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打工作家劉金山
-
2 # 嬌羞帝老師
諸葛亮死後,蜀漢並沒有很快滅亡,也沒有立即陷入內亂,答主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蜀漢地理位置,善守,四面都是山,把守好關卡,魏和東吳很難打進來。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所以即便諸葛亮死了,劉禪也可以安心當一個守成之主。
2,蜀漢的大臣給力,不論是在邊關的姜維王平,還是在朝堂上的費禕蔣琬,都是諸葛亮留給劉禪的人才,這些大臣合理保蜀漢太平了三十年,甚至姜維王平還是在對魏作戰中打了幾個勝仗。
3,諸葛亮的遺策,雖然病死五丈原,但是諸葛亮仍然留給了劉禪不少的財富,除了人才,還有策略,劉禪只要照做,保平安問題不大。
4,劉禪本人的性格,雖然看似愚蠢,其實是一個心地善良的皇帝,絕對不會橫徵暴斂虐待大臣子民,正是因為心得善良看似愚蠢,即便安享太平三十年之後即便滅國,劉禪也得以善終。
可惜最終蜀漢還是滅國了,可以想象如果不失漢中,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如果不是劉禪寵幸黃皓,蜀漢的國祚還會延長几十年也說不定,所以說蜀漢的滅亡劉禪還是負有主要責任。
-
3 # 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公元234年八月,蜀漢建興十二年秋,一代名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蜀漢失去了最大的頂樑柱,蔣琬繼任,姜維繼其遺志,統領蜀中兵馬北伐,而後主劉禪仍能繼續做三十年皇帝,歷建興,延熙,景耀,炎興至263年投降鄧艾。共計41年。在位時間甚至超越了三國任何一位皇帝,說明他還是有一定能力的,還能任用一些賢臣。在當時“蜀漢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情況下,大將軍姜維帶領軍隊九次北伐,有一定戰績,功不可沒,只是用兵頻繁,兩國戰爭不休,他獨立支撐在風雨中搖擺不定的蜀漢政權,沒有他蜀漢會更早滅亡,他是關鍵一人,所以功勞有他一半;都說劉禪“扶不起的阿斗”,我不這樣認為,畢竟三十年(自諸葛亮死後)在位時間不短,他雖說不算是一位有才能的皇帝,但還是開明的,至少有當皇帝的能力,實施過官員清廉政策,給百姓減少壓力,並且任用一些人才,雖然建樹不多,前期但並未做什麼愚蠢的事,只是後期輕信奸臣黃皓,丞相蔣琬,費禕,董允相繼逝世,黃皓擴大勢力,姜維帶兵遠征無法壓制,眾大臣懼怕黃皓,不敢勸誡,以致政治腐敗。諸葛瞻帶領軍隊防守綿竹抵禦鄧艾時臨陣戰死,為國捐軀,死前曾道: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劉禪最後投降鄧艾是一大錯誤,姜維前線奮戰,皇帝后方投降,成都尚有3萬兵力,5萬主力在前。而相反著名的“樂不思蜀”劉禪也是為了自保裝傻,免於一死,說明其頭腦還是清楚的,總之30年皇帝不容易,吳大帝孫權也才僅次於劉禪,(228一252)在位22年。
-
4 # 狼煙火燎
諸葛亮被累死後,給劉禪留下了一個家大業大的蜀國,劉禪這個人雖然有些無能,但也並不昏庸,並沒有仗著自己是皇帝就對大臣怎麼怎麼樣,除了諸葛亮剛死的時候發生了魏延和楊儀內鬥,搞得兩敗俱傷外,後來和大臣們關係非常和諧,除了最後3年,最後3年因為貪玩黃皓專權,但是也只是大臣們發現中間有了個黃皓,劉禪不再那麼言聽計從了,僅此而已!
諸葛亮死後,劉禪對大臣的建議基本言聽計從,自然和大臣關係都非常好,其根本原因就是其無能,拿不準主意,大事決斷只能依靠他的大臣蔣琬、費禕、姜維等人!而劉禪這人貪圖享樂,估計壓根就不想當皇帝,當皇帝感覺就是一種負擔,諸葛亮在的時候管得他嚴嚴實實的,不敢輕舉妄動,諸葛亮死後貪玩的毛病犯了,沒人管的了,在位最後3年因為貪圖享樂,太監黃皓上位把持了朝政,在滅亡前1年曹魏準備發兵攻打蜀漢的跡象有些明顯了,姜維就建議提前在各大路口設崗哨,要調兵防備,但是被黃皓給擋下來了,認為這是危言聳聽,這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國。
當然蜀漢的滅國個人覺得也有劉禪壓根就不想當這個皇帝的因素,當著實在太累了點,能力不足大臣們又指手畫腳的要做這樣,要做那樣,劉禪本人可能壓根就不大懂哪些是關鍵點,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只能聽大臣們的,唯一的存在感就是總是大赦天下,基本是平均一年赦一回。這可能也是劉禪與大臣關係非常和諧的緣故。
後來被滅國了,投降了,劉禪這個人玩得那是一樣的好,樂不思蜀就是指的他的,有些人說劉禪被司馬昭問話,不得不這樣說,難道回答還想回去復國?這樣回答當場以叛國罪斬了,有人說這是劉禪的政 治 智 慧,其實樂不思蜀不可能因為這一件事就成為成語被流傳下來,肯定是劉禪的一連序列為,然後被司馬昭問話只是最典型的一件而已!
-
5 # 華哥雜談
劉禪,公元223年—263年在位,歷史上稱為後主。是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因為小名叫阿斗,又被稱為劉阿斗。受《三國演義》和《資治通鑑》等影響,劉禪被帖上“弱智”皇帝的標籤讓人印象深刻。劉禪登基前期,由諸葛亮控制朝政,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又當了近30年皇帝,最後終老而死。劉禪能在諸葛亮死後繼續執政30年,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諸葛亮死後蜀國還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輔華人才,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和國家的正常運轉。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描述: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除了上述這些忠臣外,還有後期的姜維等人,他們都能認真執行諸葛亮“以攻代守”的戰略決策,雖然只是小規模的區域性戰爭,並沒能統一中原,但最大限度地延續了蜀漢政權的壽命。
二、當時的外部條件有利於蜀漢政權苟延殘喘。諸葛亮的去逝,讓蜀國一時失去了國家的頂樑柱,對蜀漢政權來說當然是重大損失,如果此後魏吳兩國乘機發兵,蜀漢很可能接招不住。但是劉禪的運氣並不差,在諸葛亮去逝後的多年時間裡,魏國方面,司馬家族與曹魏皇室的明爭暗鬥從未休止,魏國內自顧不暇,對於蜀漢除了被動應對外,基本沒有主動大規模進攻。吳國方面,年紀漸老的孫權早就失去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吳國內瀰漫著一股守成自立的氛圍,能保住江東6州81郡就心滿意足了。這樣有利的外部條件,給了蜀國喘息的機會,也讓劉禪得以繼續執政。
三、諸葛亮為劉禪獨立執政掃清了障礙。劉備入主益州後,面臨著一個十分複雜的政局。當時在益州的除了劉備帶來的荊州人馬外,還有早期劉焉父子的東州勢力,以及益州本土計程車紳階層。劉備雄才大略,自然能強力壓制並平衡各方。劉備死前,為了保持政局穩定,同時牽制諸葛亮,在輔佐劉禪的安排上,既突出了諸葛亮,又安排李嚴掌握軍隊,同時對荊州老臣趙雲等人也作了安排。
諸葛亮在穩定政權後,對內透過壓制、貶斥李嚴為首的其它勢力,逐步清理政治對手,同時進一步突出荊州派系,也吸收和穩固其它派系但忠於劉禪的大臣。
在對外關係上,諸葛亮南征孟獲,平定後方。向東重新與孫權修好,解除東南方向後顧之憂。對魏國方面,始終保持小規模的戰爭,既在法理上高舉“匡復漢室”的大旗,又不至於因用兵過重過度而讓國家迅速崩潰。
四、劉禪本身的能力很可能也是他繼續執政的重要因素。《資治通鑑》記載的劉禪在晉都洛陽說的“此樂間,不思蜀”,以此表明劉禪是低能兒。《三國演義》對劉禪的描述也主要源自於此,由於《三國演義》流傳更廣,深入人心,就連“阿斗”也成為罵人的貶義詞。但實際上可靠程度更高的《三國志》通篇並沒有對劉禪性格能力的直接描述,只是把他在位期間發生的大事流水帳般的記錄下來。
從蜀漢當時的政治架構來看,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人能象他一樣全面掌控朝政。那麼,劉禪作為皇帝勢必要發揮作用,如果劉禪真是低能兒,顯然無法維持政局的平衡。要保持後續近30年的統治,劉禪除了擁有從劉備那裡繼承的合法帝位而受各方承認外,還得具備平衡當時各方的能力。
我認為,劉禪很可能既不是《三國演義》描述的低能兒,當然也不可能是網友們誇大的能力突出,他應該是一個能力一般,但也不折騰的守成之君,有了一班良臣的輔佐,得以延續帝位。
-
6 # 奕天讀歷史
劉禪,歷史上對他最多的評價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縱觀歷史上劉禪的一生,智商並不突出,但是情商絕對高。正是劉禪的高情商,讓他做了41年的皇帝,最後安然終老於西晉。
諸葛亮死後,為劉禪留下了蔣琬、費禕、董允三人輔政。這三人與諸葛亮並稱蜀漢四相,可見能力非凡。
劉禪雖然智商不高,但是他透過他的情商,判斷出來諸葛亮推薦的人是沒錯的,所以,就重用了這三個人。正是這三人,讓蜀漢又安穩度過了18年的時光。
在蔣琬等三人去世後,劉禪原本還可以倚仗侍中陳祗。陳祗是堅定的主戰派,堅決支援姜維伐魏。所以,一直到258年,蜀漢還是可以偏安一隅,安然度日。
而在陳祗死後,劉禪開始寵信中常侍黃皓等人,姜維等蜀漢僅存的名臣良將卻備受排擠。
公元262年,姜維因為啟奏劉禪處死黃皓一事,未被劉禪准許,害怕被黃皓等人報復,被迫請求到沓中屯田,朝政就完全控制在了黃皓等佞臣手中。
公元263年,姜維探知鍾會等人在關中聚集兵馬,可能要伐蜀,就通知劉禪,讓劉禪早做準備。而黃皓等人卻告訴劉禪說魏軍是不會來的,結果劉禪聽信了黃皓的話,甚至都沒有在朝堂上告訴朝中大臣,魏軍可能會伐蜀的事情。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姜維率軍,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了劍閣,未分勝負。
鄧艾偷渡陰平,率少量軍隊直襲成都。
劉禪的豬腦子再次展現,輕信了譙周的投降言論,在姜維還在死戰之時,皇帝就已經投降了,姜維也只能率大軍投降。
諸葛亮推薦了蔣琬、費禕和董允,而費禕又推薦了陳祗,這些人都是可用之人。但是陳祗卻沒有推薦一個得力之人給劉禪,讓劉禪寵信了黃皓這個奸佞之人。如果陳祗能提前除掉黃皓,而推薦姜維主政,那麼蜀漢應該還可以續命多年。
由此可見,劉禪絕對是高情商,低智商的一個人,絕非什麼“大智若愚”。
劉禪會用高情商來籠絡人,使用人,卻沒有智力辨別出來,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結果當沒人給他推薦良臣的時候,他就自己重用佞臣,導致了滅國之禍。
-
7 # 立公子
諸葛亮死後,先後代替他位置的是,蔣琬,費禕,董允等。
上圖是諸葛亮身死五丈原時三國的大略形式。
魏:有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
吳:有戶五十二萬餘,人口二百三十餘萬
蜀:有戶二十八萬餘,人口九十四餘萬
可以看出無論是領有的疆域和域內的人口戶數,蜀漢在三國中都屬於絕對的弱勢。
作為絕對的弱者,蜀漢就只能採取“誰敢打咱倆”以及“以攻代守”的戰略了!
劉禪之所以仍能作了近三十年的皇帝,仍舊要歸功於諸葛亮!
1、公元229年,吳蜀同盟締結!
原因是,孫權終於壯起膽子在這一年的四月,稱帝了!改元為黃龍元年。
之所以敢這麼幹,是因為諸葛亮拿下了曹魏的武都,陰平兩個郡!
孫權一稱帝,諸葛亮馬上就派陳震去祝賀並結盟。
盟書很有意思,把曹魏領域瓜分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你一個呀,我一個,你一個呀,還是我一個!
雙方都坦蕩的很。
可能是這個原因吧,
此次吳蜀同盟之後,竟然沒有發生任何背盟的事!
這在客觀上,保證了,蜀漢能夠多享29年國祚。
最有趣的是盟書中竟然單獨讚頌了諸葛丞相。
“諸葛丞相,德威遠著;冀戴本國,典榮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
我很懷疑,金庸先生是不是看過這段話,才寫出了“星宿老仙,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法駕中原”
2、後來的這幾位,有效的證明了,諸葛亮不是不善於培養人才!
外有好的盟友一起抗曹,還得自身過硬才行啊。
諸葛亮開始北伐之際,寫給後主劉禪的感天動地的《出師表》中,
很是給後主推薦了幾個得用的人才,
說實在的,都有點交代身後事的意味。畢竟,戰爭總是有風險的。
其中,就提到了後來先後主事蜀漢的幾個人才。
包括蔣琬,費禕,董允。
蔣琬:被諸葛亮從劉備手裡救出來的人才。
諸葛亮身死後,蔣琬幹了十一年的丞相之職,沒有繼續北伐的事業,
但是,也難怪,諸葛亮兩出祁山,六次戰事,
蜀國國國力應該是空虛之時,蔣琬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也是對的。
費禕:在蔣琬死後幹了六年的丞相。
他這時候採取守勢,就有點不太應該。
甚至不給姜維充足的兵,糧,以抑制姜維出戰。
也許是等待機會?惜乎,喝醉了酒,被人一刀砍死了。
在蜀漢老百姓的心目中,只有四相: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
接下來的呂乂,陳袛,董厥,樊建就乏善可陳了。但都是,或曾經是諸葛亮夾袋裡的後備幹部。
諸葛亮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之所以劉備三顧(《三國演義》),諸葛亮才出山,
是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知道,出來輔佐劉備那是千難萬險只有一線生機。
但是,惟,盡人事而聽天命矣。
-
8 # 源點1光年
其二,一個關鍵的原因,魏國內部發生鉅變,司馬家族在諸葛亮死後,天下基本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們首先消除的是曹氏權臣的危險,透過自己苦心經營的勢力瞬間掌控了魏國的實權,並登上了統治的舞臺。
其三,還有一點,後主自己本身比較年輕悠閒,用現代四川話講就是過得安逸,人自然就健康長壽,才有了能繼續統治蜀國的資格。
諸葛亮死後,蜀國的命運基本已經塵埃落定,能夠繼續存在三十年之久,估計諸葛亮也是意外的很,不能不說是諸葛亮的功勞,一次次的北伐不僅消耗了魏國的實力,同樣也是加速了天下大勢的基本落定。
-
9 # 葉之秋
劉禪一生當中,影響最大的那個人,是諸葛亮。作為諸葛亮精心培育多年的學生,怎麼會傻呢?劉禪不但不傻,並且精通帝王之術。蜀國滅亡後的種種醜態,不過是他掩飾自身,躲避災禍的手段罷了。
劉禪在諸葛亮死後,為何能掌權三十多年,在位期間國家穩定,始終沒有出現權臣?為何蜀國滅亡後又能安穩渡過餘生?
許多答主都結合歷史講了許多精彩觀點,今天我換個角度,從諸葛亮對劉禪的教育方式來談談這個問題。
劉備臨終之際,將劉禪召到身邊,告訴劉禪:“朕開始不過是拉肚子,病情不怎麼嚴重。可後來病情嚴重,引發其他的病症,現在大概已經沒有痊癒的可能了吧。不過古人就說,年過五十不算夭折,朕已經六十多了,沒有什麼遺憾了,只是不放心你們兄弟幾個。之前,諸葛丞相曾經來信告訴朕,說太子很聰明,有器量,遠遠超過期盼。如果你真的能夠如丞相所說,那朕也就沒什麼擔憂的了。你要好好努力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只有如此,才能夠讓眾人臣服,做一個好君王。”
之後,劉備提到了對劉禪的教育問題。先是說了自己的態度,“你父親我福德薄,你不必效仿我。你尋常時可以讀讀《漢書》《禮記》,閒暇時可以看看諸子學說,以及《六韜》《商君書》,可以增加你的智慧。”然後提到了諸葛亮的教育觀念,“聽說丞相在百忙之中,親手為你抄寫了《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幾種書,讓人給你帶過來,可惜半路上丟失了。你可以再求丞相給你一份。”之後,劉備又叫來其他幾個兒子,交代他們,在自己死後,你們兄弟都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丞相,好好輔佐丞相。
對於諸葛亮開的這個書單,歷代有不少學者有不同意見。在儒家學者看來,君主治理天下,自然應當以仁義為主,應該多看看《五經》之類的典籍。像劉備,就告訴劉禪,應該多讀讀《漢書》《禮記》。現在,我們常認為歷代史冊中,寫得最好的是《史記》,其實,在古代正統學人看來,《漢書》的成就要大於《史記》,而其中最讓人稱道的則是對道德禮儀的尊崇。《史記》,則有著濃重的個人情感色彩。一些人批評《史記》為“謗書”,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禮記》則是《五經》之中介紹各種禮義最全面的著作,是古代帝王的必讀書。
《六韜》相傳是西周姜子牙所作,專門講述排兵佈陣,調兵遣將之道,《商君書》則是法家代表商鞅的作品,強調以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作為君王,身在亂世,一方面要講求禮義,收攬人心;另一方面卻也必須講求兵事,在戰場上取勝,而駕馭部下,管理天下,又需要推行法治。應該說,劉備給劉禪推薦的書目很全面,相對諸葛亮推薦的書目則有些“偏激”。
諸葛亮沒有推薦《漢書》《禮記》,而添加了法家代表作《申子》《韓非子》《管子》的作品。《申子》看重外表與實際的區別,《韓非子》看重以法治國,以術御下,《管子》則宣揚權衡利弊,進取退讓以維繫權力的平衡。
一些學者對諸葛亮開的這個書單大加讚賞。宋代的學者唐庚就認為,歷代君王撥亂反正,都要有很好的智謀權術。後主劉禪,乃是平庸軟弱的君主,以仁義教導,只會加重劉禪的缺點。所以劉備也希望劉禪多看看講究兵法軍事的《六韜》講究法治的《商君書》,只不過諸葛亮更切實際,針對劉禪的弱項,加重法家思想的教育,讓劉禪多懂得一些權謀之術。對那些空談仁義的腐儒,唐庚表示不屑一顧。
劉禪也能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掌控蜀漢政權三十餘年,諸葛亮教育的效果,也算不錯。
-
10 # 歷史神秘人
諸葛亮死後,劉禪如何處理諸葛亮留下的政治遺產,就考驗了劉禪的政治智慧。而劉禪正是運用了自己的高明的手段處理好了問題,穩固了自己皇權,一直做了將近三十年的皇帝,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禪是很聰明的,並不是我們說的阿斗。
諸葛亮死後,雖然劉禪徹底解脫了,以前雖然諸葛亮大權獨攬,可是另一方面來說也維護了劉禪的皇位啊!現在諸葛亮去了,劉禪就要獨自面對兩股勢力集團,如果處理不好,他的皇位可就不穩啦!第一個勢力集團就是諸葛亮以前的心腹將領們,雖然諸葛亮死了,可是以前跟隨他的將領還在啊,這些將領可都是掌握了兵權的啊,劉禪可不能忽視他們啊,這些將領也在等著劉禪如何處理諸葛亮的身後事。第二個勢力集團就是蜀國以前的本土貴族勢力和諸葛亮有過節的官員們,以前諸葛亮做丞相,大權獨攬,可是得罪了不少官員的,他們對諸葛亮的專權已經不滿了,現在諸葛亮去了,他們可是等著劉禪對諸葛亮的清算,好讓他們上位啊!
一個叫李邈的官員就向劉禪上書建議劉禪不必要太隆重為諸葛亮發喪,低調處理就很好。這個建議不僅李邈一個人支援,李嚴,魏延等大臣對諸葛亮的專權也頗有微詞,現在諸葛亮去了,剛好可以發洩他們的不滿了。劉禪也知道這些人的心思,劉禪沒有按照李邈的意見對諸葛亮秋後算賬,而是對諸葛亮舉行國葬,給予了諸葛亮最高的榮譽,諸葛亮之前實行的措施繼續堅持,諸葛亮任用的心腹將領繼續任用。劉禪很清楚,儘管當時蜀國內部存在對諸葛亮專權不滿的情緒,但是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有大恩於黎民百姓。如果對諸葛亮進行清算,那麼政局和民心可能就四分五裂了。那些本土官員集團就可以上位,威脅到了劉禪的權威了。劉禪很聰明的對諸葛亮給予最高的待遇,在側面上贏得了諸葛亮身後集團將領們的好感,他們也就繼續依靠劉禪獲得政治上的權力了,另一面劉禪殺了李邈,很好震懾住了別有心思的官員。劉禪那樣做就沒有留給那些對諸葛亮有怨言的官員們獨權威脅到自己的機會。這樣一來,蜀國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一派是諸葛亮的留下的心腹將領們,一派是以前對諸葛亮不滿的官員們,一派就是劉禪自己。可以說劉禪這樣處理手段非常高明,穩固了諸葛亮死後蜀國政局,穩穩的維護了自己的皇權,這一套系統維持了蜀國的政治的正常執行,一直到蜀國滅亡。可以說正是劉禪對諸葛亮身後事的處理得當,能讓劉禪做了多年的皇帝。
回覆列表
劉禪為史上最聰明的皇帝
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形容這個人無才無能。
人們又常用"稀泥糊不上牆”,形容阿斗的無才無能。
其實,在五千年曆史上,最有才能的皇帝是劉禪。
亡國之君和敗仗之人,永遠被華人抹黑和投井下石。
亡國之君,再有才能也是昏庸之人,被人嘲弄。
敗仗之人,再有才能也是落勢賊寇,被人投石。
劉禪在位41年,是三國皇帝中時間最長的,諸葛亮死後,自己親政30年,如果無才無能,怎麼能坐這麼多年?怎麼會成為天子?
劉禪在劉備死去,馬上聯吳結盟,從這點說,比較有美華人的先進思想,盟友多,可以結夥壯大力量,沒人敢欺負。
劉禪善侍農民,休養生息,興修水利,這點改革,十分有現代人思想,知道老百姓才是最大的天。
劉禪反對戰爭,提倡和平共處,討厭勞民傷財,從這點來說,他已經達到了人類最高思想境界。
劉禪投降,是為了不讓老百姓受傷,任何戰爭,老百姓是受害者,因為有錢人可以跑到別國生存。
劉禪投降後裝瘋賣傻,樂不思蜀,是為了自保,因為他知道,東吳皇辛太聰明,投降後就被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