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1

    就是米-24雌鹿

    米-24VM(“雌鹿”VM)改進了夜戰能力,採用了部分西方電子裝置,實際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羅斯軍隊目前暫時無法裝備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為米-35M。米-35M型改裝米-28武裝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全機重量減輕300千克,發動機輸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裝備包括機頭右下方烏拉爾光電工廠(UOMZ)光電觀瞄系統在內的電子裝置。該觀瞄系統包括白光、夜視、鐳射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機槍,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時,米-35M已改用GSH-23L機炮。可掛裝使用S-13型130mm火箭彈的B-13L1發射器。

    米-35M於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飛。它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這引起了俄羅斯國防部和訂購米-35M的外國使用者的廣泛興趣。由於採用了延長使用壽命模組,米-35M技術壽命為4000多個飛行小時,就是說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機延長使用壽命15年。採用改善飛行效能模組,米-35M換裝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發動機,配裝全玻璃鋼旋翼槳葉和氣動效率更高的X 型尾槳。改進使米-35M比米-24減輕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達到700公里;實用升限達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顯示出的機動靈活的低空、超低空飛行效能讓行家驚歎。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採用的增強機載武器系統效能模組。它使米-35M可掛16枚更為先進的9M120空地導彈。9M120導彈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以取代鐳射駕束制導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為干擾能力。它的串聯式戰鬥部威力強大,不單能攻擊空中目標,也可攻擊地面目標,足以擊穿有850毫米厚裝甲防護的坦克。米-35M裝備“針”-B型空空導彈,擁有與敵低空飛行戰鬥機及武裝直升機進行空戰的能力。米-35M用雙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機槍,使其對小目標的殺傷能力提高了60%。 採用夜間作戰能力模組把米-35M推進當今世界先進直升機行列。它加裝了全晝夜多通道光電觀察瞄準系統,具有很強的夜間觀察和搜尋能力。它的飛行員配備了前視紅外頭盔顯示系統,使飛行員在夜戰時能與地面保持目視接觸。機上裝置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將導航資料實時傳到頭盔顯示器上,以利飛行員及時修正航向。有了夜間作戰能力模組,米-35M似獲得某種魔法一樣,擁有了可靠的全晝夜作戰能力,也使全機整體作戰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飛行器工業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進的米-24,該機採用一套稱為“任務24”的航空電子裝置,拓展了晝夜作戰能力。同時,該公司宣佈了一項合同,為一個未名使用者(據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機裝備“任務24”裝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設計的任務24裝置用來改進現有的“雌鹿”機群,而不用對直升機的主要結構進行改動。該裝置包括:·直升機多工光電負載(HMOSP),包括用於晝夜觀察和瞄準的前視紅外、電視攝像機和自動跟蹤裝置。·一個頭部運動感測器,從動於安裝在機頭的四聯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與目標交戰。·組合在一個頭盔中的夜視鏡和頭盔顯示器,用於駕駛員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間飛行作戰。·一個集成了數字移動地圖和鍵盤/顯示裝置的GPS/多普勒導航系統,用於飛行任務計劃。·每個座艙中用於導航、瞄準、飛行資料與影片記錄的多功能顯示器。·一個操作新系統的任務計算機,以減小乘務員的工作負荷。HMOSP中還配裝一個鐳射測距儀。每個座艙都具有充分的夜視功能。除了雷達、鐳射器以及導彈報警系統外,“雌鹿”直升機也裝備了駕駛員控制的鉑條/曳光彈干擾投放系統,該系統安裝在尾架上用以自衛。直升機的武器裝備保持不變,包括使用原來的俄羅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導武器系統和各種反制導火箭吊艙。一個小口徑機槍安裝在機艙窗的左前方。此外,該飛機還攜帶拉法爾公司的“長釘”光電制導、發射後不管的反坦克導彈,表明“雌鹿”直升機的武器容納能力強於俄羅斯原型。

    米-24是蘇聯陸軍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由米里設計局於6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蘇聯陸軍最初於1968年提出設計要求,米里本人親自擔任總設計師。1972年西方首次報道這種直升機的情況,1972年底試飛並投入批生產,次年1973年裝備部隊。 米-24在蘇聯陸軍近距支援及特種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970年,在米里逝世後接任其職務的季申科主持設計了真正大量裝備部隊的米-24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代號為“雌鹿”(Hind)。

    設計的背景是美國陸軍在越戰中裝備了AH-1型武裝直升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取得了很好的作戰效果,因此蘇軍決定仿效其設計思想研製自己的武裝直升機。正如AH-1是由UH-1改進而來,米-24也是在成熟的米-8運輸直升機上發展來的,後機身幾乎照搬了米-8設計。

    米-24設計時規劃的主要任務包括,為己方坦克叢集提供掩護,壓制地面敵軍和防空火力,強行空降少量步兵部隊,壓制空降區敵人的先頭部隊。但經過長期訓練和使用,米-24更多的擔當了反坦克任務,並具有了一定反直升機的能力。米-24還可以擔負為米-8和米-17機群護航的任務。

    米-24生產裝備數量巨大,據統計蘇聯阿爾謝涅夫和羅斯托夫的兩家直升機工廠已生產了2300多架各種型別的米-24直升機。現約有120架仍在俄羅斯和周邊國家服役,各軍區都編有直升機中隊。單價約為550萬美元。其出口型還出口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尼加拉瓜、越南、葉門等國家,參與了兩伊戰爭等多次區域性戰爭。

    由於米-24A並未大量裝備部隊,我們研究一下成熟的米-24D的機體結構。米-24D所有的動部件以米-8相應部分為基礎。5片槳葉的旋翼採用等弦長翼弦,翼型為NACA230。3片槳葉的尾槳類似米-8,但在改進型上,尾槳均改裝在尾斜梁的左側,與米-8演變為米-17相似。

    旋翼大梁採用鈦合金,敷以玻璃鋼蒙皮,以蜂窩結構夾芯填充。旋翼槳轂為鍛造/機加工鋼製槳轂,採用傳統的全鉸接式旋翼。槳葉大梁充增壓氮氣,以便檢查裂紋。每片槳葉安裝液壓擺振阻尼器、平衡調整片、前緣防冰裝置和標準的剎車裝置。尾槳使用鋁合金材料。

    米-24延續了米-8寬大的機身,有一個裝8名步兵的運兵艙,這是米-24與AH-1為代表的西方武裝直升機的重大差異。這一運兵艙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壓制地面敵軍,然後迅速將步兵空投到特定區域,非常適合用於陸軍部隊協同空降作戰。但這也使得米-24機體臃腫,比AH-1要碩大得多,飛行效能下降,被敵方命中的機率增大。

    在多年的阿富漢戰爭中,米-24反覆使用上述戰術攻擊游擊隊,能有效的克服高山峻嶺的阻礙,甚至直接攜帶航空炸彈進行轟炸。但米-24也被游擊隊擊落了不少。

    機身為普通全金屬半硬殼式短艙尾梁結構。機身前部根據任務不同可作不同配置。機身兩側有比西方設計大得多的全金屬懸臂式短翼,平面為梯形,具有大約16°下反角和20°安裝角,翼面為固定翼面。

    在巡航飛行時,短翼大約可提供25%的升力。垂尾偏置3°,兼作尾斜梁,水平安定面可調。旋翼槳葉和尾槳槳葉均裝有電加熱防冰系統。米-24採用米-8的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主起落架為單輪,低壓油-氣減震支柱和低壓輪胎。主起落架向後收在機身短艙後部。尾梁下面有管狀的三角尾橇,可保護尾槳。

    米-24D採用兩臺單臺最大功率為1640千瓦(2230軸馬力)TV3-117渦輪軸發動機,並排安裝在座艙上面。該發動機與米-8MT、米-17的發動機屬於同一系列,便於減低陸航地勤的維護工作量。發動機經由輸出軸、並車減速器驅動旋翼軸。動力系統關鍵部位裝有8毫米厚的淬火裝甲鋼板。機艙後機身內裝有主油箱,機艙底部有軟油箱。機艙中可安排1000千克輔助油箱,使內部燃油量增加到1500千克。同時可帶4個外掛油箱,每個外掛油箱容量為500升。外掛油箱只可裝在短翼兩個靠內的掛點上。可選用轉向器和分離器濾除進氣中的異物和沙塵。旋翼槳轂整流罩尾部裝有輔助動力裝置,橫向安裝。

    米-24的步兵艙

    米-24A和D的駕駛艙有所不同。A型採用並排式佈局平板玻璃大型座艙,D型採用不同於西方平板玻璃艙蓋的縱列氣泡式艙蓋,前部為平直防彈風擋玻璃。駕駛員在後,射手在前,均有裝甲座椅。兩個鉸接式座艙蓋是分別獨立的,向右開啟。後座比前座高,兩人視野良好。前後艙之間有防碎片遮蔽。運兵艙設有8個可摺疊座椅,或安排4個長椅。兩側各有一個鉸接主艙門,分兩部分向上和向下開啟。艙內備有加溫和通風裝置。

    機內系統包括3臺發電機,相關的雙套電氣系統和增穩系統。機載裝置包括甚高頻和特高頻無線電臺、自動駕駛儀、雷達高度表、盲目飛行儀表裝置,以及有地圖顯示器的無線電羅盤。

    米-24的武器配備火力強大。機頭下方炮塔裝有一挺可俯仰旋轉的12.7mm四管“加特林”機槍,部分後期型號採用了雙聯23mm或30mm機炮。短翼翼尖武器掛架可掛4枚AT-2“蠅拍”反坦克導彈,其他掛架可攜帶UV-32-57 32管57mm火箭發射器、其他大口徑火箭發射器、1500千克常規/化學炸彈等。

    米-24系列共有7種型號。機體構架,動力裝置和傳動系統都是一樣的,武器、作戰裝置和尾槳位置有所不同。簡述如下:

    米-24A(“雌鹿”A)。該型號是原型,保留了較多米-8的特點。平板玻璃大型駕駛艙(見下圖)內可乘3名機組人員——駕駛員、副駕駛員兼射手和隨機工程師。主艙搭載8名全副武裝士兵。機身兩側短翼後掠角為20°,下反角為16°,每側短翼各有4個武器掛架。翼尖掛架可掛4枚AT-2“繩拍”反坦克導彈。機頭裝一挺12.7mm“加特林”機槍和瞄準系統。左側內武器掛架的上部裝有攝像機。原型機尾槳位於尾斜梁右側,後來的改進型移至尾斜梁的左側。A型並未大量裝備,其三人機組也未被正式裝備的米-24沿用。

    米-24B(“雌鹿”B)。B型的短翼無上、下反角,其它與“雌鹿”A相同。每側短翼內側有2個武器掛架。“雌鹿”B效能優於“雌鹿”A,但沒有大量生產。

    米-24U(“雌鹿”C)是一種教練型。基本上與“雌鹿”A相似,但沒有機槍、天線整流罩和導彈發射器。

    米-24D(“雌鹿”D)是第一個真正大量裝備的米-24。裝TV3-117渦輪軸發動機,駕駛艙裝甲增厚。尾槳改在尾斜梁左側。由於A型的駕駛艙不利於機組執行攻擊任務,前機身進行了重新設計,溶入了西方設計思想。駕駛艙改為縱列式佈局,射手在前,駕駛員在後。前艙水平視野為270°,前下方視野為45°;後艙視野水平視野為20°,前下方視野為15°。機頭防彈玻璃右上方裝有探測器,用於指示火箭彈最大散佈面的最佳條件。前起落架支柱加長,以適應機頭下方體積更大的探測器。前起落架收起後半露在機體之外。

    短翼掛架,有兩個57mm火箭發射器和兩個AT-2反坦克導彈發射器。掛有一串12.7mm槍彈。

    機頭下方裝一挺12.7mm加特林機槍炮塔,旁邊是KPS-53A光電瞄準具艙。備彈1470發。12.7mm槍彈雖然威力小於西方通常的20mm炮彈,但射速高達4000到4500發/分;備彈量大,適合對付游擊隊等目標。機槍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增大。機頭下方裝有雷達和微光電視系統。採用的AT-2“蠅拍”反坦克導彈採用紅外測角半主動無線指令制導方式,整個發射到命中的過程必需由射手手動瞄準。D型的教練型不裝炮塔。D型真正具有了空空和空地攻擊能力,大量裝備部隊使用。

    D型的座艙

    米-24BMT是掃雷改型。

    米-24V(“雌鹿”E)採用無線電制導的9K114“螺旋”(Shturm,北約代號AT-6)反坦克導彈,改裝TV-3-117A發動機。相應的在機頭下方左側改裝大型制導裝置艙。有4個翼下掛架,可選裝R-60紅外製導空空導彈。駕駛艙加裝平視顯示器,代替了以前的反射式射擊瞄準具。其出口波蘭型號稱米-24W。出口型為米-35。

    9K114反坦克系統同樣採用紅外測角半主動無線指令制導方式,但效能遠優於AT-2,使得米-24的作戰能力有較大提高。

    米-24E,民用生物勘查型,用於探索水面上油汙染及季節性水位變化。

    米-24R(“雌鹿”G1)。G1是用於原子戰、生物戰、化學戰的改型。可進行土壤樣本採集工作,每次可採集6個土壤樣本。在1986年烏克蘭共和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後,首次被西方發現。該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掛架,在翼下加長的武器掛架上加裝機械爪,用於執行核/生物/化學戰用途。該型單獨部署,不編入陸軍航空兵一般部隊。

    米-24P(“雌鹿”F)在1982年首次被西方發現。該型與E型相似,但機頭右側裝一門以GSH-230機炮為原型的AO-18型雙管30mm機炮,取消了機槍炮塔。該炮採用30×165mm炮彈,彈重400克。初速850到950米/秒,射速3000發/分,炮重105千克。可掛AS-10空地導彈。出口型為米-35P。下圖為俄陸軍航空兵飛行表演隊。

    美軍擁有的一架可使用的米-24P。用於為美軍提供相關防空、對空觀瞄裝置的訓練。

    GSH-230機炮及炮彈

    米-24PS是警用/半武裝改型。注意米-24獨特的主艙門。下門可作為跳板。

    米-24K(“雌鹿”G2)類似於同米-24R。機艙中有大型照相機,右側開有鏡頭艙門,用於偵察和高炮射擊觀測。

    米-24VP(“雌鹿”V)機頭炮塔改裝雙聯GSH-23L型23mm機炮,出口型為米-35VP。GSH-23L炮採用23×115mm炮彈,炮重50千克,射速3200發/分。該炮可看作12.7mm機槍和30mm機炮之間的最佳化選擇,能較好的兼顧空戰和對地攻擊要求。

    GSH-223

    按蘇聯的慣例,出口型效能不如蘇軍相應裝備。自1978年起,已經有25個國家進口了約600架米-35。下圖為印度的米-35。

    米-24VM(“雌鹿”VM)改進了夜戰能力,採用了部分西方電子裝置,實際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羅斯軍隊目前暫時無法裝備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為米-35M。米-35M型改裝米-28武裝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全機重量減輕300千克,發動機輸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裝備包括機頭右下方烏拉爾光電工廠(UOMZ)光電觀瞄系統在內的電子裝置。該觀瞄系統包括白光、夜視、鐳射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機槍,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時,米-35M已改用GSH-23L機炮。可掛裝使用S-13型130mm火箭彈的B-13L1發射器。

    米-35M於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飛。它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這引起了俄羅斯國防部和訂購米-35M的外國使用者的廣泛興趣。由於採用了延長使用壽命模組,米-35M技術壽命為4000多個飛行小時,就是說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機延長使用壽命15年。採用改善飛行效能模組,米-35M換裝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發動機,配裝全玻璃鋼旋翼槳葉和氣動效率更高的X 型尾槳。改進使米-35M比米-24減輕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達到700公里;實用升限達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顯示出的機動靈活的低空、超低空飛行效能讓行家驚歎。

    下圖為阿富汗戰爭時的米-24圖片,包括乘員在機艙內架設了一挺7.62mm機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採用的增強機載武器系統效能模組。它使米-35M可掛16枚更為先進的9M120空地導彈。9M120導彈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以取代鐳射駕束制導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為干擾能力。它的串聯式戰鬥部威力強大,不單能攻擊空中目標,也可攻擊地面目標,足以擊穿有850毫米厚裝甲防護的坦克。米-35M裝備“針”-B型空空導彈,擁有與敵低空飛行戰鬥機及武裝直升機進行空戰的能力。米-35M用雙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機槍,使其對小目標的殺傷能力提高了60%。 採用夜間作戰能力模組把米-35M推進當今世界先進直升機行列。它加裝了全晝夜多通道光電觀察瞄準系統,具有很強的夜間觀察和搜尋能力。它的飛行員配備了前視紅外頭盔顯示系統,使飛行員在夜戰時能與地面保持目視接觸。機上裝置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將導航資料實時傳到頭盔顯示器上,以利飛行員及時修正航向。有了夜間作戰能力模組,米-35M似獲得某種魔法一樣,擁有了可靠的全晝夜作戰能力,也使全機整體作戰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飛行器工業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進的米-24,該機採用一套稱為“任務24”的航空電子裝置,拓展了晝夜作戰能力。同時,該公司宣佈了一項合同,為一個未名使用者(據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機裝備“任務24”裝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設計的任務24裝置用來改進現有的“雌鹿”機群,而不用對直升機的主要結構進行改動。該裝置包括:·直升機多工光電負載(HMOSP),包括用於晝夜觀察和瞄準的前視紅外、電視攝像機和自動跟蹤裝置。·一個頭部運動感測器,從動於安裝在機頭的四聯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與目標交戰。·組合在一個頭盔中的夜視鏡和頭盔顯示器,用於駕駛員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間飛行作戰。·一個集成了數字移動地圖和鍵盤/顯示裝置的GPS/多普勒導航系統,用於飛行任務計劃。·每個座艙中用於導航、瞄準、飛行資料與影片記錄的多功能顯示器。·一個操作新系統的任務計算機,以減小乘務員的工作負荷。HMOSP中還配裝一個鐳射測距儀。每個座艙都具有充分的夜視功能。除了雷達、鐳射器以及導彈報警系統外,“雌鹿”直升機也裝備了駕駛員控制的鉑條/曳光彈干擾投放系統,該系統安裝在尾架上用以自衛。直升機的武器裝備保持不變,包括使用原來的俄羅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導武器系統和各種反制導火箭吊艙。一個小口徑機槍安裝在機艙窗的左前方。此外,該飛機還攜帶拉法爾公司的“長釘”光電制導、發射後不管的反坦克導彈,表明“雌鹿”直升機的武器容納能力強於俄羅斯原型。

    東歐各國正在尋求改進自己的米-35。圖為其中一種方案,採用西方觀瞄吊艙、機炮。2002年5月,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四國國防部長簽署了關於共同改進米-24的協議。改進按照北約的標準進行,延長其服役期限。由波蘭負責協調,樣機在18個月之內完成,批次生產將在2004年開始,費用總額約需1000萬美元,每個國家將承擔開支的四分之一。

    2002年10月,俄軍表示未來的15年,很可能繼續由米-24擔當武裝直升機的主力。米里設計局計劃對米-24進行延壽和換裝制導和導航系統,加裝新武器。新型號為米-24P型,計劃使用米-28的複合材料主旋翼和X型尾槳。採用新型裝甲和其他一些新型裝置,生存性將大大提高,同時飛行高度和機動性等飛行特性也將有明顯改善。2004年1月,俄羅斯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將進行改進型米-24PM的首飛。根據2004年俄羅斯國家國防訂貨,莫斯科米里直升機製造廠研製了米-24PM,使用效能大為提高,並且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不僅安裝了功率更大的新型VK-2500發動機,也安裝了改進型機載裝置。預計改進型直升機的聯合國家試驗將持續一年時間,計劃於2005年中期結束。直升機的改進是利用國防部資金完成的,未來將對俄羅斯武裝力量直升機進行改進的還包括改進型米-35。俄羅斯空軍裝備的5架米-24PN型的交接儀式將於1月28日在羅斯托夫直升機公司舉行。

    2003年9月,捷克共和國計劃年底前開展現代化它的18架老齡俄製米-24作戰直升機的招標。捷克國防部官員近幾年裡與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等夥伴國就聯合開展米-24現代化專案進行了討論,以延長該機使用壽命到35年。為克服各國立法不同帶來的問題,4國最近同意開展框架寬鬆的合作。捷克共和國是首個宣佈招標的國家,知情人士未排除該國未來與匈牙利開展密切合作的可能。捷克國防部9月9日稱,正在準備招標的全套資料,與俄羅斯的升級該直升機航電系統的談判也一直在進行。國防部不能確定有多少架直升機需要升級,但熟悉情況的訊息靈通人士稱可能多達18架。包括BAE系統公司在內共有7家防務公司對該專案表示了興趣。斯洛伐克國防部長Ivan Simko最近暗示,該國可能與波蘭合作開發米-24改進型原型機。

    2004年12月,保加利亞國防部選擇埃爾位元系統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領導的小組作為保加利亞直升機改進專案的中標方。該改進專案包括改進12架米-24武裝直升機和6架米-17運輸直升機,使它們滿足北約標準。埃爾位元公司將作為該改進專案的主合同商,該專案的金額對埃爾位元公司來說也非常重要。不過,該專案還有待於完成談判並正式簽署合同。2005年12月6日,保加利亞國防部日前授予以色列Elbit系統公司一份為期3年、價值5730萬歐元合同,為其12架MI-24型作戰直升機以及6架MI-17型運輸直升機提供升級,與北約標準相容。Elbit系統公司在過去數年內為蘇制裝備升級,使其與西方/北約標準相相容。在2004 年3月加入北約後,保加利亞一直在進行將其裝備進行升級以與北約標準相容並確保護操作性方面的工作。保加利亞2006年國防預算達到6.87億美元,約佔GDP的2.6%。目前計劃逐步實現其裝備的現代化,計劃於2015年結束。

    AT-9反坦克導彈

    12.7mm加特林機槍吊艙和雙頭12.7mm彈

    2004年1月,俄羅斯空軍副總司令兼航空兵司令捷林中將表示,俄空軍開始裝備專門用於實施夜間作戰行動的改進型米-24PN型武裝運輸直升機。到目前為止,空軍已經裝備了數架米-24PN型機,現已開始這些直升機的飛行人員培訓。這些直升機將首先配備給部署在北高加索地區的第4空防集團軍。他表示,該型直升機的能力大為擴大,打擊的精確度也得到提高,無論是白天,還是在夜間,都可對目標進行有效的打擊。同時,中國、委內瑞拉等國都對該型機極感興趣。米-24PN(PN意指帶機炮的夜間型)直升機的改進工作由“羅斯托夫直升機”廠進行實施,它是由米-24P型直升機改進而成。在米-24PN型直升機上安裝有BREO-24型機載無線電電子裝置系統和“鏡子”型夜視熱成像瞄準引導分系統。這一系統包括有“彩虹-SH”型搜尋瞄準系統,它與“鏡子”熱成像儀聯合工作。在直升機的瞄準系統中,還加入有熱成像分系統、鐳射測距儀和反坦克導彈控制通道。BREO-24型一體化系統包括有液晶顯示器、夜視儀並與駕駛艙的光學技術裝置配合使用。新型機載無線電電子裝置可保證直升機的全天候作戰使用,並且可使用所有編制內的武器系統,夜間條件下在50~200米的高度飛行,由於採用有數字地圖,故有較高的導航精確度。該直升機的武器系統包括全天候使用的、高精確制導的“衝鋒”或“攻擊”反坦克導彈、火箭彈發射裝置,以及內建和懸掛式射擊武器,包括帶有23毫米口徑 GSH-23型機炮的NPPU-23型固定式機炮裝置。該直升機的懸掛武器包括“攻擊-V”系統16枚9M-120型反坦克導彈或9M-120F或9M- 114型導彈;10枚S-13型火箭彈;80枚S-8型火箭彈;帶23毫米機炮的懸掛式機炮裝置,帶彈450發;數枚空空導彈。改進型直升機的作戰效能要比基本型米-24高出50%~70%。俄羅斯共製造了620架米-24P型直升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27、28就會被女人嫌年紀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