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曲精品庫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白居易時年45歲,正擔任江州司馬一職。白居易因為當時宰相遇刺案而上書要求追捕兇手,卻被冠以不是言官卻行言官事的罪名,被貶江州,這明顯是當朝權貴給他穿的小鞋。

    白居易被貶江州後,心緒開始逐漸轉變,漸漸過起了中隱生活。這年冬天的一個夜晚,或許是白居易失眠了,或許是讀書太晚,當他忙完一切準備上床後,突然發現窗外已經飄飄灑灑下起了大雪,於是,白居易孤寂的心情愈發強烈,最終,寫下了一首獨具特色的《夜雪》。

    雪是造物最美麗的景物之一,對於古人而言,更是如此,雪以其冰清玉潔的特質,裝點著天地萬物,無數詩人寫下了吟詠雪花的精美詩句。在這眾多的詠雪篇章中,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思妙想,也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的誇張浪漫,還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寂……總之,各有各的妙處,而在眾多的寫雪名詩中,白居易的《夜雪》無疑是非常特別的一篇,因為它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讀似乎毫無特色,但仔細想來,卻又有著無窮韻味,凝重古樸,淡雅清新。

    白居易這首詠雪詩的特色,全在於“”這個字上,夜晚天地一片黑暗,雪又無聲無味,所以只能從感覺上來描述,白居易正是如此,化不可見的劣勢為優勢,極富創造力地寫出了夜雪的特色,全詩以側面烘托為主,傳神生動地為我們寫出了一場別開生面又意境深遠的夜雪。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開頭第一句,“已訝衾枕冷”,是從感覺上寫起,詩人忙完事情上床睡覺時,突然感覺到天氣驟冷了下來,這突出了下雪的特點,雪落無聲,所以詩人並不曾知道下雪了,等雪下到一定程度,氣溫驟降,詩人才感受到了這份寒意。陶淵明曾寫雪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但白居易深處夜間,所以無法看到,只能從感覺中得知下雪了。

    第二句“復見窗戶明”雖然是視覺,但卻是側面描寫,詩人看到窗戶明亮,這說明雪已經下了好久,且深深積了一層了,積雪的反光給黑夜帶來了更多的光亮,所以詩人才會看到窗明。白居易在前兩句中,句句寫人,但卻處處見雪,全用側面烘托,饒有趣味。

    末二句更佳,“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裡換用聽覺描寫,但仍然是側面烘托,詩人睡下後,突然聽到窗外積雪壓斷竹子的聲音,由此可知,雪勢有增無減,積雪更深了。“折竹”的聲音,全是聽覺描寫,但卻十分生動,不僅表現了雪之大,而且將雪夜中的寂靜,烘托地淋漓盡致,明天一早,當詩人開啟大門的時候,相信一定能看到天地間一片純白的景象!

    另外,我們從詩人聞聽折竹的聲音,也可見其心境,必然是有些孤獨蕭索的,結合他謫居江州的現狀,更知其心情。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寫景的詩句中,也融入了詩人濃濃的感情,才讓這首詩顯得獨具一格,意蘊悠長,折竹聲的襯托,讓讀者更具畫面感,相信我們讀完之後,一個清新淡雅而又萬籟俱寂的雪夜世界,就如在目前了吧!

    白居易的這首《夜雪》詩,全用側面手法寫雪,從感覺和聽覺上,形象地突出了夜雪,結尾有聲襯無聲的手法,更讓全詩充滿了畫面感,顯得更加雋永清新,這種渾然天成的詩境,當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感,這首詩,因此也成為了詠雪的名作。

  • 2 # 雲中纖客1

    我來寫個夜雪吧,以博一笑

    冬眠不覺曉,

    處處靜悄悄。

    夜來沙沙聲,

    雪落知多少。

  • 3 # 扎西平措lntl

    此詩與王安石《梅花》遙相呼應,都有一個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的認知和感悟過程。樂天設定的邏輯起點是冬夜室內。冬夜將寢又猜降雪則很難外出,於是乎聽、看、復聽(其中的看也只是看窗),所做判斷(竹斷)是基於昔日認知(附近有竹)。這既合認知規律又頗有意趣,唯有有意趣,方足示作者玩味心靜。王介甫也是如此。不過把認知改成了看、聞。蓋“牆角數枝”,亦目之所及、日常活動範圍也。

    中國士大夫常以“四君子”自命。樂天詠竹、介甫賞梅,皆承前賢,有追屈原“香草美人”之勢,多見而一脈相傳,雅得有些俗氣了。二者均不敵太白“燕山雪花大如席”驚駭,雖然太白也未必真識徵人思婦苦難。

  • 4 # 神馳

    讓我們先把白居易的原詩展示一下: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由衾枕之冷,想見外面之寒,望向窗子,雪光映窗,夜深猶明,果然下雪了,又時聞竹枝折斷之聲,更加具體地感到雪已很厚。

    短短二十個字,感受到冷暖,看到了明暗,猜想到了輕重,從身體的感覺過渡到視覺,又過渡到聽覺,句句都是寫雪,但是輾轉騰挪,自然自在,在不知不覺之間,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遙遠的雪夜,與詩人共同感受那清冷孤寂的意境中。

    唐詩一唱三嘆的風格,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冷是一嘆,明是一嘆,重是一嘆,真是妙筆!令人仰止。

    我一直很欣賞白居易的詩,語淺意深,通俗又清雅,屬於袁枚所說的書寫性靈。我能夠背誦他的許多詩,包括長篇中的長恨歌和琵琶行,也喜歡學習他的風格,曾經也寫過一個雪景,大家認為有一點樂天風格嗎?

    與玉友共賞雪中桃花

    嫣紅灼灼白霏微,倚望桃花與雪飛。難得知音來共賞,這番春色久相違。

  • 5 # 詩人雁西

    雪重,折竹,詩中將人生境遇,透過雪和竹兩個現實物象隱喻,實在是詩技爐火純青,好的詩歌,正因為靈魂附體萬物。~雁西

  • 6 # 清墨講歷史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夜雪》中的感嘆與無奈

    江南的雪,不同的人看,心情和意境自然也不同。

    明朝的張岱,喜歡杭州的雪,西湖大雪過後,擁毳衣爐火,乘小舟,帶書童,湖心亭看雪,這是富貴人家的雪。

    而對於我們,雪夜臥床擁被,開啟空調,在溫暖的室內,一邊欣賞窗外的飄雪,一邊讀書,自是別有一番愜意。這是普通人的雪。

    但是不管如何,江南的雪,是越下越少,近年來已經很少遇到下雪的冬天了。但是在唐代,卻不是這樣的。

    大唐元和十一年的冬天,江州的雪下的很大。

    逼人的寒氣侵入院中,滲透進臥室。即便是蓋著厚厚的棉被,江州司馬白居易還是被凍醒了。到底是天氣冷,還是心中冷?此時此刻只怕連詩人自己都分不清楚了。

    白居易楞楞地看著窗外,雖然看不到漫天飛舞的雪花,但是窗外厚厚的大雪反射著清冷的月光,形成獨特的光芒,對映得窗戶上的窗紙也發出瑩白色光影。窗外得小竹林不時傳來竹子被雪壓斷的聲音,今夜的雪下的真是大啊,白居易躺在床上這樣想著。

    因為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上書要求追查兇手,得罪了權貴,從而被貶謫到江州,時間已經過去快兩年了,但是白居易依然心緒難平,他不覺得自己仗義執言是做錯了,可是為什麼卻落得了這樣的下場?

    為什麼那些人飛揚跋扈,魚肉百姓卻能身居高位,自己為國為民,仗義執言卻被貶謫丟官?

    竹子是歲寒三友之一,不懼霜雪,凜然有節,代表著君子。可是即便是這樣,今夜卻被大雪一根接一根的壓折,那一聲又一聲的斷竹聲傳入白居易的耳朵,是不是讓他聯想到了自己身處的這個世道,想到了自身的遭遇?我們不知道,千年後的我們,也只能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陪著詩人一起看這雪景,發出一聲嘆息。

  • 7 # 玉柳寒鶯A

    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詩,以簡淡的筆墨描繪了一幅風雪夜歸圖。由其第四句“風雪夜歸人”,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歸人即可以理解為旅人,也可理解是房屋的主人或主人家裡的人,都可說得通,全詩給人以淒涼中又有樂境,故此“風雪夜歸人”才成為流傳的名句,更成為許多畫家筆下的素材。

  • 8 # 悟淨沙師弟

    夜雪從側面描寫了夜雪之大、雪夜之冷,渲染了一種淒冷的氛圍。外在環境的淒冷與詩人當時被貶江州時內心的孤寂淒涼相互呼應,詩人其實是借夜雪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愁苦。反映出了詩人謫居江州、夜深難寐的淒冷心境。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詩人當時45歲,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任江州司馬。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詩人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

  • 9 # 清炒雞毛菜

    白居易的《夜雪》比較小眾,讀過的人並不多,也許題主誦之有些感觸,才有此問,其實並沒有千古名作這麼誇張!

    貌似白居易的另外一首《問劉十九》更出名一些: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描寫雪景比較出名的詩還是不少的,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背出幾段膾炙人口的詩句。

    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韓愈的《春雪》: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當然,也少不了偉人的《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 10 # 高樓避愁

    我們先來重溫原作: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詞語賞析:

    訝:驚訝的意思。

    衾:被子。

    窗戶明:說的是雪白的雪光映照在窗戶上。

    折枝聲:大雪壓斷竹枝發出的聲音。

    試將這首詩譯成白話:

    睡夢裡,

    我驚訝地感覺到,

    枕頭和被子

    一陣清冷。

    睜眼一看

    窗欞顯得分外清淅。

    在這深深的夜裡,

    我猛然知道

    是雪在紛紛飛揚。

    雪越積越厚,

    忽聞“嘎吱嘎吱”的響聲

    原來是大雪

    壓斷竹枝

    發出的聲音。

    賞析如下:

    白居易這首《夜雪》在所有的詠雪詩中,的確是新穎別緻。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夜裡下雪的情景,而是從側面落筆。

    詩人在睡夢中,忽然感覺到衾枕寒冷,睜眼一看一片寒光映照在窗欞上,又聽到竹枝被積雪壓斷髮出的聲音。這“訝”、“見”、“聞”三個字透過感官、視覺和聽覺的演染和烘托,生動而傳神地描繪出了夜雪之冷,夜雪下得之大,映照著窗欞之潔白。一夜冬雪的冷寂,使作者徹夜未眠,這種孤寂相融,透露出詩人被貶江洲的悲涼心情。

    這首詩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詩意隨著筆墨,一渾而就,韻味悠長。這也是作者的創作特色之一。

  • 11 # o童蒙o

    一天夜裡,詩人感到天氣十分寒冷,讓他驚訝的是,連被子、枕頭都是冰涼的。這可是他近年來很少遇到。

    天氣凍得他睡不著覺,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外邊下雪了,窗外被雪映照得一片通明。

    夜深了,還是難以入眠,他感覺到今夜外邊下的雪很大。

    不久,他聽到外邊不時傳來厚厚積雪壓斷樹枝的聲音,這讓他更難以入睡了。

    這個獨居寒屋,難以入睡的人,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第二天,他把這個雪夜的感受給寫了出來,也就了一首千古名詩。

    這首詩就是: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具體分析一下《夜雪》的寫作手法,便知道了這首小詩成為名篇的原因。

    1、不是直接描寫所寫之物,而是運用側面烘托、映襯手法來寫夜雪。透過驚訝衾枕冰涼寫夜雪帶來的寒冷,透過窗明寫雪的亮光,透過自己的感覺和時聞折竹聲來寫夜雪下得特別大。這樣使詩更加雋永含蓄,耐人尋味。

    2、通過當時獨特的觸覺、視覺、感覺、聽覺多種功能,從多角度來描寫夜雪。透過觸覺寫寒冷,透過視覺寫雪明,能過感覺寫雪重,透過聽覺寫雪大。這樣的詩也必然能夠調動讀者的各種感官,引起讀者的共鳴。

    3、透過描寫寂靜寒冷的雪夜,自然透露出了謫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詩人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給人一種新穎別緻,清新淡雅,別具韻味的感覺。

    另外,《夜雪》還有它的特別之處。

    1、語言樸素、精粹,自然而貼切描寫了在雪夜自己獨特的心理感受和思想情感。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倡詩語言通俗,接近民眾。在這首上也可以體現出來他的詩學觀念。

    2、用簡樸的語言,自然而不留痕跡地流露出了詩人的孤獨心情。他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他孤獨難捱的心情,曾在秋天寫的《琵琶行》中進行了抒寫:“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首小詩的情緒,顯然是跟《琵琶行》連在一起的。

  • 12 # 道dao

    那年,45歲的白居易被貶江州,事因耿直的詩人上書請求嚴查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了權貴。

    正是濃冬時節,天異常的寒冷,連被子枕頭都是冰涼的,實在是輾轉難眠,正是深夜時分,可是窗外已經大亮,樂天披衣走到窗前,噢,原來是下雪了,唐朝的那場雪可真大呀,樹枝都被壓斷了。

    讀這首詩,彷彿身臨其境,記得那是09年10月的最後一天,我帶了幾本書去周口店小住,第二天早上醒來,窗外特別亮,那年的雪下得很早,而且第一場就是暴雪。

    通俗易懂是白居易的特色,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但簡單的文字所表達的凝重古樸的意境卻令人回味無窮。

    等一個下雪天,我們再來讀這首來自千年以前的名篇,體會古人的情懷。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個人認為這首詩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感同身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是陳昱霖父母說的是事實,還是吳秀波買水軍洗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