以至於後來有一種說法: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然廖化沒那麼差,但是能力也是中上而已,這從側面反映了蜀漢人才缺失到什麼程度,人才不足是蜀漢北伐失利的根本原因,也是重要因素。
-
7 # 四為堂主人
漢數將盡,強弩之末,迴天無力奈其何?大略雄才,逆天而算,時不我與終扼腕!
-
8 # 草根說實事anymel
天下大勢總是分分合合,開創一個王朝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更何況在真實的三國曆史之中,諸葛亮沒小說裡的那麼出神入化,其實他是被羅貫中寫成神的。
發生在三國時代其他人物身上的很多真事,被羅貫中寫給了諸葛亮。比如說草船借箭,本來是黃蓋的計謀,三國演義裡卻是諸葛亮的。火燒博望坡原本是劉備所為,著作裡卻是諸葛亮的功勞。還有很多,這裡不多寫,不信自己去研讀真實歷史典籍。
廢話不多說,按照當時的大局勢分析很容易得出答案。直白明瞭的解讀一下蜀漢的形勢,天時、地利、人和它都不佔優勢。為什麼呢?
其一,不得天,不得時——天時
大漢王朝已經有三百多歲了,天下王朝不可能一直是一家人做。大部分天下士子的心處於更替期。有的希望大漢延續下去,有的則期望它滅亡。再說三國風雲人物眾多,競爭對手可想而知,只能說諸葛亮時運不濟吧。偏偏出身在那個時代。
其二,不得地,不得利——地利
失去荊州的蜀漢,蝸居在四川盆地裡討生活沒問題。要是發動戰爭的話,糧草運輸卻很困難。軍事角度看,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給他謀劃的是兩路人馬出擊攻打大魏,一路荊州軍,一路川蜀軍。結果只有一路軍馬,不得不說蜀漢難得地利啊。
其三,不得人,不得心——人和
蜀漢集團的人魚龍混雜,大概由三大集團組成,早期跟著劉備顛沛流離的貼心集團、打下荊州時收攏的襄陽集團、得到川蜀後被收買的四川集團。
諸葛亮帶著這樣的一群人打天下,從利益上來說,沒劉備壓政,孔明很難管理好這群人。有一次諸葛亮北伐期間就遭到李嚴的投訴,結果北伐無功而返。所以我說不得人和。
說了那麼多,終歸一句話:完成一個王朝的開創,不光要有才能,還需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這就是諸葛亮不能一統江山的根本原因。
-
9 # 閆有才
劉備心慈手軟不聽諸葛亮之言,一次次的放過機會。劉備死後 劉備的兒子昏君無能,諸葛亮五次北伐都被召回,昏君聽了閹人的話。諸葛亮真是一位忠臣,諸葛亮若是反了劉備的兒子復興漢室沒一點問題。
-
10 # 稀飯君
諸葛亮之所以不能成功有很多原因。1.平臺不行,蜀國的實力和潛力不允許諸葛亮犯任何錯誤,無法承受打擊只能所有事務都由諸葛亮自己插手不敢放權。2.戰爭並不是諸葛亮的強項,雖說也比較強但是和他的內政,政治方面比還是比較弱的,出邙山時激將法太過明顯,導致弱點和意圖被直接看穿。3.魏國之強也不是白來的,司馬懿之子竄魏之後都能一統天下,可見魏國之強還是有的畢竟有6州還多是富饒之地。再加上人才凋零,所託非人,夷陵之戰更是打光了蜀國的潛力,諸葛亮不敢冒險,徐徐圖之必然失敗。以小博大必須冒險一搏。
-
11 # 平民諫俠
諸葛亮在戰術上、治國理政上頗有建樹這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戰略上、個人魄力上,實際是差強人意的。
諸葛亮的出師表,對當時的時局分析的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對己方(蜀漢)的謀劃有重大失誤。一,對益州應該實行收編政策,讓劉璋歸順即可,繼續治理益州,和劉備形成戰略聯盟,成為劉備的大後方,益州易守難攻,派幾位大將鎮守就妥。然後再將大軍撤回荊州,北可顧曹魏,南可鎮東吳。如果這樣,也就不會有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發生。關羽再勇武,也難敵吳魏兩面夾擊,關羽之敗,諸葛亮難辭其咎。另外,益州是富庶之地,但畢竟地域狹小,道路難行,很難形成戰略進攻之勢。後來劉備伐吳的大敗和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皆敗,都證明了這一點。
二,諸葛亮選擇進攻曹魏,是又一個重大戰略失誤,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成,其實是錯估了形勢,三國演義上找出的諸多借口,只是羅貫中想維護諸葛亮的形象而已,很多都不是事實。六出祁山皆敗的本身也能證明這是在大政方針上出了問題,就是戰略失誤。
三,諸葛亮畢竟格局不夠大,太過理想主義,在用人上也犯過主觀主義錯誤,如錯用馬謖,棄用魏延,對蜀漢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諸葛亮沒能帶領蜀漢打敗曹魏東吳,一統天下,當然還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諸葛亮的戰略失誤是最主要的原因。
-
12 # 村夫166752287
統一天下要有諸多有利因素:一是自已國家確實強大,包括政治軍事經濟人才各方面勝過對方,如秦並六國這個範例。諸葛亮雖軍政奇才,但蜀國立國晚且白手起家,又國小而力弱。再看兩個對手,魏國不僅版圖大,人口多經濟好,而且文官武將人才濟濟,皇帝也算英明睿智,是不易打敗的。吳國各方面也不輸魏國,總之,兩者各自綜合國力都強於蜀,再加之諸葛亮半途而逝,不能統一天下也在情理之中。
-
13 # 是一隻有趣的的蘆葦
幾個原因吧。
1.起點太低了,在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天下格局馬上就要定型了。
2.諸葛亮有才,但對方也是有才。我方有好的謀士,對方也有好的謀士。
3.劉老闆用諸葛亮,既用之,又防之。
綜合幾點,天下三分。
-
14 # 奇門星相1
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應當復漢,但諸葛亮拼盡一生大智來能復漢這是為什麼?其中有一個原因,因為大漢氣數己盡,也就是和清朝末年一樣,大勢己去,說的是天運,地運,人運,天地運盡不怕你是神仙也救不回來的。
-
15 # 手機使用者59011899760
諸葛亮什麼都好就是沒選對人,沒有做君主的命,什麼事都是自己去做想成功嗎。毛主席早對諸葛亮有評價,兩個字就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會敗!什麼都會,就是不出眾。
-
16 # 中國的和
以諸葛先生的雄才大略恢復漢室是有可能的。一如荊州不丟,關羽不死。二如劉備不用傾之兵伐吳。歷史可能改寫。歷史就是歷史,但凡在中國歷史能一統天下帝王都是超人,神人。備雖為雄,但不具超人,神人的屬性。故諸葛先生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星落五丈原。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傑,因三時不齊。最終事業未盡太多了。讀古感懷,讓我們一起唱頌三國演義的主題歌吧……
-
17 # 龍雲思鄉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在聽取諸葛亮隆中對之時,其中就論析到:
曹操憑佔天時加人謀,已統定北方中原,此誠不可以爭鋒!
孫權憑佔地利,加父兄弟(權)的勇拓統治,虎據江東,已歷經三世,此不可撼動,
留給劉備的資本空間,只能憑占人和佔有荊州益州了!
其時天下可以三分,但難以一統!
漢室當時是僵而未亡,也不可能復興!
在三國論雄才大略,第一非曹操莫屬!
即使他作為千古少有的雄主,在世時也沒完成統一,
只能發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英雄暮年”的感慨遺憾!
天意定於三國歸晉,由司馬氏家族統一的!
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皆有定數!
單憑人力,不可能改變扭轉必然的歷史趨勢結果!
-
18 # 長生一念
諸葛亮一開始就輸了!
一,國力
三國之中,曹魏佔據北方。而三國北方比南方的濟,政治,人口強幾倍。南方有些地方甚至都未開發!
二,所謂的民心
有人說大漢天下幾百年,民心所向!
扯淡,從古至今平民從來不管誰統治自己,只要能讓自己吃飽喝足就可以了。所謂的民心不過是上層社會的心而非平民的心!
曹氏統一北方,休兵養民。能讓百姓吃上飯,能讓貴族依舊維持自己貴族形象!
對比蜀漢,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而蜀地本土貴族本就不跟劉備集團一條心!
回覆列表
劉備在征討吳國的時候。被陸遜火燒六十萬將士。 蜀國元氣大傷。在後來的幾十年裡都沒有恢復過來。也導致了蜀國第一個被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