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螞蟻科學
-
2 # 一千三百多個使用者名稱
這個是傳說,只存在於理論上……世上有許多號稱多重人格的病患都被發現是騙子,而最有名的那個威廉密立根也無法證明多重人格的存在,同樣也無法證明其不存在……
所以這個病症其實還是個迷……
-
3 # dedial
其實我就是,準確的說從前是。
我大約在13歲的時候出現,他說,是他想盡辦法讓我出現。他原本是個個性暴躁的偏執狂,混黑,逃學,打老師,這給我們的父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他也知道這樣不對,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於是在他知道人格分裂的事情後,就創造了我。
我慢慢主導了這個身體,也逐漸的讓這個身體發生了變化,變成了現在的我。 於是在17歲的時候他說,以後就交給你了,之後再沒有出現。 現在想想,我也有很大的缺點,沒有決心,魄力,沒有持之以恆的努力,而這,正是他的優點。我現在也在嘗試擁有他的優點,用不同於他的方法。
如果你不相信,那就當小說看吧。
-
4 # 燕君37
正常人都有啊。
今天早晨我腦子裡就有兩個小人
一個叫勤勞,一個叫怠惰。
怠惰的小人說,星期天就要睡懶覺,什麼健身跑步讓它們通通去死吧。
勤勞的小人說:好啊好啊
然後我到現在還沒起床
-
5 # Gilbertmars
科學的方法崇尚“分析”,透過對現象和事物進行結構性的分割,以企圖從對部分的瞭解去尋求認知物件的本質,然後從部分去綜合理解全體。這源於古希臘對物質性“始基”的追求方式,也更是科學方法論的根本性手段!
這種方法成就斐然,這是自然科學甚至整個人類思想體系得以結構性、系統性建立的根本原因。
這與東方文化“強感知、弱邏輯”的思維方法截然不同,也因此,東方文化的知識體系更情緒一些,更強調知覺感受一些,也更“模糊”一些。當然,這也使得東方文化無法形成精確而且結構嚴謹邏輯脈絡清晰的思想體系,例如數學(不是某一個公式,某一種計算方法,而是理論系統意義上的學術數學)、自然科學等等。
然而在心理的、人性的、個體性的層面,自然科學割裂、分析、然後綜合的方法就會顯得有那麼點不著邊際了!
有些東西是無法被割裂看待的!
還是回到那個“盲人摸象”的故事,不同的盲人對大象的特定部分有著不同的認知,我們或許可以說,盲人摸象導致盲人們“只知部分,不知整體”,只要他們把所有盲人的部分綜合起來,大象的觀念和全部就會呈現出來。
然而,這個完整的、整體的“大象”的軀體就是大象嗎?
顯然不是!
大象不是一個身軀、四肢加上長鼻子扇風耳的機械綜合,他根本的首先的是一個“生物體”,而這個本質是你無法以純粹的機械隔裂和分析所能得以理解的。
因此,最精確的電腦所瞭解的大象和人類腦海中的大象是截然不同的。
這是科學和感知的方法論的差異!
這也是人工智慧與人性智慧的根本差別!
這也是自然科學的基本方法往往無法“理解”(而不是所謂的“清晰的機械描述”)個體性、生物性、人性的存在形態的根本原因!
正如相對論無法解釋微觀量子形態一樣,人和人性也是無法透過分割就能充分“理解”的,注意,在這裡,筆者用“理解”(不能僅僅以科學方法的關係方式去加以描述)而不是“瞭解”(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然後量化、資料化之後簡單的綜合)。
自然科學的心理學將人格劃分為一重、二重,多重。其實很可笑。
人格不過是人本、人性的現實呈現,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際關係模式,人性會以相應的、特定的方式去做出反應並形成特定的習慣形態,僅此而已。某些個體會更呈現出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徵,不意味著這些人格特徵只有這個人有而其他人沒有,更不能據此說只有某類人有一重人格,其他的有二重、N重。
正如我們不能說人類是“多重情緒”一樣,更不能據此將人類分割看待為,某些一重情緒的人“只會傻笑”或者“只會流淚”,然後二重情緒的好一點,這類孫子“又會哭又會笑,還能邊哭邊笑”,之後,還有喜怒哀樂雜陳的“多重情緒”諸如此類。
這是多麼可笑的分析、割裂然之後煞有介事地胡78扯啊!
在科學的方法論中,沒有什麼是不可以透過隔裂分析就能得到“答案”的。
但在個體性的、人性的角度,分析是可以的,但人與人之間的感受、感知以及交流才是根本和必要的。
要認知“人格”,不能簡單粗暴地對之進行量化資料化機械割裂的瞭解,而更需要理解(人與人關係之間的人性意義上的、人本意義上的溝通),透過理解,你才能知道人格和人性的共有、普遍和必然的本質。
回答問題:
人類是特定的智慧性生物個體,他的個體性、自我意識及其精神內在構成了一個無法被分割的主體(而不是自然現象的“整體”)。
個體、主體無法分割,因為一旦分割,他就不存在了,不再是那一個了,因而,個體不存在所謂的多重情緒、多重人格又或者多重自我。
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你的所有存在的情緒、人格和人性的呈現都是你自己,而不是另一個自己、很多個自己的“變臉”或者重疊。
-
6 # 萬人狂往
建議你去看一本書《24個比利》,此講述了一個擁有24個人格的罪犯。因為自己女同性戀的人格而犯罪,用自己的騙子,暴徒人格來生存,用老師這一人格來保護自己並管理人格
-
7 # qzuser1867251
直接從維基百科上搬的:
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或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種,常與思覺失調症搞混,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改名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多重人格即具有超過一個人格存在(若只有兩個則稱為“雙重人格”),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
長久以來,很多人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社工以為多重人格是非常之罕見的疾病,其實不然,只是由於太多臨床工作者都缺乏正確認知,以致不少誤診情況,再加上一般人的諱疾忌醫和迷信等等,所以很多個案都漏報、少報。正如瑪蓮娜·史坦伯格(英語:Marlene Steinberg)的《鏡子裡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英語:The Stranger In The Mirror Dissociation - The Hidden Epidemic)》所言,解離性障礙其實是一種隱藏了的流行病,而多重人格只是其中一型而已。
臨床症狀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發展完整、擁有個別思考模式和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羅永珍,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此時原本的人格對於這段時間是有意識也有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稱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如果並存意識較好的,他們甚至可以內部溝通,或進行內部會議;也有一些情況,人格之間並沒有察覺彼此的存在,這會導致嚴重的“遺失時間”現象。通常在此分裂現象開始時,原本的人格(原人格並不一定等同主人格。原人格即未產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而主人格則是在平常大部分時間主宰身體的人格。雖然原人格通常也會是主人格,但亦有原人格仍然停留於兒童時期,身體卻交由會長大的主人格管理的情況)並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發現自己的記憶有截斷(記憶斷層)的現象,也無法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嚴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會有一個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這個人格願意合作,治療人員就能從中得知許多有益的資料。事實上,很多所謂的“鬼上身”現象,其實很可能都是解離症來的。另外,多重人格患者的記憶斷層也有可能伴隨著強烈的頭痛。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邁耐利(英語:Richard McNally)(Richard J. McNally)的實驗,認為沒有證據可以證實在各人格之間存在記憶障礙,那些聲稱自己被記憶障礙所困擾的患者,可能更多是為了符合文化期望,而非真正的心理現實。不過,近年頂尖的醫學發現,則有另一個觀點,根據不少關於大腦的研究顯示,儘管是同一個人(同一個身體和大腦),不同人格的腦部攝影結果皆不相同,另外也有其他對大腦的研究和實驗,有力地顯示多重人格既不是“偽裝”出來,也不是因為社會文化期望或治療師的暗示(suggestion)所產生出來的。
成因
多重人格的成因多有爭議。有理論認為多重人格與童年創傷相關,因為此時正是人格的形成階段。當受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達到“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這對長期受到嚴重傷害的人來說,或許是必要的。
國際上的新知為7歲以前(黃金6年)/學齡前有衝擊過大或重複發生的身體虐待、情緒虐待,以及強大的壓力事件,甚至源自從嬰兒開始的“混亂型依附行為”(Disorganized Attachment)。
傳統的治療方法
多重人格的根治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治療人員主要是在多重人格中找出一位熟悉所有人格的內在人格,通常為“內在自助者”(Inter Self Helper,ISH),讓其成為核心人格,且讓各種內在人格互相對談而認識其他人格,然後找出性格上相似的人格率先整合,從而逐步削減內在人格後整合為一,但即使治療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壓力,造成人格再次解離。
另外,由於患者受暗示性很高,因此在臨床上的治療常利用催眠來召喚患者不同的人格,以便治療。不過,根據臨床經驗,催眠治療,多半是輔助式的,或只作為一種技術,並非治本之法。
-
8 # 拉拉酋長
醫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人格分裂”,許多的人們都喜歡將這麼地一個名詞視之為人體擁有多重意識的代名詞,當然,這麼地一個名詞還有另一個相近意思的相關名詞“多重人格”。
然而這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上卻是被當做一種精神類疾病,通常也被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指的是同一個人同時擁有多個明顯不同的人格,每一個人格相對完整,能夠維持自己的行為、思維和社會關係,而且人格之間可以互相轉換控制個體行為。
對於許多不明就裡的人而言,這也許是他們所認可的,人體存在多重意識的說法與依據,但是其實不是的,許多表面上看來似是而非的理論,往往都是經不起推敲的,正如我們大家所知道的那個樣子:所謂的多種人格其實更像是在一種自我暗示或者內心自我認可自己所扮演的另一個角色,而意識是唯一的,不過只是由於意識產生了角色替代感而扮演了自己所希望扮演的角色。
當然,在提到了大腦是否會存在著兩個完全獨立的意識的時候,我們大家都有必要回顧一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神經學家羅傑·斯佩裡和邁克爾·加扎尼加所研究的“裂腦試驗”。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大腦的左右兩個半腦之間,有一個連線的器官叫做胼胝體(corpus callosum),這是大腦最大的白質帶,大約包含有2-2.5億個神經纖維,作用於大腦的左右兩個腦半球間的訊息溝通。
1981年,斯佩裡因對人腦胼胝體切除後的裂腦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在斯佩裡的研究中顯示:
(1)人類的大腦每個腦半球都擁有專屬的思想與意識。當連線左右半腦的胼胝體被切斷的時候,大腦被分裂了,同時人體的意識也就分裂了,這也從另外的一個側面說明了人體的意識是存在於大腦裡的。
(3)大腦的左右兩個腦半球擁有著不同的意識,由於大腦控制語言的區域位於左半球,因此右半球的思想不能以語言的方式進行表達。
(3)大腦的左右兩個腦半球所各自擁有的意識有時也會發生對抗,使得因失去胼胝體連線的大腦分裂患者的肢體控制出現異常,行為古怪。
通常情況下的人體只有一個意識的存在,左右半腦的意識及思考會因為胼胝體的連線而進行訊息上的合併以及意識上的統一,而這一切又離不開大腦前額頂葉的協調和統一。
儘管如此,斯佩裡的實驗結果以及理論還是受到了許多人的質疑,現代的神經學研究認為裂腦人的“外來手綜合徵”或許只是大腦的某些區域功能異常所致,與雙重意識無關。
但是,人類的大腦或許真的有可能會形成兩個獨立的自我意識,這個我們完全可以參考那一些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臨床表現,而令我們感到驚奇的是:即使是在這一些我們認為是擁有兩個意識的人的身上,他們的行為舉止以及語言無論多麼地荒誕,他們的身體似乎只接受一個意識的控制。
-
9 # 麋鹿先生MLXS
我不知道話題裡說的現象現實存在多不多,如果不是看到這個話題,我以為像我這樣的很少。
我並不確定這是不是人格分裂,因為有時候身體存在的不僅僅是幾個人,還有幾件物品。我簡單說一下大概吧。就當發洩一下吧
小的時候,我的家庭並不美好,父母鬧離婚,親戚逼我母親喝農藥,奶奶逼我母親上吊,大概小學三年級之前吧,我的人生一直是處於流浪階段的,在這家住一段時間,在那家住一段時間,後來一個人在家,和一條大白狗天天在一起,每天都是去這家吃飯,去那家吃飯,有時候也不吃飯,總之吧,就是確實是一個人,所謂的親戚,都是看好戲的,並沒有善待過我,父親也不喜歡我,從來不帶我,所以,我一直認為,所謂的血濃於水,都是狗屁,我更堅信,血並不濃於水,人心對人心。好在小時候天資愚笨,在人情世故這方面並沒有想過太多,所以善良在我體內紮根。
後來父母和好,並沒有離婚,我才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不過還是性格懦弱,自卑,仍然是別人欺負的物件。後來是小學老師幫助了我,一直鼓勵我,最起碼人開始Sunny自信,一直到高中吧。之前的就是第一階段,流浪狗般的小男孩,雖然不幸,但相信正能量,相信人性本善。希望這個比喻你們能懂。
第二階段是高中至大學的這段時光吧。因為底子薄,課程跟不上,有很多時候都是一眨眼就不懂了,後來是徹底學不懂了,所以學習不好,回家一次就是打罵,在學校老師也不在乎,但也不是喜歡找事的人。高中是我接受負能量最多的,心裡存在的事情太多,太壓抑,別人的一句話“你真能裝”,將我心裡唯一的自信擊垮。曾站在學校的樓頂上想了一晚上,要不要跳下去。畢竟已經一無所有,也沒有牽掛的人和事了,之所以沒有跳下去,是因為前兩天晚上物理老師給了我兩個創可貼,讓我知道還有人在乎我。我不想讓在乎我的人失望,也不想讓那些傷害我的人好過,我不能如他們的意,我要活下去,我要報復,我要報復一切,報復這個社會。我也要讓別人體會到我心裡的傷害。我要讓那些人將來生不如死。所以我活了下來。不過想起來那段回憶,好像都只是黑白色,看一切東西只有黑白(我知道有人不信,覺得我在誇大,不過我堅信,因為我經歷過的大多數人未必理解)。同時也是“你真能裝”這句話,讓我開始自暴自棄,參合著自殺的念頭,產生了新的觀念。那就是“我連死都不怕,我還怕什麼?”心裡完全黑化,開始墮落,開始喜歡和享受負能量,也在墮落的深淵越陷越深。待人對物一直本著“三不”,不相信任何人,不幫助任何人,不會喜歡任何人。這就是第二階段前半階段吧,徹底墮落的人(簡稱黑),牴觸正能量,相信人性本惡,覺得人都該死,想殺人,思想極端。
第二階段後半階段是在大學,認識了一個姑娘,是她向我伸出了救命稻草,原本我是拒絕的,後來她為我哭了,我才開始相信她,也是她一步步的努力把我拉出深淵。她是我的前女友,也是她喚醒了我內心的善良。我將“黑”殺死了,把他放進了心裡的一個角落裡,後來發現他的屍體仍然能吸收負能量,並且復活,然後奪取身體的主導權。然後我把他關在了心裡的“潘多拉魔盒”裡,那是我不能觸碰的東西。我只想說,從墮落的深淵掙扎出來太痛苦,太折磨人,我得人生不希望再墮落第二次,因為我不敢保證第二次能不能像第一次那樣脫離出來。而我卻像寄生蟲一樣,吸食著身邊人的正能量,或者說,耗光了他們的正能量,來抵消自己的負能量。也是這段時間,我明白世界不光有黑和白,還有中間那道灰色,我也開始猶豫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我開始看到比我不幸的人,我開始注意到我能吸引小動物,它們喜歡我,相信我,從不害怕我。這段時間的我,叫灰人吧,開始明白陰陽之道,但不知道應該怎麼調解內心,處於懵懂,於是我就一直把“黑”關著,由灰人來主導身體。
第三階段就是到社會上,開始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單一的灰人面對不了各種各樣的人,於是心中開始出現一面鏡子,那就是當你看到我是怎麼樣對你的,那就是你是怎麼樣對我的,我把別人對我的好和壞通通以鏡子的方式反射回去。但心裡仍然感覺缺少什麼,感覺身體裡並不完整。直到和一個朋友聊天時,我明白怎麼回事。我把“黑”殺死,把他關起來,不觸碰他,都是對他的否認,對他的否認就是不承認曾經的自己活著過,那樣,我就是一個沒有曾經的人,是一個殘缺的人。考慮了很久之後,我把“黑”放了出來,一度控制不住自己,思想又開始極端,反人類,反社會,身邊的負能量源源不斷的被“黑”吸收。灰人一直在想辦法,後來看到遺棄的“潘多拉魔盒”,就對“黑”下了一個限制,所有的負能量,都將儲存在魔盒裡,魔盒只能吸收負能量,但不能釋放負能量,開啟魔盒的鑰匙在灰人手裡,由灰人決定是否開啟魔盒。就這樣,控制住了“黑”。由灰人和“黑”,鏡子,一起控制著身體。開始相信,人性本惡,但人活著是為了修煉自己,讓自己變善良,然後去幫助比我不幸的人。
現在的我,因為經歷了一些人情世故吧,開始懂的包容世間的不完美,明白世間其實並沒有善與惡之分,理解每個人生存的難處,事情都只是人們斷章取義或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吧,世間太多人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包括自己,所以我更願意去尋找這個世間的本質,尋找我的人生大“道”,適合我的“道”是什麼。我愛中國,我愛華人,但我認為除華人外,其他的人種都是野蠻人,披著人皮的畜生,這個世界上只有華人才是最完美的(這只是現在的想法,不能證明未來也是這樣的想法)
。現在的我認為我只是一個個體,親情觀念淡薄,不吃軟也不吃硬,我只吃人心,控制著正能量與負能量的比例,不能讓“黑”太過於強大,雖然有時仍然極端的說些極端的話,但都只是發洩了,之後馬上由我主導身體。
總的來說,小男孩是我心中的善良,我喜歡他,“黑”,灰人,我一起保護著他。“黑”就像魔鬼,別人可能用他來傷害其他人,而我只是用它來保護自己,時時刻刻提醒我人性本惡,要提防著害你的人,灰人告訴我要包容,因為人世間本苦,何必為難別人又為難自己,害人之心沒必要有,現在的我則是在一直尋找光明,尋找抵消“潘多拉魔盒”裡負能量的辦法,因為負能量太多之後會控制不住的釋放出來,我在尋找我的“道”,鏡子則是面向小人,你小人我也小人,你好我也好,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我知道沒必要和小人斤斤計較,但現在鏡子的佈局就是這樣,我還沒想到更好的作用)。
現在是現在的我主導身體,但我仍能看到“黑”,灰人,小男孩在我身邊,魔盒放在角落裡,鏡子背對著我。
這算是人格分裂嗎?
創建於2018.6.13
-
10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能。
關於這類的影片還真不少,《閃靈》《禁閉島》《機械師》《美麗心靈》《黑天鵝》《美國精神病人》《做迷藏》等。
人在大腦中能形成兩個獨立的自我。
其中對於《美麗心靈》,我們應該有很多的印象。
最近在電視上也播放過幾次。
一位教授,因為多重人格的困擾,而最終因為家庭支援的溫暖,而重新回到生活中去。
在大腦中形成兩個獨立的自我。
有些情況,可能對於另一個的獨立自我的存在,不自知。
有些情況,可能對另一個獨立自我的存在,自知。
這些都屬於異常心理的範疇。
而我猜想提問的人,更想了解的是:
為什麼人會對同一個問題產生不同的解答。
並且答案之間還互相辯論!
這要從人的動機衝突說開去.......
動機衝突分:趨避衝突,雙趨衝突,雙避衝突,多重趨避。
趨避衝突:又稱正負衝突,是心理衝突的一種,指同一目標對於個體同時具有趨近和逃避的心態。這一目標可以滿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時又會構成某些威脅,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
雙趨衝突:指兩種對個體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標同時出現,形成強度相同的二個動機。由於條件限制,只能選其中的一個目標,此時個體往往會表現出難於取捨的矛盾心理,這就是雙趨衝突。比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雙避衝突:指兩種對個體都具有威脅性的目標同時出現,使個體對這兩個目標均產生逃避動機,但由於條件和環境的限制,也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目標,這種選擇時的心理衝突稱之為雙避衝突。如:"前遇大河,後有追兵"。
多重趨避: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趨避衝突常常表現出一種更復雜的形式,即人們面對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目標,而每個目標又分別具有吸引和排斥兩方面的作用。人們無法簡單的選擇一個目標,而回避或拒絕另一個目標,必須進行多重的選擇。
無論屬於哪種衝突形式,都將帶來大腦中兩個獨立的自我相互辯論。
誰對自己更有利,選擇那個結論。
而人往往處於慾望超過期望的時期時,我們的想法太多,什麼都想要,才是這個問題的最終緣由。
兩個獨立的自我,整合成最終的完整的一個自我。
需要付出辯論的過程,誰對自己有利誰勝出。
回覆列表
可以,有的人甚至不止兩個,多個獨立的自我同時存在,輪流控制身體。
這種情況我們一般把它稱之為病——“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或者“多重人格”,它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起因不明。有推測認為患者在7歲之前(人格形成期)受到了強烈的心理創傷、精神壓力、情緒虐待等等,患者的主人格無法承受這種傷害,導致患者人格分裂,主人格藏起來逃避傷害,副人格慢慢獨立,最終患病。
臨床症狀
患有人格分裂的人猶如一個身體裡存在多個靈魂,多個意識。每一個人格都能夠控制身體,可以獨立思考,人格與人格之間差別也非常大,他們有不同的年齡、性別、性格、甚至物種。。。通常他們只是年齡和性格不一樣。
有的患者人格之間相互知道彼此的存在,有時候他們能夠內部交流(這不是自言自語);有一些患者並不知道其他人格存在或者只有某個人格知道其他人格存在的,這就會導致患者的記憶缺失,比如人格A交了個女朋友,換人格B上場時由於不知道人格A的存在,自然也不知道女朋友的存在,結果就是女朋友認為患者在耍她,直接被甩。。。。
治療與研究
人格分裂的研究和治療對科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先說治療:由於人格分裂目前定義在心理疾病範疇,治療方法只有透過適當的催眠引導,找出患者的主人格,說服他配合治療,找出幾個人格之間的相似性,透過主人格的配合慢慢合併在一起。
研究
人格分裂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找出人類“意識”的本質,找出意識的形成機制,意識的運作原理等等,解開一系列謎團之後我們才可以發展出真正的人工智慧,或者真正的儲存大腦,抑或是真正的將意識上傳至計算機實現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