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晉城城鑑
-
2 # 歷史追溯者
劉邦年輕時遊手好閒,吃喝嫖賭,不務正業,但是性格開朗豁達,很有領導天賦。麾下文臣武將一大幫,比如後來成為一代賢相的蕭何.曹參;衝鋒陷陣,忠心耿耿,冒死追隨的樊噲,夏侯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又有計謀百出,善於離間的陳平,更有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
劉邦遇事冷靜不衝動,面對項羽的挑戰,笑而對答:“吾寧鬥智不鬥力,”不逞匹夫之勇。面對困難堅韌不拔,還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聽的進別人的諍言,採納正確的建議。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決斷,善於偽裝自己寬容大度,仁慈友愛,可惜得到天下以後,免不了做出剪除功臣的事情。
劉邦起事的時候,剛好是秦末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之後,天下大亂,群情鼎沸,群雄逐鹿。後來楚漢相爭,垓下之圍,消滅了項羽勢力,建立起了強大的西漢王朝。
劉邦的成功既得於天時,地利,人和,更得於他堅韌不屈的性格,雖然當初屢戰屢敗,但是他百折不撓,屢敗屢戰,最終反敗為勝,困死了西楚霸王項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
3 # 宸哲
你所知道的劉邦,只是後世人所寫的劉邦,包括被漢武帝施以宮刑的司馬遷,他所寫的劉邦。
但是真實的劉邦是怎樣的一個人,早已被歷史所掩蓋。所以說不能輕易評判歷史人物。
包括項羽,現代人大多數人預設他是大英雄。但事實上,如果去分析項羽的這一生,就會發現他也有著驕橫自大、殘暴不仁的一面。與近代軍閥袁世凱,張作霖他們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更加公允的評價劉邦這個人。如果他是一個膚淺,沒有素質,也沒有文化的鄉野村夫,那他也不可能吸引那麼多聰明人聚在身邊。比如蕭何,比如張良,比如韓信等等,這些人無一例外的都用事實證明他們的聰明才智,以及實幹能力。
反觀項羽,在他的身邊卻沒有一個真才實學的人,唯一聰明人范增也被項羽多疑的項羽給踢走。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成就大事,絕不僅僅是運氣那麼簡單,也不僅僅是性格。
而是應該具備博大的胸襟以及具有遠見卓識,更要有善於用人的能力,即正確的人員排程。用現代話說就是領導能力。
一味的逞強好勝,一味的好大喜功,最終只會落得功敗垂成的命運。
-
4 # 汧水流長
會用人才是最牛逼的,加入劉邦文武雙全,什麼都懂,就會誰都看不上,最後也搞不成,正如古話:當皇帝,恭己正南面而已,擺正即可,放手讓大家去幹,自己把控方向。
-
5 # Baron2019
讀歷史的人都知道,開創大漢400年驚天偉業的劉邦,出身低微且身染多種缺點甚至惡習,但也有值得肯定的方面,關鍵是他的優勢遠遠大於他的劣勢,而且都是成就霸業不可或缺的核心優勢,總結下來主要有這麼幾個優點:
善於結交豪傑志士早在做泗水亭長時,就把幾個後來的漢初三傑中的蕭何等一大片文臣武將招致麾下。戰爭中後期更是不了的延攬人才,廣納能臣猛將,如韓信、張良等。
2. 納諫
他自知各方面才幹都不如部下,因而虛心聽取各方意見而不剛愎自用,採納後更是大力封賞毫不吝嗇,這些做法都剛好同項羽相反。
3.領導力
透過拉攏、犒賞、禮賢下士等多種手段,把整天圍在他身邊的一幫形形色色的人管理調教好,各盡所能充分利用,具有非凡的戰鬥力,都顯示出他高超的領導力。
4. 識人用人
他自我總結“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但他做到知人善用,合理發揮他們各自獨特的才幹。
5. 眼光與胸懷
敢於帶頭起事,大膽啟用未有實際戰例的韓信和投降將領,在不利情況下退守西蜀等,都表現出他的這些特點。
6. 帝王馭術
他登上大寶之後透過自樹威信、收買人心、情感誘惑、重獎嚴懲、互相監督、以他排他、分職弱權等手段,強力掌控朝政,統御天下建立霸業。
由於具備這麼多的核心領導力和素質,所以即使他年輕時不務正業,四十幾時文不能書武不能戰,卻能在惡劣的環境和形勢之下,逆轉乾坤脫穎而出。最後建立漢室天下決非偶然。
-
6 # 樂羊子說
劉邦能稱帝,全靠包裝、吹牛逼。
為啥呢?
翻遍史書,當某個人成為一國帝王,總能看到他身上有一些神奇的事件發生。劉邦也跳不出這個bug。
從現有記載看,劉邦這貨身上同樣也有不知真假的bug流傳。
神奇事件一:他是天上真龍的兒子。
這不是俺胡咧咧。史書有記載。
據說,劉邦他娘年輕時,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被一神龍附體,完成了人與獸的神奇造人事件。不久就生下了劉邦這個人獸混合體。且他出生時,天地有異象,身上覆蓋著龍紋一樣的胎記,被人當成是真龍之子。
神奇事件二:揮劍斬白蛇。
劉邦押解犯人路上,大雨天遇見白蛇擋道,其他人嚇得嘰哩哇哩,只有喝多了酒的劉邦仗著酒勁,出門殺蛇去了。然後回來說,蛇已死。後來路上遇到個老婆婆哭哭啼啼,一問,她說自己兒子是某大神的兒子,下凡化身為白蛇,,不想被天神赤帝的兒子給剁成兩節了。聽這話的人腦子轉的快,回來逢人就說劉邦是天神之子,跟著他混,錯不了。
此時,全國各地正爆發反對秦朝的起義。於是,一幫造反者,就編造了這兩個莫須有的事情,把劉邦包裝成真龍天子下凡的形象,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他的陣營。
這是通用版本。
但是,這不是歷史上真實的劉邦。
真實的劉邦是個一身痞氣,愛耍小聰明,做事不怎麼討人喜,人見人煩,狗見狗咬的街頭小混混。用新疆話說,他就是個二流子、賴瓜子。
一身的好吃懶做和流氓無賴作風,是他的看家特徵。是個木文化、木素質、木風骨的三無人員。但他嘴皮子功夫厲害,能說會道,很有蠱惑力。所以初期,跟在他身邊的也都是一幫流氓、罪犯,無業流民,心裡仇富等這些人。
和這些人打成一片後,滿口虛情假意的劉邦早已從陳勝吳廣的造反運動中受到啟發。造反必須要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然沒人追隨。和一幫追隨者密謀後,他們舉出了劉邦人獸混血的出身和斬殺大蛇的神奇故事。
在哪個愚民較多,暴政當道的年代,過著苦日子的民眾早就盼著有天授神權的人來拯救他們於水火中。
劉邦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把自己包裝成神龍之子。讓身邊的人有意無意地四處傳播,使有造反慾望的人跟隨真龍之子,必得天下的心理暗示。
靠著這兩個無法考證的荒誕創意,劉邦迅速成為造反隊伍裡的佼佼者。
-
7 # 史可見證
皇帝是什麼職業?皇帝就是把全部統治範圍的所有一切都霸佔為一家一姓之財的超級流氓強盜。這種職業不是超級流氓誰有資格從業?
為了霸佔財貨女子又有什麼事情不能做的?就拿劉邦這貨來說起事之初就吹牛啊,說什麼“某家斬殺了條白蛇,所以有帝王之資”。當然這事更大可能是後來奉拍馬之徒杜撰的故事,這又有什麼?反正能樹立高大上的形象,真的假的是重點麼?
被項羽冊封到四川后,部下紛紛逃跑。眼看人心日散,劉邦肯定急麼。結果聽說蕭何也跑了,這下急了,派人去追結果抓回來的蕭何還帶著個韓信。蕭何說他去追韓信,你真以為劉邦會信?劉邦難道不會認為是蕭何一起和韓信逃跑?然而劉邦什麼人?好信你蕭何!給韓信拜將就是了!當流氓大頭子沒手段能行?堅決不信,處罰蕭何和韓信,那人心不是更會散了?
後來與項羽爭戰時敗仗累累,一次拖兒帶女的被追得上天無路入地門,真急了!先把老婆推下車、再把兒女扔下車!老爹讓項羽抓了,面對項羽威脅能說出“你我兄弟之情,我父即你父,如烹之請分我一碗肉羹”,結果項羽不如劉邦心黑皮厚,只好善待劉父。
打敗項羽後,一看韓信這些大將都是王爵分享劉家天下,那怎麼行?結果一個個都讓劉邦殺了。搞了個“白馬之盟”非劉姓不封王。
所以,皮不厚、心不黑、人不貪者哪個可能當得上皇帝?這些特點哪個不是真正的流氓所不具備的?
-
8 # 喻顥
個人某方面的智慧能力勇氣及人格魅力,贏得一群有各種才能的人的幫助,事業就會成功。並不一定自己是“全才”……
-
9 # 老莊4092
文不能書? 什麼叫書 ?
王莽之前的漢朝,有清議制度,還真不是皇帝放個屁都被粉飾成Teana之音加以頌聖。
以漢文帝之牛,他可以閹了司馬遷,但對歷史事件的記述、評判,司馬遷怎麼寫,他得認慫。
歷史幾大牛人,嬴政、劉徹、劉秀、楊堅、李世民、趙匡胤、玄燁,哪個能書? 哪個又不能書?
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也或者說,江山有更替,人物成古今,他們都是大智慧者,知道歷史是怎麼回事。那些家長裡短的起居注、高瞻遠矚的批紅……如果人家真要玩,個個一等一。
至於劉邦,就那一首隨口吟唱的,僅26個字的大風歌,發乎自然,浸透性情,響徹蒼宇。最難能的是,毫無矯揉造作。你就是寫上2600首,26萬字的詞賦,也不一定的到那境界,那是氣度、格局,裝不來。
還有對三傑的評價,短短數言,何等胸懷?
說到武,開國皇帝,怎麼可能不是軍事統帥,差別只是想不想樹自己,或允許不允許臣民樹自己。那些大皇帝,境界、智慧高著呢,天下都是自己的,何必功勞全歸己?
連我們燒紙錢,都知道要甩出去些,打發小鬼。
所以,這個先入為主的扯蛋命題。
-
10 # 張生史話
劉邦文不能書,武不能戰,年輕時又不務正業,卻奇蹟般地成就經天緯地之業,從一個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小混混逆襲為大漢王朝開國皇帝。給後人留下許多不解之迷和美麗的傳說。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一介布衣的神話,草根神變皇帝的傳說呢?關於此有許多種版本,一種傳說認為劉邦的母親生劉邦時天龍附體,因而生下劉邦是人獸合體,並且劉邦身上有龍紋胎記,另一種傳說是說劉邦在一次押解犯人的路上,天下大雨,白蛇當道,劉邦於是揮劍斬了白蛇,後來回家路上又遇一老太太哭泣,問原由被告知,她兒子乃白蛇下凡,不料被天神赤帝的兒子剁成面半,聽這話的人回家後立刻四處宣揚,劉邦乃天神下凡,跟他混沒錯,於是各路豪傑紛紛投其麾下。那麼事實果如此嗎?非也。我們說劉邦的成功雖然離不開運氣和機遇,但和大多數人一樣,劉邦是人不是神,他的成功決非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
首先,劉邦雖然曾是一個小混混,但他卻不乏豪俠仗義之情和獨特的人格魅力,試想一下人若沒有這種情操,他一個小小的亭長能和身為縣令的蕭何打的熱火併和樊噲曹參等稱兄道弟嗎?又怎麼能駕馭後來的漢初三傑,並使他們甘心情願為自己出生入死呢?
二,劉邦雖然出身卑微,心裝懷天下,胸懷帝王之志,例如當他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陣勢,不回地感嘆到,“大丈夫該當如此”,這和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急於剌殺秦始皇的理想有天壤之別。僅從這點上就可看出劉邦的理想是取而代之,而張良的理想卻是仇而殺之,理想不同,動力和處事的方式也不同。我們常說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當一個人連想做皇帝的理想都沒有,你跟著他有前途嗎?正因為劉邦胸懷滅秦之志,欲成帝王大業,才有其後的漢初三傑,能人義士甘隨其後,為其赴湯蹈火,出生如死。基於此,我們就理解了為何《三國寅義》中劉備僅憑一句“匡復漢室”就能使張飛,關羽,趙雲等為其出生如死,忠心耿耿的原因。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處事風格。坎下之戰可以說是決定楚漢相爭的關鍵之戰,重要之戰。而就是這樣的一役,劉邦卻把調動指揮三軍的兵權交予了心存小九九的韓信,難道他不怕萬一韓信反交一口的危害嗎?另外他還把管理關中事務的權力交給了蕭,使蕭何在關中人心中的威望超過了他也不介意,當然後來雖然蕭何“做賊心虛”“有意貪腐”,但這僅僅是蕭何自己的不安,至於劉邦心裡到底什麼感受,誰也不得而知,因為他畢竟表面上做到了用人不疑。而反觀項羽就不一樣了,因為他總是大權在握,既是兵馬大元帥,又是前線總指揮,難道他手下沒一個大元帥的人才嗎?
四,知人善用,他能發現每個人的長處,並使他們各盡其才,各盡所能,為其所用。正如他所說的“夫運籌帷幄,決勝於天理之外,吾不如之房,鎮國房,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五,禮賢下士,虛心聽取下屬意見。劉邦不但知人善用,而且還能虛心聽取下屬意見,這也是他成功的又一個原因,例如,漢軍攻入咸陽城,劉邦看到秦宮的富麗堂皇和萬千絕色佳麗,決定不想走了,這時屠噲拉住了他,後來一聽張良的勸說,立馬決定改變主意。試想一下,一個連屠狗的意見都能虛心接愛接的人,還有什麼聽不進去呢?反觀項羽,手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他自己不用人才,也聽不進去他們的話,韓信,陳平等人起初都是投奔他的,後來卻又轉投劉邦,其中的原因就不言自明瞭,一個不在張良之下的謀士範曾其計謀不是不好,不是不妙,單就一個“鴻門宴”就能使項羽霸業可成,一統天下,還不用說別的了,可惜這樣一個能人義士也被他活活地氣跑了
六,胸懷天下,贏得民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俗語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和項羽同為楚國遺民,當年秦軍在王翦的統率下舉全國之力滅楚,給楚國造成了巨大的殺戮,也給楚民們留下了仇恨的種子,以至於楚地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劉邦和項羽同為楚國遺民,因而對
秦地特別是關中充滿了深仇大恨,但劉邦卻能胸裝天下,將仇恨深埋心間,因而當他進入關中時,首先將封財府庫,並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正是因為這約法三章,才使劉邦的義軍在關中沒有進行燒殺掠奪,贏得了民心,另外對投降了子嬰也沒有殺,而且讓看管官員好好照顧,這又贏得了秦地貴族高層的民心。正因為這些措施,使劉邦贏得了關中的民心,為以後劉邦再次入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反觀項羽剛入咸陽就殺死子嬰,而且大火燒掉阿房宮,搶掠就不用說了,這一切的行為無疑激起了關中人的憤恨,為以後的坎下慘敗埋下了伏碑。也正是因為劉邦取得了民心,才使他再次入關時,被項羽所封的三個關中王就有兩個投降,另一個也被很快拿下。據史載,當年保護咸陽的有好幾萬精銳,由於他們的加入,給漢軍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佔據關中,秦國雖亡,但其主要的核心區關中無論從人口,資源等方面都未遭到大的破壞,因而誰佔據了關中並羸得了關中人民的支援,誰就更有勝利的把握,由於劉邦在關中實行仁政,於是關中人“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關中的兵源也源不斷地加入漢軍,關中的粗草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前線,使楚漢實力形成逆轉,為以後的坎下戰役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至於分殺項羽的五人,呂馬童,王翳,揚喜,揚武,呂勝均為昔日秦軍的騎兵將校。
回覆列表
一個人再牛逼,只是一個人的牛逼,一群人牛逼,才能一起牛逼。
劉邦的成功,不在於自身是否能文能武,而在於用人的獨到,這也是歷代帝王的成功法門。幫助劉邦蕩平天下並建立大漢王朝的主要有三個名人,蕭何,張良,韓信。
蕭何,是劉邦的總後勤,一直就是劉邦的忠實鐵粉,打天下時一直坐鎮漢中老家,勤儉持家,為劉邦在前線征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糧草,更是為劉邦推薦了韓信這位猛將。
張良,劉邦的參謀,秦末群雄並起,他最開始是韓王的人,劉邦借來攻打咸陽並亡秦,越用越順手,等完事後,韓王已經被楚霸王滅掉了,所以張良就一直跟著劉邦。他在戰略上一直幫助劉邦決策大事,並讓劉邦三次裝孫子,最後才能成為天子。
韓信,出身屌絲,在蕭何的極力推崇下,為劉邦打天下,演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假動作,更在劉邦與項羽對峙時給劉邦蕩平了周邊草莽,最後十面埋伏,用一場演唱會(四面楚歌)擊垮了楚霸王。
可見,劉邦能拿下江山,並不是靠一己之力,但是帝王就是這樣,帶著牛逼的人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