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會畫平行線
-
2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李泌——最頂級的戰略家,用一招為唐朝續命百年!
在前文《從小狐狸到老江湖,李泌的長安十二時辰》裡,我們縱向回顧了李泌的一生。但受篇幅所限,他最重要的戰略構想——貞元之盟,寫的不夠詳盡,頗有遺珠之憾。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講講,構建貞元之盟的曲折經歷,和它對唐、吐蕃、大食戰略結構的影響。
一、唐德宗時期的內外格局。唐朝的歷史從安史之亂開始,可以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個部分。這兩部分的差距之大,幾乎可以當成是兩個朝代看。
初唐、盛唐時期,唐蕃的戰爭格局總體上處於僵持階段,雖曾有大非川、青海之敗,但隨著玄宗朝國力鼎盛,已逐漸在河西九曲、西域佔據上風。
但755年的“漁陽顰鼓動地來”,讓河隴唐軍無力自守。吐蕃在劍南、河攏地區,處於予取予求的狀態。
至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已豪取蘭州(甘肅蘭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南)、河州(甘肅東鄉)、鄯州(青海樂都)、洮州(甘肅臨潭)、岷州(甘肅岷縣)、秦州(甘肅秦安)、成州(甘肅西和)、渭州(甘肅隴西)等數十州,河西、隴右盡為吐蕃揚鞭之地。
綜合各種唐史記載,從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到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短短的50年間,唐蕃之間發生的見於明確記載的大小戰爭達69次之多。
肅宗時期(756一762年)4次,發生在關中心腹之地的1次;
代宗時期(763一779年)32次,心腹之地有12次。吐蕃攻入長安那次,就是在代宗廣德元年(763年);
德宗時期(780一805年)33次。
可見肅、代、德三朝,唐蕃間的軍事交鋒,不論是烈度,還是數量都迅速上升。(李泌貞元之盟建成後,我們還會用到這組資料。)
唐德宗建中四年疆域圖
唐德宗李適,就是接手了,這樣一個爛攤子。公允的說,李適是個不錯的人(是不是好皇帝另說)。
雖然,在身邊大臣誘導下做了不少錯事,但他性格寬厚,願意為了國家擰巴自己。
779年(大曆十四年),他剛登上帝位,便詔告天下罷黜進貢鷹犬玩物。
山南的枇杷、江南的柑橘,每年進貢一次供享宗廟,其餘一律停止。
其餘,如奴婢、春酒、銅鏡、麝香等貢項也一律廢止。還下令將國家飼養的三十二頭舞象、供皇帝狩獵用的五坊鷹犬全部放生,梨園使及伶官全部裁撤。
他過生日時,也禁止各地進獻賀禮,並將藩鎮李正己、田悅所獻的三萬匹縑全部納入國庫,代替租賦。
同時,他啟用了唐朝數得著的財稅專家楊炎,開始在全國大力推行“兩稅法”增加財政收入,梳理國家漕運。(《倒在權鬥坑裡的理財高手——唐朝宰相楊炎》)
但上述種種措施緩不濟急,並不足以扭轉唐朝百年來的沉痾痼疾。而這時,李適性格中“識度闇淺,資性猜愎”(司馬光語)的弱點漸漸暴露無遺。
在著名奸相盧杞的誘導下,德宗開始徵收“房產稅”(“間架稅”)、“商業附加稅”(“除陌稅”)和“交易抵押金”(“納質錢”)。
這下可犯了眾怒,長安為之罷市抗爭,全國上下民怨沸騰。(《唐朝名臣名將系列(六)——長得難看,心眼還壞,連皇帝都坑》)
而此時,安史之亂的另一個沉痾,藩鎮割據也愈演愈烈。從781年(建中二年)開始,唐朝連續遭受了“四鎮之亂”、“涇原兵變”、“奉天之難”的打擊。
在涇原亂兵突入長安時,口中高喊:“不搶你們的‘納質錢’,不收你們的‘間架、除陌稅’了!”
頓時,長安百姓幾乎全部倒向亂軍,一起與之鼓譟前行,可見民眾對盧杞推行稅制的惡感。
在“四鎮之亂”、“涇原兵變”、“奉天之難”的過程中,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先後稱王,朱泚佔據長安稱帝、李希烈在汴州(河南開封)稱帝,史稱“四王二帝之亂”。
逃出長安,困居於梁州(陝西漢中)的李適,不得不在公元784年(興元元年)正月,頒佈了《罪己詔》。
這份由陸贄執筆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寫道:“(朕)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其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及所管將士官吏等,一切並與洗滌,各復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諭,……並從赦例原免,一切不問。”
當初銳意削藩,不惜兵甲相見,如今罪己詔一出,藩鎮因循舊制,起兵作亂之罪盡免。
不過短短三年,德宗心境之別,判若雲泥。
就在彷徨無計之時,李適想起了漂泊在外的李泌,招其至行在(天子巡行之處)奏對。
此時的李泌,已是個63歲的老人了。李泌出山圖
二、李泌的戰略宏圖和記仇的唐德宗李泌回朝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斷然否決了,李適割地給吐蕃的想法。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涇原唐軍兵變,德宗倉皇逃出長安。
為了能夠儘快平息叛亂,李適以割讓安西(治所在新疆庫車)、北庭(新疆奇台西)以及涇(甘肅涇川縣)、靈(寧夏靈武)四州之地為代價,換取蕃軍參與平叛。
但吐蕃軍隊行動遲緩,還在沿途不斷劫掠唐朝百姓。
直到公元784年(興元元年)五月,剛剛走到唐蕃邊境的吐蕃軍隊,協助渾瑊在武亭川,大敗朱泚叛兵,斬首萬餘級。
但隨後,蕃軍便以天氣炎熱,疫病橫行為由撤軍。
此時,長安尚未收復,德宗還在梁州(陝西漢中)流浪。
雖然對蕃軍表現倍感失望,但吐蕃大相尚結贊前來索要酬勞時,李適還是準備履約,要把安西、北庭劃給吐蕃。
他命陸贄起草了《慰問四鎮北庭將吏敕書》:“已共西蕃定議,兼立誓約,應在彼(四鎮、北庭)將士、官吏、僧道、老,耄壽百姓等,並放歸漢界……,然俊以土地隸屬西蕃。”
李泌聽說後,當時就炸了,對德宗說:“安西、北庭控扼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以分吐蕃之勢,使之不能東侵,奈何拱手與之!且兩鎮將士,在河西走廊斷絕後,困守孤城二十年忠心不改,現國無褒獎,卻棄之而去,天下何守?!更何況,吐蕃觀望不進,陰持兩端,大掠武功等地,受賂而去,何功之有!”--《資治通覽》。
李泌把德宗噴得啞口無言,但之前已經答應的事,總要有個了結。
李適決定,“許每年與贊普彩絹一萬匹段者,本來立約,亦為收京,然於舅甥之情,此乃甚為小事”。(陸贄《翰苑集•賜吐蕃將書》)
尚結贊一聽都氣樂了,“小事兒?!你說的倒輕巧,這不是耍我嗎?”
沒有拿到酬勞的尚結贊憤憤不已,不久唐蕃外交史上最慘烈的一幕爆發,吐蕃在平涼川會盟時,劫盟殺使。
自唐朝副使崔漢衡以下,60餘名唐官被扣押,1000餘人被俘,史稱“平涼劫盟”。
平涼附近的地形
平涼劫盟後,唐蕃關係瞬間跌入谷底。此後三十餘年,李適開始執行強硬的對蕃“三不政策”(不談合盟、不見蕃使、不接國書)。
德宗交好吐蕃的夢想破裂後,為打破唐朝的軍事困局,李泌開始著手構建,“西聯大食、北和回紇、東結南詔”的反吐蕃戰略聯盟(因在德宗貞元年間,也稱“貞元之盟”)。
在李泌的戰略構想中,“北和回紇”是關鍵所在。大食遠在西域萬里之外,只能起到牽制吐蕃的目的;
東方的劍南雖近,但川、滇地形崇山峻嶺,宜守不宜攻,也只能起到牽制作用;
唯獨北方的回紇汗國,控弦者數十萬,早就有南下擴充套件之心。
如果能將其矛頭引向吐蕃,既可以極大緩解隴右唐軍的防禦壓力,又可以將屯駐靈州(寧夏靈武)防禦回紇的朔方軍解放出來。
但問題是,李適只要一聽見回紇二字,腦袋搖得比撥浪鼓還快。
這是因為,李適和回紇有舊仇。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李適還是雍王時,以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身份,入回紇大營見牟羽可汗。
當時回紇可汗與唐代宗結為弟兄,牟羽可汗認為自己是唐朝皇帝之弟、李適的叔父,李適見他應行“拜舞”大禮。
李適的侍臣藥子昂,以李適是太上皇(玄宗)的嫡孫,且當時唐庭有喪葬(玄宗、肅宗相繼去世),不應該“舞蹈”為由據理力爭。
結果,牟羽可汗倒是沒敢把李適如何,但把他的四個侍臣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各打一百杖,魏琚、韋少華一夜後,便傷重而死。
雖然,牟羽可汗的母親聞訊趕來,叱退左右,親自捧著貂裘向李適道歉。
此事被李適認為是奇恥大辱,25年過去了,依舊耿耿於懷。
即便回紇確有聯唐之意,主動開放了回紇道,方便關中溝通西域,德宗假裝沒看見;唐官殺了回紇使臣和商隊九百多人,回紇沒鬧事,德宗也不吱聲;回紇屢次遣使請求和親,想都犯錯誤!!
但這麼僵著,也不是解決之道,別的大臣不敢說,抗雷的事還得李泌自己來。三、北和回紇的爭論和李泌的死纏濫打。恰好邊將上奏軍隊缺少馬匹,原來河西產馬之地,早就握在吐蕃手裡了。唐朝的馬匹只能向回紇購買,可李適兜裡沒錢,愁得直嘬牙花子。
李泌順勢對德宗說:“陛下如果能用臣的計策,數年之後,馬匹的價格必然會掉到現在的十分之一,到時候軍隊就不愁缺馬了。”
李適一聽來了精神,忙問此等好計策,何不快說?!
這時候李泌能直接說聯合回紇的事兒嗎?
當然不能!直接說,李適一定會牴觸!
政治家都是資深的嘮嗑藝術大師,話必須得“繞著圈說”。李泌開始往裡繞德宗了,他先說:“作為一個明君,有時候得能委屈自己,事事為了國家和百姓,一切從社稷大計出發。”
李適一聽明君倆字,馬上點頭,表示“我就是這樣的君主!”
李泌見德宗上道了,便娓娓道來:“如果我們能北和回紇,南通雲南(南詔),西結大食、天竺,吐蕃必然陷入困境,馬匹也很容易得到。”
德宗一聽,臉就垮了下來了,憋著氣說:“其他三個國家都行,回紇絕對不行!”
李泌微微一笑,說道:“臣早就猜到陛下會作此反應,因此才在心中權衡再三。剛才陛下表示以國家為重,臣才說了出來,此計的關鍵點恰恰是回紇,其他三國倒是其次。”
這時,李適已經有點不高興了,冷冷說道:“回紇提都別提!”
李泌抗聲回道:“臣身為宰相,提建議是臣的本分。陛下可以不聽,但不能不讓臣說。”
李適見他態度如此堅決,反倒溫言安慰:“愛卿的計策,朕言聽計從,但是北合回紇之事,還是等到朕的子孫再去做吧!在朕當朝之時,斷不可為!”
李泌上前一步,躬身施禮道:“陛下不許,莫非是因為當年陝州之恥嗎?”
李適咬牙啟齒的說:“韋少華他們因為朕的緣故受辱而死,朕豈能忘記?只可惜國家多難,沒有機會報仇,但絕不能與回紇和解。這事到此為止,你別再說了!”
嘮到這個地步,換成別的大臣就剩叩頭謝恩了。沒治罪,已經算撿著了。但李泌不能放棄,為了大唐他必須把德宗的心結解開。他接著說:“害韋少華的人是登裡可汗,可登裡可汗是被現任合骨咄祿可汗殺的,可見合骨咄祿替陛下報了仇,有功於陛下,理應接受封賞,怎麼會和陛下有仇呢?再說後來,張光晟殺突董(回紇使臣)等九百餘人,合骨咄祿竟不敢殺朝廷使者。這說明,合骨咄祿確有與唐親善的意圖”。
德宗聞言,實在有點壓不住火了,“愛卿堅持認為,北和回紇於國有利,那就是朕不對了唄!”
李泌當仁不讓,二目直視德宗:“臣為了社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倘若苟且偷安、一味迎合,有何面目去見肅宗、代宗的在天之靈!”
德宗凝視李泌良久,終於軟了下來,勉強說了一句:“容朕徐思之(你讓朕好好想想吧)。”
李泌心裡清楚,“徐思之”就是德宗的搪塞之詞。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您跟我這兒,講什麼聊齋呀?!但他會放棄嗎?
當然不會!
李泌不光是為了德宗對他的信任,他還要為了大唐上千萬百姓考慮。聯合回紇無果,隴山(六盤山)防線的壓力就無法緩解;
隴山防線大量駐軍,唐朝經濟的傷口就無法癒合;
傷口持續流血,德宗推行的“兩稅法”改革,遲早要崩盤;
更嚴重的是,若吐蕃與回紇聯手,大唐將落入萬劫不復之地。
李泌畫像
接下來的日子,李泌一連十五次跟德宗提起這件事,卻被否決了十五次!這次李泌真的急了,跟李適說:“陛下既然不答應聯合回紇之事,那放老臣回家吧!”
德宗見李泌要摔耙子不幹了,也有點懵圈了。
他只好和顏悅色的對李泌說:“朕不是不聽的進諫,不過是和愛卿講道理嘛!你怎能離我而去呢?”
李泌一看德宗態度緩和,馬上說道:“陛下願意跟臣講道理,誠乃天下之福!”
李適說道:“朕可以委屈自己,但不能對不起韋少華他們。”
李泌卻說:“以臣看來,並不是陛下辜負韋少華,而是韋少華辜負了陛下”。
德宗聽到李泌的話,覺得很驚訝。
李泌接著說:“陛下在陝州時,韋少華等人讓陛下萬金之軀深入回紇大營,而又沒有事先通好相見的禮儀,使得回紇恣意妄為,這不是韋少華辜負了陛下的信任嗎?更何況,可汗的母親向陛下雙手獻上貂裘,喝退左右,並親自送陛下乘馬而歸。說成委屈了陛下對呢,還是說成沒有委屈陛下對呢?是陛下向牟羽屈服了呢,還是牟羽向陛下屈服了呢?”。
李泌這一頓繞,把德宗給繞糊塗了。
他對旁邊的李晟、馬燧說道:“故人最好別再見面,朕素來怨恨回紇,現在聽李泌之言,也覺得自己有點理虧,你們二人以為如何?”
李晟和馬燧什麼人物?
戰場上滾了一生,精得眼睛毛都是空的。
兩位深諳邊事的老將,對唐朝的軍事態勢爛熟於心,早知聯合回紇是唯一之路。
再說了,二人都因為平涼劫盟一度被德宗猜忌。
恰恰是李泌回朝後,對德宗說:“李晟、馬燧有大功於國,聞有讒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無虞”,感動得兩位老將嚎啕大哭。
李晟和馬燧對視一眼,又看了一眼李泌,小心翼翼地說:“果如李泌所言,回紇似乎可以原諒。”
李適一聲長嘆:“你們都不站在朕這邊,朕還能怎麼辦?”
李泌知道德宗已經妥協了。但李適的面子還得找補回來,他趕緊說道:“臣以為,回紇並不可恨,歷來的宰相才可恨!譬如吐蕃,趁中國有難,出兵佔據河西、隴右(今甘肅及青海東部)數千裡之地,又悍然入寇京城,導致先帝蒙塵、鑾駕播遷,此乃百代必報之仇!而過去的宰相不為陛下分析這些事情,卻一味要跟吐蕃結盟,殊為可恨!”
這話的意思是,您是英明神武、目光如炬的,都是前面的宰相是蠢貨,非要和吐蕃劫盟。這事兒真不怪您!
李適聽了,心裡稍微鬆快點,但他還有一個疑問,“朕和回紇結怨已久,之前剛剛遭遇吐蕃劫盟,其後又屢屢拒絕回紇和親之請,現在主動提出和解,他們會不會拒絕,招致周圍的夷族恥笑呢?”
李泌胸有成竹:“絕對不會。臣可以馬上寫信給回紇可汗,告訴他若想和親,必須答應五個條件:
一、向陛下稱臣;
二、向陛下稱子;
三、每次派來的使團,不得超過二百人;
四、每次用馬匹與我朝互市,不得超過一千匹(自肅宗年間起,回紇常以大量劣馬換取唐朝的絲綢,給唐朝財政造成了重大負擔);
五、不得以任何理由挾持漢人出塞。
如果上述五條,回紇都答應了,咱們就許其和親。如果不答應,咱還不搭理他們了。您看怎麼樣?”
說實話,李泌提的五條德宗當然願意,但驕縱的回紇能不能答應,李適心裡還是存疑。
他說道:“自從至德年間以來,唐與回紇一直是兄弟關係,現在一下子讓他們做臣屬,恐怕有難度。”
李泌見德宗的思路已轉到操作細節了,心知此事已成,便說:“他們想與大唐和好,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他們的可汗、國相素來相信我的話,臣寫一封書信把道理講清楚就行了。”
果不出李泌所料,回紇收到書信後,即刻便遣使上表,不但稱臣、稱子,而且五個條件全部答應。
德宗大喜過望,對李泌說:“回紇人為何如此敬畏你?”
李泌趕緊把高帽,給德宗輕輕戴上:“這都是因為陛下英明,臣有什麼力量!”(“此乃陛下威靈,臣何力焉!”)
德宗高興之餘,對李泌說:“回紇已經和好了,招雲南、大食、天竺之事,怎麼辦呢?”
李泌答道:“聯合了回紇,吐蕃就不敢輕易犯境了,再招撫南詔,便是斷去吐蕃的右臂。大食在西域實力最為強大,自蔥嶺盡西海,地半天下,與天竺皆慕中國,代與吐蕃為仇,臣知道一定可以招撫成功”。
四、貞元之盟的戰略意義。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回紇合骨咄祿可汗派妹妹、國相和其他高官為迎親使,一千多人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趕到長安,迎娶鹹安公主(德宗第八女)。
合骨咄祿可汗在給德宗的上疏中,用極為謙卑的語氣說:“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資治通鑑》卷二三三)
意思就是,“咱們以前是兄弟,現在我娶了您女兒,就是您半拉兒子。吐蕃那小子,要是以後再敢揍您,我踢死他!”
還別說,李適這女婿真是說到做到,回鶻(娶鹹安公主後,改稱回鶻)騎兵大量南下,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與吐蕃展開了長達50多年的血腥角逐,極大地緩解了唐朝隴右防線的壓力。
而在與回紇聯姻之前,唐臣楊良瑤已持節楊帆西洋,聯絡大黑衣食(阿拔斯王朝)。這比鄭和初次下西洋,早了整整620年。(詳見拙作《唐朝名臣名將系列——同為宦官,出使西洋,他比鄭和早了620年!》)
楊良瑤西去聯絡大食,是否和大食王達成協議,歷史並沒有詳細記錄,但《新唐書 • 大食傳》記載,“貞元中,(黑衣大食)與吐蕃為勁敵,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鮮為邊患,其力不足也”。
可見,楊良瑤聯絡大食獲得了實際上的效果。唐朝航海線路
劍南方向的南詔國,也逐漸與吐蕃貌合神離,“歸唐之志益堅”。最後於貞元九年(793年)五月遣使上表,正式歸唐。
貞元十年(794年)正月,南詔國王異牟尋親率大軍攻入吐蕃,大破吐蕃軍於神川(今雲南麗江縣境),並乘勝進軍,連拔十六城,俘虜吐蕃親王五人、軍隊十餘萬人。
至此,李泌心中“西聯大食、北和回鶻、東結南詔”的宏偉戰略計劃全部完成(史稱“貞元之盟”)。
此後百餘年的東亞格局,一直都以大食、回鶻、唐、南詔圍攻吐蕃為基調。文章開頭我們講過,肅、代、德三朝爆發戰爭的次數分別是4次、32次、33次。
從數量上看,德宗朝似乎戰爭最多,李泌貞元之盟的意義,體現在哪裡呢?
這就從唐蕃兩軍的戰爭態勢上看了。
鳳翔與長安的位置關係
肅宗、代宗和德宗前期(建中、興元年間),吐蕃長期保持著對隴山防線的軍事壓力,沒到秋季吐蕃騎兵必來搶糧劫掠,唐軍每每戒嚴死守,唐史稱之為“秋防”。
即便如此,吐蕃軍隊依舊能多次進兵鳳翔(陝西寶雞),長安為之戒嚴。
但北和回鶻完成後(788年),唐軍已有餘力固守隴山一線,並開始將戰略支點外拓。
貞元五年(公元789年),隴右節度使李元諒復築連雲堡、良原故城(今靈臺梁原)、新築崇信城,逐漸開始擠壓吐蕃控制區。
貞元七年(791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築平涼城(今甘肅平涼),扼彈箏峽口(三關口),又築朝谷堡(東距平涼三十里),取名彰信堡。三級防禦體系建成後,涇原方向的防守壓力得以緩解。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靈州大都督杜彥光在關中西北方復築鹽州城(陝西定邊)。至此,鹽州和楊朝晟屯兵的木波堡(今甘肅環縣東南)形成掎角之勢。
大詩人白居易為此,欣然寫下名篇《城鹽州》,“自築鹽州十餘載,左衽氈裘不犯塞”。
良原故城、崇信城、平涼城、彰信堡、涇州和鳳翔的位置關係
河隴如此,在吐蕃勢力稍弱的川西,唐、南詔的聯合效果則更為顯著。801年(貞元十七年),維州之戰爆發。
韋皋指揮九路唐軍齊頭並進,“轉戰千里,凡拔城七,軍鎮五,焚堡百五十,斬首萬餘級,捕虜六千,降戶三千,遂圍維州及昆明城”—《資治通鑑》)
而後,他又用刀“犒勞”了,從朔方千里馳援的吐蕃軍隊,十萬蕃軍半數被殲,生擒大相論莽熱“獻俘闕下”。
公允的說,李適晚年唐庭政治癒發糜爛,但在對外戰爭中,唐軍卻逐漸奪回戰爭的主動權,
唐蕃戰爭態勢的變化,讓吐蕃以戰養戰的戰爭策略,難以收到效果。隨著,最後幾任吐蕃贊普,在宗教上大量投入國家資源,吐蕃本就岌岌可危的經濟徹底崩盤。
最終,一度剛猛無匹的吐蕃王朝,在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轟然崩塌。
而安史之亂後,國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唐朝,卻能搖搖晃晃支撐到907年。
這就是李泌貞元之盟的高明之處!
縱觀李泌一生,雖因披著修道的外衣而被後世儒家所輕(“常持黃老鬼神說,故為人所譏切”《新唐書·李泌傳》)。但他所行所止,都堪稱不折不扣的陽謀。
就拿“貞元之盟”來說,回鶻強盛後,南下與吐蕃爭奪生存空間是必然的,李泌要做的只是拉住回鶻,不使其成為吐蕃的盟友。
黑衣大食和吐蕃也一樣是結構性矛盾,楊良瑤西訪不過是給他們一個繼續的訊號。
而南詔國在玄宗朝倒向吐蕃後,雖然吐蕃與之和親,但多年不斷徵糧徵兵,早就令其不堪忍受(吐蕃曾數次從南詔徵兵去西域征戰)。李泌要做的不過是告訴南詔國,你還有一個更好的結盟選擇。
這三點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作為一個身在迷霧中的當事者,如何紛繁的資訊中,辨別真偽,明確用廢,便是考驗政治智商的難題了。
793年(貞元九年),南詔國上表歸唐時,李泌已經無法看到了。
貞元五年(789年)三月,他在長安宅中安然故去,享年六十八歲。
這位兩度拜相、四代帝師的老臣,從玄宗朝的小狐狸,成長為德宗朝的老戲骨,為了大唐他耗盡了最後的心力。
當他長眠於榻上,心中應無遺憾!
相關內容
-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你認為最後檀棋會選擇李泌還是張小敬?為什麼?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萬國來朝的大唐,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 開篇萬國來朝,蚍蜉說它病了,《長安十二時辰》究竟是個怎樣的大唐?
- 《長安十二時辰》裡何監說過去的大唐好,過去的大唐真的好嗎?
- 在小說《長安十二時辰》中,李泌為什麼要找死囚張小敬去抓狼衛曹破延?
-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一個少年司丞,李泌如何成長為帝國宰相?
- 小說《長安十二時辰》中,如何看待在李泌願意把檀棋許配給張小敬後,張小敬還要打他?
- 《長安十二時辰》裡突厥襲擊大唐,是認為他們襲擊大唐,大唐就會幫助他們復國,邏輯合理嗎?
-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李必,少年英才,而歷史上的李泌到底有多牛呢?
- 在小說《長安十二時辰》中,龍波抓住李泌後,李泌為什麼想要自殺?
李泌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實際上的宰相,是玄,肅,代,德四朝元老
宗貞元年間李泌為相,改革財政。收天下諸道羨餘為戶部錢,罷宣索進奉。
一、以戶部制衡鹽鐵,度支,戶部錢作為度支的後備庫,後世三司之一的戶部司開始形成,完善財政體制;
二、將內庫收入的宣索進奉改為中央政府下的戶部司正規收入,壓制宦官(其實是壓制皇權);
三、削弱地方諸道財力,也減少其壓榨百姓的藉口(改為正規稅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剝削吧)。
但是德宗說宮裡收入少了,李泌意思是錢還是戶部來收,每年給您一百萬夠不夠哇?德宗不聽,李泌放棄,改革沒有完全成功。
他為安史之亂的平定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