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回望青蔥的背影

    我是一個地道的東北農民,對農業發展談談我的看法。

    自古以來,米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然而各種因素卻一直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如何更好的供給更好的糧食,讓國民吃的更健康,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迴歸綠色農業。近年來,由於追求產量,為了節省勞動力投入,農民大量的使用化肥,農藥。造成了農作物汙染,土地板結。如果不徹底改變,以後我們將無地可種,五糧可吃。為此國家出臺了好多惠農政策。合作社興起,這樣組成一個小集體,共同發展,節約了勞動力,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為純綠色農業奠定基礎。

    2.規範化養殖。由於國家大力補貼農機具,使得各家各戶生產工具得到發展。生產工具的發達有效節約了人力,那麼節省下來的人力可以投入到養殖方向。規範化養殖產出的糞便,是上好的肥料。更有效的保護了耕地,減少化肥投入。這樣對綠色農業更近一步。而且節約的成本就是我們的效益。

    3.轉換觀念,開拓市場。以前我們賣糧,就是在家等著糧食販子到家收購。中間的利益被抽走很多。現在國家提倡農業電商,我們農民到了學習的時候了。透過網路平臺的資訊交流,哪裡需要賣到哪裡,農民的收益增加,種糧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如此迴圈必將促進糧食品質及產量的提高。食品安全也就迎刃而解了。

  • 2 # bsltfzy1972

    一、組織形式是以家庭農業為主體,資本與家庭農場相結合的適度規模農業。

    二、生產差異化的農產品滿足不同需要,有機健康食品滿足高消費,綠色安全食品滿足大眾消費,飼料等加工類高產滿足供應;

    三、環保可持續發展,以農業生產廢棄物加工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迴圈農業,促進環境保護。

  • 3 # 佔禮雜談

    還有一個現狀就是農民再漸漸變老。現在農村比較年輕的農民也到四十來歲,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已經離開農村,融入到城裡。

    再過十年二十年土地想不形成規模都不行。那時從事農業生產農民肯定不及現在農民的三分之一,不形成規模化經營,土地就會出現荒蕪現象。

    任何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現實環境逼迫的,而不是靠主觀想象力獲得成功的。特別是土地改革,當時偉大的鄧小平同志領導的,聯產承包制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根據當時現狀,把土地承包到戶能夠徹底把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激發出來。這一改革徹底解決了全華人民的吃飯溫飽問題。

    現在又到了一個新的節點上,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農業機械化發展越來越進步,那麼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的經營生產,也就成了農村未來生產發展的必然選項。

  • 4 # 奇妙的科學發現

    我認為,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建立專業性的“行政村”(或行政區)農業合作社。因為這種農業合作社國家可以按照專業化、區域化、市場化、現代化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構想進行統一規劃,可以產生出中國“行政村”統一組織、統一管理和共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合作社,可以利用大資料破解中國的週期性農業生產過剩危機問題,可以破解農產品滯銷問題,可以實現中國整個社會主義“行政村”現代化農業大生產的增產增收和穩定發展。下面我對中國社會主義專業性的“行政村”農業合作社的組織形式進行論述,希望大家參與探討。

    中國要建立起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就必須採用“兩種”生產組織形式:一是直接由國家根據國內不同地區的農業土壤型別分類、分割槽規劃“行政村”農業生產區,直接構成中國“行政村”專業化、區域化、現代化和生態農業大生產發展區域。見自然界地理農業大生產分割槽圖解:這樣,透過國家的地區性、專業性的“行政村”農業產業結構的統一調整之後,構成了中國“行政區”公平分工的專業化、區域化、現代化和生態農業產業結構。見“行政村”農業大生產分割槽圖解:這樣,透過國家的地區性、專業性的“行政村”農業產業結構的統一調整之後,再以“行政村”為單位組織農業生產,中國各農業區內部專業性的農田、農副產品加工、經營與城鎮化等“就業崗位”就會同時產生出來,國家才能有計劃的安排農業人口向各農業區的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基地“城鎮化”再就業崗位定向流轉,中國的農業人口才能由單純的依賴土地就業而轉向農田、加工、經營等就業崗位的合理分割槽就業,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生態農業、品牌農業、城鎮化農業結構才能同時產生出來,中國的農業生產才能平穩的步入專業化、區域化、現代化、城鎮化、生態農業與品牌農業大生產的發展軌道。二是把國內農業的同類產業區納入一個生產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形成中國統一管理的“行政村”農業合作社。見“行政村”農業合作社聯合圖解:這樣,把國內農業的同類產業區納入一個生產部門進行統一管理,中國農業的各生產部門才能對國內的本行業生產進行統一安排、統一管理、統一核算,才能根據本行業農產品的國內需求與出口(或進口)的總量有計劃的進行生產,才能實現國內農產品物質生產總量的供需平衡,才能根本上化解因中國市場化農業內部同類、同行業生產的競爭衝突而造成的國內週期性農業生產過剩危機問題,才能破解中國農產品滯銷問題,才能保證中國整個社會主義“行政村”現代化農業大生產的增產增收和穩定發展,才能產生出中國社會主義“行政村”農業大生產的統一管理、共同發展和一致對外競爭的市場化農業產業佈局,才能創造出中國社會主義“行政村”現代化農業大生產的公平、競爭、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奇蹟,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化和現代化農業大生產的“一攬子”問題才能同時解決。

    顯然,這種專業性的“行政村”農業合作社有利用國家按照專業化、區域化、現代化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構想進行統一規劃,可以產生出中國社會主義統一組織、統一管理和共同發展的“行政村”農業合作社,可以和平公平的流轉農業人口,可以利用大資料破解中國的週期性農業生產過剩危機問題,可以實現中國整個社會主義“行政村”農業大生產的增產增收和穩定發展,可以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社會主義“行政村”農業合作社的公平分工、勞動協作、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的道路。

  • 5 # 認養棲樹雞扶困惠眾

    休耕養地恢復綠水青山,為人工智慧時代的自然農耕再現輝煌,做好準備。眼下壯大工人階級隊伍,也是鞏固社會主義的需要!小編大概想說的是能否回到農業大集體的時代?不必了!當初的基礎工業建設階段不能開放市場,需要把農民組織起來,才能保障獨立自主的工業化起步。工業升級開啟國門奠定製造業大國地位後,已從根本上解決了華人多地少這一最大的不平衡矛盾。人民公社已經很好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新時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不是回到大集體,但也不是資本下鄉的大開發,而是開始探索共產主義的生產方式,即以“按需生產自主交換”的自由人聯合體形式,“重建個人所有制”!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有一段路要走,高產的過度雜交(轉基因和超級雜交)糧食,主要交由地多人少的國外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生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工業品走出去將農產品請進來,這就是承載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一帶一路!具體說到個人應該怎麼做?其實很簡單:挖掘自留種產品,走城鄉互助認養認種之路,提前享受安全健康美味,如有多餘產品,可以共建交換平臺……。自然農耕再現輝煌的標誌,就是農產品附加值超越工業品,但肯定不會是過度雜交品種!

  • 6 # 城市農源小叛逆

    農業發展首要

    目前共享創業在熱土上不斷地生根發芽,成為現代設社會中的熱詞,例如共享單車已經不足為奇,隨即而來的是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等不同花樣的共享之風在社會上盛行。

    而我們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技術和廣闊的土地面積,如果將共享理念和農業相結合會怎麼樣呢?

    共享+農業分析

    資訊科技+農業

    網際網路大佬曾說過站在風口的馬都能飛,不錯,毫無疑問共享模式就是風口,而共享和農業相結合變成了資本追逐的新生寵兒。

    根據市場調查分析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當我們的消費者對消費升級的熱潮上升時候,對於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品質增加,現代農業開始對農業資源踢出新的要求,而供應方需求方資訊不對稱卻帶來很多的優質農產品供求脫節。

    有政府扶持的三權分置政策,取消農業戶口土地流轉等問題,從而讓很多社群支援農業中的共享模式,而共享農業將迎來新的熱潮。

    共享農業的參與形式

    網際網路+農業共享

    我們現在,有很多種“共享農業”的模式,比如產品的認養,土地的認領,託管代種等等,所謂的領養,認養是指農產品土地拿出一部分尋求新的主人進行認養,新的主人可以透過手機端全程檢測自己的農產品生長環境和狀態,重要的是實現“看的見的健康才讓人更安心”。

    具體一點,我們可以領養農戶果園中的一棵果樹,然後讓他們代替我們種植,期間我們可以給農戶的辛勤勞動付與回報,如果我們想檢視自己地果樹,可以透過手機端檢視監控系統,最主要的是果樹的成長是有一定週期的,只有成熟之後可以根據你的要求分批運輸到你家中。這樣既可以保證水果採摘後到手還是新鮮的。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個農業共享模式的案例

    共享農業認領+網際網路=城市農源

    在城市農源上面,我們可以透過領養代種等方式領養農戶家中的土地農產品家禽果樹等,可以讓農戶代替我們種植養殖,期間可以透過監控系統檢視自己的產品生長狀態。

    包含:

    農業認領

    家禽領養

    託管代種

    實時監控

    土地認領

  • 7 # 耕小田

    雖然經過了偉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業改革措施,但目前中國的農業形勢非常嚴峻,目前中國農業生產基本格局是一家一戶進行承包,農業領域出現大量流動人口,農業勞動力人口趨於高齡化,傳統農業到了快速向現代化農業發展階段。

    第一,發展新的農業經營模式,將農民手中土地資源流轉出來,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

    第二,應該注重農業生產技術投入,進行種子技術的改良、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工作,雖然農業技術在短期內很難發生作用,只會在中長期發生作用,但農業技術投入十分重要。

    第三,應該加快農產品市場流通,目前農產品價格構成中一大半屬於流通費用,農產品的流通環節過多,流通渠道改革需要不斷開拓。

  • 8 # 富春惡水

    農業的發展方向是農業的戰略問題。

    一、農業的目標方向。什麼是農業的目標?我們原來已經在談論的有如下的農業目標,比如高產農業,優質農業,品牌農業,綠色農業,環保農業,設施農業,還有農業機械化,這七個都可以說是農業的目標,如果將這七個農業目標選擇最重要的目標,應該選那一個?我選擇了高產農業和優質農業,並把這兩者合併起來,變成高產優質農業,不錯,高產優質農業是中國農業的目標。那麼,怎樣來理解其它的農業目標呢?品牌農業是高產優質農中質量的具體分類表述,綠色和環保農業是對高產優質的質量條件要求,而設施農業和農業機械化是高產優質農業的的技術手段。

    我們現在試作三個假設。首先我們假設如果沒有綠色農業,沒有環保農業行不行?那是肯定不行的,高產優質農業必需要有綠色環保要求,這種要求是市場的要求,是消費者對高產優質農產品的符帶質量要求。第二個假設是,如果沒有設施與機械這個技術條件,高產優質農業能不能夠存在與發展?答案是隻要實現高產優質,任何技術都可以用。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設施與機械技術,只要實現高產優質就行。但問題沒有這麼簡單,技術設施具有效率與降本的功能,沒有效率,成本降不下來,人工體力成本和人工的費用成本很高,那麼這個高產優質還是缺泛市場競爭力的。假設三,如果我們現在的高產優質農業已經實現了綠色與技術設施兩個要求,那又會有什麼結果?設施和技術必然提高效率,效能的赦放會造成產量的過剩,這種過剩會對農業產業造成損害。雖然技術對產量過剩沒有必然聯絡,但這裡要說明的是,高產優質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主體目標,其只完成和滿足了市場的需要,它對農業的產業收入,或者說對農民的收入是否保證了呢?更何況在產量過剩的情況下,怎樣去保證和提升農業和農民的收益呢?也就是說,高產優質農業作為農業的目標,不但有一個市場目標,還有對農民來講是一個增值目標。這種市場目標和產業目標的統一,構成高產優質農業的目標,那麼品牌農業則是其細分指標,綠色農業則是其條件,設施農業和機械化是其手段。

    二、人才方向。人才方向是農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我們的農業需要什麼樣的農業人才,就去培養造就什麼樣的人才。

    農業人才的分類,一農業技術人才,二農業管理人才,三農業決策人才。除此之外:要重視農業技術探索人才,象袁隆平等那樣的,農業技術創新人才,楊凌那個體制可能創新技術多些,相對而言,應該能培養一些農業技術的創新人才,還需注重農業理論的探索與創新。

    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考察國外先進農業的新聞,出外考察,有時我們很羨慕發達國家的先進農業產業,他們農業的產量很高,質量很好,收益也很高,也很希望將這種先進的農業模式考貝過來。在我看來,考貝農業模式不如去學習他們的技術,而學習技術還不是使自己成為擁有該技術的農業人才,農業技術是軟體,而農業技術人才那是硬體。

    在農業與人才的關係上,主體應該是人才,客體應該是農業這個產業。廣義的農業人才,還應包括擁有時代技術特徵的農業經營勞動者,故人才是農業這個產業的生產者也同時是受益者,其既服務於農業,又是這個產業的反向被服務者。

    農業技術的分類,從農業的五要素來分,一、各類植物的種植技術,二、各類動物的養殖技術,三、各種菌茹類的培養技術,以上三類技術,稱為農業生產物件種養技術,是農業生產的目標產品。四、土壤營養技術,五、水產養殖以及水土配合技術。水和土是農業生產物件的載體,也就是動物、植物、微生物生長繁殖其上的平臺,沒有農業載體,也就無所謂農業,農業載體和農業生產物件是一對孿生姐妹,物件離不開載體,載體需有物件生其上才能顯示其功能與價值。

    農業生產物件只有植物、動物、微生物三類東西,這三類東西的每一個品種就相應存在一種種養殖技術,而每一種農產品技術之間多少總是存在一些技術差異。

    從內外因因素來講,農業技術存在內因技術和外因技術,作物品種屬於內因技術,在外因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優良品種能獲得更高的產量,更好的質量,故優良的品種,在不增加外因成本的條件下,能獲得更高的效益。所以對於內外因兩種農業技術,首要發展的是內因技術,即優良品種技術。在發展內因技術之後,要發展外因技術,外因農業技術是保證內因發揮最佳產質量效果的保證。

    單項農業技術是農業生產動力的戰術手段,而各種單項農業技術的合成,則構成了農業生產動力的戰略力量。技術是農業技術人才的內涵,沒有這個內涵就沒有農業人才,簡單地說,就是技術是人才的內涵,沒這個內涵就沒有人才。

    設施農業是以膜棚技木為首的農業技術,膜棚農業是將自然氣侯演變為人工氣侯,從而堆出反季節狀態下的農業產品。流水增氧畝產萬斤魚技術,應當是設施農業技術的範疇,菌菇技術也是,等等。農業機械化,其技術特點是效率高,平均成本低,省人工,抓得住季節。設施農業與農業機械化,都是實現高產優質農業的手段。

    四、環保方向。綠色、有機、環保農業表現為,在市場上的一種環保需求氛圍,這種需術氛圍,從市場細分化的層次寬度上看,變得越來越廣,因而形成了一支逐漸澎漲的消費需求隊伍,從而也反作用於農業生產,促使綠色、環保農業向前發展。不用或者減少使用農藥化肥,正逐步成為一種共識。從環保與農業的關係來看,環保正越來越成為農業生產必需符帶的條件。

    五、制度方向。中國農業目前的制度模式是在土地集體所有制上的農戶承包制度模式。目前討論的農業發展方向大都偏重於農業發展的制度模式,中國農業究竟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制度,這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目前農業所擁有的制度模式有,公司加農戶,集體化,觀光農業,旅遊農業等等,各種制度都可以嘗試,都可以搞,不必要固定於一種制度模式,好的農業制度模式是在嘗試實踐中產生的。制度與農業的關係是,如果我們不是去經營農業,而是去玩農業,那麼制度是一種遊戲規則。制度是規範利益行為的守則。

    六、理論方向。上面所提的五點,形成五個集合,即高產優質農業集合,人才集合,技術集合,環保集合,制度集合,將這五個集合放在一起,這五個集合的交集中心,就是農業經營所需突破的理論方向。另外,當整個社會經營理論方向尚未突破之際,作為社會經濟一部份的農業經濟急於理論方向的突被,是一種輕浮不謹慎的行為,也可能形成一種觀點衝突。

  • 9 # 愷易物聯網

    智慧農業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智慧農業透過生產領域的智慧化、經營領域的差異性以及服務領域的全方位資訊服務,推動農業產業鏈改造升級;實現農業精細化、高效化與綠色化,保障農產品安全、農業競爭力提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智慧農業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需要從培育社會共識、突破關鍵技術和做好規劃引領等方面入手,促進智慧農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糧食產量“十二連增”,蔬菜、水果、肉類、禽蛋、水產品的人均佔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價不菲。一是化肥農藥濫用、地下水資源超採以及過度消耗土壤肥力,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食品安全問題凸顯;二是粗放經營,導致農業競爭力不強,出現農業增產、進口增加與庫存增量的“三量齊增”現象,越來越多低端農產品滯銷。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大力發展以運用智慧裝置、物聯網、雲計算與大資料等先進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智慧農業。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農業實踐表明,智慧農業是農業發展程序中的必然趨勢。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2年已有69.6%的美國農場使用網際網路進行農業有關的生產經營活動,有38.5%、23.7%農場分別使用DSL(數字使用者線路)服務和衛星遙感服務。

    日本人均耕地僅有0.7畝,但透過農業資訊網路、農業資料庫系統、精準農業、生物資訊、電子商務等現代資訊科技,實現了播種、控制與質量安全及農產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農業安全生產和農產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中國智慧農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但整體上還屬於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業態,處於概念匯入期和產業鏈逐步形成階段,在關鍵技術環節方面和制度機制建設層面面臨支撐不足問題,且缺乏統一、明確的頂層規劃,資源共享困難和重複建設現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滯後於資訊化整體發展水平。 

    智慧農業發展必然經過一個培育、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因此,當前要科學謀劃,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智慧農業發展規劃及地方配套推進辦法,為智慧農業發展描繪總體發展框架,制定目標和路線圖,從而打破中國智慧農業雖然發展多年但卻各自為政所形成的資源、資訊孤島局面,將農業生產單位、物聯網和系統整合企業、運營商和科研院所相關人才、知識科技等優勢資源互通,形成高流動性的資源池,形成區域智慧農業乃至全國智慧農業發展一盤棋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羲之書法筆力真的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