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專攻三國

    如果放在三國能和前期劉備的糜竺,糜方相比就不錯了。不是我看不起本家吳用。只能說三國裡謀士智將把計策用的爐火純青。

  • 2 # 手機使用者22761990401

    從名字看無用,放到三國就是下三爛的謀士,大約與蔣幹,楊柏,楊大將,韓胤,簡雍,孫乾,縻竺,蒯越,辛評,張溫等同。

  • 3 # 西瓜劇中典

    話說三國演義中那真是人才濟濟,當世臥龍鳳雛名滿天下得一人可得天下,他們可謂是真的高智商的人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能掐會算。

    那麼說起吳用跟三國裡的臥龍鳳雛那差的不是一截,拉到三國中也就算是跟許攸一個高度的吧,甚至還不如許攸的境界。朋友們覺得呢?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4 # 你帶我看這世界

    這得要看你按真實歷史算還小說算,正史壓根沒有什麼梁山108好漢,就算是有也只是幾個山賊被誇大再誇大,所有隻能按小說算,小說裡吳用可不差基本在水滸傳裡吳用稱第二也沒有那個敢稱第一,怎麼也算個頂級軍師

  • 5 # 午讀暮省

    將會是無用無德啥也不是的水平。

    首先,在格局上來說梁山好漢說到底就是一群草寇,不可能和三國裡任何一國相提並論,之所以會給人留下一個軍師的印象是因為並沒有與他對智的角色,不像三國裡謀臣如雨。

    第二,他所做出最大的貢獻也不過是給人栽贓陷害逼的好好的人走投無路只能和他落草為寇,像林沖被高衙內欺負的那樣也就算了,徐寧、盧俊義這些本來生活美滿的也被他鬧的家破人亡,而且梁山好漢最終的結果大都是悲劇收場,為什麼?

    很多人就是想重新回到自己原有的生活中,回到朝廷官員的體制中,如果沒有他的流氓手段這些人用得著這樣嗎?

    三國裡也不乏勸降的故事,前有呂布中王允的美人計,後有諸葛亮七擒孟獲但這些最終的結果都是把歸降之人帶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而吳用是把他的獵物推進火坑,呂布孟獲如果有機會再活一次也許會對諸葛亮王允心悅誠服。

    而盧俊義徐寧如果再活一次肯定看到吳用第一眼就會起手剁了他。

    第三,在水滸一開篇就講了梁山這108將其實是祖老天師洞玄真人封印的108個魔君,一旦出世就是為了為害人間,而三國裡的廝殺和計謀都是為了統一天下。

    因此吳用所做的事不過是為黑社會推波助瀾,且格局也小的可憐,與三國的情懷相比判若雲泥。

  • 6 # 討厭水滸傳

    同樣是教書先生,同樣是造反,一個當了草頭天子,一個只能當個狗頭軍師還接受了招安最後被奸臣逼死,這跟眼界高低的關係很大,與《三》中的那些戰略家很難相提並論。

    《水》中列舉了不少近似情況,因思維不同而導致不同命運的人物對比,如王進與林沖、石秀與武松、方臘與吳用……

    梁山上有不少被朝廷屈才的猛將,但卻沒有一個是來自朝廷的大謀臣,沒有對比,更能體現吳用的巧中藏拙。初始,以為吳用加上公孫勝能頂個諸葛亮,後來才體會到,再加個朱武都比不上。

    劫個生辰綱比空城計、群英會還懸,後來高中課本取消《生辰綱》保留《群英會》可能與此有點關係。

    然而個人認為最懸的,應該是在盧府題詩。沒辦法,作者為了讓吳用得逞,直接降低了其他角色的智商。古人的名諱很講究,對姓氏的諧音也很敏感,當時流行對蔡、童二人的姓氏諧音謾罵就是一個例子,盧俊義不可能對自己姓氏諧音不敏感,而盧與蘆僅僅差一個偏旁,況且詩中藏著自己的名諱,居然沒有察覺。

    再說個大家都津津樂道的話題,吳與無的諧音,是否施老爺子有意為之一直存在疑問,直到看到戴院長與泰山結緣的結局,我相信戴宗就是岱宗,因此也更相信吳用就是無用,引用某搞笑漫畫之言——自多心·無用。

    《三》中最有強的心機謀略家不是諸葛亮,而是賈詡,吳用同樣重謀略,卻與賈詡天淵之別。

    以上是比較抬舉的角色,往差點說,就是郭圖、審配之流。

    更差點,當吳用假裝要抓公孫勝去報官時,直接聯想到蔡中、蔡和假裝要揭發甘寧、闞澤。

  • 7 # 半點佛心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搞清楚,把吳用放在三國,他應該和哪些人比較。在《水滸傳》第七十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一節中,石碣所刻“天書”說的明白:“天機星智多星吳用”排在“天魁星呼保義宋江”、“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之後,列第三位;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一節則進一步明確了山寨排名,吳用位列梁山泊總兵都頭領二員即宋江、盧俊義之後,仍是第三位,名號是“掌管機密軍師”。如果說宋江、盧俊義是梁山首腦,那麼吳用就是首輔,也是首席智囊。從這個定位看,放之三國,吳用最適合的比較物件是諸葛亮、龐統、周瑜、司馬懿、陸遜等人,最起碼也應該和郭嘉、荀彧、賈詡、田豐、徐庶等人相比。

    遺憾的是,吳用和這些位放在一起,無疑是星光皓月之比,恐將黯淡無光。

    首先,自身實力差距太大。《水滸傳》中吳用出場時有詩為贊,說他 “謀略敢欺諸葛亮,陳平豈敵才能,略施小計鬼神驚”。聽起來確也不凡,但作為首次小聚義“七星聚義”的關鍵人物,結合水泊梁山第三位的座次,這般人物首秀,怎麼也得先聲奪人吧?所以,這一讚是福利贊,當不得真的。實際上,吳用只是財主家門館教授一枚。相比之下,諸葛亮出身琅琊望族,常自比管、樂,與龐德公、徐庶、黃承彥為友,為水鏡先生所薦,一出場就為劉備定下跨荊、益,和諸戎,撫彝、越,結孫權,內修政理,再出秦川,先成鼎足,後圖中原的基本思路,天下大事,瞭然於心,這是何等胸襟和視野!再說周瑜,孫權贊周瑜有“王佐之資",宋代陳淵則評價“當時人物如周瑜輩,蓋百世之士,若其它智勇紛出,莫可悉數”。正史上稱其“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唐代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宋室追封古代名將七十二位,並分別為他們設廟享奠,其中都包括周瑜。其他幾位,與諸葛亮、周瑜或友或敵,以此揣度,實力亦不容小視,均非吳用可比,此處不再贅述。

    其次,吳用性格缺陷明顯。具體來說,吳用少了點執著,多了些搖擺;少了點堅貞,多了些世故。吳用剛出場時,是跟著大哥晁蓋乾的。從“七星聚義”到“智取生辰綱”,晁蓋都是主腦,吳用則是主要的謀劃者。按理說二人共同起家、出生入死,應該情比金堅,但宋江一入夥,吳用就發現宋江才是實力派,於是立刻、徹底地倒向宋江,和宋江一起架空了晁蓋。這事,做得不義氣。被招安後,梁山代表宋王朝征戰遼國,遼主耶律輝派人勸降梁山人馬,這時又是吳用首先動搖,謂宋江曰:“若論我小子愚意,棄宋從遼,豈不為勝,只是負了兄長忠義之心。”先被宋室詔安,又有降遼之意,比之宋江的“愚忠”,又有不如。再看諸葛亮、周公瑾、郭嘉等人,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陣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不得已歸曹的徐庶,進得曹營,不也是為了舊主“一言不發”嗎?

    第三,所馭良將、軍馬不能同日而語。梁山一百單八將各負絕藝不假,吳用把大小頭領、馬步三軍調遣的也算井井有條,但這些人中間有正規軍經歷的,也只有關勝、呼延灼、秦明、董平等少數人而已,就連林沖也只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教頭,餘皆江湖草莽或市井異士,單打獨鬥或可一逞悍勇,若論謀略、養兵、紮營、佈陣、攻守,都是外行。三國中這些智謀之士就不同了,他們分撥調定的是千軍萬馬,是如雲猛將。如張飛這般劉備的股肱重臣,折服於龐統後也得“下席而謝”;自傲如關羽,欲與馬超比試,諸葛亮一紙書信,就讓他“自綽其髯而笑”,心平氣和地罷了兩虎爭鬥之意,荊州也得暫保無憂,馭將之術可謂舉重若輕、揮灑如意。

    至於調兵遣將的規模,梁山只是區區一山寨,除了兄弟齊心,還要靠水泊天險;三國則不同,諸葛亮、司馬懿等一令既出,動輒十萬數十萬、甚至百萬量級的軍馬供其差遣,沒有恢弘的氣度和萬人之上的韜略,恐怕做不到。

    第四,面對的對手不同。吳用和他的梁山兄弟起初面對的是搖搖欲墜的宋王朝。其時大宋外有遼人侵界、金國虎視,內有方臘、田虎等各路農民起義,更兼朝廷有奸相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賄賂公行、賣官鬻爵,宦官楊戩設“稻田務”收索民戶田契,可謂軍備鬆弛、積弱已久。被招安後,又先後拒遼國,徵田虎、王慶、方臘,遼國面對的是宋、金聯手,已然式微,田虎、王慶、方臘和梁山一樣,都是起義軍。即便如此,梁山人馬也是慘勝,特別是徵方臘,一百零八人竟然折了七十個弟兄。而三國呢?首先,三國是個戰亂時代,能生存下來的軍事力量都是強者;其次,曹、劉、孫三家都建立了成熟完整的國家體系,且互相征伐不斷,當三國互為對手時,哪家的戰鬥力都是相當強悍的。

    所以,以吳用的能力、德操,放到三國,怕是永無出頭之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認真做音樂的人都很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