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夜靜遠
-
2 # 冬日暖陽415
孔子的學說,是儒家思想文化。提倡人要經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人的行為規範,做一個人人遵紀守法的公民。而老子的學說,是道家的思想文化。提倡無為而治,注重個人修為,不利於思想高度統一。
-
3 # 清夢入星河
老子的最高信仰在天;
孔子的最高信仰在君。
老子入世的態度是順天意;
孔子治世的態度是禮與仁。
老子修心
孔子貴德
老子講究無為而治
孔子推崇為治而治
所以老莊一派有仙氣,離世太遠
所以孔孟之道合君王,入世便深
-
4 # 木棉子
老子的道家思想提倡的是人類是以個體生命的形式存在的,講究對個人思想和身體的修行,同時以個體生命的形式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來滿足人類生存和對抗自然災害的目的,因此,道家曾有道家名人說過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道家重視個體生命的極致表現。
孔子所持的政治思想學說十分複雜,他以“仁愛”為核心,倡導仁者“愛人”,提倡“忠恕”之道,強調“復禮”與“正名”,以維護貴族的等級秩序。在教育方面,主張“有教無類”,總結出舉一反三以及“學與思”相結合,溫故知新,不恥下問的學習方法。在文藝思想上,正確闡述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論語》一書反映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學說。
老子主要思想是:反對“天地造物論”,說“道”是宇宙言語的本源,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帶有宿命論的消極成分。但是,他主張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則指出了事物相互依存的關係和相互轉化的規律,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都風唄online
老子,孔子何許人也?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四世紀,春秋戰國時期魯華人。是中國做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被奉為儒家經典。他的主要著作《論語》,主張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倡導仁、義、禮、智、信。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時期楚華人。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學思想成為道教之源。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經》,主張崇尚自然,順應自然,無為無不為。
老子、孔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都是中國文化標誌性的人物。
老子著有《道德經》,他的思想是探尋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一切以自然規律為轉移。他崇尚自然,反對逆自然規律,逆社會規律的行為,提倡無為而治。老子被後世奉為道教始祖,是中國本土唯一的宗教的創始人。孔子著有《論語》,編纂了第一部史書《春秋》。他的思想是仁愛,提倡仁、義、禮、智、信。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理。反對酷刑。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老子與孔子在思想上有著本質的區別,一個專注出世,研究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一個專注入世,研究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大學問。專注點不同是他們之間的根本區別。
-
6 # 作者蔣寶兒
老子是發現者,孔子是發明家。老子發現了大道,這是一種生產思想的工具。孔子運用大道,生產出儒家系統思想。老子是哲學家,他為世界提供的是方法論。孔子是思想家,他運用老子發現的方法創造出一系列的思想觀念。老子的方法論,永遠都不會過時,它像一部永動機。孔子的思想觀念具有時代的侷限性,它只是老子那部永動機生產出來的思想產品。永動機,是一部永遠都不會停止轉運的生產投備,思想,這種永遠機生產出來的產品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過期就會失效。老子的方法,無論什麼時代,什麼人都能使用。而孔子的思想,卻不是什麼時代對什麼人都能適用的。
-
7 # Lucy老師
這是一個嚴肅的思想學術問題。社會上崇尚國學,孩子們卻不見得了解孔子老子到底意味著什麼思想,因此這也是應該廣泛普及的思想傳播大題。我想從學說的社會土壤,兩種學說的共性,內容差別,以及影響力的較量來進行系統論述,我想最後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一個滿意的答案了。
先說一下這兩種學說產生的社會土壤。老子,孔子是同時期的思想家,甚至孔子還曾經四次向老子請教。現在先給大家講講最感興趣的問題,孔子四次請教老子,他們都談了什麼呢?
先說說第一次問禮。公元前535年,周王室內部矛盾,老子被人陷害回鄉。那時候孔子還是一位鑽研週記的17歲少年。兩人關於日食能不能繼續送葬(老子認為不可以,要暫停在路邊等候)進行了談論。
第二次問禮是在公元526年。老子回到官場,繼續圖書管理員(守藏史之職)的工作。孔子那時候已經有一定影響,對官場興致勃勃。兩人的話題還是關於喪禮。(比如幼子夭折不能葬於祖墳,什麼情況下才能請出祖宗排位等)老子看出孔子的野心勃勃和官場虛偽的本質,於是敲打孔子,言多必失,大智若愚,不要到處表現等。孔子氣質開始謙遜,風度得到提升。
第三次問禮老子因為王朝內部爭鬥,導致圖書受損工作失職,而孔子正想把一批圖書交給周王朝。老子那時候已經有了新的思想,對舊的典籍已經全面否定。兩人關於“仁義”進行了討論。孔子認為泛愛眾就是仁義,老子猛烈抨擊:拉倒吧!所有張羅仁義,無私的人都不過是為了實現自私!
第四次老子回鄉避難,已經70多歲。徹底和周禮決裂。老子開始倡導宇宙本源,道法自然,以無為本,有無統一的天道觀。孔子從陰陽變化中尋求天道,而老子告訴他,天道需要內心覺悟,並且和外界環境相證,才可以讓人民接受這個道理,思想才會暢通無阻。同時猛烈抨擊三黃,說奴隸制度是民心競爭多變,違反山川精華,破壞四時執行。從後世幾千年戰亂看出,老子的智慧不可不說深遠。
現在我們回到社會土壤這個話題。孔子老子都處在春秋時期,思想都是為了回答社會戰亂為何產生的話題。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新的統治階級急需新的思想來控制人民。這是主觀需要。同時官學降為民學,平民得到學習的機會,這是客觀的社會需要。註定產生了多種思想流派。
現在我們談談共性。兩種學說都是平民學術,只不過觀點不同。都是回答為什麼社會動盪的問題。
先說說孔子的觀點。孔子認為社會動盪不穩,是因為舊的制度被破壞,他認為應該回到西周美好的禮樂制度中去。像周公那樣尊卑有序(封神榜),貴賤有別。(老子認為正因為貴賤有別才會產生社會矛盾,這是兩者觀點衝突之處)
再看看老子的觀點。老子認為社會動盪矛盾層出不窮,源頭正是統治階級造成的!(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老子創造了兩個響噹噹的概念(你能搶答一下?)對,有為和無為(沒說對也沒關係,我都是假設大家答對了)!有為,老子認為是尚賢(儒家就是倡導有為之治),尚仁義禮教,尚難得之物。(翡翠玉石之類,什麼和氏璧之流)無為就是,不尚賢,不言之教,無為乃大作為(即不需提醒的自覺,猛獸飛禽生活各有規律,也沒人管理和教育,這才是自然之道。)不尚難得之貨(不提供奢侈品的市場)。理由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尚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無知無慾,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才是治國安邦知道。(想想現在的社保,九年義務教育,或許你可以理解老子的主張)
最好我們談二者的影響力。孔子的儒家學說倡導道德,人的主動性,歷來被歷代統治者推崇。卻是社會動盪不安,人們滿嘴仁義道德卻是跑火車,百姓互相攀比之風盛行。就連《紅樓夢》第一章都說,窮人為溫飽奔波,富人也會不足。就是各階層都充滿了矛盾,人們醉生夢死,官場黑暗動盪,毫無安全感可談,人權更是無從談起!
老子的主張一向被人誤解,說他避世消極。事實上老子的思想,一直存在我們的思想中,也指導著未來的發展方向。連孔子都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道如水,悠然淡泊。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寧。道是上善若水,儒是厚德載物。不論人多麼有思想,都是自然界的生靈之一,理應順應自然,歸於山水。得到長治久安。現在地球的環境惡化,人們拜金,思想迷茫,生活壓力大…這是我們真正想要的人生嗎?
老子不在,老子永遠在。就如同山一直在那裡,水一直在那裡。道在你我心裡,道在我們的行為當中。
談談你的看法?
-
8 # 濟南娃趙捷
孔子和老子的區別表現在其哲學和政治觀點的不同。
先看孔子。
在孔子的哲學體系中,仁的思想是其重要的核心部分。所調仁就是“愛人”,他認為仁是貴族才能具備的一種品德。
在政治觀點方面,孔子主張“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反對國君橫徵暴斂,反對用殘殺的手段統治人民。他提倡“為政以德”,即試圖用德化的方法來使人民在統治者面前能俯首聽命。
再觀老子
老子的哲學中具有自發的辯證因素。他認為事物中總包含著大小、有無、長短、強弱和生死等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彼此又是互有聯絡的,還可以相互轉化,弱可轉強,小可變大。“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即認識到矛盾的運動,是事物發展的推動力。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老子指出,國家不安定是統治階級所造成的。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針對這種情況,應該“損有餘而補不足”,使農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就易於治理了。
孔子的仁和德化愚民與老子的樸素辯證因素和無為,讓人對兩者的區別一目瞭然!
-
9 # 臺灣古陶瓷學者
※ 一語道破 ※
一、孔子是儒家思想。
二、老子是道家思想。
這就是孔子與老子,兩者思想最大的區別。
-
10 # 河東來
黃帝的道家思想及老子的道德家思想的延續到國家治理領域,就形成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什麼叫“道家”?
這涉及“道”這個字創造出來的原始含義。
這個字的本義應該是“人類族群行進過程中為首之人”的意思,換言之,就是“領袖”,就是“人王”之意。
所以,“道家”的首要意思是“領袖家”之意,所以道家首先自然就形成了領袖崇拜。
那麼,在“領袖家”帶領廣大人類族群實現利益的過程之中,一些優秀的“領袖”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為人們所銘記於心,人們透過祭祀來紀念他們,形成了“祖”、“宗”的祭祀儀式,這樣,人們的領袖崇拜就發展成為了祖先崇拜,道家又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祖先家”。
故此,“道家”的信仰,就是“領袖家”和“祖先家”信仰,前者古語稱之為“法后王”,後者稱之為“法先王”。
以上是道家產生的根源,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造成據傳黃帝書寫的儒教聖典《道經》的失傳,現在研究道家思想就必須研究道德家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實際是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組成,老子的《道經》應該是傳承自黃帝的《道經》,屬於道家思想精髓,而《德經》的內容,主要應該是確立後世的儒家思想的基本準則。
《德經》第一句話就是“上德不德”,這是儒家的存在起源,就是解決儒家存在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的根本。
“德”的意思還是一個人,就是“一群人進行登高活動中登得最高,在榮譽牌上予以莊嚴記錄的那個人”。
上德不德,就是說最高尚的“德”不在於爬得最高,而在於為領袖分憂,方便領袖“傳道”,不是形式上的沽名釣譽,而是實質上的任勞任怨,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這種服務於“道”,服務於領袖,服務於人類族群利益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德家”,在中國,他們被稱之為“儒”,“一個解決人們需要的人”,“一個溝通天地的人”,“一個將上天的甘霖普降於凡塵的人”,實際上就是領袖的代言人。
由於古代人們思想比較矇昧,就將人們的管理與被管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歸結於神權與人權的關係。
所謂神權,就是按照道家的黃老帝王之術而建立,就是透過創造宗教來明確君主的管理權和統治權。
什麼叫帝?
就是天地之間的大神,有孔雀開屏的意思,就是君主身後有羽扇庇佑的意思。
什麼叫王?
就是天地之間的小神,以金戈這種禮器開道的意思。
道家,就是單純以帝王神權為統治基礎的儒教思想流派。
道德家,則是不僅提倡帝王擁有絕對的神權,而且為了更好的實現神權統治,還選擇了“儒家”作為其代言人的儒教思想流派。
儒家,則是以更好服務帝王神權統治為核心的儒教思想流派。
這裡我們應該特別注意,所謂儒教是人類族群最大的無神論者群體創造出來的宗教,只是為了使信仰宗教的人好受一些而創造出來的形式上的宗教,道家是儒教的決策層,儒家是儒教的組織層。
古語云,“事鬼神者為巫,祭主讚詞者為祝”,“巫”可以類比於道家,“祝”可以類比於儒家。
或者換一種比喻,道家類比於醫生,專門為社會生活分門別類開處方,儒家類比於護士,對國家這個病人或者準病人、模擬病人進行管護,既領導醫生又領導護士的醫院院長,則是既管理醫生的道家,又管理護士的儒家,其管理理論軟體就叫黃老帝王之術。
老子就像一個資深醫生的系主任,為孔子這個總護士長傳授國家的管護秘訣及要領。
但老子的這種傳授,一般只限定於原則性問題,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孔子及其傳人則是精益求精,多了許多具體的實踐操作經驗的。
回覆列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對人類群體性的認可,因此講究仁義禮教,和諧務實,這是人類群體生活生產中最能接近穩定的思想學說。
而老子的道家思想提倡的是人類是以個體生命的形式存在的,講究對個人思想和身體的修行,同時以個體生命的形式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來滿足人類生存和對抗自然災害的目的,因此,道家曾有道家名人說過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道家重視個體生命的極致表現。
然而現在的中國儒家和道家已經很大程度的互相借鑑和融合,並不存在極端的禮教和極端的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