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就叫夏末

    三國演義首先是一部小說,是故事。雖說是按照真實人物和大環境下改編的,人物特點和功績需要突出和重點描述!故事的特點就是需要神話一些東西,讓大家仰望和崇拜,所以個人認為,是神話了諸葛,您覺得呢

  • 2 # 把酒當歌202573022

    三國演義是明朝初期羅貫中依據(三國志)和流傳的民間傳說故事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書中對諸葛亮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極為成功。作者透過隆中對、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以及三分天下蜀國建立後以丞相之職治理蜀國丶北伐中原等若干場景全方位地展示了臥龍諸葛亮的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的才華。又以前後出師表讚美了諸葛亮的盡忠報國之志,把諸葛亮塑造成完美的化身,為後世所敬仰。作為一部演義類的小說,對主要人物有所拔高也在所難免,只是這種“善意”的拔高,並無損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為後世讀者所認可。該書被列為四大名著即是佐證。

  • 3 # 職業減肥營養師

    我認為是這樣,三國演義確實把諸葛亮地位提高了。因為三國演義是以蜀國一方為重點的。

    1、三國演義是以蜀國為主。

    羅貫中人為的拔高了諸葛亮的智慧,其實三國志裡面記載的諸葛亮,並不是多智而近妖的形象,而是內政為主,軍事為輔,軍事能力並不是十分突出,雖然也六出祁山,但失敗居多,火燒博望坡、隆中對,草船借箭等等,有真有假,故事跌宕起伏很是精彩,但是這個畢竟是小說。

    因為三個國家裡面,只有蜀國是漢朝的繼任者,曹魏禪讓的不算,所以,羅貫中就以蜀國為主了。

    2、三國志是西晉陳壽寫的,很客觀。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三書才合為一書。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我們要了解諸葛亮的真正實力和貢獻,看三國志就夠了。

  • 4 # 墨魚軒書畫

    《三國演義》既然是演義是故事,那麼作者羅貫中根據史實發揮想象力,摻入大量個人情感來設定故事情節和拔高某一人物形象是顯而易見的。

    但要說《三國演義》拔高了諸葛亮的人物形象,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三國志》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竊以為這是恰當理性的評價。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完美的政治家,但在軍事指揮上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建安12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其陳說三分天下大計,開始輔助劉備。早期的諸葛亮,透過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一系列的手段穩定了劉關張部隊的軍心,樹立了劉關張抗擊曹操的信心,同時奠定了未來蜀國的基礎。後得張松獻圖入西川,建立蜀國,諸葛亮勵精圖治,大力發展經濟,平定蠻夷,七擒孟獲,安定了後方。舉國之力,六出祁山,北伐伐魏。卻因種種原因,屢戰屢敗。筆者認為,失敗原因大都出在諸葛亮本人身上。就說失街亭斬馬謖,首戰就應該主帥親征當前,不應分兵迎敵。再說大將魏延曾獻策子午谷奇襲,也被生性多疑的諸葛亮一口否定。如果嘗試一下,歷史被改寫也未嘗不可能。如此種種,最終也就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悵惘結局。

    拋開政治軍事不說,單就忠義而言,諸葛亮的崇高品質令後世敬仰不已。《出師表》情真意切的言語讓人讀之不禁潸然淚下。筆者認為這才是諸葛亮真正的魅力所在。

    拂去歷史的塵埃,真理就是:成王敗寇。不管怎樣,諸葛亮為之殫精竭慮的蜀國最終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這正應證了《三國演義》開篇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5 # 山居不記年

    先說結論:沒有,甚至由於過度“神話”諸葛亮反而把他寫得太片面,影響了整個人物形象。

    比如魯迅說“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這並不是一句多褒義的評價。羅貫中過分誇大諸葛亮某一方面的能力,反而把諸葛亮寫成一個“神棍”一般,不僅脫離了真實的歷史情節,還讓許多讀者對諸葛亮產生了誤解。縱觀諸葛亮在書中的神棍表現: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七星燈續命、八陣圖困死陸遜等等。而由於歷史最終無法改變,因此諸葛亮的各種“神蹟”也難免顯得弄巧成拙了。

    諸葛亮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並不是《三國演義》帶起來的,早在成書的明朝以前,世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就已經高出天際了。

    杜甫(唐):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李靖和李世民(唐):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蘇軾(北宋):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陸游(南宋):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陳亮(南宋思想家):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洪邁(南宋政治家):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可以看出,早在有《三國演義》這部書以前,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已經擺在那裡了。自古以來,做臣子的無不想成為諸葛亮,做皇帝的無不想得到諸葛亮,這全是因為諸葛亮的個人魅力,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最後用陳壽《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做個結尾: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6 # 長湖火鳳凰

    首先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一書雖然有正史依據,但不是歷史書,而是一部小說。作為一部小說,其中的人物、事件必定是經過比喻、誇張、聯想等修辭手法來提高文章的可讀性和文學性。羅貫中對諸葛亮的描寫就充滿了誇張色彩。我們考察以下幾個細節,看看作者羅貫中《三國演義》如何“拔高諸葛亮的地位”。

    一、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明顯拔高諸葛亮地位的地方。

    1、《空城計》。在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並沒有上演過令人驚心動魄的空城記。而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憑藉對司馬懿的瞭解,明明城中無一兵一卒,竟然大開城門,在城樓上彈琴,令司馬懿懷疑城中有伏兵,幾萬大軍不敢入城,最後棄城而走。這一段故事,不但在茶館中說書的藝人津津樂道,讀書人回味無窮,京劇舞臺上也作為國粹頻頻上演,《空城計》的故事在中國童叟皆知,寫得非常成功。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形象深入人心。

    2、赤壁之戰。《三國志》記載,在赤壁之戰中,劉備、諸葛亮的地位是非常難堪的,充其量諸葛亮勉強說服孫權,幫助劉備達成連吳抗曹的目的。但是諸葛亮並沒有身著道袍,披髮赤足,登上七星壇,神乎其神地作法,透過借東風,火燒連船,擊潰曹操大軍。在《三國志》中,攻擊曹操大軍的主力是孫權的主帥周瑜、魯肅等人,就連火燒連般的計謀也不是諸葛亮提出來的,但作者羅貫中把這些功勞都記在諸葛亮的賬上,可見《三國演義》拔高了諸葛亮的地位。

    3、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計謀並非諸葛亮原創,這一點就算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也不是諸葛亮原創,而是孫堅首先使用的方法。但對孫堅的草船借箭,作者羅貫中是一筆帶過;而後面諸葛亮抄襲孫堅草船借箭時,卻又大量用墨,恣意渲染,把諸葛亮心思洞察天地,行動成竹在胸的形象印在讀者心上。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地方,比如七擒孟獲、火燒新野等地方,作者羅貫中用不同手法,或移花接木,或憑空虛構,或誇大實事,總之用盡筆墨,拔高諸葛亮的地位。諸葛亮代表的是蜀漢劉備集團的利益,《三國演義》說書人逢劉備遇難必哭,逢曹操失利必笑。可見羅貫中透過《三國演義》提高了蜀漢(劉備)的在小說中的地位,壓抑了曹魏(曹操)政權所取得的成就。

    二、“拔高諸葛亮”有點過了

    1、北宋以前,三國史料以曹魏政權為正史,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記錄三國時代的事件就以“建安”年號為主,可見當時歷史學家並不以劉備一支為正史記錄事件。

    2、到了元代,蒙古人南下征服了中原,漢人淪為下等人,在被人欺凌的情況下,當時的傳統文人開始思考“正統”政治與“野蠻”政治的問題,這個時候透過非法手段篡奪封建皇權的做法就顯得非常的不合理了。既然“皇權天授”,怎麼可以想奪就奪呢?在蒙古人的統治下,說出來是不行的,但寫得隱晦一點,蒙古人看不出來就行。羅貫中《三國演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3、老百姓喜歡劉備、諸葛亮,並非這個集團有多優秀,而是出於對曹操的怨恨。重點是映射出對蒙古人統治中國,把漢人當下等人對待的不滿。

    4、凡事過猶不及。羅貫中一味地在《三國演義》中誇大諸葛亮的本事,誇大劉備的皇室正統地位,卻在不經意中露出些瑕疵。“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是魯訊評價羅貫中《三國演義》很中肯的一句話。我們看到諸葛亮身著道袍、披髮赤足,登上七星壇作法,就起了雞皮疙瘩——妖道的樣子,還借來了東風,諸葛亮是神還是鬼?反正不像是人。到了陸遜火攻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八陣圖也沒有發揮多少威力,導致劉備損失六十萬大軍;劉備死後,諸葛亮任第二把手,而由於劉禪是公認的低能兒,所以其實諸葛亮已經是當時蜀漢政權的一把手了。奇怪的是,諸葛亮那麼“神機妙算”,卻無法挽救他的蜀漢!曹操那邊人才不斷匯聚,而蜀漢卻人才卻日益凋敝。有個青年才俊馬謖,布兵不當被諸葛亮“大義滅親”揮淚斬了;有個能幹的武將死得更是冤枉,至死不知自己的死竟是因為“腦後長了反骨”;才華平平無奇的姜維,沒有諸葛亮的命令竟然也調不動兵馬……可以說,蜀漢政權的快速滅亡,諸葛亮負有無法推脫的重大責任。而他自己操勞過度,五十幾歲就不幸死在了出征的路上。從這個角度說,就算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仍然是失敗者的形象。

    三、客觀一點的說法。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總的說來半分史實半分藝術,作品是非常成功的。諸葛亮的形象也是鮮明而富有立體感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不停地為諸葛亮高身價,時不時又給諸葛亮沉重的打擊。諸葛亮的角色的悲劇的設定——他無法離開歷史原型而存在,而歷史原型就是悲劇。可見作者羅貫中雖然用心良苦,作為歷史題材小說,《三國演義》這樣的人物呈現方式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 7 # 豹眼看歷史

    俗說《三國演義》有三絕,曹操的“奸絕”,關公的“義絕”以及諸葛亮的“智絕”。

    這個不無道理,但不可否認地是都不同程度的誇大了其成分。

    毫無疑問,諸葛亮的地位是被羅貫中在其《三國演義》中被拔高啦。

    01

    歷史地位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的頭銜不少,但其中的政治家,軍事家是貨真價實的,是公認的。

    這不是哪一個人給他確定的,是長久以來,人們對其的評價。

    我認為這足以說明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和地位。

    其具體的歷史成就就不必一一敘述啦。

    我們來看看同時期的那些大佬們,後人是如何評價他們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不管稱呼曹操是“奸雄”,“梟雄”還是“英雄”,但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頭銜是不可否認的。這也不是哪一個人給他確定的,也是歷史的評價。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劉備是諸葛亮的老闆,但歷史給予他的評價僅僅就是蜀漢開國皇帝,史家稱為先主。

    這個先主有多厲害哪?

    看看曹操就知道了:曹操也是魏國的奠基人。

    這個奠基人不是說就沒有做皇帝厲害,大家都清楚,曹操沒有做皇帝還被罵得狗血噴頭,如果直接做了皇帝,還不知咋樣呢?

    除了這個皇帝之外,劉備是一家不家。雖然也是能文能武,也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經典留世,但都不到家啊。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孫權的情況跟劉備近似,就不多說了。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看一下司馬懿的歷史評價,想不到吧。

    我並不認為傑出的和著名的有多大的區別,在我以前有關問題的回答中曾說過,三國時期有許多個“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其中就有“既生亮,何生懿”一說。

    再看看周瑜的歷史評價,如果周瑜真的說過“既生瑜,何生亮”的話,那麼周瑜是沒有資格說這個話的。

    儘管盡人皆知,幸虧是羅貫中說的,否則周瑜會把諸葛亮給氣死的。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周瑜一個風流倜儻的才子而已。

    02

    “智絕”有所過

    諸葛亮的確是“智慧的化身”,包括“隆中對”“三分天下”的判斷都是很高的智慧。

    但諸葛亮絕對到不了呼風喚雨的地步。歷史上有“空城計”“借東風”“草船借箭”的故事,但不是諸葛亮所為。

    至於“木牛流馬”,儘管到現在還沒有仿製出來,但估計也沒有後人想象的那麼傳奇。

    作為小說,為了增加故事的可讀性,有意識的虛構一些情節,也無可厚非。

    至於說到“揚劉抑曹貶斥吳”,這是作者歷史的侷限性,這裡就不多說了。

    肯定的一點是,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在《三國演義》中的確是拔高啦,但也不能就此否認其在歷史上的功績和地位。

  • 8 # 浩中一內

    要回答《三國演義》是否真的將諸葛亮的地位拔高了,那就需要從諸葛亮的歷史形象和《三國演義》中小說影響的對比來看。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是文藝作品,它追求的是生動、精彩、邏輯順暢,具有觀賞性。所以這其中就自然少不了對人物的褒貶加工,羅貫中是元末明初時期的人,他曾經也參加過軍閥戰爭,並且他是一個擁劉反曹的代表人物,所以在他的筆下,對蜀漢人物進行潤筆修飾那是少不了的。

    在《三國演義》中就有許多的精彩的故事情節都是與歷史形象的諸葛亮不相關的,但在小說中,劉備巧妙的加在了諸葛亮的身上,給他巧妙的點亮了光環。比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借東風”、“空城計”等等都是給諸葛亮的“光環”。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乎是無所不能,能神機妙算,能呼風喚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發明創造,排兵佈陣,運籌帷幄,治民理政,這都是諸葛亮信手揀來的基本功。

    歷史上記載的諸葛亮雖然是一個傑出的人才,但是陳壽也有評價他“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也就是諸葛亮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將“奇謀為短……”進行了揚長避短,拔高了諸葛亮的形象。

    以上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入手Mate20還是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