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砂糖y123

    “水至清則無魚”

    這句話出自班固《漢書》第六十五《漢書·東方朔傳》

    在《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中也有提到

    “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人至察則無徒”。現在一半用於勸誡人對人對物不要要求太高,太過嚴厲,不然就容易使大家因為害怕而不願意與你打交道。徒,同類,同夥。

  • 2 # 天青如洗

    出處:

    《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全文

    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雲:‘鼓鍾於宮,聲聞於外。’‘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闢若鶺鴒,飛且鳴矣。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詩》雲:‘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聖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意思: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對了要求太嚴格了,就無法團結別人。旨在告訴人們,做事看事不要太苛刻了。不然別人會因為害怕與你接觸,而沒有朋友,或者無法團結別人一起做事。

  • 3 # 梅城直播文化傳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徒,又云水清無魚,人清無友。語出《大戴禮記》,百度解釋多為字面解釋,我認為為人處世,難得糊塗,看的太清,瞭解的太多很多時候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不事事順心的生活才是真實人生。

  • 4 # 朱八戒CC

    水至清則無魚,出自《增廣賢文.上冊》,下句是:人太謹則無智。這兩句有著很深的哲理,有著豐富的人生警世。有著儒家中庸的智慧,有著為人處世的自省和醒悟。

    魚兒離不開水,水至清則無魚。水至清水的成份之中已經沒有水生動物所需要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也沒有其他蟲蝦水草之類,魚就得不到相應的營養而在水中生存。

    為人謹慎行事,人太謹則無智。謹慎行事,量力而行,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這是創業前期的必經之路。一旦時機已到,條件成熟,激起直追,拼搏而上。過於謹慎,朿手朿腳,前怕狼來後怕虎。因循守舊,因步自封,甘為平庸無智商。

    這兩句話是警示世人從容地面對任何事物,保持清醒的理智。人吃五穀雜糧,總有三錯四錯。世間上沒有盡善盡美,遇事一分為二,冷靜考慮,把握分寸。不顧此失彼,不走向極端。不為物喜,不以己悲。既是穩步而行,又是發揮自己聰明的才智,有所創造,有所作為。

    昔時賢文,誨語諄諄,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讀了賢文會說話,讀了賢文明事理。讀懂賢文成大器,興家創業人上人。

  • 5 # 晨林6322842661576

    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從字面解釋,清澈的湖面沒有魚,。人至察則無徒,字面上的意思,比如許多人去拜師學藝.,如果這位老師對學生的錄取要求過於苟刻則沒有學生.。寓意指的是人如果對好朋友要求過高,那麼他的朋友一定沒有或者很少。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典故。在古代朝廷裡,有兩種官員,一種叫貪官,一種叫清官,貪官往往讓人厭惡,所以有的人建立把所有的貪官罷免其官職,全部任用清官,這時就有一些顧及大全的反對了。提出了他的建議,有的清官人品行雖然很好,但是其才能卻很低,有的貪官雖然很貪財但其才能卻很高,如果罷免了才能高的人,而任用才能低的人,那麼往往不能把事情做好,得不嘗失。所以為了顧全大局,清官也允許其存在不能全部罷免,《鐵齒銅牙紀曉蘭》.這部電視劇,乾隆任用和坤就是最好的例證。

  • 6 # 渺小的堅持

    “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見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徒,就是同類或夥伴的意思,譯為現在的話就是“朋友”。人太精明瞭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他過分要求與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舉一動均符合或者滿足一己的標準,但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體,否則永遠無法達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現摩擦以至矛盾、衝突就是必然的結果,此時如果不能以一種寬容的精神調和於其間,事勢就將無法收拾,結局便是人心不附,眾叛親離。

    所以說:做人,留有三分薄面,日後相見相求,不尷尬。做事,留有三分餘地,遇到苦難好有迴旋的餘地。

    當然,這種精神,講究的是一個度。什麼都要適可而止,不能按照自己的一廂情願,一刀切到底,一槓插到底。但凡講究一個心平氣和,有容乃大。

    有個漁夫從海里撈到一顆大珍珠,愛不釋手。然而,珍珠上面有一個小黑點。漁夫想,如能將小黑點去掉,珍珠將變成無價之寶。於是,它就用刀子把黑點刮掉。可是,刮掉一層,黑點仍在,再刮一層,黑點還在,刮到最後,黑點沒了,珍珠也不復存在。人們往往堅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們原本可以有的東西,但他們是不可能擁有完美的,雖然他們還在永遠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處搜尋。

    想追求完美無缺的事物,本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這種願望落空也是經常發生的。優點與缺點,長處與短處,相比較而存在,即便是最好的,也不等於是最完美的。

  • 7 # 圖靈數碼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語出 大戴禮記,張子問入官篇

    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了。

    故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後民特從命也。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者闢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

  • 8 # 清水空流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是句成語,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這句話語出《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這話是封建時代對治理普通百姓的標準,並非治理官員吏的標準。而現在卻成為現在某些官員自我開脫的理由,實在是混蛋。國家公職人員和官員的自我約束力和懲誡力必須也一定高於普通民眾,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而現在恰恰相反。

    這句成語前半句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間中必然存在食物鏈,也就是大魚需要吃小魚,小魚需要吃更小的動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後一句是指不要太較真,遇事不要太苛刻,看問題寬鬆一些,否則,沒人願意與之打交道。對於你我而言(普通人哈)太精明肯定不行,讓人覺得你太苛刻,容易讓別人對你產生隔閡。而自己會養成猜忌成性的心理。職場之上缺乏夥伴和朋友也難有發展,自身也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國家公職人員和官員則不然,必然要做到人至察。這兩句話中,都有一個最關鍵的“至”字的“至”字,至就是極端,到頭了。國家公職人員必須做到“至”。就是一個權利的界定問題。

    人至察則無徒”從反面來說,個人太精明瞭就會沒有朋友,但是這裡的“精明”,並不是我們說的原則和情商,反而是讓人你斤斤計較小肚雞腸。你我都是芸芸眾生,誰也不肯能將人情世故,利害關係劃分清楚,趨利避害的社會必然選擇。刻意追求交往中的絕對清澈和公平是不存在的,最好的結果只能相對公平。有些人優點與缺點一樣明顯,有些人優點與缺點一樣不明顯,我們都應該是用其長避其短。過於求全責備苛求或者求根問底,會讓人覺得你斤斤計較,以後也職場上難成大事,自己也許會被對手甚至是抓辮子穿小鞋。

    我上面說的都是職場好和社會而非其他,我們如果擁有的權利,只能限定在履行職責範圍內,對於小毛病可以避而不見可以容忍,但原則性的問題。大問題明則必須面對,責任明確。博大的胸襟是我們必須要追求的品質之一。和而不同才是君子的處世之道。畢竟做到水至清和人至察幾乎是做不到的。說白了就是個度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行。你我皆凡人。

  • 9 # 使用者75332210288

    “水至清則無魚”的下半句是“人至察則無徒”,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和《漢書》東方朔傳,是古人千百年來總結的為人處世和為政管理的經驗之道、人生哲學,對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角色的人均有做人做事的積極指導意義。

     

    對普通人來說,它告誡人們凡事不能太苛求完美、太過精明,萬事求全難免對不如意和有瑕疵的人或事加以指責,不僅不利於拉近彼此的距離而且還會引發自己沮喪、焦慮、緊張等不安情緒,從而妨礙健康;太過精明和算計,什麼都以自我利益為重,不懂得讓步和容納,久而久之就會被身邊的人孤立而失去夥伴,最終招致失敗,就像純淨的水沒有一丁點雜質和其它物質反而不利於魚的生存一樣,每個人身上都會存在缺陷,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因此和人交朋友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包容他的缺陷和不足,要懂得用寬容之心來對待朋友。如果你把什麼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把什麼都算得精精確確,那麼你就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

     

    對為官者來說,它警示做官者治理百姓、治理一方水土要懂得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做到法紀嚴明、心明眼亮,但施政和處理政務時要通情達理、靈活多變,處理好各方的關係,這樣自己才能更好地管理。既要嚴懲貪贓枉法者又要制定各種制度和法規,引導和教化民眾,嘉獎大德、赦免小過,懂得揆情度理,“疏”“堵”結合。一方面要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要懂得端正自己的態度,又要懂得包容和變通,在人事面前要懂得裝糊塗、懂得世故,有些東西沒有必要計較太多,也沒有必要弄得太清楚。凡事沉住氣,儘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自然就會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基石堅固、民心所向,最終才能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也才能真正的實現國富民強的治理目標。

     

    對企業管理者來說,則須深知人性的貪婪,既要有嚴格的獎懲制度又要根據不同的境況變通處理,不能一刀切。比如貪汙、腐敗、權力尋租等事,每家企業都對此深惡痛絕,但不同的老闆或管理者處理的方式方法不一樣,導致結果完全相反。

  • 10 # 王蒙緣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 ——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意思是: 水太清澈就沒有魚,人如果過分精明就沒有夥伴和朋友了。

    歷史上“管寧割席”這一故事,很好的權釋了這一句話。

    漢末魏初的名士管寧、華歆是發小,少年時一起讀書。兩人有一次在園中一起鋤菜,翻到 一塊金子,管寧繼續鋤地,好像沒看見一樣,華歆卻將其拿起,想了想又丟在了一邊。管寧卻據此認為這是見利而動心的行為,不是君子所為。 兩人在一張席上讀書,對面華麗轎車路過,非常氣派,管寧仍能安心讀書,華歆卻跑去看熱鬧。管‘認為這種行為是仰慕官紳,不是君子所為,於是,管字跟他分席而坐,斷絕了交情說:“從此以後,你不再是我的朋友。”華歆真是不值得深交的小人嗎?其實不然。據史書記載: 華歆自離開管寧後,便當了官,並且廉潔奉公。曹操徵召他,他要離開家鄉時,“有一千多賓客來送他,贈了他很多錢”,華歆不好推辭,在禮品上悄悄作好記號,隨後將其一一奉還。 魏文帝時,華顏當了相國,可生活一直儉樸,所得俸祿大多接濟窮親戚,而自己卻安於貧窮。並且,兩人絕交後,華歆並不計較什麼,反而向朝廷是力薦管寧,想讓管寧當官為民出力,只不過管寧不肯。可以看出,豁達、心寬的反而是華歆。管寧雖自認為是君子,但他是個刻板的君子。如果我們像管寧一樣不寬容,以一錯掩大德,估計很難交到好朋友。偏執地認為別人都該和自己一樣,認為別人都應該很完美,這是不現實的。長期下來,這樣的苛刻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值得相交的朋友。

    我們在待人接物的現實生活中,應該全面看待他人,希望人人都和自己一樣,則過於偏私。倘若過於苛刻,只與那符合自己要求的人交往,以“自我”為中心,就成了小人行為。萬物都有差異,人也如此,朋友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太苛求朋友,對於無傷大雅的錯誤,要學會包容、理解,學會欣賞和鼓勵朋友,對他人的無心之失儘量包容,這才是值得提倡的處世待人方法。

    因此,我們要抱著客觀公正的態度來看待人和事,既能看到他人好的方面,對於別人的不足之處也要採取包容態度。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用一顆厚道的心寬容地對待別人,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才能夠如魚得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緒的功能有哪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