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兵小醬工作室

    在戰國末期先秦崛起,這個時期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叫張儀一個叫蘇秦,他們在政治以及軍事等方面的學識很令人所佩服,各有各的特點還稱霸著各個國家,這也就有了後人對他們這樣的評價“他們一生氣,諸侯都很害怕;只要他們安定在家中,天下將很太平。”可見他們是多麼厲害的人物。

    首先說說蘇秦這個人,他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可是他卻有遠大的抱負。曾拜鬼谷子為師,在其門下學習了很多兵法知識,但是即便是滿腹經綸,卻得不到施展的機會。於是他便選擇再次豐富自己的頭腦,幾年過後終於找到機會,得到了燕昭王的欣賞。蘇秦為了報答君王的恩惠,便去齊國做了臥底,慢慢削弱齊國的實力,還漸漸地讓齊國走向了滅亡。齊國滅亡後,他開始遊歷六國,與六國達成一致目的,那就是抵抗秦國。

    其次就是張儀這個人雖然比蘇秦年長一些,可是卻比蘇秦出道晚。並且他和蘇秦的師傅都是鬼谷子。據說張儀出生在魏國時期的一個不錯的家庭中,事業上也是很順利。而他們的師傅之所以叫鬼谷子是因為他隱居的地方而得名,鬼谷子精通兵法,懂得各方面的知識,還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可以說是一位先祖了。

    雖然他們之間存在年齡差異,可是蘇秦這個人卻比張儀早一些進入官場,於是張儀想著讓蘇秦幫忙介紹進入朝廷,可是蘇秦卻不以為然,並不理會。自此之後張儀就投靠秦國,不斷稀釋蘇秦的勢利,最終也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一些努力,那就是離間了蘇秦合縱六國的目的。在我們看來他們兩人雖然有不同的出生,可是卻有一樣的遠大志向。

    從他們兩人所掌握的權利看來,蘇秦肯定是比張儀權利大,畢竟經驗多,可是他們都憑自己的實力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可是從結果看來,張儀支援秦國為秦國出謀劃策,離間蘇秦合縱的六國,最終六國被秦國打敗。即便最終他們都是被罷免了官職,可是蘇秦身份暴露被處死了,而張儀只是被趕出國家。

  • 2 # 蘄天行者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記景春的諸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大概意思是:公孫衍作倡導的合縱策略以弱國聯合起來共抗秦;而張儀提倡的連橫的外交策略,卻讓各弱國拋棄合縱,紛紛連橫親秦。這兩個人當他們發怒時,天下的諸侯都會很懼怕。而當他們隱退安居時,天下的戰事就會平息。

    張儀只是看清局勢,利用形勢,趨利避害,主張攻伐聯誼,遠交近攻等戰略。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遊走在各戰國之間。

  • 3 # 使用者光子gz

    1、 出任魏相。

    公元前322年,張儀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出任魏國宰相,實為秦國的間諜。張儀出任魏相之後,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事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沒有得到魏王的認可,秦惠文王於是派兵攻佔魏國曲沃、平周。

    公元前318年,五國組成第一次合縱聯盟,合縱攻秦,張儀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曉以利害。說動燕國、楚國退兵。秦軍此戰斬首合縱聯軍八萬,諸侯們震驚慌恐。

    2、 張儀戲楚。

    公元前313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當時齊楚兩國已經合縱聯盟,為了拆散齊楚聯盟,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出使楚國,遊說楚懷王。

    張儀遊說楚懷王,對楚懷王許下重諾,如果楚國與齊國斷絕往來,解除盟約,秦國獻給楚國商淤六百里土地。秦國與楚國互通婚姻,結成兄弟國家。

    張儀戲楚

    楚懷王聽後非常高興,立刻斷絕了與齊國的聯盟,楚懷王饋贈了大量的財物,楚懷王派遣一位將軍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張儀回到秦國都城咸陽之後,假裝沒有抓緊馬繩子,跌下來受了傷,連續幾個月沒有上朝,楚懷王見到秦國土地遲遲不到手。擔心秦國是因為楚國與齊國沒有徹底斷交,楚懷王派遣使者辱罵齊宣王,齊宣王憤怒,斬斷符節和秦國結交。

    秦、齊國建立同盟之後,張儀才上朝,面對楚國使臣索要商淤六百里土地,張儀卻聲稱只有六里土地,楚國使臣返回楚國之後,楚懷王知道上當受騙之後,怒不可赦,發兵攻打秦國,秦齊國當時已經結盟,秦齊兩國共同出兵攻打楚國,楚國打敗,秦軍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

    3、遊說山東六國、破壞合縱聯盟。

    在公元前314年至公元前311年,張儀遊說山東諸國君王,破合縱,為大秦利益殫精竭力。

    一個熄而天下安,一代名相就此隱退。

    公元前311年,張儀出使燕國歸來,返回秦國報告,還沒走到咸陽的時候,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

    秦武王崇尚武力,本來就不喜歡張儀的口舌遊說,加之秦國很多大臣說張儀的壞話

    :“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

    張儀深知自己不得秦武王的器重,商鞅的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於是張儀主動引咎辭去秦國丞相之位,黯然歸隱。

  • 4 # 虞海棠

    歷史長河,道不清的成功和失敗…張儀能成為一代名相,我個人簡單總結如下:

    1.有真才實學!拜鬼谷子為師,勤學苦讀,學習縱橫之術,形成了自己“連橫”的外交思想,出師後,遊說各國,積極實施自己的思想和策論,尤其是在秦國,幾乎用了一生在奔波和實踐自己的戰略思想,事實證明,他的連橫之策高於合縱,為秦國稱霸立下汗馬功勞!

    2.遇伯樂,才能得以發揮!張儀開始不為魏國,楚國所重用,甚至還遭受到凌辱,懷才不遇,很不得志,直到遇到秦惠王這個伯樂,張儀的才能才得到認可,其連橫的戰略思想和策略才能得到實施!遇到貴人秦惠王是張儀的最大的成功,戰略正確又有秦王支援,破六國,成為名相是必然的事!

  • 5 # 一世嘉文

    "景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一、要了解張儀首先要了解縱橫家!

    縱橫家,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可是炙手可熱的學派,因為學好了真的可以一步登天!

    縱橫家是以當時的天下作為棋盤,以謀略為基礎,使用口才,利用各種手段到說服對方,從而左右天下局勢,從中謀取名利。

    論辯論,比不上“離堅白合同異”的名家;論仁義,不能和儒家相提並論;更沒有墨家的“兼愛非攻”高大!

    但縱橫家就如叢林中的毒蛇,讓人討厭,更使人害怕!

    二、張儀的背景

    張儀的老師是赫赫有名的鬼谷子,同學有蘇秦、龐涓、孫臏、商鞅等等,個個都是厲害的角色。

    張儀,魏國王室的後代,破落的貴族,庶出的低微。總之還是和魏國王室有點牽連的。

    三、出道

    張儀的出道還是有爭議的,但我們還是以《史記》為依據。

    張儀出道後,在魏國並沒有被重視,雖然他的身世和王室有點關係。這時他的同學蘇秦已經名揚天下了,在趙國還被封為“武安君”,為合縱聯盟的領導,擁有六國的相印。他趕緊前去投奔,此時的蘇秦,正在為苦苦支撐著合縱的陣營不被破壞。聽說張儀來了,感覺成就張儀,鉗制秦國的機會來了。

    蘇秦對張儀的到來不但沒有體現出同門的一絲熱情,招待都用下人的飯菜,還當著眾人說張儀混的真差!張儀受到侮辱,憤然離開趙國,想想或許秦國才是用武之地,前往秦國!蘇秦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上下打點,直到張儀有所成就,才把前因後果告訴張儀。張儀自然感激,從中斡旋秦、趙之間的關係。

    四、拿到大秦的相位

    張儀憑藉蘇秦的打點,加上鬼谷子的名氣,客卿的位置還是容易一點到手的。但要拿到相位還是要做點實在的事情的。

    機會說來就來,張儀和公子華攻打魏國的蒲陽,並且佔領。張儀向秦王獻策,用蒲陽換取魏國河西土地,並用公子繇做人質,與魏國聯盟。秦王見張儀有如此提議,內心以為張儀狂言,還是讓張儀放手去做了。張儀出使魏國,說秦國歸還蒲陽,是秦國對魏國的寬厚,魏國應該和秦國和好,依靠秦魏聯盟來抵禦其他國家。魏王獻上郡十五縣和少梁作為回報!

    兵不刃血,秦國得到了大片的土地,還和魏國聯盟!秦王封張儀為相!開始了“連橫”破縱的大業!

    公元前324年,張儀擁戴秦惠王正式稱王,更年號為秦惠王元年。

    一年後,張儀又和齊、楚兩國的相國會盟於齧桑!

    五、張儀也做過臥底

    會盟回來後秦王免去了張儀的相位。計劃讓張儀去魏國發展,並讓魏國率先臣服於秦國,以此讓其他國家效仿,從而破壞合縱聯盟。剛開始魏王不同意,張儀就讓秦國來硬的,派兵正面攻打,自己找機會“相勸”。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經過正面攻打,秦國打敗了魏軍和魏國的盟軍。魏襄王正好同意張儀的“勸說”!率先退出抗秦聯盟。

    張儀的臥底是極為成功的。

    六、退出歷史的舞臺

    張儀回到秦國依然是相位。這期間和司馬錯爭論東出還是開拓後方的問題,最終秦王聽從了司馬錯的意見,派張儀等開拓巴蜀。自此秦國有了豐碩的戰略資源,有了後來一統天下的保障!

    接著張儀開始向楚國動刀,先是答應楚王,只要楚王和齊國斷絕聯盟秦國就給楚國六百里土地。楚國不用征戰就能得到的好處,無能的楚王竟然上當。楚國於齊國斷交,張儀耍賴,說自己拿來的權力給楚國六百里土地,是楚王聽錯了,張儀只答應給楚國自己的六里的封地。結果楚王大怒,出兵攻打秦國,齊國趁機出兵和秦國一同攻打楚國,楚國打敗,秦國反而得到更多的土地。後來張儀膽大,再次出使楚國,楚王直接囚禁了張儀,而張儀早有準備,找人說服了楚王,放了自己!!這就是後人津津樂道的張儀戲楚的故事。

    接著張儀先後遊說了韓、齊、趙、燕,盡力破壞合縱聯盟。回秦國的路上,剛到咸陽,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的眼裡張儀是個小人!一幫大臣趁機向秦武王上疏張儀的壞話。張儀嗅出了危險!請求去魏國再次臥底!秦武王同意了!

    到了魏國的第二年,張儀離世!

    結語:

    張儀,從秦國的角度看,絕對是功臣!輔佐秦國期間,秦國開疆拓土,穩定後方,東出函谷關,多次破壞合縱聯盟!真正做到了“一人怒而天下懼,一人熄而天下安。”

  • 6 # 多啦只是夢3

    首先感謝邀請。張儀戰國時期,出生於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為客卿。公元前316年,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蜀的作戰是為秦滅巴蜀之戰。公園前318-241年,楚、趙、魏、韓、燕、齊六國合縱攻秦最後以六國失敗告終,是為合縱攻秦之戰。後有秦楚丹陽、蘭田之戰。兩為秦相,以連橫之術破合縱之戰。是戰國時期有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 7 # 少夫人168

    自魏國獨大之勢當然無存之後,列國間是同盟還是對立,已經成了左右戰國局勢十分重要的因素。時勢造英雄,於是就有英雄,專門研究諸侯間的外交。他們遊走於列國之間,或謀一國之前途,或謀一己之私利,以“合縱”或“連橫”之說遊說君王,世稱縱橫家。其中名氣比較大令後人熟知的就是蘇秦,張儀了。當世的社會輿論對縱橫家能力最高的評價或許就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但這句話所評價的兩個人,卻不是蘇秦和張儀,而是張儀和另外一個人。誰呢?他就是公孫衍。

    公孫衍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合縱事業的創始人,與張儀齊名。在秦惠王處死商鞅後曾在秦國任大良造(最高軍政長官),公元前330年率軍攻打魏國大獲全勝,展現了他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力。而我們要說的去不是他的軍事才能,是他的合縱策略。

    在被張儀從秦國擠走後他又回到了魏國,隨後公孫衍發動了"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結果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公元前323年),楚國就向魏國發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8個邑①。"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但仍敵不過楚國,因此魏惠王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任命張儀為相。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國,後又到宋國。惠施的去魏相,是張儀"連橫"政策的勝利。

    張儀相魏之後,主張合縱的公孫衍與惠施一齊失勢。公孫衍已經是第二次被張儀擠走了。在秦國是這樣,跑到魏國還是這樣,這也太欺負人了。公孫衍矢志報仇。

    他以一人之力,遊說齊、楚、燕、趙、韓五國。齊、楚肯定也早已明白過來自己著了張儀的道。結果,公孫衍的遊說大獲成功。僅僅三年之後,在五國的共同壓力下,魏國被迫逐走張儀,任用公孫衍為相。

    終於執掌大權的公孫衍利用剛剛攢下的人脈重新組織了一次合縱,一次真正的合縱。公元前318年,楚、魏、趙、韓、燕五國聯盟,共推楚懷王為盟主,大舉伐秦,並且聯絡秦國背後的遊牧民族義渠一同舉事。

  • 8 # 炮斯理

    張儀,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秦惠王三年(前322年),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事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惠王大發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克了魏國的曲沃、平周,暗中給張儀的待遇更加優厚。秦惠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張儀又勸說魏襄王,魏襄王也不聽從。於是,張儀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和秦國交戰,魏國戰敗。

    秦惠王七年(前318年),南韓、趙國、魏國、燕國、齊國率領匈奴人一起進攻秦國,秦國還擊打敗了南韓申差的部隊,殺死了八萬官兵,諸侯們震驚慌恐。秦惠王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遊說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於是,魏國宣佈退出南北合縱,請張儀擔任中間人與秦國和解;張儀回到秦國,重新出任國相。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司馬錯救援苴國和巴國,趁機吞併了蜀國。張儀貪圖巴國和苴國的富饒,又攻取了巴國,擒獲了巴王,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將三郡土地分為三十一縣。並在江州築城。秦惠王十一年(前314年),魏國又背棄了秦國加入合縱盟約。秦國就出兵攻打魏國,奪取了曲沃。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魏國再次臣事秦國。秦惠文王即位以後,繼續堅持孝公時代“任人唯賢”的方針,許多外國計程車”紛紛投向秦國。公元前329年,張儀來到秦國,被秦惠文王拜為客卿,直接參予謀劃討伐諸侯的大事。這時公孫衍擔任秦國的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張儀與公子華帶兵攻打魏國,一舉拿下魏國的蒲陽城。張儀乘機推自己的連橫政策出籠,建議秦王把蒲陽歸還魏國,並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做人質,而他將利用護送公子繇入魏的機會與魏王接近,遊說魏王投靠秦國。入魏後,張儀對魏王說:“秦國對待魏國可是真心實意的好啊!得到城邑不要不說,反而又送人質來到魏國,魏國怎麼說也不應對秦國失去禮節呀,應該想辦法來報答一下吧?”“怎樣來報答呢?”魏王問道。“秦國只喜歡土地,魏國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把魏國視為兄弟之國。如果秦魏結成聯盟,合兵討伐其他諸侯國,魏國將來從別的國家取得的土地肯定會比送給秦國的土地多很多倍。”魏王被張儀說動了心,於是把上郡十五縣和河西重鎮少梁獻給了秦國,從此秦魏和好。張儀的連橫政策首戰告捷。至此,黃河以西地區全部歸秦所有。我們從他後面的事件來看,大家大概都知道他是一個膽子比較大的人,不僅如此他耍嘴皮的功夫也是非常厲害的,而且非常喜愛從別人的後面下手,可以說他是一個極其陰險狡猾的人,但是我們不得不說,他有過人的語言天賦。在一個戰亂的時代,需要忠誠義士,也需要蛇鼠之輩,這樣才能體現一個時代英雄輩出的年代。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做事方法也是有自己的特點,但是從客觀上來說他們都是從成功為目標,以大局考慮的。不管別人說他是一個勢力小人,還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但是他最終達到了自己目的。

  • 9 # 綠色安陽

    在古代人們晉升的途徑其實也有限,一般來說人們都是透過政務來在朝堂裡面上位的,畢竟在那個時候,文人晉升的路徑就是這麼一條,當然你要是有其他的關係,或許還可以走別的門路,可是對於很多的普通人來說,他們沒有什麼別的門路,只能靠著自己的能力來往上走。但是在戰國時期,就有一些人是透過特殊的方式成功坐到高位的,比如著名的張儀,他所代表的就是一類專門用嘴來上位的人,這些人被稱為縱橫家。

    這個行當其實也不難理解,就是類似後世的專職外交人員,他們是專門負責各國之間的外部交涉的,更加奇特的是,縱橫家他們主要的活動的時期就是在戰國,後來很少有這樣的人存在了,到了後世這個行當也徹底消失了。那麼在這個時期,縱橫家是非常吃香的,比如張儀,他就是靠著自己的嘴成功從一個普通計程車子,最終當上了秦國的相國,可以說是完成了自己生涯的晉升巔峰了,那麼為何他們這類的人就這麼吃香呢?張儀靠著自己的嘴為什麼就能做到相國的位置呢?

    首先我認為,張儀他的嘴是正好就符合了當時秦國的需求,因為那個時候的秦國已經完成了變革,國力也開始強大了起來,在這之前的秦一直都是困守在西部,與外面沒有太多的交涉,也就沒有想要往東發展的意思。可是隨著國力的強大,東出就成為了秦國的首要目標了,以當時天下的實力對比來看,秦是沒有能力單純靠著自己的武力打出去的,因為像三晉和齊楚這樣的國家力量完全不比秦國要弱。

    秦國由於自己內部進行了改革,也把之前的那一套陳舊的制度都給推翻了,並且採取了積極吸納外部人才的措施,給大家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國的人才很多都會選擇來到秦國發展,在他們的幫助下也是使得秦國開始成為天下的頂級強國,並且最終就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在這些各國的人才裡面,張儀的存在就顯得非常特殊了,我們看張儀他和法家這些人都不一樣,他是屬於一個縱橫家的代表。

    這類的人並不是靠著哪種方法來治國的,而是靠著自己的嘴皮子來幫助國家謀取利益的,在後來的朝代裡面這樣的人並不比其他人要吃香,可張儀他就不一樣,他靠著自己的嘴就成功從一個落魄計程車子最終成長為了整個秦的相國,可以說是做到了一個人的生涯巔峰了。那麼張儀他對於秦國的重要性在哪裡呢?為何秦國會給這樣的一個人這麼高的待遇,後來人們談到秦國發展的過程裡面,他也是一個多次被提及的人物,可見大家對於他的認可。

    但是這個經歷讓他也開始瞭解東部各國的情況,所以後來他出馬就可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們看張儀他在各國中的遊走,來用自己的嘴皮子,雖然是到處忽悠吧,可他所說的這些都是切中各國軟肋的實情,而他忽悠的這些也都合情合理,所以像楚懷王這樣的君主,他們並不能說就是一個白痴,可還是讓張儀用嘴給忽悠了,這是因為張儀他太熟悉你國內的情況和需求了,也太瞭解你這個人了,所以他編都能編得非常完美,幾乎是和真的一樣,正是在不斷的忽悠過程中,他幫助秦國掙了太多的利益。

    在內部的政績上來說,他肯定是不如商鞅這些人的,那麼他對於秦的影響就是在外部,靠著他的嘴和來回跑出的業務,幫助秦國是成功就完成了崛起。那麼張儀他最主要的一個貢獻就是成功幫助了秦把韓魏給徹底蠶食了,這兩個國家是整體擋在秦東出的大道上的,靠著張儀的不斷活動,秦從這兩個國家裡面撈取到了大量的西部領土,這就直接給秦打好了一個東出的根基。

    那麼除了這個貢獻之外,他最大的影響就是幫助秦成功把外部各國的封鎖線給打破了,靠著張儀的活動,原本的三晉這些同盟都被拆散了,一些國家就開始倒向秦國,像東部的齊楚這樣的強大同盟也是讓張儀給拆散了。可以說他的活動就讓整個東部沒有辦法形成一個同盟來對付秦國,所以後來秦東出的時候,這些國家都沒有辦法團結起來一起封鎖秦國。

  • 10 # 經典影視剪集者

    孟子的弟子景春稱: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首先戰國已經經過春秋爭霸戰爭的洗禮,早已沒傻子,傻子早亡國,最起碼不會比普通人傻,張儀在人精裡面騙人(即使楚懷王確實傻,難道身邊就沒有智囊團,辦公廳,何況楚懷王在位初期,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一大國),還連騙三次,怕是傻子都不會被騙,這種牛逼的人,史書卻只能抓住他的汙點來記載,司馬遷若能體會張儀的牛逼之處,並記載出來,還能只是個史官? 倘若有張儀智商及情商,連一個漢武帝都說不服?

    張儀縱橫於戰國中期的外交舞臺二十餘年,聲名顯赫,合縱連橫,連破三晉、吞巴楚、蠶食楚國,六世餘烈第一相!

  • 11 # 春到江南花自知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所謂的大丈夫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不是憑三寸不爛之舌,開縱橫捭闔,施勾心鬥角,機關算盡,不擇手段。

    不論孟子所論正確與否,事實證明,在當時“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的戰國時期,孟子那一套理論是行不通的,而諸如縱橫家代表如公孫衍、張儀、蘇秦、陳軫等則位居卿相,左右朝堂,掀起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縱橫之戰,不能不說也是具有一定水平和學問的。

    提到張儀,人們總是把他和蘇秦在一起。因為據《史記》和《戰國策》記載,蘇秦和張儀曾一同與鬼谷子先生學習遊說之術,蘇秦倡導合縱攻秦,為使自己合縱成功,就故意激怒張儀,又暗中助張儀去秦國,張儀主張連橫,二人互為政敵,為同時期人。

    後來證明此處頗有爭議,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更何況蘇秦還是被刺殺而死。可見,張儀在實施連橫政策時,蘇秦還是個小年輕人,根本不可能和張儀打交道。

    事實上,張儀真正的對手是公孫衍,又稱“犀首”(官名)。據記載,張儀死於公元前309年,公孫衍死於公元前306年,二人生活的年代最是相近。

    公孫衍本是魏華人,後來到秦參軍,在秦對韓、魏的歷次戰爭中由於戰功卓著,坐上了秦國的第三把交椅,爵位為最高級別的大良造。公元前333年,公孫衍率軍進攻魏國,魏國被迫割陰晉與秦國修好,陰晉從此更名為“寧秦”。 此後,公孫衍再度進攻魏國雕陰,擒獲魏將龍賈,斬首八萬。魏惠王將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向秦國求和。

    張儀也是魏華人,曾投靠在楚國令尹的門下當一名門客。一次,令尹家裡丟失了一塊貴重的玉璧。令尹懷疑璧是張儀偷去了,就把張儀抓起來打了個半死。張儀回到家,他妻子心疼地說:“你要是不讀書,不去做官,哪會像這樣啊!”張儀卻問他的妻子:“我的舌頭還在嗎?”“當然在。”“只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

    公元前329年,張儀和齊國的陳軫一同到了秦國。得到魏國賄賂的公孫衍建議秦惠文王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而張儀則勸秦王趁勝伐魏,並說公孫衍只顧私利而忘公義。秦王相信了張儀,任他為秦相,公孫衍遭到排斥,懷恨在心,只好離開秦國投靠了魏國。同時,陳軫離秦投靠了楚國。

    同年,陳軫勸公孫衍去燕國和趙國,並故意造成很大的聲勢,於是齊國也加入進來,這樣公孫衍就當上了燕、趙、齊三個國家相邦。

    秦國在張儀的主張下步步緊逼魏國,公孫衍於是提出合縱的主張,並聯合魏國、齊國成功打敗了趙國。張儀則親自率兵攻打魏國,軟硬兼施,迫使魏國依附秦國,合縱遭到破壞。

    公元前323年,公孫衍發動韓、趙、魏、燕和中山國進行了“五國相王”, 即五個國家互相承認對方稱王,以達到合縱的目的。張儀則煽動楚國、齊國極力反對,楚國出兵攻打魏國,魏國又戰敗了,合縱再一次被破壞。

    公元前322年,張儀假裝離開秦國去了魏國,當上了魏國的宰相,欲讓秦國借道韓魏攻打齊國。不料齊國頑強抵抗,打敗了秦軍。張儀的連橫受到了挫折,魏國又趨向於合縱。

    公元前319年,公孫衍回到魏國,張儀被驅逐回秦,仍為秦相,公孫衍被任命為魏國宰相,第二年合縱魏、趙、韓、燕、楚、齊六個國家共同進攻秦國,公孫衍還成功地勸說秦國的後方義渠國也乘機攻秦。函谷關外,秦軍奮起反擊,聯軍一戰即潰。秦軍乘勝攻趙,齊國也進攻趙國,合縱失敗。

    這次合縱雖然失敗了,但六國攻秦的聲勢卻是顯赫的。此後,秦國轉移目標,在名將司馬錯的建議下滅掉了南面的巴國和蜀國,佔據了富饒的四川大部分地區,司馬錯又領兵“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他的兒子武王即位。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只好離開秦國去了魏國,第二年(公元前309年)死在了魏國。不久,公孫衍也於公元前306年死在了秦國。

    這時,孟子的弟子景春就說了:“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指的是縱橫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他們二人的恩怨可以攪動天下大亂,合縱連橫,攻伐天下,若是他們退出了,則天下就不會有大事情發生了。

    孟子當然是反對了,他作為儒家思想的又一位集大成者,信奉的是“民貴君輕”、“仁者無敵”的思想,最看不慣陽奉陰違、靠辯術之才取悅君王,登上朝堂,挑起各國爭端,最終受苦難的還是普通的勞苦大眾。因此,在他眼裡,這些都不是大丈夫所能做的。

    不論合縱還是連橫,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都是以自身利益為出發的,既想要圖強求變,又要防止此消彼長、一家獨大。總之,秦國作為了最終的勝利者,這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致,縱橫之術只不過是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 12 # 棲山君

    張儀,師從鬼谷子,精通縱橫術!他兩次戲詐楚王,割裂齊楚聯盟;他幫助秦國開疆拓土,卻在春風得意之時辭去相國之位,投效魏國。

    他的一張利嘴能退百萬雄師,他的三寸之舌能攪動天下風雲,他遊走於列國之間,出將入相,他也是少有得到善終的縱橫家。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相互稱王。韓、趙、燕三國也緊隨其後,各自稱王。一時間,天下風雲驟變,分裂與兼併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相繼上演。

    為了稱霸天下,各國君王求賢若渴。不久之後,鬼谷子的徒弟張儀學成下山,周遊列國,攪亂了戰國政壇。

    他深諳政治形勢,善於玩弄權術,一張利嘴遊說各國,輕則能奪取一座城池,重則挑起一場戰爭,世人將其稱為說客或者縱橫家

    所謂名師出高徒,張儀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將各國諸侯玩弄於股掌之間,為秦國的強大和未來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可是,在滿身榮耀之際,張儀卻辭去了秦國相國之位,投效了魏國。那他當初為何選擇事秦?又是如何幫秦國走上統一之路的?為何最終選擇離開秦國?

    這一切,還要從張儀入楚遊說開始說起。

    01

    入秦拜相

    公元前329年,楚國君主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繼位,史稱楚懷王。此時的楚國經過了吳起的變法,國力日漸強盛,成為了南方的霸主。

    當時,剛從鬼谷下山的張儀便看中了楚國的實力,便決定去楚國成就一番事業。張儀將楚國的形勢和未來的發展寫成了一篇策論,想呈給楚懷王。

    然而,楚懷王並非一位明君,他貪杯好色,不理朝政,對張儀這等無名之輩更是嗤之以鼻。張儀的事業還未跨出第一步,就受到了阻礙,回到家中後,他整日長吁短嘆。

    他的妻子見狀,便安慰他說:“一國之君豈會聽你擺弄口舌,你也不必憂愁,在家好好耕田織布,採桑務農,日子也能過得安穩。”

    張儀雖知道妻子說得在理,可他拜師鬼谷子,苦學遊說之術,為得就是能出將入相,成就一番事業。如今還未開始,怎能就此放棄。

    為了貼補家用,張儀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楚國令尹的府上充當門客。

    一日,令尹在府中大擺宴席,宴請自己的門客。席間,他將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塊玉璧拿了出來,給眾人欣賞。誰知,宴席上人多手雜,不一會玉璧便消失無蹤了。

    令尹見狀,勃然大怒,下令徹查所有門客。正當此時,有人向令尹打小報告,懷疑張儀就是那個偷玉璧的小偷。

    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

    眾門客覺得,張儀家中貧困,見到了價值連城的玉璧定是起了歹心,所以偷盜了玉璧。令尹聞言,直接將張儀捆了起來,嚴刑拷打,無奈張儀誓死不認,令尹只得將他放了。

    回到家中,妻子見張儀傷痕累累,傷心不已。可張儀卻不以為意,著急得問妻子道:“夫人,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張儀妻子見他這樣問,笑著回道:“舌頭自然是在的,不然你怎麼能問出這樣的話?”

    張儀聽罷,這才放下心來。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張儀的傷勢漸漸好轉。但是,經受了這番屈辱,他覺得與其留在楚國繼續卑微地活著,不如另覓新主。

    如今,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勢同水火,不管投靠哪國,都攸關性命。張儀思來想去,最終還是決定去投奔秦國。

    打定主意後,張儀便與妻子收拾了行囊,動身去了秦國。可是張儀的妻子卻更加擔憂了,一國之君掌生殺大權,她害怕張儀剛出狼窩,又入虎穴,可張儀卻有自己的辦法。

    根據《史記·張儀列傳》和《戰國策》記載,張儀入秦是因為他的同門蘇秦用了激將法,在背後推波助瀾才將他送到秦國的。

    但是,根據1937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中記載,張儀去世後,蘇秦才擔任燕國的國相。

    因此,張儀如何入秦的,一直都有爭論。

    而此時的秦國,經過商鞅的變法,國力逐漸強盛,成為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國家。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嬴駟繼位,史稱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十分愛惜人才,聽說有鬼谷子的徒弟來投奔他,連忙將人請進了秦王宮。大殿之上,秦惠文王恭維張儀道:“鬼谷出奇才,先生的大名,寡人早有耳聞。”

    張儀行了一禮,不卑不亢地說道:“可惜,我不過是個將死之人。”

    秦王聽了張儀的話,不覺有些疑惑:“先生何出此言?”

    張儀見秦王來了興趣,於是說道:“如今,燕國和魏國連結荊楚,鞏固與齊國的聯盟,形成了合縱的聯合陣線與秦國對抗。但是,別看現在有六個國家,可都是些烏合之眾,縱觀天下,唯秦最強,只有秦國有統一天下的能力。”

    此時的張儀,為了能在秦國站穩腳跟,使出了渾身解數,憑藉遊說之術為秦王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指出了秦國曾經錯失的良機,還給秦王規劃了一個宏大的藍圖。

    但是,對於張儀的遊說,秦王還是有顧慮的。他擔心,若是其他諸侯國結盟,秦國未必是他們的對手。

    這時,張儀便將自己早已準備好的計劃和盤托出:“大王,我們可以先拉攏各諸侯國向秦國靠攏,然後再各個擊破,是謂連橫。”

    在秦王面前,張儀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的連橫策略,沒想到,這與秦王的想法不謀而合,這讓秦王興奮不已。

    他連連讚歎道:“先生果然足智多謀,若是有了先生的協助,我秦國定可稱霸與天下。”

    為了籠絡住張儀,秦王將他封為客卿,親自為他開府,更是對張儀的計劃無條件的支援。但是,秦王對張儀的寵信讓另一個人嫉妒地紅了眼,這個人就是秦國大良造公孫衍

    大良造是秦國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自從商鞅死後,公孫衍就接任了大良造的職位。他在秦國浸營多年,理應是佔據上風的,卻屢次在張儀這裡碰釘子,因此記恨上了張儀。

    而此時的張儀也明白自己的處境,秦王可以將他捧上高位,也可以將他摔進深淵,更何況現在公孫衍也對他虎視眈眈,他必須儘快證明自己,才能保住來之不易的位置。

    張儀仔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後,為秦王制定了一套十分周密的計劃,以此來幫助秦王實現一統天下的宏願。

    當時,秦國最大的障礙當屬齊、楚兩國,想要攻滅它們就必須先拿下魏國。魏國西鄰秦國,東接齊國,東南方向又是楚國,若是秦國能奪取魏國,便能進可攻退可守。

    因此,張儀決定先勸說秦王拿下魏國。

    這一日,張儀向秦王獻策,希望秦王能派兵攻打魏國。可秦王卻認為,魏國雖然大不如前,可依照秦國如今的實力,攻下魏國也絕非易事。

    張儀見秦王猶豫,便向秦王諫言,將公子繇送到魏國做質子。一旁的公孫衍聽罷張儀的建議後,厲聲拒絕道:“秦國怎能臣服於魏國,公子繇入魏為質,秦國必會受魏國牽制。”

    秦王聽罷,也覺得公孫衍說得有理,公子繇一旦到了魏國,不說其地位發生了改變。若是兩國關係決裂,兵戈四起,公子繇的性命都將不保,他不能用自己的兒子冒險。

    可是,張儀還是不肯放棄,一再勸說秦王,欲成就霸業,必先有所捨棄。張儀的話讓公孫衍再也坐不住了,他直指張儀本就是魏華人,定是魏國派來的奸細,居心叵測。

    張儀也不甘示弱,諷刺公孫衍挑撥離間,是小人行徑。可此時的秦王卻陷入了兩難,一方面他不想犧牲自己的兒子,而另一方便他也不想放棄這稱霸中原的大好機會。

    權衡利弊之後,秦王終於應允了張儀的“質子外交”策略。可是,張儀在得到秦王的支援後,並未立刻將公子繇送入魏國,而是請求秦王派遣軍隊,攻打魏國的蒲陽。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秦軍順利攻佔蒲陽後,張儀又下令將蒲陽還給了魏國。原來,這是張儀給魏國的一個下馬威,用軍事震懾來警告魏國,不要對秦國輕舉妄動。

    公元前327年,張儀親自護送公子繇入魏。

    魏國在魏文侯時期任用李悝,是列國中首個變法圖強的諸侯國,也因此成了戰國早期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可是,魏惠王繼位後,貪圖享樂,不思進取,使得魏國實力逐漸衰落。

    而此時,秦國大舉進攻蒲陽,還將公子繇送到魏國為質,魏惠王對於秦國的用意一時也猜不透,只好硬著頭皮迎接張儀和公子繇的到來。

    魏惠王深知秦國沒有那麼好心,反問道:“若是寡人不允呢?”

    張儀笑了笑回道:“還請大王三思,秦國已經主動歸還了魏國的土地,可見秦國相與魏國交好的誠意,並非貪圖魏國的城池,所以請大王放心。”

    此時的魏惠王也知道,秦國若是真心想與魏國交好,便不會派兵攻打蒲陽。可如今魏國今非昔比,實在不能與秦國硬碰硬,思慮再三後,便同意與秦國和解。

    張儀見魏王的態度緩和了,於是又提出用公子繇換取河西之地,等結成聯盟後再合兵討伐其他諸侯國,如此,魏國去的土地只會比河西之地更多。

    面對土地資源的誘惑,魏王思慮片刻後便答應了,決定將上郡十五縣和河西重鎮少梁都獻給了秦國。

    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

    張儀用蒲陽換得上郡十五縣和河西重鎮少梁,兵不血刃地幫秦國奪回了河西之地,為秦國統一六國打開了第一個視窗。

    張儀帶著河西之地回到秦國後,秦王大喜過望,隨即將張儀提拔為國相,分走了大良造公孫衍的大部分權力,使得大良造從此成為純粹的武職。

    孟子的學生景春在《孟子·滕文公》中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可見,公孫衍絕對是個狠角色,實力不容小覷。可是,自從張儀來了秦國後,秦王不僅冷落了公孫衍,更是將他手中的權力分走,這讓他很不甘心。

    因此,他常常與張儀作對,想要將他趕出秦國。然而,當他與張儀的對決到了關鍵時刻,他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從此成為秦國的眾矢之的。

    當時,魏惠王以為將河西之地割讓給秦國之後便可相安無事,可誰知,張儀回到秦國後便翻臉不認人,繼續派兵攻打魏國,魏惠王如何能嚥下這口氣。

    為了能兵不血刃地扭轉局面,他派遣使者帶著重金找到了公孫衍,想要籠絡他,在秦國製造內亂,戰事便可有所轉機。

    此時的公孫衍正在為如何對付張儀而晝夜難眠,見魏王拋來了橄欖枝,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隨後便入宮勸說秦王,趁兩國交好之際,不要再攻打魏國,轉而攻打別的諸侯國。

    可張儀卻認為,如今魏國四面受敵,此時正是伐魏的良機。況且魏國根基深厚,若是等它恢復實力,到時候再舉兵來攻,秦國未必能討到好。

    秦王對張儀的分析十分認可,便決定繼續攻打魏國。公孫衍見秦王對自己不再信任,於是有了另覓新主的打算,最後於一天深夜,悄悄離開了咸陽。

    公孫衍離開秦國後,張儀順理成章地替代了公孫衍的位置,從一介布衣寒士一躍成為秦王眼前的紅人,正式進入了秦國的政治中心。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效仿山東六國,在咸陽舉行了稱王儀式,成為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君王。而張儀也憑藉自己的才華,深得秦惠文王的信任,確立了自己在秦國的政治地位。

    然而,正是春風得意之時,張儀突然主動交出了相印,辭去了秦國國相之位。更讓人不解的是,秦惠文王也為挽留張儀,而是昭告天下廢除了張儀的國相之位。

    而這一切都源於秦惠文王與張儀的一場秘密對話。

    02

    入魏為相

    戰國中後期,在經歷了曠日持久的爭霸戰後,周王室形同滅亡,戰國七雄中秦國實力最強,因此,各諸侯國聯合抗秦的同盟已初步形成,秦國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公元前322年,憑著遊說之術在秦國平步青雲的張儀突然辭去了國相之位,舉家遷回了魏國,並第一時間請見了魏王。

    其實,張儀來到魏國的時候,正是魏惠王焦頭爛額之際。

    一年前,魏、韓、趙、燕、中山等五國組成了合縱聯盟,約定共同抵抗秦、齊、楚等大國。同年,楚國率軍進攻魏國,魏軍大敗,這讓魏王對公孫衍提出的合縱策略產生了質疑。

    此時的張儀看出了魏王猶疑,適時地獻上了連橫策略

    張儀認為,魏國位於中原腹地,緊鄰多個諸侯國,且地勢平坦,沒有倚仗,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與其讓各國都來分一杯羹,不如跟隨強大的國家。

    如今,魏國西鄰秦國,又扼住了秦國通往中原的要道,若是與秦國主動交好,秦國必定不會主動來攻,其他諸侯國也會懾於秦國的實力,有所忌憚。

    可是,此時的魏惠王對張儀的忠心還有所懷疑,所以並未採納張儀“事秦”的策略。但是,為了籠絡住人才,魏王還是給了張儀相國之位。

    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相魏。

    然而,事實正如張儀預料的那樣,這一年裡,秦國不斷派兵攻打魏國,並奪取了曲沃等地。經過此事後,魏王慢慢對張儀有了信任,開始奉行事秦的策略。

    可是,張儀的策略卻遭到了公孫衍的強烈反對。公孫衍和張儀一樣,都是戰國時期非常著名的縱橫家,公孫衍擅長合縱,張儀專攻連橫,可以說兩人天生就是對手。

    張儀來到魏國後,很快就與公孫衍對上了,而第一輪的較量就是因為齊國。

    公孫衍認為,如今五國合縱同盟已經形成,趁此時機應該聯合各諸侯國兵力,想齊國宣戰,以此奪取更多的土地。

    而張儀卻堅決反對,他認為,二十年前,馬陵之戰,魏國派出大將龐涓,傾一國精銳之師攻打齊國,齊國軍師孫臏於馬陵設伏,殲滅魏軍十餘萬人,大將龐涓也自殺於此。

    馬陵之戰之前,齊、魏實力相當,尚且兵敗。如今,齊國實力日漸強盛,而魏國卻處處受制於秦國,若是此時與齊國交戰,無異於玩火自焚。

    面對張儀和公孫衍的爭執,魏王雖然認同張儀的觀點,可是向齊國的復仇之心還是佔據了上風。於是,他採納了公孫衍的建議,出兵伐齊

    犀首以梁為齊戰於承匡而不勝。張儀謂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國。梁王因相儀,儀以秦、梁之齊合橫秦。

    齊、魏兩國在承匡交戰,魏國再次兵敗而歸,此時的魏王才深感後悔,不該聽公孫衍的建議,可惜悔之晚矣。

    此時,張儀又向魏王獻策,讓魏國與齊、秦這一東一西的兩個強國交好,魏國便可借勢而上。魏王為了平息齊國的怒火,採納了張儀的策略,並派遣張儀出使齊國。

    其實,張儀促使齊、魏交好,是害怕齊國攻滅魏國後,沒有了魏國的緩衝,齊國將直接與秦國對壘,到時候,整個中原的形勢將更加難以掌控。

    所以,張儀出使齊國本質上是為秦國減少危機。而另一邊,公孫衍因承匡之戰大敗而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權力也被慢慢架空,為了洩憤,他決心在張儀出使齊國的時候報復他。

    兩人握手言和後,公孫衍沒有立刻返回魏國,還是執意將張儀送到嗯咯齊國邊境。離別時。公孫衍對張儀依依不捨,寒暄了很久才離去。

    而他們這幅兄弟情深的畫面被前來迎接的齊國大臣看在眼裡,並將此事如實地稟告給了齊威王,使得齊威王對張儀的信任大打折扣。

    張儀來到齊國國都臨淄後,第一時間請見了齊王。大殿之上,張儀向齊王表達了魏王想與齊國連橫的願望,希望齊國能與魏國交好。

    齊王聞言怒不可遏,厲聲質問道:“你可知公孫衍遊說各國組成合縱聯盟,三番五次慫恿魏王攻打齊國,而你張儀與那公孫衍兄弟情深,分明就是一丘之貉,此番前來能安什麼好心!”

    張儀見齊王發怒,連連作揖,想讓齊王聽他的解釋。可齊王早就沒了耐心,直接將張儀趕出了齊王宮。

    張儀自遊說各國以來鮮有敗績,此次卻敗在了公孫衍的手上。被趕出齊王宮的那刻,他才如夢初醒,這是公孫衍一早就設好的局。

    然而,遊說齊國的失敗並未影響張儀在魏國的地位,他依然推行“事秦”的策略,讓魏國和秦國很快就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

    公元前318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魏王樂見其成,張儀便趁機勸說魏王,借道給秦國,讓秦國從魏國穿過去攻打齊國,不僅能報齊國之仇,還能鞏固與秦國的關係,魏王欣然同意。

    可是,在這場戰爭中,秦國大敗,這讓魏王意識到,秦國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加之魏惠王已經病逝,新君魏襄王在公孫衍的鼓動下,對張儀也不再信任。

    原來這一切,不過是四年前策劃的一場陰謀罷了。

    當年,張儀認為魏國的軍事位置至關重要,魏王周旋於各國之間,最易動搖。他若是能去魏國當上相國,定能勸說魏王事秦,到時候魏王得了秦國的好處後,各國定會爭相效仿。

    欲立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

    可是,張儀在魏國苦心經營了四年,卻沒有成功,這讓他有些挫敗。可是這並未影響秦惠文王對他的信任,他依舊將張儀封為相國。

    就在張儀穩坐秦國相國之位的這幾年裡,秦國一直蒸蒸日上,雖然他此番敗在了公孫衍的手中,但是合縱和連橫的較量還未分出高下。

    03

    張儀詐楚

    公元前313年,齊國助楚國攻打秦國,奪取了曲沃。齊楚聯盟讓秦惠文王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於是,他想要出兵攻打齊國,但是又怕楚國出兵援齊。

    於是,他召張儀前來商量對策,張儀便主動向秦王請旨,出使楚國遊說楚王,割裂齊楚聯盟,秦王欣然應允。

    楚懷王得知秦國國相張儀前來出使的訊息後,親自到郊外迎接,並將他迎進了楚王宮,言語間透著疏離和防備。

    張儀見楚懷王如此態度,便直截了當地表明瞭來意,希望楚國能與秦國結盟,作為報答,秦國願送上美女和商於六百里土地。

    楚懷王好色人盡皆知,張儀也是投其所好,可是真正讓楚懷王心動的並不是秦國如雲的美女,而是那商於六百里土地。

    這塊地位於秦楚交界,本是楚國的土地,後來被秦國佔領,這成了楚懷王心裡的一根刺,時時也不能忘記。如今,張儀竟主動提出歸還土地,他怎能不心動。

    可是,這塊土地也不是白拿,張儀的條件是,楚國必須和齊國斷交。

    當時,齊、楚、秦是三大強國,秦在西,齊在東,楚在南,秦國和齊國一直都不對付,因此楚國就成了兩國之間互相爭奪的物件,而楚國懼怕秦國的強大,於是與齊國結盟。

    但是,齊國與楚國之間的關係並不穩固,張儀也是看出了這點,於是拿商於六百里土地作為誘餌,誘惑楚懷王與秦國結盟。

    楚懷王思慮再三,覺得與秦國結盟也不吃虧,還能削弱齊國的力量,於是答應了張儀的請求。但是,他也知道,口說無憑,還是要等拿到了土地,才能與齊國斷交。

    於是,楚懷王與張儀商議之後,派遣使者逢侯醜跟隨張儀回秦國拿回土地。在跟張儀回秦國的路上,張儀時常與逢侯醜把酒言歡,稱兄道弟,將逢侯醜哄得十分高興。

    可是,當張儀的馬車剛入咸陽,他就一不小心從馬車上摔了下來,然後稱病不出,整整三個月沒有上朝。逢侯醜見不到張儀,只能自己去找秦王要土地。

    可是,秦王卻推脫不知,要等張儀身體好了,親自來說。逢侯醜見狀,只得修書一封,將情況如實地報告給了楚懷王。楚懷王以為秦國有所顧忌,於是派遣使者到齊國大罵齊王。

    齊王當場與楚國翻臉斷交,並且立刻派遣使者到秦國提出要與秦國結盟。張儀聽聞訊息後,身上的傷馬上就好了,主動找到了逢侯醜,給了他六里土地帶回楚國。

    逢侯醜一聽是六里土地,十分詫異,明明是六百里,怎麼就成六里了。可是張儀卻堅持說,當初定好的就是六里土地,他不過是個臣子,怎麼能定六百里土地的去留呢。

    事到如今,逢侯醜才意識到這是張儀設下的一個騙局,沒有拿到土地,他只能悻悻地離開秦國,將事情報告給了楚懷王。

    楚懷王見張儀戲耍自己,怒不可遏,為了找回顏面,他發兵進攻秦國。秦軍在丹陽與楚軍決戰,最終楚軍大敗,徹底失去了對漢中地區的掌控權,八萬將士也因此喪命。

    漢中是楚國西邊的門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自漢中地區被秦國奪取後,楚國損失慘重,國力逐漸衰退,因此,楚懷王將張儀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

    公元前311年,被張儀設計而斷交的齊楚兩國有了緩和的趨勢,準備再次結盟。而此時,秦國希望用一塊地與楚國交換黔中地區,楚懷王終於等到了報仇的機會。

    他向秦王提出,只要將張儀交給他,黔中地區便可雙手奉上。秦王得知訊息後,想讓張儀出使楚國,卻也礙於情分,不好意思開口,正在猶豫之際,張儀主動提出去楚國走一趟。

    張儀再次踏上了入楚的道路,不同於之前受到的禮遇,楚懷王這次早已做好了準備,磨刀霍霍,等張儀一到便將他關押了起來。

    他要選個好時辰,在太廟前殺了張儀,來祭奠楚國八萬將士的亡魂。

    張儀深知此番出使危機重重,為了保命,他請來了好友楚國大夫靳尚,想透過他傳話給楚懷王的寵妾鄭袖,希望她能勸說楚懷王放了自己。

    這鄭袖可是位蛇蠍美人,心思十分狠毒。

    據史料記載,楚懷王身有異味,所以很在意別人的看法。而鄭袖為了爭寵,便欺騙楚懷王的新寵魏女掩著鼻子見了楚懷王,楚懷王大怒,割了魏女的鼻子。

    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袖曰:‘夫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鄭袖曰:‘妾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鄭袖曰:‘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yì ,割鼻)之,無使逆命。

    這便是魏女掩鼻的典故,也足以說明鄭袖的狠毒。

    而張儀與鄭袖的相識也是機緣巧合。當年,張儀還是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卒,投奔楚國時,被誣陷偷盜玉璧,遭到楚國令尹的羞辱,離開之時,他前去求見了楚懷王。

    楚懷王好色,張儀便一直投其所好,跟他講各國的美女。兩人正聊到興頭上,鄭袖突然走了進來,張儀見鄭袖貌美,將鄭袖誇得天上有地下無,哄得楚懷王與鄭袖十分高興。

    這一日深夜,鄭袖的寢宮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正是楚國大夫靳尚,他是來替張儀傳話的。他告訴鄭袖,秦國將用六個縣和美女來贖回張儀,一旦美女入宮,鄭袖定會失寵。

    鄭袖聽信了張儀的話,當天晚上便哭鬧著要出宮避禍,楚懷王見狀十分奇怪,問起緣由。鄭袖便哭著說:“大王,聽聞您要殺了秦國的張儀。如今,您還未將黔中地區交給秦國,張儀便來了,足見秦國的誠意,可若是您將張儀殺了,秦國定不會善罷甘休,所以,您還是讓我出宮避禍吧。”

    楚懷王聽了鄭袖的話,醍醐灌頂,意識到一時衝動,差點犯下大錯,於是決定將張儀放了。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楚懷王貪財好色,不辨忠奸,並不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但是他對百姓的關心也是發自內心的。

    有一年,楚國大雪,天氣寒冷,楚懷王穿著皮襖坐在火爐前還感覺寒冷難耐,他想起了楚國的百姓,於是下旨為百姓送去了取暖的木炭,這便是成語雪中送炭的由來。

    本來,他一心想殺掉張儀洩憤,可是經過鄭袖的提醒,他擔心殺掉張儀後會引的秦軍來攻,殃及楚國的百姓,於是一念之間,他又將張儀放了。

    可是,被放出來的張儀並未立刻離開楚國,反而再次進宮遊說楚懷王。

    他表示,願意勸說秦王放棄黔中地區,將太子送來楚國做人質,將公主送給楚懷王做侍妾。而楚國只需要將太子送到秦國為質,兩國結為兄弟鄰邦,世代交好。

    張儀的這番遊說,楚懷王再次信以為真。於是,他再次背棄合縱聯盟,選擇和秦國結盟,以此來保住黔中地區。

    而另一邊的秦國,秦惠文王病逝,等到張儀回到秦國的時候,秦武王已經繼位了。秦武王向來不喜歡張儀,繼位後更是聽信了奸臣的讒言,對張儀起了殺心。

    張儀很快就察覺到了自己的處境,也很快為自己謀劃了脫身之策。

    他向秦武王進言,自己幾次三番離間齊楚聯盟,齊王對他定是恨之入骨,他到哪個國家齊王便會攻打哪國,他勸說秦武王將他送到魏國,挑動齊王出兵攻魏。

    等齊、魏兩軍打得不可開交之時,秦武王便可藉機入侵南韓三川之地,使秦軍順利出函谷關,揮師直逼兩週地界,索取天子祭器,挾天子以令諸侯,便可成就帝王霸業。

    秦武王聽從了張儀的建議,派出三十輛兵車將他送到了魏國。

    齊王聽說張儀到了魏國,果然發兵攻打魏國,魏王深感惶恐,對張儀便多有埋怨。於是,張儀派遣門客到楚國,請楚王派遣使者到齊國說和。

    張儀借楚國使者的嘴,向齊王洩露了張儀到魏國的緣由,以及他與秦武王商定的計劃。齊王知曉後,為了阻止秦國趁機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快便退兵了。

    魏王見張儀不費吹灰之力,就讓齊國退兵,對張儀心生敬仰,於是再度拜張儀為國相。一年後,張儀就病逝了。

    公元前299年,秦國以張儀出使楚國,楚國卻沒有將黔中地區交給秦國為由,發兵攻打楚國,奪取了八座城池。楚懷王親自到秦國談判,不想被扣在秦國,直到病逝。

    04

    最後

    張儀,毫無疑問是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說客,縱然後世之人對他的行事風格多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縱橫各國,鮮少有敗績。

    他憑著一張利嘴,不費一兵一卒便拿回河西之地,割裂了齊楚聯盟,還兩次戲詐楚懷王,左右了各國之間的同盟關係。

    他用權術和計謀幫助秦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為秦國開疆拓土,為以後的強大和統一奠定了基礎,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秦惠文王的信任和支援。

    正如當年,秦孝公與商鞅一般,兩人相互敬佩,相輔相成。秦惠文王與張儀,也是相互敬重,互相成就的。

    可是,歷史總有相似的地方。秦惠文王繼位後,為了秦國的利益車裂商鞅;秦武王繼位後,同樣為了秦國的利益想要犧牲張儀。

    不同的是,商鞅大禍臨頭了才想著要逃跑,而張儀早已未雨綢繆,為自己制定了脫身的計劃,在魏國踏踏實實地過了一年,落了個壽終正寢的結局。

    事實證明,張儀的聰明是當世少有的,他不僅算計了對手,也算計了君王,他將各國玩弄於鼓掌之上,皆是因為看穿了各國之間的私心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這便是張儀,一代縱橫家的風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六個月了,睡覺一直得悠,怎麼培養自主入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