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雙耳聆聽or侃侃而談
-
2 # 米粒豆粒的麻麻
小時候過年,印象裡的年味是親友吃請,是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是小輩給長輩拜年,走親訪友,當然更少不了壓歲錢,是看熱鬧扭秧歌唱大戲等等等等。
1、按家鄉的風俗,幾乎是從進臘月開始就要著手請朋友、同事、家中老人、家中兄弟、鄰居、親戚等來家裡吃飯,嘮嘮家常,吃的是飯,嘮的是情。
2、到了除夕這一天,就要全家老少齊忙活,家裡的男孩兒們要到祖墳上填填土,放掛鞭,家裡呢貼春聯、掛燈籠,做一大桌豐盛的平時不常吃的飯菜,吃著年夜飯,看春晚守歲。雖忙,但守的是團圓。
3、大年初一,家裡的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相互到各家長輩處拜拜年,說說話,讓老人看看這一大家的人丁興旺,其樂融融。拜的是年,說的是宗祖情深。
4、過了初一,就要開啟親戚拜年模式了,小輩們帶著點心白酒到姑姑、舅舅、姨及更上一輩的親戚家串親戚,當然少不了聚在一起吃一頓,更少不了給孩子們的壓歲錢了。走的是親戚,拉的是親情。
5、與上述同時進行的,還有各村走街串戶的大秧歌,孩子們總是拿著壓歲錢跟隨著秧歌隊,隨手在流動小販那裡買點零食。唱大戲的,當地是評劇,看著紅臉白臉黑臉的傻傻分不清楚,但卻用跟著往前湊。看的是熱鬧,享的是喜氣祥和。
而如今,生活水平高了,物質生活上平時都會添一件漂亮新衣,吃一頓豐盛的飯菜,物質需求基本上都不用再等到新年才能滿足了。少了點盼頭。
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花錢上較隨意了,之前的忙裡忙外張羅一桌飯變成了一個電話呼朋喚友到飯店,總覺得缺點什麼。
另外,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節奏也跟著加快,年輕人一年到頭只盼過年休息幾天,以前走親訪友需要每家一天,每家都要和長輩們聊聊天,現在年輕人忙的時候可能幾家親戚一天就串完了,串的不像是親戚,倒像是隻要禮到了就OK了,更別說親戚之間走動的感情了。
至於熱鬧,扭秧歌唱大戲平常雖少見,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人們對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又豈能僅限於此呢,倒是搶紅包,玩遊戲,聊八卦,看電影成了必不可少的了,而這些又是與平時無大差別,當然找不出過年的特別,反而是印象裡留存的對過年的期盼讓這些平時多見的娛樂專案覺得是那麼的無聊。
年味淡了,禮法淡了,期盼更是少有,究其原因,物質水平的提高是一方面,但在精神層面上的一些不堅持應該也算一大方面吧。
-
3 # 寶馬寶寶媽
小時候期待過年更多的是有壓歲錢,給親戚拜年也是期待紅包,現在過年倒不希望親戚長輩的紅包,真心不希望再給自己或者自己子女紅包,看似客氣,其實真心不想要。
還有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崇尚至簡,少了很多儀式感。
-
4 # 天津釣魚聯盟孔團長
沒有以前的年味。平時生活提高了吧。所以沒有什麼意思。小時盼著過年過年吃肉。放炮。現在天天吃肉。國家也不放炮了。
-
5 # 使用者2298999575222
隨著年齡的增長,時代的進步,春節不再像兒時一樣重視與期待,小時候過年的放鞭炮,年夜飯,拿紅包,買新衣服。現在平時也都能做到。隨著環境的惡劣,放鞭炮已經在許多地方被禁止,年味更是隨之減少了許多,而過年時的團聚走親訪友,更像是走一種形式,畢竟平時見面的時間,機會也有很多,不再像以前一樣因為交通聯絡方式的不便捷,過年時的拜訪就曉得格外珍惜,所以就會有許多年輕人越來越覺得過年沒有意思
-
6 # 威言聳聽123
首選,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豐富了,餅乾糖果隨時都有,大魚大肉已不是逢年過節的專利
其次,是城市化後,很多人離開農村,特別是年輕人,缺少人氣,很少有什麼特別的活動或形式,缺少了儀式感,感覺過年也有什麼特別!
-
7 # 卡加蘇
以前窮的時候沒東西吃,焦米棍是我最愛的食物。
後來越來越多的美食湧進我的生活。
曾經視若珍寶的焦米棍吃來也不過如此。
不是春節沒意思了。
是平時的娛樂方式太多元了,提升了你的快樂閾值。
還好,我愛的人都還在,有沒有意思又怎樣呢。
有他們陪著一起過這個一年中儀式感最強的日子,就夠了,不是嗎?
-
8 # 卡紫貝
小時候盼著過年穿新衣,吃好吃的。每次過年前就前屋後院的大掃除,牆和門都要重新刷一遍漆。現在隨時可買新衣,天天都可吃肉,房子也是亮堂堂的。可就是沒有過年的味了。
-
9 # As丶安聖基
第一,現在生活節奏快,人們壓力大,過年的時候郵回來的,有不回來的,人一少自然就不像以前卡卡那傢伙回來一堆,老熱鬧了
第二,現在人都有手機了,過年的時候都在玩手機,說實話手機的出現確實帶給我們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也會缺少一些再也回不來的東西,沒手機的時候過年抽嘎,堆雪人。打雪仗,挖雪洞,現在都在玩手機,唉
第三,就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前有些東西只有過年才能吃,所以我們期待過年,有新衣服,但是現在我們過年吃的平常就能吃到,所以沒有那種期待了。
-
10 # 槐夏貓狗
以前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不高,娛樂專案匱乏,勞作一年,想穿新衣服,想吃點好吃的,看看戲就指望著過年。現在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每個月都可以買新衣服,想吃什麼可以馬上買到,娛樂專案讓人眼花繚亂,所以對春節的期望值就下降了。
而且很多春節的傳統食物都是重油重鹽重糖,因為以前物質匱乏,需要這些高熱量食物,但是現在,大家都覺得太膩吃不下,還不如煮點青菜吃來得清爽,但是一到過年,不管去哪一家拜年,都是大魚大肉的招待,越發沒有食慾,久而久之,就對春節沒有期待了。
-
11 # Jie137626516
現在社會變化太快,觀眾要求也很高,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如果偶像不出場,就覺得沒有看頭,觀眾要求看到的是有正能量,代表黨,代表觀眾的優秀作品!
-
12 # V生活資訊
首先第一點,假期太短。小時候我們放寒假,一放就是將近兩個月,漫漫長假,坐等右等,終於等來了過年,那種期盼想想就很美好,如今過年只放七天假,成年人都在回家和返城的路上疲於奔命。
第二點,如今長大了,想買什麼想要什麼,都可以自己滿足自己了,沒有了那種盼了好久終於得到了的滿足感。小時候能買一身新衣服都已經彌足珍貴了,如今電商快遞這麼發達,都不用出門,就能隨時隨地買到想要的東西。
第三點,如今的社會人情味變淡了。小時候,過年,走親訪友,大家相互討喜氣,如今呢,七大姑八大姨不是來逼問你多會兒結婚就是互相攀比,有多少套多少輛車,呵呵。
第四點,人們對於傳統節日的熱愛少了。過年,寫春聯,打掃,扎花燈,準備年夜飯,從這些小細節都能感覺到濃濃的節日氛圍,如今呢?年前大街上統一都是現場的小燈,對聯都是各企業送的,年夜飯下館子,飯店吃完一茬又一茬,打掃沒時間,請人來打掃......
好好的傳統節日過成了加長版週末。
-
13 # 薛洪言
與孩童時不同,成年人過春節,或多或少就要參與到節日的儀式中去,除了陪伴家人,還要迎來送往,要走儀式、走過場,要承受各種“紅色炸彈”,……對大多數人而言,結果往往是身心俱疲,有些甚至錢包乾癟,然後便是回到大城市,重新開始一年的奔波。
不知不覺中,在成人的世界裡,春節已經變得功利、庸俗,開始變得陌生,變成我們所不喜歡的春節。當春節唯一的真實價值僅剩下“和家人吃上一頓飯,再和久違的朋友聚聚餐、喝喝酒”時,春節的節日屬性愈發淡了,更像一個普通的假期。
而當人們開始把春節當個普通的假日,該旅遊就旅遊,或者窩在家裡看電視、看手機,只是不再“屈就”參加任何的節日儀式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句曾經感動無數人的話語,就再也沒有讓人淚流滿面的力量。
人們不再為了過年回家而“排除萬難”,相反,過年回家開始為其他“難題”讓路:
為搶不到的車票讓路。“在一票難求的春運期間,最感人的表白不是我愛你,而是我給你買票!”有調查顯示,春節前夕,最讓人焦慮的依舊是回家的車票。車票難搶、機票太貴,很多人開始選擇錯峰過年,要麼提前半個月回去陪陪家人,要麼節後抽個時間回去一趟,見見許久未見的父母。車票難搶不假,事實卻是,人們不再願意為回家的車票而耗費太多的心神。
為催婚壓力讓路。大城市的年輕人,社會競爭越來越大,買房買車立足不易,結婚年齡不斷後移,但站在老家父母和親戚的角度,大學畢業兩年內如果還不結婚,就有打光棍(/嫁不出去)的危險,以後老了,就沒人給你養老送終,所以春節期間往往會上演一年一度的催婚大戰,比如“某某比你年紀還小,孩子都上小學了”,貌似委婉,實則扎心。導致很多年輕人,為了躲避催婚而不敢回家過年。
為難得的休息讓路。很多人辛苦工作一年,只有春節算是個能徹底擺脫工作壓力的假期,在外打工苦,回家過年累,要釋放壓力,不少人選擇了外出旅遊、放鬆一下自己。據稱,在80後和90後群體中,旅遊過年已經慢慢成為“新民俗”。只是,若平時有空閒,大過年的,有多少人真的願意往外跑呢?
為囊中羞澀讓路。對很多人而言,過年回家也是對自己錢包的一次洗禮,即便有意節省,來回的路費、小孩的壓歲錢、長輩的紅包、年貨和人情來往的禮錢都是無法省卻的,算下來幾千塊錢是少不了的。某網站曾就白領過年回家的花銷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34%的受調查者過年花銷在萬元以上,其中15%的人超過了1.5萬元。以月收入五千元計算,除去房租、交通、話費、充值、買衣服等支出外,平時很難攢下錢來,年終雙薪的額外收入又獻給了過年開銷,裡裡外外算下來所剩無幾。因為囊腫羞澀,一些人變成了春節恐歸族。
為不能衣錦還鄉讓路。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在老家的人看來,通常是頭戴光環的。而在外工作的種種煩悶苦惱,通常又不足為人道,頭戴光環卻做不到衣錦還鄉,於很多人而言,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混不好丟人,不成功便也不還鄉罷。
……
當人們不再喜歡一件事物,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緣由適時出現,讓我們離這件事越來越遠。相反,真正願意去做的事情,往往也不需要你排除萬難,通常是因緣際會、水到渠成。所以,最讓人感傷的,或許是我們看見春節被簇擁而來,卻再難與它撞個滿懷,我們記憶中的春節,終究是越來越遠了。
新年的鐘聲敲響,我們聽到的,卻是令人恐慌的時光飛逝。所以,我們懷念的,究竟是那個曾讓我們魂牽夢繞的美好節日,還是無憂無慮的青春時光呢?
想到了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以此結尾吧:“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只剩下麻木的我,沒有了當年的熱血”。
-
14 # 怪蜀黍老囧曾
春節是華人最為重要的節日。農曆新年意味著舊的一年的結束和新的一年開始,這其實已經成為華人一年一度實踐自己文化的最重要節點。
春節歷經數千年,已經有著非常成熟的規範,比如吃年夜飯、貼春聯、放煙花、閤家團圓、相互拜年、發紅包等等。這些習慣是根植於我們傳統社會的結構的,在數千年裡,我們的社會結構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這些習慣有所改變,整體也大致相同,他們也共享著同一個價值,團聚與喜悅。
近年來,很多人在抱怨的是,年味變淡了。應該看到的是,在傳統社會中,沒有太多節假日,沒有豐富的物資,春節作為集中資源舉辦的節日自然顯得格外不同。此外,傳統社會中人群事實上是以家族組織起來的,家族之中共享著相似的成長經歷的環境,因此家族的團圓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可以感到舒心的一種模式。
不過現代的中國早已有所不同。首先自然是物質生活的豐富,年夜飯裡能想到能吃到的在現代化生產與物流體系中每天都能吃到,在物質供應商,春節早已與日常生活無異。另外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以核心家庭取代了傳統家族,這意味著家族作為團圓的核心意義在下降。而且由於傳統家族的瓦解和改革開放以後形成的廣泛城鎮化及其人口流動,事實上年輕一代的成長經歷也與老一代完全不同,甚至年輕一代之間成長環境都與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家族團聚不僅意義下降,同時衝突的機率更大。
這也是為什麼過年逐步成為80、90、00後越來越頭疼的問題。是的,將生活沒有太大交集的人用血緣強行粘合起來,自然會導致觀念衝突,特別是當這種粘合還帶有傳統家長權威時,衝突毫無疑問會更為顯著。對於年輕人來說,過年“被相親”、“被催婚”、“被催生”、面對“熊孩子”等等,都是衝突的表現。不過也要理解,非核心家庭的長輩對你的生活、價值觀很可能一無所知,如果不問你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孩子,其實也沒有其他可以聊的話題。他們的興趣你不懂,你的生活他們也不懂,這就是代際衝突。
近年來還有一個重要的現象是反向春運,即父母出門找子女過年。這其實也是家族衰弱後的產物,也不難理解。而且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在城鎮就業的子女很顯然有著更強的經濟能力和更開放的環境,父母隨著年齡增長更加依賴子女。我們之前習慣的小城鎮過年時期熱熱鬧鬧的場景在未來也會逐步冷卻,父母一代的移出反而會是個更主要的現象。對於大部分村社和一部分小城鎮而言,未來人口逐步凋敝應該無可避免。
未來的春節我們還是可以獲得休假機會,而核心家庭的闔家團圓也可以造就更大的消費需求。因此春節的假日經濟還會繼續,在大城市裡一到過年人去樓空的場景未來會不那麼常見,相反,可能會有更接近聖誕節那樣的消費熱潮。此外,由於外國不過年,因此海外旅行市場還會繼續擴大,“中國一放假,忙瘋東南亞”的現象很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到更遠的地區。其中蘊涵著的商機,可以想象。
-
15 # Smile39126
可能是我們長大了,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會買新衣服還有發壓歲錢。慢慢的感覺沒有小時候那麼憧憬過年了,沒有什麼年味了。
回覆列表
因為我們過的都是閹割版的春節了。
消失的儀式感
現在的生活節奏是越來越快,以至於很多人都沒有時間來過春節了,所以一切習俗全部從簡,這樣是省事了,但也帶來了問題,那就是沒有儀式感了,缺少規矩,那麼一切就都那麼隨意,越隨意的東西,人是往往不在心裡作數的,淡然,是越過越索然無味。
物質豐富,過年自家做的東西少了,買的多了
以前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少不少年貨,大人們圍坐一圈,邊做邊拉家常,小孩們都一個勁的吃,好不熱鬧。那時候哪些東西現在都是童年過年最深刻的印象,而現在什麼都靠買,雖然好吃了,卻沒有那個熱鬧氣氛了。
資訊豐富,不再願意坐在一起聊天了
手機,電腦。都是個人的娛樂方式,它聚集不起人群,以前是一群人一起聊天才能玩的熱鬧,現在一個人也能玩得熱鬧。
總之,現在的春節就是省略版的新年,它缺乏儀式感,缺乏群體性活動,也缺乏一起在一起活動的時間,這些因素打散了年味,現在是越來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