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迴圈律動
-
2 # 窗外的白楊
南京大學是眾多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目標,但梁教授這一席話,深深地刺痛了我們:“我上一學期的課還不如去外面作一次講座,一小時好幾千(元)了”。她甚至說:“我現在也是身價3000萬的人啊。”這就是一個年輕教授說的話?難道現在大學教授都這樣市儈了,“窮”得也只剩下錢了?先看看她“美麗的光環”:
梁瑩,39歲,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計劃等多個人才支援計劃的入選者。從南京化工大學畢業後,她先後在蘇州大學和南京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在北京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做過博士後研究,並於2009年起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任教。這樣的人怎麼能“混”走到今天的成就呢?
有的人在學校裡熬了一輩子就是個教授,她卻年紀輕輕就評上教授了,真是令人豔羨。但看起來,進步太快也不是件好事,她有點得意忘形了,也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一個年輕的教授,不搞科研,不做學問,不認真教學,卻混身銅臭,以金錢來衡量教學,衡量身價,可憐可笑可悲,難道現在的大學教授也“窮”得只剩下錢了嗎?如果你們這個群體都這樣了,我們孩子怎麼辦?就你們這樣,還能把我們的孩子教好?如果年輕人都這樣了,這個社會還有希望嗎?
說實話,搞了幾十年教育改革成功與否,那是要打上問號的。家長不滿意、孩子不滿意、連老師自己都不滿意,這不是很可悲嗎?大學行政化,那隻會越來越市儈。哪還有心思搞主業,整天迎來送往,點頭哈腰的,哪還有學校的獨立精神?老師評職稱,就看那些所謂“遮羞布”一樣的論文,就能代表真實水平?
即使連梁瑩自己都說,學術規範是2005年開始的,“你這樣查,全中國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導都有問題。”“如果你這樣追究下去,所有中國的學者,那麼多,人人都有問題了。”
我想她說的話,絕不僅是危言聳聽,她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這是廣大網友的共識。現在是所謂學術論文,像“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除了能養活了那些雜誌,又有誰會看呢?除了為發表而發表,評職稱和孩子高考加分需要,還有什麼其它用處呢?
-
3 # 雪天驚雷第一,當事人師德淪喪。
南京大學的這位梁瑩教授,年紀輕輕就晉升教授,說明她本身學有所成,不僅在南京大學讀了博士,並且留學國外完成了博士後的學業。從個人經歷來看,無疑梁瑩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個老師而言,她卻是失敗的,因為她缺少了一樣為人師表最重要的東西——師德!
《禮記·學記》這樣寫: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此乃師德之本也。意思就是說,教師在教書育人中,除了言傳,便是身教,用自己的日常行為來影響教育學生這便是為人師表。而這位梁瑩教授,不僅上課處理私務,更是狂言“我上一學期的課還不如去外面作一次講座,一小時好幾千(元)了”“我現在也是身價3000萬的人啊。”
這樣的言傳身教,這樣的拜金虛榮,哪裡像一個老師,哪裡像一個受過高等教育,沐浴過知識和理性光輝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對於梁瑩教授,只能送3個詞給她——失格,失德,枉為人師!
第二,南大是不是該臉紅一下。南京大學一直是我心目中非常優秀的一所名牌大學,但是,通過樑瑩教授的事件,不得不讓我們社會大眾對南大的教學和管理水平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出了這麼一個師德淪喪的老師,學校難道沒有責任嗎?
透過新聞報道,我們可以知道,在梁瑩教授涉嫌學術不端的行為被媒體曝光之前,早就有學生聯名舉報(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工系2014級全體18名學生曾聯合向校方提交書面舉報材料),而事情過去了這麼幾年,梁瑩教授卻未受到任何的查出和懲戒,為什麼南大任由這位教授如此的行為。難道南大不該為此羞愧一下,臉紅一下。
我們不妨從人性本惡的角度來揣測一下,是不是有人在幫其做掩護並從中收受好處,否則,為什麼如此不端的老師,還能這麼大喇喇地公然發表失德言論。當年的聯名舉報為什麼石沉大海,難道南大不需要再去好好查檢視!
第三,一點反思。韓愈在《師說》中說得很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責任,就是傳道、授業、解惑。
傳道,傳什麼道;授業,授什麼業;解惑,又解什麼惑?看起來,在物質第一的今天,所謂的“道”已經變成赤裸裸的利益,所謂的“業”已經變成了不擇手段,所謂的“惑”僅僅只是聚焦如何獲得利益上。
掙錢,誰不喜歡,但是,請不要用讓銅臭玷汙以精神純潔著稱的校園。感慨啊感慨,這塊最後的淨土,還能保持多久,亦或是還有多久就被全面侵蝕!!!
-
4 # 山野村夫252832782
南京大學中國高校的恥辱,中國高等教育醜聞不斷的典型代表和活標本。真不知這麼多年教育部的負責整天在幹啥。整出了會場就是酒場,國家的教育事業就毀在這幫人手裡了。
-
5 # 思並快樂著
梁瑩這個事件,單純從教學層面講,其態度和責任心的缺失並不意外。
為何會如此說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樑瑩教授的簡歷。本科南化工,碩士博士分別為蘇州大學,南京大學。30歲以發表論文30篇的業績躋身名校教職隊伍。幾年間平步青雲: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導。單純看這個簡歷,還不算最牛,因為絕大多數老師一般只要足夠努力,都能達到這個高度。最牛的是她拿到的各種國家層面、省部級層面的人才稱號,見下文:
(1)2015年度入選首屆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 (2)2016年度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專案資助 (3)2017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4)2011年度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 (5)2014年度被評選為首屆江蘇省青年社科英才 (6)2017年被評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 (7)2016年度入選南京大學登峰人才支援計劃B層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首批校內人選 (8)2010年度被評選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這些人才專案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在“重科研、重排名、輕教學”的高校,你幾乎站到了金字塔尖的位置;意味著學校得“屈就”著你。不說別的,一個長江學者給學校帶來的無形資產至少抵得上10個普通教授的分量。不僅如此,包括211、985等各所學校對“院士、長江、黃河”等稱號的學者也是非理性崇拜到極點。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展開“挖角”大戰:豪宅、百萬千萬年薪,子女配偶解決入學工作等各種優厚條件和待遇不一而足。
在這種“唯科研論”的高校評價體系下,“人才”、“大腕”的“挖角”大戰中,梁瑩現象很容易出現。“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只要科研做得好,專案拿到手,你就是在課堂上睡大覺學校領導也不能太拿你怎麼樣。“大腕”、“人才”給本科生上課,教學秩序和管理監督“形同虛設”,教學流程全憑教師自身的責任心和自律在約束,這種情況下,教學得到學生高度認可,教學效果能好才是怪事。
對於“梁瑩們”而言,本科教學是一件“得不償失”的苦差事:收入低、過程累心累力、又不能得名得利,何苦累心為之?有這時間,還不如製造一些論文走走穴賺點外快呢!
現有的評價體系下,“梁瑩們”學術鑽營名利雙收,幾乎無往而不勝。在“梁瑩們”的盛名和光環之下,無數辛勤工作在教學一線老師的教學努力和責任心幾乎被完全抹殺!這是真正讓人悲哀的地方。
-
6 # 寒潭鶴影606
只能說明這個女老師年紀輕輕鑽營本領好生了得,深諳高校上升空間的各種貓膩,以及各色論文和科研成果的操作渠道及方式,不過還是栽在了年少輕狂上,不懂得即使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一切也還需低調做人之韜晦。現如今自媒體如此發達,要把一個人搞得臭不可聞從此吃土那簡直太容易了。
-
7 # 馬上封猴14
囂張跋扈,人家自始就沒有看上你南京大學,趕緊這個學校就是垃圾,校長以及校領導就是大傻逼,玩死你們。這回看看這幫學校校長及校領導大傻逼們怎麼處理她。
-
8 # 姬鵬
近日,深陷“抄襲風波”的南大教授梁某,聲稱自己已提交辭職申請。並且在媒體採訪過程中,承認自己早期的論文存在“學術不端”的問題。對於這樣的事情,社交媒體上再一次掀起“討伐抄襲的熱潮”。坦白講,就“抄襲”催發的個人危機,已經不在少數。記者,作家,教授幾乎都有過先例。
不過,從整體上來看,人們普遍對於“學術抄襲”的忍耐度較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出現“學術抄襲”,除卻教授本身會被圍獵,就連所屬高校也會被蒙上一定的汙點。於此,但凡出現“學術抄襲”事件,就算教授不主動提出辭職,所屬高校也會為平息輿論,進行“主動辭退”。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人們還是對高校有一定的“敬畏心”。雖然,人們對於“學術亂象”早已心知肚明,但還是希望學術能保持一定的水準。畢竟,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學術的健康發展代表一種希望。所以,但凡教授被發現“學術不端”,結果當然是比較嚴重。
就如“梁教授”所講,惡意攻擊太多,自己難以承受,因此辭職。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來,當“學術抄襲”無法被規則較好的約束時,那麼道德上的懲罰,想必就會更加洶湧。雖然,通常來看,我們不主張“道德審判”,“道德消費”。但是,對於類似的“學術抄襲”,似乎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當然,我們也很清楚,在整個高校生態中,“學術抄襲”問題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也當然不只是“梁教授”一個人有這樣的問題。但之所以她被拿出來“遊街”,不是因為她“倒黴”,而是因為其他(她)抄襲者相對走運。畢竟,在目前的“反抄襲機制”下,總會有人能“鑽空子”。
可無論如何,“梁教授”事件的意義,遠非她自己的落水,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學術的淨化有一定的作用。只是長遠來看,要想形成對“學術抄襲”的致命打擊,就要從源頭上,從力度上進行對“學術抄襲”的淨化,並制定出較為嚴格的約束程式機制。只有如此,才能更全面的打擊“學術抄襲”,而非只是輿論上的槍打出頭鳥。
說到底,無利不抄,在利益驅使下的“抄襲風潮”,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用“利益回擊”。無論是“學術抄襲”,普通創作抄襲,最大的驅動力就是利益。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洗稿,抄襲,拼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是,對於多數創作者而言,因維權成本太高,基本上都放棄維權。
甚至,對於抄襲者來講,除卻刪除文章,並沒有太多的致命打擊(經濟掛鉤)。甚至,有洗稿者和抄襲者私底下叫囂:“抄你是看的起你”。這種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扭曲價值觀,著實讓人感到憤怒。這是一個創作者被賦能的時代,但同時也是抄襲者更加猖獗的時代。
回到“梁教授”的問題上,也存在一個微妙的問題。既然上文也提到“媒體抄襲”的事情,為何卻拿“梁教授”一個人硬開刀呢。這裡面有一個大傳統,“學術抄襲”歷來被看作是抄襲的底線。媒體或者作家,有抄襲行為,貌似人們見怪不怪,因為真的很普遍。可是“學術抄襲”屬於教育範疇,教育又意味著樹人。所以,但凡出現風波,人們便會持續關注。
所以,出現惡意攻擊“梁教授”的言論或行為,想必也就不足為奇。另外,“梁教授”強調是早期的“學術不端”,其實有迴避之嫌。但是,這裡也給我們認定“學術抄襲”提出一個新的問題。作為一個教授,如若本科時代的論文是“抄襲”和“拼湊”完成的,那麼是不是也意味著“學術不端”?
坦白講,本科階段的論文,十有八九是拼湊的,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甚至有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也有抄襲的情況。只要相關期刊沒有查出來,好像就意味著可以透過。總之,這個界限到底在哪裡,確實應該有一個確切的答案,要不然關乎“學術抄襲”的概念就會陷入“模糊化”和“極端化”。
說到底,無論是“學術抄襲”,還是“創作抄襲”,最大的難題就是鑑定問題。一般來講,詞句段落一樣,肯定屬於抄襲。但是,觀念表達要是一樣,或是詞句意思一樣到底算不算抄襲,這真的也是一個大難題。從某種層面上來看。“洗稿”屬於同語種下的“翻譯”,這很可怕,系統機器無法判別,法律條文難以界定,所以“抄襲者”往往會逍遙法外。
這種說法,看起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經推敲。因為,它只關乎維權者的利益,而沒有關乎抄襲者的利益。事實上,比起維權者的利益,抄襲者獲得的利益更多。起碼就現在來看,是這麼回事兒。而對於未來的“創作維權”而言,如若能做到“抄襲者”獲得的利益遠低於維權獲得的利益,想必也就沒人願意再去抄襲。
-
9 # 使用者173194557
如今幹什麼都要寫論文,會幹活的不會寫,不會幹活的文章寫得天花亂墜,大學生要畢業論文,工程師要評職稱論文,中小學老師也要寫論文評職稱,現在的論文發表市場都是一條龍成行成市,只要出得起大價錢,什麼層次的論文都可以打包搞掂,抓刀寫論文專職寫手,專職發表文章的發手,專職論文翻譯成英文的譯手,還有專職攬客的!論文氾濫成災,絕大多數論文內容空洞毫無實際意義除了評職稱外只能用來擦擦屁股的草紙了,這還是物盡其用節約,否則這上千塊上萬塊草紙也太貴了又不好用,擦著屁屁痛啊!……
-
10 # 寅木狼
談學術,整個社會不是不端,而是亂了!看各行各業評職稱時,所需論文哪個不是抄襲,哪個不是花錢讓某些機構代辦!梁瑩說得沒錯,要查百分之九十的職稱評選論文都是不端!從小學教師到大學教授,從鄉鎮醫生到醫大博士,各行各業,慘不忍睹!高職稱的人絕大多數是不務正業或背景過硬或居高位之人。拿高薪不幹事,這罪惡的職稱,寒了多少基層工作人員的心!為評職稱而弄的論文哪篇是乾貨?不想罵人了,罵多了就麻木了,社會都這樣了你罵得過來嗎?順便說一句,我的微信每天都有某機構發來的資訊:代寫論文包發表,省級刊物900元每篇,刊面有限,評職稱的人抓緊時間!
10月24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涉嫌學術不端等師德問題,南京大學當日表示成立調查組。
與此同時,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眾多學生和一些與梁瑩打過交道的學者,向記者提供了更多有關梁瑩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疑點。其中,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工系2014級全體18名學生曾聯合向校方提交書面舉報材料。此次,他們向記者提供了當初的舉報材料。
根據他們的舉報,梁瑩在上課時處理私人事務,並表現出對教學的不屑,對學生說,“我上一學期的課還不如去外面作一次講座,一小時好幾千(元)了”。她甚至說:“我現在也是身價3000萬的人啊。”
回覆列表
制度原因,各學校應該都存在不少這類人。把人人為的分成三六九等是不正確的,用條條框框劃分等級更為不妥。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各方面優劣不同,要發揮人的長處迴避短處人盡其才。把人用條條框框分等級會造成人只去重視條條框框,去補自己的短處,沒有精力發揮自己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