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浮生若淺

    皇貴妃和貴妃的地位差別還是很大的,下面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下兩者之間的區別。

    皇貴妃

    皇貴妃始於明朝,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續後孫氏。孫氏在明宣宗繼位後被封為貴妃,按照慣例,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但因為宣宗極為寵愛孫氏,破例讓她同皇后一般享受金冊金寶,由此皇貴妃從她開始,清朝也一直沿用。到了康熙時期,開始正規化,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人,皇貴妃為眾妃之首。

    貴妃

    貴妃則比皇貴妃出現早得多,南朝宋孝武帝開始設有貴妃的位份,後面的朝代也一直沿用。唐宋時期,貴妃是僅次於皇后的封號,正一品的四個封號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貴妃為四妃之首。到了明清時期,大部分時候貴妃還是眾妃之首,除非皇帝立了皇貴妃。

    我們經常聽到這麼一個說法:“皇貴妃地位尊貴,位同副後。”正因為如此,所以皇貴妃一般不輕易設定,因為它隨時有可能威脅到皇后的地位。除非皇后失寵、被廢或者死亡,皇帝才可能冊封皇貴妃。比如乾隆帝的富察皇后病逝,他便晉封嫻貴妃為皇貴妃,攝六宮事;順治帝不喜孝惠章皇后,獨寵董鄂氏,便將其冊為皇貴妃;乾隆帝的繼後被收回金冊金寶後,他便晉了令貴妃為皇貴妃,當時繼後還未過世,但是後宮大權便已到了令皇貴妃手上。皇貴妃在非常時期,有權利和資格代理皇后職責,但是貴妃卻沒有,貴妃更多情況下只是皇上特別寵愛的妃子之一。

  • 2 # 小川說史

    這兩個等級差別還是很大的。皇貴妃這個稱號始於明朝,是明宣宗朱瞻基為了自己的小老婆孫貴妃而增設的一個后妃等級,位在皇后之下,貴妃之上。朱瞻基的原配皇后胡氏是由爺爺明成祖朱棣指婚,兩人之間並沒有什麼實質感情。加上胡皇后一直無子,明宣宗又是個性格活潑的皇帝與皇后恬靜的性格完全相沖,導致明宣宗對這個皇后完全不喜歡。孫貴妃早年被養育宮中,算是與孫貴妃青梅竹馬,孫貴妃相貌出眾,而且與宣宗志趣相投,都是活潑好動的性格。這樣一樣宣宗心裡就有了廢掉胡皇后,立孫氏為皇后的想法。

    增設皇貴妃這一后妃等級就是為立孫氏為皇后做準備。孫氏本來於宣德元年就已經封為貴妃,孫貴妃又在宣德二年生下了明英宗,隨後就被封為皇貴妃,此時孫貴妃就只差一個皇后的名號了。宣德三年明宣宗最終下令廢除了胡皇后,至此孫貴妃成了孫皇后。以後後宮中就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要中宮皇后還在,皇貴妃之一等級是空而不設的。

    後來的清朝也繼承了明朝的這一傳統,雖有皇貴妃這一名號但是空而不設,就是不想給皇后造成太大壓力,讓人有覬覦之心。

    乾隆30年,乾隆的第二任皇后無故被廢。對於這一清史疑案,其中有一種猜測就是乾隆想要立嘉慶的母親也就是延禧宮攻略中的魏瓔珞為皇貴妃,打破了中宮建在不立皇貴妃的傳統,導致了皇后的激烈反對,最終皇后斷髮明志,惹怒乾隆最終被廢。

    可以說皇貴妃是和皇后半步的之遙的存在,在沒有皇后的情況下皇貴妃就可以代行皇后職權,乾隆廢掉皇后以後,魏佳氏(魏瓔珞)就是以皇貴妃身份掌六宮之事,比貴妃拉風太多。

    回答完畢。

  • 3 # 四川達州人

    皇貴妃是明代開始設定,等於是在貴妃這個等級上單獨設定的更高階皇妃。清代延續。正因為如此,皇貴妃基本屬於次後,與皇后不會同時存在。所以,皇貴妃就是沒有皇后身份的代理皇后。

    貴妃於南北朝時期出現,與貴嬪貴人合稱為三夫人,是皇后之下最高等妃嬪。唐代,貴妃成為皇后之下四妃之一,與德淑嫻等平級,但由於特殊的貴字隱約成為更高皇妃。如不能被公開封后的楊玉環實際代理皇后多年。明代開始貴妃成為獨立皇妃等級,僅次於皇后。明憲宗另設皇貴妃,貴妃降為皇后之下的第二等的皇妃,高於普通妃。

  • 4 # 東方大史

    皇貴妃的地位只在皇后以下,這一妃嬪等級設立於明宣宗時期。

    在後宮之內,皇后是眾妃嬪之手,而皇貴妃的地位如同副後,相比於貴妃而言,無論是在享受的待遇,以及禮制規格上,皇貴妃都穩壓貴妃一頭。

    皇貴妃的出現,意味著皇后的地位受到嚴重威脅,皇帝冊封皇貴妃,其目的大多是為了彰顯對於某個女子的寵愛,貴妃的尊榮已經不足以顯示出尊貴,而皇后之位輕易不能動,因此皇貴妃這種特殊的等級就出現了。

    而且在此之前,只有皇后才有金冊和金寶,後宮的其餘妃嬪只有金冊,貴妃也是如此。

    冊封了皇貴妃之後,這一等級的妃嬪不但有金冊,而且有金寶,這樣的尊榮不是一般的妃嬪可以擁有的。

    在封建禮制之下,男子的正妻只有皇后一人,就算是貴妃也不例外,但是皇貴妃不同,這種等級的出現,嚴重的挑釁了正妻的地位。畢竟皇貴妃和皇后享有的待遇幾乎沒什麼差別。

    從等級的角度來看,貴妃比皇后低了整整一級,而皇貴妃只比皇后低半級。

    最重要的是皇貴妃一旦在妃子生前設立,就代表著皇帝已經有了廢立皇后的心思。但是貴妃卻不同,這一等級雖然也是彰顯妃嬪地位的一種象徵,不過對皇后的威脅並不大。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皇貴妃始設於明朝,明朝首任皇貴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孝恭皇后孫氏。孫氏最初是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選中的兒媳,十歲左右便被婆婆接到了自己身邊,與明宣宗青梅竹馬,明宣宗也認可了這門親事,與孫氏的感情那是相當的好!只可惜,明宣宗的祖父明成祖朱棣亂點鴛鴦譜,硬生生給孫子指定了一位正室,也就是後來明宣宗的廢后胡氏。彼時,明宣宗作為皇太孫,根本沒有能力反對祖父定下的這樁婚事,只能接受既成事實。但是,明宣宗打心眼裡不喜歡胡氏!

    明宣宗即位之後,胡氏名分早定,明宣宗雖然心裡一萬個不樂意,也只能封胡氏為皇后。而孫氏,因為是側室,只能屈居貴妃之位。但是,明宣宗對孫氏的感情那是沒得說的,就在立胡氏為後的同時,明宣宗違規給本應有冊無寶(印)的孫氏也頒發了金寶。這個時候,明宣宗的目的已經非常明確了,那就是想廢后。只是因為胡氏沒有過錯,他挑不出理兒而已。不久之後,明宣宗又給孫氏特設了一級“職務”,那就是皇貴妃。這個時候,皇貴妃還不是明朝後宮的一個編制等級,只是明宣宗為了強調孫氏的地位而特設的,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孫氏可以位居眾妃之上,與皇后胡氏分庭抗禮!宣德二年,孫氏生下了皇長子朱祁鎮(一說是與明宣宗聯手以明宣宗與宮女所生之子冒充親子),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宣德三年,明宣宗以胡氏無子為由,逼胡氏遜位,改立孫氏為後。之後,皇貴妃之位經過一番波折,最終成為了明朝後宮的正式編制等級,僅次於皇后、高於所有妃嬪。

    貴妃這個等級很早便已經設立,早在南北朝時期,宋武帝劉駿便已經在後宮設定了貴妃這一等級。之後各個朝代有所變動,直到明清,貴妃這個等級依然被保留了下來。清朝貴妃編制兩員,地位位於妃之上、皇貴妃之下。這裡所說的兩員是兩個編制,並不一定滿編滿員,貴妃之位可以空置、也可以只有一位,但最多隻能有兩位。而且,有貴妃去世或者被降級之後,可以以其他妃嬪補充。清朝的皇貴妃自設立起,編制只有一員,地位和待遇僅次於皇后。正因為地位僅次於皇后,與皇后之位只有一步之遙,而且有明代一些皇貴妃倒逼皇后的先例存在,象徵意義太過明顯。因此,清朝規定,皇后在位期間不設皇貴妃,為的就是怕皇貴妃威脅到皇后的地位。整個清朝二百餘年,只有一個特例,那就是清仁宗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乾隆三十年,清高宗在南巡期間突然以“斷髮”為由,收回皇后烏拉那拉氏(一說輝發那拉氏)的冊寶,並將其遣送回京,只給予答應的生活待遇。雖然沒有公開廢后,但實際上烏拉那拉氏已經被“不廢而廢”了。就在清高宗“廢后”之後不久,魏佳氏被正式冊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因為彼時烏拉那拉氏並沒有被正式廢黜,名義上依然還是皇后。所以,魏佳氏有幸成為了清朝二百餘年裡唯一皇后在位時被冊封的皇貴妃。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前面說到的“攝六宮事”。清朝皇貴妃與其他妃嬪最大的不同就是這個“攝六宮事”。在皇后出缺的情況下,清朝皇帝冊封皇貴妃時通常會加上“攝六宮事”(臨終冊封的前安慰性質的皇貴妃和死後追封的皇貴妃不在此列)。什麼意思?用大白話說就是“代理皇后”!明白為什麼清朝為什麼規定皇后在位不設皇貴妃了嗎?皇貴妃的用途就在這裡,她實際上就是副皇后、代理皇后。皇后在位時設定這麼一個副皇后等級,象徵意義太過明顯,對於皇后的威脅也太大了!清朝著名的、攝六宮事的皇貴妃基本上後來都成為了皇后或者皇太后(死後同樣也是皇后),如清聖祖(康熙帝)的表妹兼繼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清仁宗(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等等,都曾經以皇貴妃身份攝六宮事。佟佳氏生前即被冊立為了皇后,魏佳氏死後在兒子清仁宗即位之前也被清高宗(乾隆帝)追諡為了皇后。即便是晚清時期恭忠親王奕訢的生母的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既非皇帝嫡母、也非皇帝生母,最終也由攝六宮事的皇貴妃成為了皇太后、追諡皇后!這就是皇貴妃與貴妃的最大區別。

    貴妃雖然比妃多了一個貴字,但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僅僅是地位和待遇的差別而已。除非皇后、皇貴妃都出缺,皇帝特別指定某位貴妃管理後宮事務,貴妃是沒有“攝六宮事”之權的。而且,這種授權只是臨時的,如果皇帝不滿意,完全可以換成其他貴妃,甚至某位妃!但是,皇貴妃不同,只要皇后出缺,她“攝六宮事”就是合法的、是名正言順的,並不是臨時委派。除非這位皇貴妃死了、被廢了,或者冊立了新皇后。否則,“攝六宮事”的只能是她,別人無權染指。

    除此之外,清朝在雍正元年之後,皇貴妃還擁有了一項貴妃沒有的特權,那就是入葬帝陵地宮!清世宗(雍正帝)為了彰顯對鐵桿盟友怡賢親王胤祥的特殊優待,在雍正元年破格追尊胤祥的生母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並且將其梓宮從景妃園寢遷出,葬入景陵地宮,開啟了皇貴妃入葬帝陵地宮的先例。此後,皇貴妃入葬帝陵地宮成為定製。當然,前提是這位皇貴妃必須死在皇帝丈夫入葬地宮之前。否則,就只能屈尊妃園寢了,不能像皇太后那樣另建後陵。不過,位置肯定是妃園寢中最尊貴的位置。而貴妃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無論貴妃有沒有管理過後宮,也無論貴妃生前多麼受寵,她死後只能葬入妃園寢,沒有資格進入帝陵地宮!

  • 6 # 澳古說歷史

    “皇貴妃”源於明宣宗,成於明代宗。

    在《明史》中記載的第一個皇貴妃是明憲宗的妃子萬氏。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最早獲得“皇貴妃”尊號的是明宣宗的妃子孫氏,而最早獲得皇貴妃正式名號的確是明代宗的妃子唐氏。

    當年宣宗朱瞻基還是皇長孫的時候,他就與孫氏互生情愫,可謂是情投意合。就這樣,朱瞻基登基後,他就立刻將孫氏納為妃,當然原本宣宗是讓心愛的孫氏做皇后的,只是苦於正妻胡氏還在,所以最終宣宗只能讓孫氏作為貴妃。

    不過宣宗真的很愛孫氏,他雖然給不了孫氏皇后的名分,但是卻也要給她相應的待遇。原本按照禮制在冊封妃嬪的時候,皇后是有金寶(印璽)金冊的,而貴妃之下是隻有金冊,而無金寶的。所以在當時雖然給不了孫氏的皇后名分,但卻給了她原本只有皇后才能得到的待遇,就是賜予她金冊金寶,自此“皇貴妃”一稱開始出現。

    當然這個時候“皇貴妃”只是民間或私底下的稱呼,官方上並沒有承認。而皇貴妃作為正式的名號是在明代宗時才出現的,如《明英宗實錄》所載“景泰七年八月(1456年)戊戌朔,○遣旗手衛官祭旗纛之神 命武清侯石亨為正使禮部尚書胡濙為副使持節冊封妃唐氏為皇貴妃。”直到這個時候“皇貴妃”才成為明朝官方所認可的正式名號。

    不過由於明代宗地位特殊性,所以在史書上唐氏的皇貴妃名號並不被承認。而真正在史書上被承認的第一位皇貴妃就是明憲宗的寵妃萬貞兒,據《明實錄.萬貴妃傳》載“戊寅以定西侯蔣琬為正使,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萬安為副使,持節冊,貴妃萬氏為皇貴妃。”

    可以說在明朝“皇貴妃”就是用於那些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做不了皇后,但卻又是最得恩寵,或最尊貴的妃子身上。比如明神宗的皇貴妃王氏,她雖然不得萬曆的恩寵,但是由於她的兒子是太子,不過因神宗的正妻王皇后還在,所以她就被冊封為皇貴妃。亦如明神宗的鄭貴妃(福王朱常洵母親)就因受寵被冊封為皇貴妃。

    當然明朝的“皇貴妃”可以同時存在數人,人數並不固定,比如明世宗在十九年就同時冊封了王氏、閻氏、沈氏為皇貴妃。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皇貴妃”的權力遠不如皇后,她雖然一樣有金冊金寶,但實際上只是有了相應的待遇,卻並沒有皇后相應的權力,它僅僅只是代表身份高貴罷了,卻行使不了任何皇后的權力。實際上它始終都是妃一級的。

    “皇貴妃”制度完善於清朝,職權開始被擴大

    到了清朝,康熙之前清朝的後宮制度一直“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在制度上可以說基本無明制無二,因此皇貴妃的地位也未有變化,如順治冊封董鄂妃為皇貴妃,就是為了以示特別的寵愛,其他別無他意。

    直到康熙之後,隨著清朝後宮制度的完善,並擁有自己的特點,即“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

    雖然此時大部分時候皇貴妃都如同明朝一樣,是代表著是皇帝最恩寵,亦或著地方最尊貴的人。但是在乾隆的時候皇貴妃被賦予了一些特別的權力,那就是“副後”的職責,簡單的說就是充當皇后的“備胎”。

    在當時乾隆因前任皇后喪期未滿,後位空缺,但因後宮不可一日無主。所以此時的乾隆就想到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法,那就是設計一個“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妃位,簡單的說就是在皇貴妃的名頭上加上“攝六宮事”的名號。然後由她來總管後宮一切事物。當然設立這個名號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考察這位妃子是否有做皇后的潛質。

    畢竟皇后是一國之母,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也就是如此,在當時乾隆設立這一個職務就是為了檢驗這個人是否有當國母的潛質。如果幹的好就立她為後,幹不好就去掉“攝六宮事”的名頭。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就是不至於讓一些不適合的妃子坐上皇后的位置,畢竟皇后是一國之母,不是說廢就能廢的,而且一旦皇后選的不好,丟的可是大清朝的臉面。所以讓她在皇貴妃的位置上先試用下,這無疑是最為穩妥的做法。比如乾隆朝繼皇后那拉氏、孝全成皇后就是先在“攝六宮事皇貴妃”幹了一段時間後,才升任皇后的。

    可以說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清朝皇后有母儀天下的素質,美麗端莊知書達理的品質,及統攝六宮的能力。畢竟皇貴妃說白了就是妃一級的,廢掉她遠比廢掉皇后來的容易,而且如果她不適合的話也只是需要去掉“攝六宮事”那個名頭罷了,這對於皇家和朝廷來說都沒啥影響。

    當然“攝六宮事皇貴妃”這個妃位只有乾隆用過,之後的皇帝都未再用過。

    可以說在清朝,皇貴妃的地位依然沒有超過皇后,也絕不會出現電視劇那般皇貴妃壓著皇后的情況。實際上無論是清朝還是明朝,皇貴妃只是比較受皇帝的寵愛罷了,其他的根本無法和皇后相比。如在清朝,皇后和皇貴妃所生的子女,在待遇上就是天壤之別,皇后所生的女兒是“固倫公主”,而皇貴妃的只能是“和孝公主”,亦如皇子,皇后生的是嫡子,而皇貴妃生的只是庶子。

    當然明清有些時候會將皇貴妃用於追封,或者是給予晉升先帝的妃嬪。比如清朝宣統年間的四大太妃,她們身為同治和光緒的妃嬪,在宣統年間被晉升為皇貴妃。而這裡的皇貴妃很多時候都是資歷深的表現罷了,資質到那個點皇貴妃位置就是她的啦。

    那麼說了這麼多,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皇貴妃與貴妃的區別了吧!這裡我就以清朝的皇貴妃和貴妃來做介紹。在清朝它們有以下的幾點區別:

    皇貴妃的級別要比貴妃高一級。皇貴妃位同正一品,貴妃確是位同正二品。皇貴妃在地位上等同於黃太子妃,而貴妃卻只相當於親王妃。如果是被冊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的皇貴妃,她可直接管轄貴妃以下的妃嬪,並擁有皇后的一切權力。而貴妃無論如何也不會擁有“攝六宮事皇貴妃”所擁有的權力。當然如果這位皇貴妃僅僅只是皇貴妃的話,其實她與貴妃並沒有多大的差距。畢竟皇后才是正妻,而皇貴妃、貴妃都只是妾。所以皇貴妃與貴妃的差距極有限,無非就是在待遇上有些區別,比如皇貴妃年800兩,貴妃年600兩,亦如皇貴妃與貴妃的朝褂是一樣的,只是皇貴妃領後的絛為明黃色,而貴妃是金黃色。

    以上就是皇貴妃與貴妃的大概區別,如果單單就是皇貴妃的名頭,其實本質上與貴妃沒啥區別。比如她們生的女兒都是“和孝公主”,她們都是內命婦的妃一級,她們都是皇帝的妾室。所以在本質上她們區別其實並不大。

  • 7 # 侯叔說歷史

    在皇帝的後宮之中,皇貴妃相當於副皇后,如果皇后不在或是失寵、被廢時,皇貴妃就是六宮之主。而貴妃和普通嬪妃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級別高一點而已,並且皇貴妃因為位同副後,所以只設置一人,而貴妃則有兩人。

    皇貴妃與貴妃都是中國古代皇帝后宮嬪妃的等級之一。皇貴妃始於明朝景泰年間,明代宗冊封其寵妃唐氏為皇貴妃。自此之後,皇貴妃成為了明朝寵妃的專有頭銜,並且在不久之後成為定製,地位僅次於皇后,擁有金冊和金寶,待遇也僅僅是略低於皇后,基本上相當於副皇后。明代宗、景泰帝曾經冊封寵妃唐氏為皇貴妃,因為“奪門之變”的緣故,唐氏的皇貴妃地位沒有得到後來明朝官方的認可。明朝第一位官方認可的正式皇貴妃是明憲宗的寵妃萬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位萬貴妃,實際上應該叫萬皇貴妃才對。萬貴妃的事情大家都熟悉,這裡就不贅述了。

    皇貴妃由於地位尊崇,位同副後,會對皇后之位產生威脅,所以輕易並不設定,一般只有在皇后失寵、皇后被廢、皇后死亡,或者是妃子被晉為皇后之前的預備這幾種情況下設立。順治帝寵愛董鄂妃,將其立為皇貴妃,寵冠六宮的董鄂妃讓順治帝一前一後兩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形同虛設,不能立足。

    另外繼後輝發那拉氏被幽禁後,令貴妃被晉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皇貴妃在非常時期有權利和資格代理皇后職責,但是貴妃卻沒有。

    清朝繼續沿用了明朝皇貴妃這一等級,地位、待遇和明朝相當,僅次於皇后,高於所有的貴妃與妃。因為皇貴妃和皇后僅僅是一步之遙,對皇后之位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為了避免後宮的“不和諧”,清朝規定,皇后在世時不冊封皇貴妃,並形成定製。除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之外,無一例外。魏佳氏被冊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時,清高宗弘曆的繼後烏拉那拉氏(一作輝發那拉氏)的皇后之名並沒有被去除,僅僅是不廢而廢。因此,魏佳氏成為了清朝二百餘年裡,唯一皇后在世的情況下被冊封的皇貴妃。但是,這位皇后也僅僅只剩下一個虛名而已。

    自此,皇貴妃頭銜只能在寵妃們臨終前或去世後被授予,基本上淪為了“榮譽勳章”一般的存在。唯一的例外就是代理皇后,即皇貴妃攝六宮事。這一類人當中,大部分不久後都會被正式冊立為皇后。當然,也有少部分生前沒有扶正的,如清仁宗顒琰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和恭忠親王奕訢的生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儀純皇后是在去世後多年、兒子清仁宗即將即位前才被丈夫清高宗追諡為皇后的。

    而孝靜成皇后,則是臨終前才被養子清文宗奕詝尊為皇太后,去世後被追諡為皇后。但是,終清文宗一生,孝靜皇后不袝太廟、不繫帝諡,且諡號字數也比正牌皇后縮水,屬於典型的“低配版”。直到祺祥政變之後,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對奕訢投桃報李,博爾濟吉特氏才最終得以成為正牌皇后。

    至於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同樣是死後被丈夫清世祖追諡的皇后,而且終清朝二百餘年,一直沒有升袝太廟,也未系帝諡,並不能算得上真正的正牌皇后。不過,如果清世祖和董鄂氏沒有早逝,或者董鄂氏的兒子榮親王沒有夭折,一切就很難說了。

    總之,無論明清,皇貴妃都是僅次於皇后的存在,其地位遠在貴妃之上,不是一般後宮女子能夠得到的。後宮女子如果沒有皇帝的極度寵愛和/或深厚的母家背景,或者即將被正式冊立為皇后,幾乎是不可能成為皇貴妃的。即便是清高宗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生前在兒子被密立為儲君的情況下,也僅僅被封為熹貴妃而已。當然,沒有丈夫的寵愛、一定的母家背景或者優秀的兒子,想封貴妃也是非常困難的。

  • 8 # 澹奕

    表面上來看,“皇貴妃”相對於“貴妃”,其實就多了個“皇”字,然而就是多出來的這個皇字,讓皇貴妃與貴妃就完全不同了。貴妃與皇貴妃在古代都屬於高品階的妃嬪,主要授予寵妃,皇貴妃的出現主要還是因為皇帝覺得“貴妃”封號無法表現對妃嬪的寵了,所以冠以“皇”字。

    古代后妃的封號之中,原本除了皇后,其餘妃嬪封號都沒有“皇”字,貴妃作為四妃之首原本就是地位僅次於中宮皇后的存在。皇貴妃只存在於明清兩朝,明朝皇貴妃是比貴妃更受寵的妃嬪封號,而清朝的皇貴妃則更進一步,位比副後,能夠被冊立為皇貴妃的不是下一任皇后,就是死後因受皇帝恩寵而得。按照明朝史籍記載,第一位正式擁有皇貴妃名分並且得到朝廷承認的是明憲宗寵妃萬氏,然而最早被稱為皇貴妃的,則是憲宗的祖母,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孫氏。孫氏原本是宣宗的貴妃,極受寵愛,而當時宣宗正宮皇后胡氏膝下無子也不受寵,宣宗本想廢了胡氏改立孫氏,卻遭朝臣與皇太后反對。宣宗看著不能讓摯愛做皇后,便在其貴妃封號前加一“皇”字,授予原本只有皇后才有的金寶,“皇貴妃”之銜由此誕生。

    而貴妃的歷史,則比皇貴妃悠久太多。漢晉時期大多承襲舊制,皇后之下設立三夫人,南朝宋時正式出現“貴妃”的封號,隋唐時期成為定製。貴妃是眾妃嬪之首,在皇貴妃出現之前,很長時間內都是地位僅次於皇后的姬妾封號。明朝時期,後宮妃嬪的封號非常繁雜,然而在前期,貴妃依舊是所有妃嬪中最尊貴的一個。明朝出現的皇貴妃,其實就是錦上添花——覺得貴妃還不夠尊貴。明朝後宮制度相當沉冗複雜,規制也比較混亂,不同品階的妃嬪人數方面並沒有明確的限制。明朝甚至出現過兩位皇貴妃同時被封立的情況,比如明世宗嘉靖十九年,王貴妃、沈貴妃與閻貴妃同時晉封皇貴妃,而當時閻貴妃已薨,王貴妃與沈貴妃仍舊在生。而到了清朝,皇貴妃明確只設一人,在後宮位比副後,絕無可能兩位皇貴妃同生。

    清朝承襲明朝的相關制度,並且進行了諸多更改,後宮妃嬪制度方面,清朝的等級更加森嚴也更加明確。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四妃六嬪,貴人與貴人之下的低階庶妃沒有人數限制。清朝時的皇貴妃,地位相當於副後,品階極高,從不會輕易冊立。而清朝的貴妃也明確限制人數為兩人,貴妃的地位稍低於皇貴妃,但也夠不著副後的地位。從皇貴妃最早誕生的原因就可以看得出,皇貴妃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明朝時期禮法森嚴,何況皇后雖大多出身清白可未必受寵,皇帝對於寵愛的妃嬪,既不能冊立其為皇后,那就只能在旁的地方彌補了。皇貴妃這個封榮,就是對於這些寵妃的格外恩寵。隨著時間推移,皇貴妃也成為了一種榮譽,那些家世不低、生育子嗣於皇族有功者,也有機會被晉封為皇貴妃。

    有些港地清宮劇之中,後宮妃嬪動不動就被冊封為皇貴妃,簡直信手拈來,而事實上哪怕是明朝,皇貴妃的冊立也沒那麼容易。皇貴妃地位太高,尤其是清朝,若非中宮之位空懸,那麼皇貴妃就是對皇后的莫大威脅。清朝的皇貴妃,大多都是妃嬪臨終沖喜或者死後追封,要麼就是繼後的鋪墊,與皇后分庭抗禮的皇貴妃極少。一般沒有皇后,就由皇貴妃主理後宮,不過凡事也都有例外,比如雍正帝元后薨後,晚年真正在後宮主事的是乾隆帝生母熹貴妃鈕鈷祿氏。

    簡單來說,貴妃是妃嬪之首,而皇貴妃就是升級版的妃嬪之首,也是中宮無人後,新皇后的預備人選。

  • 9 # 治癒系致鬱

    皇貴妃,位同副後,只有皇后無能,或者病的要死了那種時候,才會立皇貴妃。

    貴妃,一般是在王府就有了的人,初封貴妃。也有少數人,透過心機手段和皇帝寵愛一步步走到貴妃之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脈關係、機遇、本身實力哪個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