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些歷史要讀

    事實上,如果吳三桂不開啟山海關,清朝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的。因為山海關是清軍入主中原的唯一障礙,更是一座清軍無法攻破的要塞!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即便是明朝尚在的時候,清軍還是能繞開山海關,從長城防線的薄弱關口殺進關內,直接到京畿附近搶掠,甚至還能打到北京城下。而且,他們也能從遼東渡海,直接劫掠山東地區。所以,他們大概不一定非要攻破山海關。

    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清軍要想入主中原,就不可能不攻下山海關。要知道,劫掠歸劫掠,這和入主中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清軍的八旗強項是野戰,他們在野戰中實力確實很強悍。所以,即便是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在野戰中勉強與其打個平手而已。他們一旦繞過山海關等要塞進入關內後,幾乎可以說是如入無人之境,到處攻殺。而明軍往往只能龜縮在大城池內,作被動防守。

    但清軍只能是搶掠而已,卻無法長期逗留在關內,更不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原因就在山海關身上!

    這座明軍始終牢牢把握的要塞,不僅屯駐了明朝最精銳的邊防軍——關寧鐵騎,還集中了明朝最完備的防禦工事,進可攻,退可守。

    善野戰而不善攻城的清軍,在這座可怕的巨獸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它如同一把尖刀,始終架在清軍的咽喉。對於大後方都在關外的清軍而言,他們雖然能在關內搶掠錢財和人口,卻難以在關內維持糧食和軍需。如果長時間逗留,糧道一旦被明朝的長城守軍給截斷,再來個關門打狗,就分分鐘有全軍覆沒的可能,這實在太危險了。

    所以,清軍往往只要搶夠了,就會北返,從來不敢在關內久留。也正是因為這樣,清與明雖然耗了幾十年,也曾多次吊打明軍,多次殺入關內,但自始至終都無法在關內建立穩固的立足之地。這一點,其實雙方的君臣都很明白,像袁崇煥和吳三桂等軍事將帥就更清楚了。

    然而,明軍也還是很少敢去抄清軍的後路。這除了明軍自己明白野戰打不過清軍外,還在於明朝的病態官場風氣。

    要知道,以清軍的兇殘和彪悍,如果明軍在野戰中被清軍擊敗,基本上都會全軍覆沒。那麼為首的指揮官要麼就殉國,拿個烈士榮譽;要麼回京,也很可能是難逃一刀的。正因如此,如果不是真的危及京師,皇帝急了,大家都會選擇目送清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所以,明軍明知道清軍在自己的國土內大肆搶掠,劫殺百姓,卻不會去驅趕或者斷其糧道。而這正是清軍得以多次入關搶掠的原因所在。

    再說,從清軍在明朝最後那幾年頻繁內侵的時間,我們大概可以明白。他們的戰略目標並非滅明,而在於疲明而已。所謂“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明朝再怎麼倒黴,也不是清軍能隨便撼動的。因為,漢人的明朝對於關外的滿人而言,始終是個龐然大物。如果不是漢人自己內鬥,他們根本吃不下。

    因此,清軍很清楚自己是沒能力滅明的,至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沒辦法。所以,他們的軍事行動主要在於疲明,在於不斷削弱明軍有生力量,逐步積累自己的力量。即便是洪承疇降清後,熟悉明朝情況的他,也還是給清帝提出疲明為主,在關外靜觀中原變數的建議。

    事實上,那時清軍雖然經常能在京城附近進行武裝示威,但卻始終無法給明朝致命一擊。其實,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激怒明朝當局,促使明軍主動出兵與之決戰。尤其是關內剿滅農民軍的關鍵時刻,清軍總會跑來插上一腳,也就是想幹擾和打亂明軍的軍事部署,為自己製造有利局面罷了。如果明朝當時能沉住氣,龜縮不出,清軍別說攻下山海關,估計最終還很可能耗不過明朝!

    但悲劇的是,崇禎總能中清軍的計,總是沉不住氣。所以,不管是關內剿匪,還是關外抗清,最終的致命慘敗,其實都是由於崇禎的促戰所造成的。

    總的來說,不管是大明還是大順,只要能穩守山海關一線,堅守不出,再與清軍耗個幾年或者十幾年,他們的攻勢和雄心必然會降下來。要知道,清廷其實自身也不比大明或者大順好過。身旁的蒙古勢力隨時會倒戈,北方的沙俄也在慢慢靠近,旁邊還有個北韓(雖然朝軍戰五渣,但怎麼說也是個不安穩的因素)。可以說,在關外的清廷是四面受敵的,時間越拖得久,局勢對他們越不利。

    然而,歷史總是喜歡給人們開玩笑。清朝比他們的祖先金國幸運太多了。在這歷史的轉折點上,送給他們一個吳三桂和一座山海關。吳三桂的投降,不僅為清軍入關掃除了唯一的障礙,還把明朝經營多年的精銳邊軍——關寧鐵騎,也一併贈送給清軍。那時的清軍真可謂是如虎添翼,如是多爾袞果斷抓住了歷史給予清朝的機會,把清廷積累多年的全副家當——20萬滿漢蒙大軍都壓進關內。

    山海關啊,山海關!可惜了這座大明苦心打造的要塞了。它本來是一座清軍無法跨越的障礙,最終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他的歷史作用!

  • 2 # 靜夜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啊。

    首先要明白,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靜Yes”看來,吳三桂的做了兩件事,也發揮了兩個不同的作用,這兩件事,一是開關,而是降清。說到底,其實還是一件事,但確能造成兩個結局。

    接下來我們看吳三桂做的兩件事以及結局:

    1、開關

    很多人說,如果吳三桂不開啟山海關,清軍就是撞破頭,也無法進入中原。說這話的人,真的應該好好看看書。

    事實上,從努爾哈赤開始,就意識到遼東的關錦防線關得非常緊,後金軍隊是無法突破這裡的,連寧遠都過不去,還進攻什麼山海關?

    所以,努爾哈赤將目標瞄準了西邊的漠南蒙古,而此時的蒙古早已經分出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相互之間互不統屬,因此戰鬥力大大減弱,所以在面對後金軍隊的瘋狂進攻時,漠南蒙古漸漸不支。

    到皇太極時期, 繼續不斷對漠南蒙古用兵,終於在1635年徹底征服漠南蒙古地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這意味著,從此以後,後金軍隊南下中原的道路將不僅僅是關錦防線一條線路,明朝苦心經營的所謂“東方馬奇諾”防線最終變得毫無用武之地。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古北口突入長城境內,京師戒嚴。正是在這一次的戰爭中,明末邊將袁崇煥被捕下獄,9個月後被凌遲處死。

    而崇禎十一(1638年)年,皇太極再次從古北口南下,包圍北京,並在關內佔據了四座城池,對明朝的北方造成了巨大影響。

    在這樣的條件下,吳三桂以及5萬關寧軍以及1座山海關,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如果重要,那應該也是讓清朝不用繞遠路了,走直線就可以進入中原,這樣看來,吳三桂也是大功一件。

    2、投敵

    吳三桂最大的危害不是打開了山海關,放清軍進來。而是徹底投降清軍,成為清朝統一中原的鷹犬。

    1644年,李自成自西邊來,明朝危在旦夕,崇禎急詔吳三桂進京勤王,而吳三桂則是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山海關,加上一步三回頭,慢騰騰地到北京救急。

    而當北京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傳來,吳三桂加快了速度,不過掉了個方向,一溜煙跑回了山海關,多麼戀家的一個人啊!

    可以說,此時的吳三桂毫髮未損,因此成了關外的清軍和關內李自成拉攏的物件。本來吳三桂還有些廉恥之心,不想投靠滿清,想和李自成合作,但是突然傳來李宗敏霸佔陳圓圓的事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然後投降了清軍。

    好吧,有些扯了。事實上,吳三桂是由於李自成在北京追餉,將吳家上下翻了個底朝天,讓吳三桂感覺和李自成合作沒好果子吃,加上李自成勸降心切,直接拿吳三桂在北京的一家老小做威脅,最後全部殺掉。此舉徹底堅定了吳三桂投清的心!

    此時吳三桂最大的危害性終於暴露。因為對李自成的切齒之恨,吳三桂對李自成窮追猛打,清軍也樂意看到這一幕。所以對吳三桂封官許願,讓吳三桂成為清軍的忠實走狗,得到新主人垂青的吳三桂更加精神抖擻,在消滅李自成後進軍大西南,幫助清軍最終統一了中原。

    事實上,清軍區區十幾萬人,是根本不可能在中原立足的。而正是由於吳三桂之流的偽軍的捨身忘死,清軍在最終平定中原,成為中原的實際統治者。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吳三桂用同胞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正是由於吳三桂的“敬業”,中原大地生靈塗炭。

    所以我們可以說,沒有吳三桂,清軍不大可能鼎定中原,吳三桂的作用不在於開關,而在於為清軍所驅使的捨身忘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3 # 朱哥哥168425860

    實際上無論吳三桂是否開啟山海關,清朝都將入主中原!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三股主要的政治勢力!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清朝(尤其是前清時期)的本質是什麼?清朝的本質是滿洲貴族與明朝官僚集團的混合體。在皇太極時期,由於清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的全面發展,使得大量的明朝官吏、讀書人、甚至普通老百姓投靠清朝,使得清朝已經不再是努爾哈赤時期那個單一軍事搶劫集團,而已經行成了一個以軍事優勢為主體的政治勢力。只舉一個例子,清軍的八旗漢軍人數高達24萬人(八旗滿洲5.5萬,八旗蒙古2.5萬,還不包括歸附的北韓軍隊)。可以這麼說,晚明時期,官員投降滿清已經成為一種風氣,投降的人數越來越多,投降的級別也越來越高。每每有明朝官員前來投降,皇太極總是大加封賞,賜給金銀財寶,牛羊馬匹,甚至讓滿洲官員把房子騰出來讓他們住,投降滿清既安全又實惠。滿清之所以能夠建立起全國範圍的統治,根本原因在於明朝舊官僚勢力的大力協助。皇太極時期滿清就曾“五入中原”,打進中原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其次,再看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實際上,無論大西政權、大順政權都沒有形成完備的、穩固的政權基礎,其烏合之眾的本質根本沒有得到改變,基本上還停留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階段。再加上中原地區連年的自然災害與戰亂,其經濟實力非常單薄,軍事實力更是有限。他們的綜合實力根本不足以對抗滿清的八旗鐵騎,甚至打擊南明都不可能。即便沒有一片石大戰,李自成想要守住北京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再來看南明小朝庭:南明小朝庭(們)完全屬於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且不說了,自己內部都相互傾軋得厲害。大敵當前,他們還只顧給弘光皇帝選幼女、給魏忠賢翻案、把權力撈到自己手裡,還幻想與清朝劃江而治。這樣的一幫龜孫子能不滅亡?

    綜合各種因素來看,清朝在當時那種歷史條件下形成全國統治是必然,早晚的事,不管吳三桂是否投降!

  • 4 # 歷史三日談

    過起沒羞沒臊的生活,與關內老死不相往來,甚至針鋒相對,刀兵相向,徹底阻斷經濟文化交流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後人多以吳三桂投降多加詰難,殊不知任何事物或者行為都有其兩面性,吳三桂降清,在忠誠上面自然要打折扣,而且叛變的人都有癮,能有第一次,基本上只要活得久,第二次早晚都得來。

    中國曆代實行的都是精英統治,少部分的讀書人大部分時間掌握了天下的統治權,這一點吳三桂是看的十分清楚的,當年他也有兩份選擇,一個闖王李自成,一個滿清。

    但吳三桂痛定思痛,最終選擇倒向滿清,與李自成勢不兩立。為什麼?李自成充其量幾十個土賊,要文化沒文化,要水平沒水平,領著一行窮棒子瞎胡搞。

    吳三桂要是投了李自成,一個明朝大將,卻與泥腿子同流惡氣,讓人知道了都得未免自掉身價,說出去都得讓人笑掉大牙,而且李自成看著弄的熱鬧,其實就是草頭軍,破綻多,經不起折騰,也經不起摔打,早晚要完。

    吳三桂投了李自成肯定是又得當爹又得當媽,倒不如投了滿清省心,只管幹好軍事就可以了,因此,吳三桂降清幫了滿清大忙。

    如果說美國軍隊打進日本本土,還需要上百萬人生命的代價,這吳三桂投降滿清,就為滿清生下省下了大批滿清勇士。

    因此,滿清入關吳三桂投降,對於滿清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當然滿清入關也不止靠一個吳三桂。

    只是在客觀上講吳三桂的投降意義更大,保證了東三省始終屬於中華民族領土的一部分。

  • 5 # 江上神思者

    事實上,吳三桂降清對於滿清入關的確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只限於錦上添花。也就是說,就算吳三桂不投降,多爾袞主政下的滿清一樣會入關,不同的僅僅是時間和地點。

    當年的多爾袞,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目光長遠,再加上李自成軍隊紀律渙散,戰鬥力弱化,而明朝內部還在自相殘殺,爭權奪利,難以對清軍構成威脅。

  • 6 # 長空印象

    既使吳三桂拒降,但山海關遲早要被滿清攻破,因為背後提供的兵員糧草軍餉支撐的大明中央政府垮臺了,而大順政權還是一副草寇十模樣,李自成沒什麼胸懷遠大謀略,下面草臺幫子都是一群胸無大志的流寇,進了京城還搞以前的燒殺搶掠,不知道約法三章張貼安民告示嚴束部下遵紀守法,以正統新朝治理天下。應該盡力優撫吳三桂家屬,在北京登基後整頓軍隊收編前明有戰鬥力的部隊和起義將領,然後任李過為京兆尹,自己御駕親征一定要收復江南,江南是朝廷的錢糧賦稅重要基地,西北華北民不聊生,就把新朝行宮設在南京或杭州或湖廣的武昌。陝西河南河北太窮了,只能委派官員招募少量衙役管管就行了,一個縣城就一個縣令加二十個人的衙役就行了,沒事幹可種點地。等南方平定安穩之後再把重心放在北方。用南方的賦稅,用北方的壯丁(抽丁可減少北方人口壓力和減少鬧事的人)築固對金防務

  • 7 # 種花家孤寡老人

    我認為如果山海關不在滿清控制下,滿清是沒可能問鼎中原的。

    山海關不能簡單看做一座阻擋清軍從遼西走廊直接南下中原的關口,誠然,滿清軍隊可以繞道蒙古從山西、河北其它方向入關,他們也的確這麼幹過好幾次。但入關搶劫和謀奪明朝江山社稷是兩碼事,入關搶劫是流動作戰,搶的過就打,搶不過就跑,就食於明,前進或者撤退機動性強,可以分散作戰,如果謀國就不同,要源源不斷的從後方調配資源,佔據了城池還需要分兵守衛,如果還是從老地方進關,有山海關怎麼個釘子在那杵著,好幾萬精銳部隊在那虎視眈眈,任誰都睡不著覺的,誰也不敢在後方不淨的情況下投入全部力量,皇太極不行,多爾袞更不行。

    李自成的錯誤根本不在所謂的和士紳為敵,他在北京如果能站住腳,哪怕他殺再多官員,還是會有投機者投奔他並且向他獻計,無非是早一點穩定或者晚一點穩定的問題。李自成最主要的問題是戰略眼光不夠,可能是長期關內流動作戰,沒時間考慮更大的問題,也或者是文化水平決定了眼界不夠,他並沒有看到關外的威脅,滿清幾次入關的戰績對他來說有些遙遠,手下的李巖、牛金星等最大也不過是個舉人,讓他們從全域性看問題實在是難為了他們。他們要是知道滿清的戰力和危險程度,絕對不會視吳三桂為一根草。守住了山海關,和清軍交手個幾次,重要性一提上來,結果會大不同。

    再者,滿清在後方有山海關數萬明軍的威脅下就進不了北京城,進不了北京城就不會有大批大批的明朝降臣降將投奔,沒有關內漢民帶路黨們的支援,滿清八旗戰鬥力再強也會受限於人口、物力的支撐無法長期待在關內。

    綜上,山海關實在是隔絕滿清入關謀國的定海神針。

  • 8 # 菸草雜談

    滿清與明朝的較量,表面是軍事力量的對抗,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的角著,軍事最終還是要靠經濟進行支撐的。明朝末年,政府入不敷出,已經不能用經濟支撐軍隊作戰。三桂即使不投降,他也改變不了國家面臨的複雜局面。歷史只是在那一刻選擇了三桂,把三桂推到了前面,三桂只是一個選擇者,而不是一個改革家,所以有沒有三桂,明朝都要滅亡。

  • 9 # 牛牛的事兒

    先引用袁騰飛老師說過的一句霸氣話,“在中原這塊地界上,歷史上外來民族只有兩個結果,拒絕漢化被趕走,擁抱漢化被同化”,但這句話透露的前提背景有兩個。1.外來民族侵佔中原經常發生,而且不可避免 2.完全的落後遊牧民族思維無法在中原農耕社會站住腳。

    因為作為純農耕文明,生產方式比周邊遊牧民族先進,我們能養活更多的人口,這個人口基數構成的社會組成方式經過很多年的摸索經驗積累,總結出了一套先進的治理解決方案,周邊沒有經驗的少數民族因中原虛弱時憑短暫武力進來時必須接受,否則只能被趕走。所以我們才延續了5000年華夏文化而不中斷。那麼如果有一個相對獨立起源發展持續的異類半先進或完全先進文化侵佔中原會是什麼結果?我想對原先華夏文化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為什麼外來民族侵佔中原不可避免?

    其實正確看待這個問題的話,沒有吸收外族文化迭代中華文明就不可能發展並存在到今天,我們看中國的歷史發展規律,從夏商周的更替開始其實就是外部少數民族侵入一個最大最先進的文化繼承並發展,周部落原本就是商朝周邊的少數部落,西周被少數民族侵略趕往東方,大秦在混合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下興起並與南方的“蠻夷楚文化”最終合併成為了漢朝立國基礎,漢之後西晉羸弱導致北方被16國少數民族佔領逐步融合成後來得隋唐,唐之後五代十國同樣有不少少數民族融合彙集,最終因此丟掉了幽雲十六州,但遼金卻相繼漢化,包括明之後的清也融入了中華民族這個大熔爐,打個比方中華文明就像一潭湖水,周邊民族就是各種小分支溪水不斷匯入並將這一譚湖水發展壯大,如果是封閉的死水久而久之是會乾涸滅亡的,而且每一次少數民族與中原的碰撞就會對原有問題創新出解決方案,商之後有了周禮的封建制,秦楚聯姻的漢成就了中央集權,隋唐成就世界性帝國天可汗、佛教、科舉,清徹底解決了北方少數民族邊患。

    其次清為什麼是當時最好選擇?

    其實明末又是一次漢唐衰敗的重演,漢末中原漢族英雄太多,大家互不相讓最終三國並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亂內耗,導致漢族人口銳減,最終勉強統一的虛弱西晉很快失去中原,由於北方漢族人口過少,中華文化出現一次少有的危機,大量的毫無農耕文明治理經驗的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折騰來折騰去上百年,漢族因此付出了太大代價,但我們說過農耕社會的治理最終必須逼迫類似北魏孝文帝這樣的無經驗統治者必須主動漢化。

    我們回到明末看,關內狗熊一堆,仍然互不相讓重演一遍漢末,北方有李自成和吳三桂,南方有張獻宗和南明各方勢力,內耗結局就是早和晚外部勢力都要進入,是讓離明朝最近受其漢文明影響最大的滿清入關還是讓與明朝離得更遠類似當年隔著遼金的拒絕漢文化型蒙古入關?亦或是完全有著獨立自豪感的西方文明、俄羅斯及後來的日本入關更好?

    似乎冥冥之中之中自有天定,在這些強勢文明沒來到之前,與中原文化接觸最深的滿清迅速崛起幫助中華文明解決了幾千年的少數民族邊患,由於其非常瞭解農耕文明治理方式,沒有太多折騰代價就徹底接受並融入了中原文明。不得不說是不幸中的大幸,今天我們才有廣大的國家資本重新蛻變復興。

  • 10 # 初心如舊

    吳三桂要是不投降多爾袞,清兵還能進入中原嗎?(無)

    吳三桂如果不投降多爾袞,那清兵從山海關進入北京就十分渺茫,但不得不說,中國分裂將加劇。第一,關外,蒙古,新疆,甘肅西部一帶將長期被清兵掌控。吳三桂本來是聽了申包胥借兵復國故事,想借清兵之力,暫時對抗李自成。多爾袞開始也沒打算走山海關,但在半路接到吳三桂借兵書信,多爾袞決定博一把,從翁後改道由西往南,直撲山海關。那時李自成已經在東征山海關途中,吳三桂不投多爾

    袞,那必然要投李自成。清兵不經山海關,仍然可能進入關內,只是李自成沒有山海關大敗,北京可能不會丟,多爾袞可能還會用“給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但沒有吳三桂助力,還有北京城這個後盾,估計清兵搶掠一番,還得撤兵回去。第二,山西,河北,陝西,河南,山東,湖北,以及甘肅寧夏青海等北方大部,將被李自成掌控。但以李自成的處事,李巖等正直有才能的人不會被重用,以牛金星,宋獻策,顧君恩等能力見識,可能很難統一天下。特別是吳三桂投靠太晚,李自成不會信任重

    用,吳三桂自己也清楚,兩人相互提防,甚至起內訌都很可能。所以,李自成佔據北方的持續性值得懷疑。第三,南方將是南明天下。隆武帝登基後,史可法,何騰蛟,劉良佐等可能執掌朝政,張獻忠雖有李定國之類名將,但最終會很快被消滅。加上鄭成功平定臺灣後,實力大增,如果後期經營恰當,換代之後反攻北京,重新恢復大明也不是不可能。第四,全部從亂到治的過程,估計至少五十到六十年。六十年以後若天降奇才,比如像朱元璋一類人物,中國將重新歸於統一,但基本可以肯定,疆域面積將小於清朝。(6:2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外測溫儀可以應用於感應加熱的溫度測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