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SeiiE一

    有好有壞吧,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是大家知道的,舉人身份是真的,經常給光緒上書,肯定才華是有的,但是康有為避重就輕,沒說什麼方法,一直強調變法的重要性,吹噓只要清朝實現變法,後來變法失敗了。逃到國外成為保皇派固執派,後來在女色方面把持不住,好色好淫,歲數挺大了還是娶了小妾。

  • 2 # 如石書藝

    康有為的一生充滿著傳奇,也充滿著矛盾。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在國難當頭,受西方列強的凌辱的時代,他渴望以自己的才華和學術,遊教四海,喚醒沉睡的中國和天下百姓,以不畏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多次給當局諫言,期望實現維新和社會的改良,然始終受到清政府的抵制和打擊,以“戊戌變法”失敗而告終,最後落得居無定所,長期漂泊海外,遊歷40多國家,仍然不忘救中國,所到之處,便向華僑宣揚中國已到了危險時刻,齊心協力救中國。政治上的失敗,成就了他在書法上的成功,尤其是在極度落魄的時候,奮筆疾書,僅僅17天時間寫就了6萬字的書論《廣藝舟雙輯》。此書認為,碑學是為今書法之源頭,唐以來的碑帖,有的以損壞嚴重,有的已不是真跡,幾經翻版和重摹,有失書法精髓。此觀點,儘管不少學者認為,言論有失偏頗,有仰碑抑帖之嫌。作為一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憑他的影響和學術,此書影響深遠,為清代碑學之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直到今天,書法界亦是褒獎為多。從這點上來說,體現了康有為的政治思想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主張。

  • 3 # 九瓶烏蘇

    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章太炎先生送給康有為70大壽的對聯,再合適不過。

    康有為治學,不如梁啟超;任事,不如譚嗣同。加上言行多有不一致的地方,近年來的確被黑得厲害。不過康是第一流的宣傳家,具有很強的鼓動能力,並且善於包裝推銷自己,戊戌維新能有那麼大的聲勢,他的功勞也是不能抹殺的。

    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場被當眾砍頭,譚嗣同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絕唱。然而,收到訊息的康有為,已經嚇得差點尿褲子了,灰溜溜的夾著尾巴逃亡到日本去了,雖然曾經嚷嚷著要跳海,可是卻在日本過著逍遙快活的生活。

    溥儀即位後,宣佈不再追究戊戌變法的責任,康有為才敢回國,本來想著回來繼續忽悠他那一套,因為當時清政府也在玩所謂的“新政”以試圖緩和民意,可是當時華人的呼聲卻已經轉移到“共和”了,君主立憲也沒有市場了。這可難不倒康忽悠,老康創了個所謂的“虛君共和”,仍然要保留皇帝,並且皇帝還是原來的清朝皇帝,因為清朝得國最正。康有為拿著這套“虛君共和”又忽悠了幾年,當然已經沒人搭理他了。後來又跟張勳玩復辟,結果又失敗了,差點又要逃亡海外。

    最後,康有為病死在青島。

  • 4 # 帝國的臉譜

    要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可以分三個層面去觀察,透過事實去辨別他的好壞、忠奸、能庸、功過等等諸多方面:一個層面是他的事業是否對時代進步有利;二是他的學說是否在經過時間的洗禮後仍然是不易之論;三是個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

    康有為學富五車,主張濟人經世,在列強欺侮中國的緊要關頭,乘著到北京應試的機會,和梁啟超等帶領各省應試的一千多名讀書人,聯名請願,“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建議“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體六個方面的變法措施。中進士後,又連連向光緒帝上書,不斷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緒的高度重視,被任命為總理衙門章京,組織推動了戊戌變法。

    就改革思想和變法舉措來說,想法是好的,目的是好的,大部分措施也是好的,儘管其中有不切實際的內容,但總體上來說,就當時清政府那種落後、保守、愚昧、病入膏肓的症狀來說,也算是一劑良藥,對於時代,是進步的,有利的。當然,要解決當時的整個社會問題,擺脫落後和貧窮愚昧,這些方法和措施,顯然有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不足。

    康有為一生勤奮耕耘,著作等身,他的著作合計達700多萬字,主要包括《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康子篇》、《南海先生詩集》和《日本變政考》、《歐洲十一國遊記》等書。但奇怪的是,時至今日,我們在書店、書市、網上書店等隨便哪個賣書的地方,經常能見到與他同時代的政治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皆出版了洋洋灑灑的個人全集,且大都成了熱賣,但康有為的全集出版,是最近十數年才出現的,而且不太為人熟知,也談不上熱賣,他的作品,確實不太為人所熟悉。

    康有為的書籍出版後在當時曾引起過轟動的有兩部著作,一是《新學偽經考》,一是《大同書》。《新學偽經考》出版後,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讀罷驚詫不已,罵康有為“真說經家一野狼也。”後來,更有人指出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乃剽竊之作,成為一樁學案。

    而讓康有為暴得大名的《大同書》呢?他在書中標榜“大同”,說無缺憾的社會必須消滅國家、階級、私有財產甚至家庭,說只有實行公養、公教、公恤,才能消滅社會弊端。要取締婚姻,夫妻合則聚,不合則離。

    摘錄一段《大同書》中的文字:“大同之世,人人皆居於公所,不須建室,其工室外則有大旅舍焉。當時旅舍之大有百千萬之室,備作數等以待客之有貧富者。其下室亦復珠璣金碧,光采陸離,花草蟲魚,點綴優雅;其若上室,則騰天架空,吞雲吸氣,五色晶璃,雲窗霧檻,貝闕珠宮,玉樓瑤殿,詭形殊式,不可形容……”其實,這也不過是從《理想國》《烏托邦》這些外國書裡移植而來的,看上去很美,卻毫無價值。

    而在私德上,康有為只要說一事,他提倡一夫一妻制,自己卻妻妾成群,60多歲時還討下了自己的第六房太太,與一個19歲的杭州女孩結為了夫妻,在私德上來說,至少言行不一。

  • 5 # 昨夜夢迴

    中國的近代史上,國內發生過幾件大事,比如持續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還有三個月就夭折的戊戌變法。而說到戊戌變法,絕對離不開一個人——康有為。

    根據教科書上的介紹,康有為用公車上書,掀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思想高度甩開守舊派的幾條街!

    所以,康有為根據自己的出生地,自詡為南海聖人。但任何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以及為了考試去背誦一段人物介紹,隱藏在歷史深處的康有為,如果把他的黑料挖出來,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賣國賊!

    洋務運動前幾年,康有為出生在廣東南海的一個官僚家庭,經受傳統思想和新鮮事物長大的康有為,確實能夠脫穎而出,做那個時代的弄潮兒,因此,康有為不滿足家庭安排的按部就班,穩紮穩打的晉升路線,而是要用最短時間,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於是,在甲午戰敗後,康有為聯名各省舉人1300餘人,向皇帝請願,要拒和、遷都、練兵、變法,這就是所謂的‘公車上書’。

    實際上,這一份萬言書,根本沒有呈遞到光緒的辦公桌上。

    這只是康有為的政治手段罷了,目的是用來抬高自己的地位,後來的種種,也證明了康有為的雞賊,他動不動就說自己是‘公車上書’的領導者!

    但這個時候,仍舊只能說康有為,是個知道投機取巧的中年男人,跟漢奸賣國賊搭不上邊,他要的,不過是想著把一家之學變成一國之學,做漢朝的董仲舒,宋朝的朱熹。

    只要自己的思想能夠在皇帝的支援下推行,未嘗不能青史留名,恰逢國家大難,有什麼比變法更能深入人心呢?

    積攢了資本的康有為,把小皇帝光緒,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就這樣,光緒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開始了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持續時間僅僅為103天,由此觀之,以慈禧為代表的守舊派,最先應該是預設的,不然會被扼殺在搖籃中。

    慈禧預設變法,無非是發展洋務運動,還是幹不過小日本,變法已經成了剛需。而康有為說服守舊派,很大一部原因,是他在尋求,不改變封建制度,卻可以發展資本主義。

    在康有為的幕後操控下,好不容易有點權的光緒帝,放開手腳任性妄為,新制度一條一條往下傳,短短17天,光緒下了132道聖旨。

    變法是要銀子的,剛賠了馬關條約,顯然國庫空虛。康有為為了籌措變法費用,竟然提議將新疆外蒙賣給俄國,西藏賣給英國。

    還好,中國對土地的眷念,讓康有為的提議遭到否決。但是,康有為又換了個法子,開啟了賣國的模式。

    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訪華,伊藤博文被稱之為日本明治憲法之父,確實對變法有一套方法。變法派竟然建議重用伊藤博文,康有為更是授意他人上書光緒帝,倡導中、日、美合邦,然後選出精通各國事物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

    以當時滿清的地位和實力,這完全是賣國言論,主持變法的老大都是這種想法,國家還怎麼玩得轉?但是這是一件大事,得要滿清真正的掌舵者慈禧太后點頭才行,康有為知道慈禧絕對不會答應,就鼓搗出一個荒謬計劃:圍園殺後。

    按照康有為的天真計劃,一方面,頤和園下面有寶藏,挖出來可提供變法的資金,二是殺了慈禧,光緒才能真正一言九鼎!

    賣新疆西藏,慈禧笑笑就好;中日合邦,慈禧大不了換了康有為;但是要殺了慈禧,還變個毛的法!慈禧提前發動戊戌政變,再次出山‘訓政’,康有為提前知曉,匆忙跑了,留下了戊戌六君子為他變法失敗買單!

    康有為逃出國門,身上帶著偽造的衣帶詔,在國外大肆斂財,搞投資開銀行,還在瑞典買了一座島,生活滋潤。

    康有為還秉承一個男人最初的夢想,始終喜歡20歲以下的小姑娘,第一個小妾梁隨覺17歲嫁給39歲的他,第二個小妾何旃理(華僑)嫁給50歲的他,第四個小妾16歲的市岡鶴子(日本人)嫁給58歲的他,第五個小妾19歲的廖定徵嫁給年逾花甲已經62歲的他。

    有其父必有其子,康有為的日本妻子,最後愛上了康有為的長子,兩人還生了孩子,他也戴了綠帽子!

  • 6 # 斜眼觀天下

    康有為應該算是一個政治家,文人中的梟雄。我們不去評價他的個人道德情操,單從他在那個時代對中國所做的貢獻,也應該把他當做一個正面人物來看。至於在變法失敗後,他逃亡海外的所言所行,是不是野心家在投機失敗後的極端行為或者是競爭對手的刻意抹黑,這些都不應該是我們深究的問題。人是沒有完美的,如果因一個人有缺點而去對他進行批判的話,我相信耶穌也承受不了。

    留念與情感從來都是難已捨棄的,它就如同一個愛人,雖然我們發現她的溫柔在隨著時間的轉變慢慢變得潑辣,但我們依然會習慣於回想她過去的美麗,而感情越久,我們的回憶也會越深。我們甚至會習慣於她的缺點,甚至這種缺點往往是致命的,但我們也會選擇性地過濾掉,特別對於一個華人,感性永遠大於理性。

    中華文明有必要存在下去嗎?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課題,在西方文化不斷衝擊的背景下,中國是否能夠延續已經不是過去簡單的改朝換代那麼簡單,他涉及到的是整個文明的存亡,敵人已不再是簡單的催毀你的肉體了。在那個最危機的時刻,這個文明卻顯得異常麻木。不能否認,一個能延續了幾千年文明,的確有值得驕傲的魅力所在,但是當這種文明變成僵硬且頑固不化時,它是否還能為整個民族的延續生存發揮效用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那個時代的人,而引起爭論的或是反思的恰恰是康有為的變法運動。

    如果僅從康有為的變法結局來看的話,康有為無疑是失敗的,但如果從康有為變法所延伸的過程、因變法而引起華人對中國文明的幾十年改造來看的話,他又無疑是成功的。

    先簡要說說他所處的那個背景,鴉片戰爭之後,大清國雖然先後敗給了列國,但在其近半個世紀中,西方的文化殖民戰略還是非常緩慢的。數千年的文明自信並未因戰爭失敗而產生自卑。主流階層對西方的研究還是停留在其工貿技術上(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曾國藩、張之洞等當時的代表人物的學說上尋找到),而作為西方文化的傳播工具,耶穌會在向中國滲透過程中,收效甚少;甚至因這種滲透所引起了文化衝突,還擴大了中國整個社會階層與西方之間的隔閡。但是隨著日本崛起,特別是甲午戰爭後,清國因戰敗而遭受到的接連的羞辱(在甲午戰爭後不久,同年初夏法國帶頭聲稱華南和西南為其“勢力範圍”,緊接著德國佔了膠州灣,俄國佔了旅順口),這種文化自信被徹底打擊得蕩然無存,這是中國幾千年未有之變局。國民處於極大的惶惶與不安之中,亡國陰影密佈在北京城的上方。

    1888 年秋末,康有為到北京應試時,他向朝廷呈遞了一份條陳(即上清帝第一書)引起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轟動,其膽大的行為不緊違反了當時的法制(非官員計程車子不得直接向朝廷上書)其內容也足夠震憾。雖然條陳還沒有具體的改革方法,但其中透出的一種國家完整受到西方侵略威脅的強烈危機卻是情見乎詞的。

    “近者洋人智學之興,器藝之奇,地利之闢,日新月異。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變局也。日本雖小,然其君臣自改紀後,日夜謀我,內治兵餉,外購鐵艦,大小已三十艘,將翦北韓而窺我邊、。俄築鐵路,前歲十月已到浩罕,今三路分築,二、三年內可至琿春,從其彼德羅堡都城運兵炮來,九日可至,則我盛京國本,禍不旋踵。英之得緬甸,一日而舉之,與我滇為界矣,滇五金之礦,垂涎久矣。其窺藏衛也,在道光十九年,已陰圖其地,至今乃作釁焉。法既得越南,開鐵路以通商,設教堂以誘眾,漸得越南之人心,又多使神父煽誘我民,今遍滇、粵間,皆從天主教者,其地百里,無一蒙學,識字者寡,決事以巫,有司既不教民,法人因而誘之。又滇、越、暹羅間,有寮國、永珍諸小國,及猓苗諸種,法人日煽之,比聞諸夷合尊法神父為總統焉。法與英仇,畏英屬地之多也,近亦遍覓外府,攻馬拉加西而不得,取埃及而不能,乃專力越南以窺中國,數年之後,經營稍定,以諸夷數十萬與我從教之民,內外並起,分兩路以寇滇、粵,別以舟師擾我海疆,入我長江,江楚教民從焉,不審何以御之?……”摘自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

    康有為看到西方擴張的威脅不僅僅只是表現在國家的存亡上而且在文化和宗教方面也同樣面臨侵蝕、對中國因受西方基督教吞沒的精神危機他做了重要的闡述。表明這種危機已經危及到中華文明的傳承“儒家”身上。這個結論猶如一盆冷水,澆醒了那些麻木不仁的仕大夫,讓那些一直處於超然狀態的仕大夫們不再以為亡國無關緊要。這也正是變法能夠得已施行的最重要因素。

    不得不說這次的投機是成功的,他讓我們看到了康有為巨大的野心和不同於一般人的手段。但如果僅從其內容去看的話,他的那種濃濃的愛國心卻也是可以體會得到的。

    康有為第二次向光緒遞交條陳是在甲午戰爭之後,這一次他聯名1300多名士子堅決反對合約、著手改革。雖然這些主張和請願沒有被採納,卻引起了光緒帝的重視以及民間的變革思潮,變法得到全國階層的響應。中日合約簽訂不久後,他又接連續兩次向朝廷遞交陳書。把變法內容由寬泛變得詳實,朝廷終於正式接納他的變革思想。

    1895 年 8 月(強學會)在北京建立,這個學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再以故有的帝王號做紀年而是選擇以孔子降生之年為紀年。儘管學會的負責人是朝廷的官員陳熾,但誰都知道康有為是該會背後的動力,這個學會起先是辦得很成功的,不但將首都許多有志改革的學者官僚集合在一起,而且有一些西方人士參加,如英國公使歐格納,傳教士李提摩太和李佳白等。更重要的是,它的會員名冊中包括一些清朝政府中的高階官員,其中有張之洞、王文韶和劉坤一等幾位總督,也有翁同龢、孫家鼐和李鴻章等朝廷大佬。紳士的踴躍捐資使學會的財政也很充裕,會員們十天定期集會一次,聽取有關時事的公開講演。

    我們知道“開言路”歷來都是清朝的禁忌。因此,可以肯定康有為的變法是得到朝廷認可的(不只是年輕的光緒還有太后)。無論是(強學會)的建立還是《時務報》的發行都必須徵得朝廷的許可。

    要讓一個如此保守的朝代允許民間報刊發行本身的難度可想而知,康有為又是怎麼做到的?這之間當然有其外在因素,但是因康有為變法思想而激起的全民思潮也起著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而貫穿整個變法核心的基礎恰恰是其保教、保國的理念,這個理念安住了上層統治的心,也是他最令後人欣賞的地方。這一點他與後來的革命志士不同,他想守住中國的信仰傳承,而後繼者並沒有這種信仰。與至於最後變法黨因理念上的衝突分裂成保皇黨與激進黨時,康有為顯得特別的裡外不是,甚至直到最後與梁啟超分道揚鑣。

    其實變法最後失敗也是因為後來太過激進所致,這些激進言論不但引起朝延的不安也另士大夫階層從開始的支援變成反對,它本身已脫離了康有為的掌控,當然這不是本文的重點,不作描述……。最後我們摘取康有為第六次上書的《應詔統籌全域性折》裡的變法內容來做為本文的結束……

    …考日本維新之始,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舊維新,而採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二曰開制度局於宮中,徵天下通才二十人為參與,將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設待詔所,許天下人上書,日主以時見之,稱旨則隸入制度局。此誠變法之綱領,下手之條理,莫之能易也。 伏願皇上採而用之,因日食之警,震動修德,除舊佈新,擇吉日大誓百司庶僚於太廟,或御乾清門,下詔申警,宣佈天下以維新更始,上下一心,盡革舊弊,採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俾趨向既定,四海向風,然後用南書房、會典館之例,特置制度局於內廷,妙選天下通才十數人為修撰,派王大臣為Quattroporte,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皇上親臨,折衷一是,將舊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考核至當,然後施行。其午門設待詔所,派御史為監收,許天下人上書,皆與傳達,發下制度局議之,以通天下之情,盡天下之才;或與召見,稱旨者擢用,或擢入制度局參議。其將來經濟特科錄用之才,仿用唐制,開集賢、延英之館以待之,拔其尤者,選入制度局。其他條陳,關涉新政者,皆發制度局議行。蓋六部為行政之官,掌守例而不任出議,然舉行新政無例可援,軍機出納喉舌,亦非論道經邦,跪對頃刻,豈能討論?總署困於外交,且多兼差,簿書期會,刻無暇晷。變法事體大,安有無論思專官而可行乎?周公思兼三王,仰思待旦。《中庸》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後篤行。今有辦事之官,而無議論之宮,譬有手足,而無心思,又以鼻口而兼耳目。不學問思辨,而徒為篤行,夜行無燭,瞎馬臨池,宜其叢脞也。若開局討論,專設一官,然後百度維新,可得精詳。 其新政推行,內外皆立 專局以任其事: 一、法律局,考萬國法 律公法,以為交涉平等之計,或酌一新律,施行於通商口岸,以入萬國公法之會。 二、稅計局,掌參用萬 國之稅則,定全地之稅、戶口之籍、關稅之法、米祿之制、統計之法、興業之事、公債之例、訟紙之制。 三、學校局,掌於京師。各直省即書院、佛寺為學堂,分格致、教術、政治、醫律、農礦、製造、掌故、各國語言文字諸科,別以大小,公私並立,師範女學而廣勵之,其有新書、新藝、新器者,獎勸焉。 四、農商局,掌凡種植 之法、土地之宜、墾殖之事、賽珍之會、比較之廠,考土產、計物價、定幣權、立商律、勸商學。 五、工務局,掌凡製造之廠、機器之業、土木之事。 六、礦政局,掌凡天下 一切礦產,開礦學,定礦則,凡開礦者隸焉。 七、鐵路局,掌天下開 鐵路事。, 八、郵政局,掌修天下 道路及遞信、電報之事。 九、造幣局,掌鑄金、 銀、銅三品,立銀行,造紙幣,時其輕重。 十、遊歷局,掌派人遊 學外國,一法一藝,宜得其詳,其有願遊學者報焉。 十一、社會局,泰西政藝,精新不在於官,而在於會,以官人寡而會人多,官事多而會事暇也。故皆有學校會、農桑會、商學會、防病會、天文會、地輿會、大道會、大工會、醫學會、各國文字會、律法會、剖解會、植物會、動物會、要術會、書畫會、雕刻會、博覽會、親睦會、佈施會,宜勸令人民立會講求,將會例、人名報局考察。 十二、武備局,掌編民兵,購鐵艦,講洋操,學駕駛,講海戰。 十二局立,而新制舉。凡制度局所議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其直省藩臬道府,皆為冗員,州縣守令,選舉既輕,習氣極壞,僅收稅、斷獄,與民無關,故上有恩意而不宣,民有疾苦而莫告……

  • 7 # 新銳歷史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大名人,康有為名氣大,爭議更大。他是大名鼎鼎的“南海聖人”,但也有虛偽做作的一面,舉例來說,他頗有表演慾,演技也甚為高超。

    1918年,“清季詞學四大家”之一的鄭文焯病逝。好友康有為聽說後,居然大為竊喜。只因鄭文焯家中藏書眾多,光是收藏書籍的樓館就有“大鶴山房”“半雨樓”等好幾個地方。鄭文焯收藏有一批珍罕的宋版書,康有為極為羨慕,曾經多次向鄭文焯借來賞讀,但每次鄭文焯都把他給撅回去了,就怕圖書一借不復還。

    要知道,當時宋版書的價格高得嚇人,明碼標價,童叟無欺,一頁值一兩黃金。 如今,鄭文焯去世了,康有為賊心再起,又打起了那批絕版宋版書的主意。

    一天,康有為打聽到鄭公子不在家,便買了一些花圈紙錢,扯著悼念老友的旗號,到鄭家弔唁。一進靈堂,康有為就大展其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撲通跪倒,膝行幾步,抱著鄭文焯的牌位,跟死了親孃老子般放聲號啕大哭,那投入的場景讓人鼻酸,簡直是聞者下淚,聽者傷心。

    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號了半天后,康有為才抽噎著對鄭文焯的姨太太說:“小嫂子,文焯先生生前跟我說好要送給我幾部書的。現在他走了,我今天特地過來弔祭他,順便來取那些書,好拿回去留個念想,紀念我最尊敬的老朋友。”

    看到大名鼎鼎的康大聖人這麼重情講義,早就感動得一塌糊塗的姨太太沒有多想,也沒有意識到那些宋版書的價值,聽說是老公生前答應過人家的事,哪裡還會猶疑,趕緊找鑰匙開啟書櫃,讓他自己去拿。

    康有為毫不客氣,找出那批宋版書,又胡亂揀了些金石珍本、精校書籍、古董逸品等,用個包袱一股腦兒裹好,往肩上一扛,找個藉口說還有事要辦,腳底抹油一溜煙跑了。 鄭公子回來後,聽說了這事,連呼上當。姨太太想到剛才還感動了一場,就激動得犯了高血壓。鄭公子火速去找康有為,想要回那批古籍。但康有為卻是個老滑頭,一看鄭公子急急趕來,就啥都明白了,立馬切換成表演模式。

    康有為還沒等鄭公子開口說話,就搶上一步,一把攥住鄭公子的雙手,眼淚嘩嘩淌得跟自來水似的,邊哭邊叨叨,細說與鄭先生幾十年的老交情,把鄭公子整得很糾結、很矛盾! 哭訴罷了,康有為還極為熱情地硬留鄭公子吃飯,招待得別提多熱乎了,完了還極為熱情地寫詩相贈。

    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軟,鄭公子根本不好意思再開口要書,無奈只好自認倒黴,空著手返回家了。就這樣,老戲骨康有為輕易完勝菜鳥鄭公子,騙走了那批珍貴的宋版書。辛亥革命後,改革的春風吹滿地,光頭成為當時最時髦、最主流的髮型,而流行兩百多年的辮子則成了腦殘非主流。大家一窩蜂地剪掉了自己的辮子,就連末代皇帝溥儀都緊跟潮流,親自操刀剪其辮。

    但亡命日本的康有為為表明志願,仍留著他那大辮子。 這般異類的造型,使得康有為走在大街上時,經常被人強勢圍觀欣賞。

    學生梁啟超多次勸他把辮子剪了,他死活不願意,表示要誓死效忠大清朝,併發誓不剪辮子。 後來,康有為覺得老被日本人當猴看有點糗,有辱我天朝上國的風範,就考慮剪掉那礙眼的大辮子。事實證明,康聖人果然無愧影帝本色,就連剪辮子這事都要演出非同一般的別樣感覺。

    當天,康有為將剪辮儀式搞得甚為隆重,朝北京方向擺了香案,還朗誦了給皇帝的一封信,奏明皇上自己在日本奇辮異形的苦衷,請皇上恩准理髮,接著又唸了一封寫給祖宗和父母的信,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毀傷,必須要對長輩有所交代。每唸完一段,就莊重無比地行一次三跪九叩大禮。

    康有為如此這般,嚴格按照既定程式,不厭其煩地一一進行。 眼看康有為如此作秀,站一旁的日本理髮師石化了。過了好半天,才等到康有為坐下了。理髮師剛拿起理髮工具,忽聽外面噼裡啪啦炸開了鞭炮,不由大吃一驚,嚇得把手上的剪刀都掉地上了。好不容易等到鞭炮聲響完,康有為才慢悠悠地對理髮師說:“開始吧!”

    如此這般做足了戲後,康影帝的大辮子終於完成其歷史使命,譁然落地。至此,影帝康有為的表演戲才算正式殺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未來全人類都變成“利己主義者”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