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虛極止水
-
2 # 沃克特爾
首先,我們要正確理解老子《道德經》中“不爭”的正解。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不是不爭先,也不是不競爭。《道德經》通篇,除了解釋、闡釋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之外,其結論核心是“尊道而貴德”,“崇德以重道”。即,老子的“不爭”,是一種“道”與“德”之外的不爭。以老子的觀點,違道逆德,或違德背道的思想、行為,都是不合乎法則、規律,而且必然要受到法則、規律懲罰的行為。
其次,當今社會各種不擇手段、不顧禮義廉恥的競爭行為,也是違犯法律、道德規範的行為。從國家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公平競爭、合法競爭和道義基礎上的競爭。因此,老子《道德經》中“不爭”的思想觀念,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我們應更加重視,更加堅守和遵循。
第三、美國的“精緻利已主義”國家戰略、政策,正在被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和國際社會組織所否定、所反對、所對抗、所反擊,以致美國的許多盟國、盟友,也不再象過去一樣,”唯美國馬首是瞻”,比如英、法、德、日等國。反之,我們中國並沒有象美國一樣,那麼處處抱著“利已主義”打壓其它國家。我們中國正是採取了類似老子的“不爭”的策略,發展經濟,廣泛合作,利人利已。無論是“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進博會”,還是世博園等一系統活動,我們中國體現的都是“共同發展,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因此,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思想,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這一“不爭”、但又是“道”與“德”的應用最高境界的方法論,我們倒更應該加大研究,以使之推廣運用於更多的方面和更深的層面。
-
3 # 孩兒們隨我來
不爭之德是不會過時的,不爭不是不上進,是不爭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我們做人做事不應該是為了錢、為了名,而是為了理想,理想實現之時就是身退之時。這裡我特別佩服一個人,就是喬治華盛頓。他在獨立戰爭勝利後,在他的名譽、聲望達到頂峰時,在所有權利唾手可得時,在所有人都認為他應該成為最偉大的領袖時,無條件將所有權利歸還給了政府,只是為了將人民賦予的權利歸還給人民,他無私的放棄了一切榮譽、地位,整個歸還儀式十分簡短,前後只有幾分鐘,沒有人大喊歡迎,也沒有人高呼萬歲,儀式後第二天,華盛頓就回到了鄉下老家種田去了。
每每想起華盛頓,就想起了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就是不爭之德。
-
4 # 心有骨湯
老子所謂的不爭,並不是真的不去爭。就像我們做餐飲的,把自己的產品做好,味道做好,食材做好,客戶自然會多些。而不是為了爭生意,降低食材標準來降價搞活動。自身做不好使出再多的惡意競爭手段都是枉然的,因為客戶不是傻子。
這也算是個人的經營觀念吧,做好自身方能爭,自己都做不好如何去爭呢?
-
5 # 知足常樂桃花飛雨
沒有過時,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之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穀川流彙集之地,是因為甘願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力百穀之王,因比聖人要想身居高位,讓民眾彙集到身邊,必須用謙恭的言辭表示自己在民眾之下,要想帶領民眾奔向美好生活,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眾之後,所以,掌握道本原天然本性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帶領人民向前時,人民並不感到對自己有害,是故天下人民就樂意擁戴他,而不厭棄。這是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而聖人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是老子以德政仁政慈政勤儉持家持國不與人爭無為而順其自然生命的大道順民愛天敬人的最高人世處世治政不爭之道。
而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有矛盾和仇恨,也是因為相互爭鬥爭利爭名所致。
國家與國家與同樣,因你愛爭,反而被滅國。
人們永遠沒有明老子的道如水一樣處下不爭的最高明保身的生存處世哲學。
你一個人本事在大,你能爭過天?爭過警察軍隊和一個國家與聯合國和全世界的軍隊?
最終愛爭的人都被世事與天道和人道的規則程式與法律所收拾。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不爭與忍辱保身。
古人講:“欲成大樹,莫與草爭。”
看看中東今天因官民相互所爭利,而導致的天天死人的戰爭。
就應該清醒,順民永遠比與民爭而產生的官民戰爭屠殺至死好。
爭到最後,誰也不落好。
老子都是悟了道的人,寫道德經無為不爭處下柔順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時代不同了,人更應該講團結友愛與和諧相互尊重不爭為好。
若有一人愛爭,天下都會跟著爭利的。
不明其理,必受其害。
現今高度發達的文明進步文化禮儀和平和氣理性法制社會,爭取自己利益更要心平氣和用法律理性和平的程式為好。
心平氣和高尚純潔才為道。
雖然每個人生存於社會,錢與物與自己的財富都是每個人生必須生活生存必要品。
但只要你理性與和平友好的去追求,也能得到人生的幸福與你想要的生活與物質財富的。
不爭和寬宏大量與大肚是人生最高的修行學問。
山不與人爭,乃有它的寬度。
海不與人爭,乃有它的深厚。
人只有自己活明白學習學通了,才能真正的看破放下自己不與人和物與事爭的。
-
6 # 實用風水1314
不爭指的就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一句話就是不要自以為是。
老子所說的“不爭”,不是指不爭奪利益,而是指不做口舌之爭,同時更是指虛 懷若谷,不要固執己見。比如《道德經》第三章說: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句 話的意思很明顯,不崇尚賢人,百姓就不會為了顯示自己能耐而爭論不休了。
那麼老子為什麼認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呢?其實這是老子一貫的 相反相成的觀點。
老子哲學特別重視“反”。世界上每一種性質都有其對立面,如有無、難易、長 短、高下等等。這些性質相互對立,卻都是從道中產生的,因此它們相互成就, 不可分離,如果離開其中一方,就不會有另一方了。
比如我們說某物高,是因為有矮的東西和它相對,所以沒有矮就沒有高。因此老 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二章)同時每一種性 質又會向其對立面轉化,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禍 與福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
所以《道德經》特別重視對立面的作用,認為如果能從反面考慮問題,產生的作 用會勝過僅僅從正面考慮問題。
具體而言,世上每個人都爭強好勝,想向上爬,所謂“人往高處走”,這就是隻 看到正面。老子認為,具有最高道德的人會像水一樣,因為“水往低處流”。世 人爭強好勝,學道的人就要柔弱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說一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實爭鬥心在社會中的表現尤為嚴重 。而人的爭鬥心其實往往伴隨著妒忌的存在。妒忌也是人心的一大弊端,對他人 的成就、名利而眼紅,對自身卻不加以反思,致使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加劇,憤憤 不平。《彖傳上·謙》中講道:“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 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如果人對自身的不足能夠很好的認識,並且 加以改進豈不是更好,那麼也許會有人提出,在競爭中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產 品與產品之間因為競爭才做得更好?
其實老子所講指直人心,人在你爭我鬥間,所產生的念頭都是私心,都是為了滿 足自身所要達到的目的,所想得到的名利等等。而當人拋棄私心,無私無我,先 他後己,表現出來的會是另一番和諧的景象。
有的人說,不可能。是,這樣的社會很難實現。但不能作為你不做好自己,不肯 捨去各種私心,慾望的藉口。
老子以不爭避開眾人之鋒芒,不立於危牆之下,得天下之人心,立中和之德,成 不得已之勢。自然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為道。
放在今天還是很值得學習的,很多人為了爭名爭利,不擇手段,結果德行有失, 德不配位,反遭災難,真正的爭是成人達己,利益眾生,幫助更多的人,成為更 多人的貴人,自己自然擁有更多的貴人,積累福報,自然福氣多多,成就更大
-
7 # 江蘇書畫報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至柔無形,利物不爭”,書得真性,自在天真。
詩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如詩中作者說的一樣,水潤萬物而無聲無息,不張揚,不標榜自己的功德,但是人們卻時常在心裡掛記著水,因為萬物生長離不開啊!所以人生在世要想讓人記住你,你必須要有價值。因此,做人要強化自身的功力,進而奉獻於世人,這樣才能正真的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現在的世界是一個高度分工協作的世界,必須高度配合才能取得成功。而這就要求參與這個大分工體系的每一個人必須產生有用的價值,也即正能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世界有序的執行下去,才能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才能得到我們大家想要的幸福生活。否則我們如果一天到晚的去瞎爭論,到處去和別人比,迷失了自我,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到頭來只會是一團糟,甚至是帶來惡果,苦果。
老子所說的不爭是要我們做好自己該做的,利及眾生,自利利他的。
水能夠因勢而變,但其利潤萬物,淨化世界的功能卻永遠不變。
上善若水書法賞析
-
8 #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老子說過,“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也說過,“夫唯不爭,故能成其大”,類似的話語很多,都在詮釋老子“不爭”的思想。
如何理解老子的不爭,我覺得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界定,這個“不爭”也是與時俱進。
-
9 # 紫天雲
老子在《道德經》中,先後8次提到“不爭”。那麼,“不爭”的含義是什麼呢?
01
爭,在篆文中,表示雙方搶奪同一物品。《說文解字》:爭,引也;從、廠。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也。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也就是說,“爭”的本義是競相搶奪、佔為己有;擴大引申義為比賽,比拼。既然這樣的話,那麼,“不爭”就是對“爭”的否定。
02
老子認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也就是說,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麼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因此,如果想要“爭”到某些東西,首先就要從“不爭”開始。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就是說,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己誇耀,反能見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長久。正因為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可見,老子表面上雖然主張“不爭”,其實真正的意圖是:以“不爭”為“爭”,最終要達到“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目的。
03
老子關於“不爭”的主張,揭示了為人處世的根本規律,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鑑價值,永遠也不會過時。
歷史上“負荊請罪”的故事我們都熟悉。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可見,藺相如的“不爭”,不僅避免了與廉頗的正面衝突,化解了兩人之間的矛盾,而且讓廉頗心悅誠服,最終兩人成為了莫逆之交。
因此,“不爭”是人生的大智慧,正因為你“不爭”,所以世界上沒有人能爭得過你。這不正是以“不爭”為“爭”、以退為進的大智慧嗎? -
10 # 牛哥談人生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老子
康熙大帝晚年,中國宮廷裡上演風雲爭霸、九子奪嫡,那場親兄弟之間的爭鬥可謂是異常的激烈。
那會幾乎所有候選的阿哥都急著四處去拉攏人心,急於在皇阿瑪面前表現自己。唯有四阿哥胤禛反其道而行之,他整日裡都閉門不出,早晚於家拜佛唸經,彷彿在用實際行為告訴所有人,自己“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他擺出了一副完全“不爭”的超然姿態。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四阿哥胤禛成了最後的大贏家,史稱雍正。
“不爭”的反義詞是“爭取”,而真正的“爭取”就是“不爭”,或者說“爭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爭”。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一個懂得在生活中始終保持謙和與寬容的人,他一定會受到大家的喜歡,並得到所有人的擁護與支援。
而凡事都喜歡去斤斤計較、咄咄逼人的人,表面上看每一次他都爭贏了,其實不然,愛“爭”的人,無論爭執、爭辯、爭論、爭吵、爭強、爭鬥、爭奪、爭搶…爭來爭去的結果,永遠是爭贏了眼前,而輸掉的是人心與未來。
人生在世,永遠都不要太過計較。欲為大樹,不與草爭。有些事情,你開始是爭贏了,卻把結果給輸了。夫唯不爭,心自開明。不爭者,自有世界,也自有境界。
人生苦短,一輩子一晃而過,有什麼值得去爭的呢?和名利爭,代價是失去快樂;和親友爭,勢必疏遠得不償失;和命運爭,任誰也跑不過時間。
人到中年,剩下的日子還有多少年?又還有多少天?屈指可數,餘生已不長。算了吧,醒醒吧,今後的日子裡,還是多多的去善待他人吧,善待他人就是在善待生活,就是在善待自己,就是在光大自己的生命。
水不爭而利天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興。這些老古話裡的哲理,越琢磨越讓人思想開悟。人的痛苦,皆源於一個“爭”字。若能做到不爭,哪怕是少爭一點,把一些看似要緊的東西淡然的放下,心自然就寬了。心寬了,世界自然就大了。
不爭,人生至境,永遠也會不存在過時一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回覆列表
我告訴你,永遠不過時。
道德經是一部超越時空,超越空間的傑作,我認為道德經是人類最偉大的傑作之一。
現在說不爭,何為不爭。世間的道理都是相對,沒有絕對的。不爭,的原意也不是真的不爭,而是最好的方法去爭。說是爭,便是有了索取,強求的意思。這裡說不爭,絕沒有讓你放棄的意思。
一件東西你想得到,又不去爭取,那如何才能得到他?
我告訴你,很簡單。那就是這件東西本來就是你的。他本來就是屬於你,你何須去爭。也就是現在當下流行的一句話,你得足夠優秀,才配擁有他。
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你不去找他,他自己也會來找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便是不爭的典範。君子應如水,水處天地而泰然。不需要爭,我依然在這裡。
你已經是天下第一。屬於你的東西自然而然就屬於你,當你不在是天下第一,屬於你的東西自然而去。就如同上學的時候考第一名,第一名不是你爭來的,當你所有知識都掌握了,你的狀態又是最好的,你不考第一都很難。沒人可以和你爭,從來你的對手也只有自己。
有人說我就故意不考第一。故意不作。那你還是第一。這就是舍的學問。
一部道德經訴說了太多道理。太多愚蠢的人區解了原意。
止水。解讀《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