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慕鄉關
-
2 # 春江花月話歷史
首先,孫堅的雄才大略的確是事實。
其白手起家,素有“江東猛虎”之稱。和曹操同等年齡的他,早在16歲的時候,已擔任了當地政府的“公務員”,乘船目擊了一群海盜在船上分贓,於是他露出了自己高超的演技,假裝官府繳匪,硬是將海盜嚇跑了,同時他還親自上前與海盜搏鬥,最後竟然還殺死了一個。可見已是具有猛虎之形了。
而後17歲,他招募千餘名民兵,協助正規軍擊敗了反賊,終於是成為了朝廷命官——當地縣臣。其實這個時候的曹操還在家中翻閱《孫子兵法》,劉備恐怕還在玩泥巴。
而後在他17歲到29歲,他從揚州刺史遷任為徐州刺史。這個期間,他拖家帶口,背井離鄉,篳路藍縷。或許此時的他正在思考,什麼時候能有仗打啊?
而後就在他29歲的那年,黃巾之亂爆發了。孫堅,曹操,劉備這個時候都是一齊參與了鎮壓黃巾軍。31歲,孫堅由於看不慣董卓此人的脾性,多次對這個上司呈現“愛理不理”的態度。而朝中大小官員也是覺得此人有趣,竟然能夠“不鳥”董卓。於是孫堅又一次迎來了升官的機會,成為了議郎,越過了縣處級這個官職。
隨後由於緊接著又鎮壓了多次叛亂,又被提拔為了太守。其實此時同時期的曹操,劉備還都處於人生剛剛起步的階段。但是孫堅已經是身居高位,手握兵馬了。
孫堅也是有野心的。不然他也不會在之後討伐董卓一戰後,對皇宮進行了地毯式的搜查,終於找到了玉璽後,就藏在自己夫人的身上,而不是交給朝廷。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描述到“金玉之精,率有光氣,加以神器秘寶,輝耀益彰”,但是這明顯也就是虛妄之言。
可是這樣一位豪雄之輩最後為何又會走向“自取滅亡”的下場呢?主要還是因為孫堅自身的“輕狡”。孫堅有此毛病,並且多次深受其害,卻沒有改正,在平定黃巾軍的時候孫堅輕兵入陣,受傷落馬;在征討涼州之時,僅僅帶領著千餘烏合之眾,就參與了戰鬥,最後差點是丟了性命;而後在討伐董卓時,就和幾十名騎兵突圍……或許這樣的例子對於孫堅是不勝列舉了。但是孫堅依舊是沒有改正,我行我素。
當袁術派遣孫堅去攻打荊州之時,孫堅大敗黃祖,而後黃祖逃跑,孫堅則是一人去追擊黃祖,結果最後就被呂公(一個小人物啦!)放暗箭射殺了。
孫堅的確是非常人,但是這樣一位豪雄在投靠了兩袁後,就再也沒有什麼出名的事蹟了。因此在《三國志》中,陳壽也是僅僅用了幾句話就概括了孫堅之死。
-
3 # 小鬼筆錄
孫堅家裡面並沒有什麼顯赫的名望,所以呢只能靠自己打拼,自幼習武為生,因為黃巾起義,而被封縣丞,從這點看,孫堅朝廷裡面也沒有人,像袁紹,曹操這種官二代,黃巾起義的功勞,直接就封大官啦。。
這不孫堅就投靠了官二代袁紹,起碼上面有人好辦事啊,討伐董卓過後呢,孫堅在皇宮裡面得到一塊玉璽,然後就以為自己的機會,急急忙忙跑回江東了,結果被袁紹知道了,就唆使荊州牧劉表去殺了孫堅,後來,孫堅大兒子孫策因為這件事就把玉璽給了袁紹,並且因為袁紹發家,也不是可惜,只是說孫堅沒有謀士出謀劃策,導致自己的好東西被洩露,蝸牛的一點淺見,望採納。。
-
4 # 希榮文創
孫堅雄才大略,文武雙全,他被小人物擊殺,完全由於輕敵冒進造成的,這是兵家之大忌。孫堅膽識過人,往往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容易將自己置於險境,這是將帥之大忌。孫堅衝動自負,聽不進良言勸阻,貿然行事,缺乏防範心理,這是性格之大忌。孫堅屢次犯忌,決定了他英年早逝的命運。
孫堅雄才大略,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史書中對他的評價很高: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董卓和孫堅當時都是張溫的手下,兩人因為意見相左,產生了矛盾。董卓專權後,孫堅和諸侯一起去討伐董卓,諸侯們都怕自己吃虧,於是一個勁兒的避讓,只有孫堅打得董卓滿地找牙。董卓非常畏懼孫堅。孫堅死後,董卓非常高興,甚至放鞭炮慶祝。孫堅還兩次打敗呂布。據《後漢書》記載,“卓遣將胡軫、呂布攻之。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這意思很明顯,說董卓派呂布領兵攻打孫堅,但沒能取勝,呂布計程車兵給打得散亂了,這就是呂布第一次給孫堅戰敗。《後漢書》還記載“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覆破走。”這意思說的是孫堅攻進洛陽的宣陽城門,要攻擊呂布了,呂布就逃跑了。
孫堅文武雙全,輕敵冒進。孫堅作為主帥,受袁術挑唆,帶兵跨越長江到樊城來攻打劉表,以少勝多,勢如破竹,連續打敗劉表的部將黃祖和蔡瑁,最後圍住了劉表的襄陽城。孫堅跨江作戰,戰略上犯了兵家大忌,戰術上輕敵冒進,求勝心切,不明敵我狀況,貿然帶著三十人就敢追擊劉表的健將呂公。最後被引入劉表在襄陽山林所設的埋伏圈,死在無名之輩之手,實屬可惜。
孫堅衝動自負,當時跨江作戰時,他身邊的將領大多反對,甚至連自己的弟弟孫靜也極力勸阻,孫堅聽不進勸誡,一意孤行,最終失敗。孫堅缺乏防範心理,人才儲備很匱乏,身邊只有程普、黃蓋、韓當和祖茂四將,沒有謀士輔佐謀劃,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
-
5 # 古風93814281
謝邀,算了吧,孫堅如果能算有雄才大略的話,三國群雄就沒有幾個諸侯沒有雄才大略了。整個三國的歷史中,曹操是其中最有能力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沒有之一。孫堅不過是當時崛起的諸多梟雄中的一位,作戰勇敢,為人剛毅。但是孫堅起點不高,當時只是位列長沙太守,與頂級梟雄相比相差很遠,因此才甘心投靠四世三公的袁術帳下,成為擁有一定獨立性的軍閥勢力。孫堅長於陣戰,疏於戰略和謀略,屬於勇將但是絕不是高明的政治家和優秀的統帥。因此他為袁術征伐江夏黃祖時落入埋伏被殺也就毫不奇怪了。
-
6 # 理工男讀歷史
孫堅與曹操相比還是有差距的。被小人物殺掉,是性格缺陷決定的。
孫堅可以算是智勇雙全。孫堅自小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
但娶媳婦的時候被嫌棄了。孫堅夫人姓吳,自小父母亡故,只有弟弟吳景。孫堅看上了這個女孩,有才有貌,要娶她。結果老吳家其他人說孫堅“輕狡”,不同意這門親事,孫堅又羞又怒。吳夫人說:“何苦為了我給家裡招惹禍事呢,如果將來我不幸福,也是命。”這才嫁給了孫堅。
也就說,孫堅年輕時候不是個好孩子,輕狂、狡詐,大大咧咧。這點和曹操年輕時候有相似之處,是官宦子弟的通病。
後來黃巾興起、天下大亂,孫堅在破黃巾大將朱儁賬下為官,招募士兵千人;戰鬥中孫堅身先士卒,所向無敵,積功升為別部司馬;
之後在司空張溫手下平定西北邊章、韓遂之亂。孫堅對西北將領董卓很是不滿,私下和張溫說董卓三大罪,應該殺掉,張溫沒接受;
之後又回南方平定長沙區星等人作亂,積功封為烏程侯;
董卓佔領洛陽後,孫堅與其他各州郡起兵討董。一路上找茬殺了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聚攏數萬士兵,搜刮大量糧草;孫堅與董卓手下交戰各有勝負,斬了都督華雄。袁術受人蠱惑不給孫堅糧草,孫堅連夜飛馬百里見袁術,擺了一套大道理,袁術坐立不安無奈給孫堅發軍糧;
董卓認為孫堅勇猛,派手下李傕來求和親,許諾孫堅推薦的子弟都可以當大官。李傕這人在董卓死後掌握西涼軍一半軍馬,算是董卓手下大將,看來董卓還是有誠意的。但孫堅拒絕了;
後來,袁術命令孫堅攻打荊州劉表,在與劉表手下黃祖戰鬥過程中取勝,包圍了襄陽。但孫堅“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
如果孫堅不死,江東勢力可能會北移,加入中原亂戰之中。孫堅是東吳的最初創立者,但死的過早,只是開了一個頭,主要工作是他兒子孫策進行的。
孫策、孫權時期東吳基本策略是遠離中原是非之地,集聚力量,等中原發生變化再擇機北上。而當時的中國南方還是蠻夷之地,生產力水平和地區開發程度遠遠落後於北方地區。因此,東吳是否能夠興起,決定性因素在中原而非江東。孫策能力不在其父之下,孫權也超過平均水平,才能夠有天下三分的機會。
而孫堅早亡,反而是江東勢力下定決心向南發展的重要轉折。
孫堅死後,各路諸侯對孫策重視不夠,東吳得以少受干擾的發展。其中袁術對江東一直垂涎,不斷蠶食孫策勢力範圍,壓迫孫策向南發展,這反而使孫策下定決心建立南方根據地,才有了未來東吳的基礎;
如果孫堅不死,很大可能是在袁術指揮下,不斷北上參戰,多少江東子弟都填不滿中原這個血肉磨坊。袁術不敢佔孫堅的地盤,但找些藉口讓孫堅出兵還是沒問題的。而孫堅自認為與中原各路諸侯是一個層次的,也不願意放棄中原腹心之地。如此,東吳未必能夠出現,很大可能是袁術倒臺後在長江以北佔據一塊地方,與曹操、呂布等人勢力接壤,直接加入中原戰局。
而按曹操的發展勢頭,孫堅的失敗將是必然的。
孫堅、孫策父子都被小人物擊殺,是性格造成的。父子倆都是堅毅果決之輩,且都驍勇善戰,所向無敵。但是,戰陣上的勝利讓他們過於自以為是了。
《三國志吳書》中用一句話給父子倆總結,“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父子二人都是輕佻、暴躁。作為一個普通武將無所謂,但作為一方勢力的首領,這樣不必要的冒險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這也說明孫堅、孫策父子都不會用人,且暴躁多疑。以後的東吳與曹魏、蜀漢比較,人才相對不足,根子也出在孫堅、孫策父子時期。
-
7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孫堅有雄才,但是說不亞於曹操就過分了,孫堅和曹操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孫堅是個將才,衝鋒陷陣他沒毛病,但是他不是帥才。
第一孫堅不惜身
這是很大的毛病,縱觀孫堅一身,無論大仗小仗自己總是帶頭衝鋒的那個人。孫堅可能是自恃勇武,畢竟能殺華雄,破呂布,敗董卓。而這是一個帥才最忌諱的事,就像韓信所說,一個帥才所考慮的是如何用將。而孫堅老把自己當一個小兵用。可能他享受這種戰陣衝殺的感覺,但是他要是心懷天下,他就不能這麼幹。換句話說,手下人工資不能白開,該讓他們賣命就得讓他們去。
第二,孫堅太過剛直,無法容人。
一個帥才,就必須要容下各類人,發現其身上的閃光點,併為自己所用。陳琳討賊檄文把曹操罵的是狗血碰頭,但是曹操因陳琳之才不計前嫌重用陳琳,再說高祖劉邦,手下謀士陳平那麼多的黑點,但是劉邦卻能對他信任有加,陳平後來為劉邦幹了多少大事就不需要守仁君說了吧。
而孫堅則欠缺這一點,他不能容人,對於其不滿意之人那是一點都不能。早年黃巾軍作亂時孫堅不滿董卓作為,就直言不諱殺董,儘管這件事也說明了孫堅有眼光,可當初卻直接把自己立於危牆之下。孫堅討董的路上,先殺荊州太守王睿,又殺南陽太守張諮。王睿雖然輕視孫堅,但是罪不至死。張諮更是僅僅因為和孫堅在公事上有衝突就被孫堅殺死。這二人都居荊州重鎮,如果孫堅善加安撫,收為己用,對日後自己的發展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孫堅毫不猶豫一刀一個。
三孫堅無甚格局,不僅孫堅沒有他倆兒子也無甚格局。
討董大戰各路諸侯都是心懷鬼胎,以加強自身實力為主,當然,要是能成功滅董,奪回皇帝,自然好處是大大的,但是在各路諸侯均停滯不前的時候只有孫堅一人還在和董卓火併,這就有問題了,明知道以一己之力無法滅董,卻還在和董卓糾纏,白白浪費了在中原發展的大好時機。在洛陽孫堅發現了傳國玉璽,對於當時的亂世,傳國玉璽真心不如一塊金子或者一個穩定的地盤好使,但是孫堅卻偷偷藏著玉璽,沒把這塊石頭好好利用。
孫堅在討董時已經是豫州刺史,但是他卻在討董失敗後返回江東,而不去中原和群雄逐鹿天下,守仁君認為這也是他沒格局的表現。父子三人中,守仁君認為孫策在這一方面要強一點。
不過守仁君非常喜歡孫堅,他更像是一個悲情英雄,剛正不阿,眼裡不能進沙子。忠勇過人,在其它人都在爭權奪利時,只有孫堅還堅守本心,以匡扶社稷為己任,和董卓大戰,率性而為,一生精彩。
至於孫堅死於小人手裡一事確實讓人惋惜,但是將軍難免陣前亡,自古成大事者多多少少都有那麼一點運氣加持。孫堅雖死,卻能傲視群雄!
-
8 # 顧道驚城
在東漢末年的眾多諸侯之中,孫堅是退場比較早的一個。原因是與黃祖發生戰爭,最後被黃祖所殺。
黃祖是荊州刺史劉表的部將。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孫堅給袁術當小弟當得好好的,怎麼會突然打起荊州的主意呢?難道是袁術讓他去的?
答案是:袁術與袁紹南北對峙,袁術覺得孤力難抗袁紹,於是與公孫瓚結盟。公孫瓚與袁術結盟以後,立刻糾集重兵圍攻袁紹。
面對公孫瓚的進攻,袁紹能不能取勝,並不是簡單的取決於他們之間的力量對比。
因為這是一個標準的多方博弈格局。如果袁術、公孫瓚一塊攻打袁紹,就算袁紹的力量比公孫瓚強大,也是必敗無疑的。
在文學作品中,真正的高手通常可以單挑十幾個職業高手。但在現實社會中,一個高手想要單挑兩個職業高手,都是希望渺茫的。
袁紹正和袁術南北對峙,公孫瓚突然走上了擂臺,要與袁術一起圍攻袁紹,袁紹自然只能叫苦不迭。
支撐不住的袁紹想了一個方法來擺脫這種困境,那就是和劉表建立攻守聯盟。
袁術之所以要聯合公孫瓚,是因為公孫瓚在袁紹的北邊。南北夾攻之勢一旦形成,袁紹必敗。
袁紹之所以要聯合劉表,是因為劉表在袁術的南邊。只要劉表能在袁術的南邊有所動作,袁術就不敢和公孫瓚南北夾攻袁紹了。
遠交近攻不是什麼高招,只是一個淺顯的道理,誰都明白。之前袁紹未能與劉表聯合,問題也不是出在袁紹身上,而是劉表的心思基本都放在保境安民上了,不願意摻和二袁的破事。
但是當劉表看到袁術和公孫瓚南北聯盟,對袁紹形成了夾攻之勢的時候,立刻就坐不住了。因為,一旦袁紹被消滅,袁術一定會背靠北方,調轉馬頭朝南來收拾劉表。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在劉表與袁紹達成同盟,並幫助袁紹牽制袁術的時候,袁術就明白:和公孫瓚聯手瓜分袁紹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瓜分袁紹的機會的確沒有了。但袁紹也忙著應付公孫瓚,沒法南顧打袁紹了。袁術自然認為,這是一個收拾劉表的好機會。收拾了劉表穩固後方之後,再去跟袁紹爭雄。
於是,當時的戰局很快演變成了公孫瓚與袁紹在北方打,袁術和劉表在南邊打。
袁術的整體實力比劉表要強得多,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袁術是袁家嫡子,獲得的各種資源更是數不勝數。
很多人有一個疑問:袁術收拾劉表,為什麼不能像袁紹收拾韓馥一樣輕鬆呢?是不是因為袁術的能力不如袁紹?
其實並不是袁術和袁紹在能力方面有差距,而是冀州的狀況比荊州複雜。所以袁紹可以威逼韓馥,而韓馥只能乖乖地靠邊站;袁術無法威脅劉表,只能透過武力征服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當時的冀州即有公孫瓚的威脅,又有黃巾軍的威脅。對冀州士大夫集團而言,袁紹入主冀州雖然也會威脅到他們,但是總比公孫瓚和黃巾軍席捲冀州要強啊!
而荊州沒有強大的外患,所以荊州士大夫集團自然希望由劉表這樣一位弱勢領袖來統領荊州,絕不會希望袁術這種強勢的人物主政荊州。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北方的袁紹不希望袁術能有機會在南方開啟局面,袁紹與荊州士大夫集團勾勾搭搭的事情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所以,袁術一直就困在南陽一隅,北上無法殺出中原,南下無法兼併荊州。
袁術坐鎮南陽,出路有三條。
第一條路:北上爭奪冀州和兗州;
第二條路:南下爭奪荊州;
第三條路:東下爭奪揚州。
袁紹的初選是第一條出路。所以他聯合公孫瓚,試圖透過南北夾擊瓜分袁紹。但隨著袁紹與劉表聯手,第一條出路完全沒有可能再成功了,而袁術的南方也隨時會面臨劉表的威脅。
於是袁術就決定趁著袁紹在北方和公孫瓚對壘的時候,先騰出手來把劉表滅了,然後再考慮北方的事情。
這才是袁術和劉表開戰的始末緣由,而作為袁紹部將的孫堅則不可避免地要為主公開疆拓土。於是孫堅率兵攻擊黃祖,走上了自己最終的宿命之路。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事實上以孫堅的所作所為,註定就不會有一個好結果。
先大概看一下孫堅的人生經歷。
孫堅與曹操是同年人,都是155年出生,所不同的是孫堅沒有曹操那樣顯赫的家世。孫堅是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標準的江東人,能夠崛起一方,孫堅靠的是自已的英勇善戰。
孫堅17歲就膽略過人,敢獨自一人拿刀追強盜,因此而名聲大振,開始在郡縣做官,曾參與官府的討伐山賊行動,在當地小有名氣。
孫堅能夠步入仕途是因為中郎將朱儁的推薦,朱儁是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上虞區)人,與孫堅家鄉離的不遠,同為揚州相鄰的兩個郡,朱儁之所以推薦孫堅,想必在當地聽說過孫堅的名聲,又是同鄉。
孫堅經朱儁的推薦開始進入朝廷當官,並且隨朱儁討伐黃巾軍,數有戰功,因功受封為別部司馬,掌兵權。孫堅還曾隨代理車騎將軍張溫平定涼州的叛亂,後來受封長沙太守。時值長沙人區星反叛,孫堅率部平定。不僅如此,孫堅還越界平亂,參與零陵郡、桂陽郡、豫章郡三郡叛亂的平定,因此在當地獲得了一定的名聲,朝廷也加封孫堅為烏程侯。
但從這之後,孫堅就開始作死。
1、逼死荊州刺史王睿。孫堅是長沙太守,王睿是荊州刺史,兩人同是朝廷官員,王睿還是孫堅的上級,結果孫堅逼死了王睿,雖說孫堅受了武陵太守曹寅的蠱惑,但是殺死上級,還是正宗的朝廷官員,這是大罪。
雖說當時處於亂世,但並不代表亂世就能隨便殺人,況且對方還是朝廷官員,孫堅的所作所為,難免有私心的一面,是否孫堅有吞併荊州的野心?之前孫堅積累起來的名聲,在殺死王睿之後,恐怕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至少在當時士大夫眼中,孫堅就是一介武夫。
2、殺死南陽太守張諮。孫堅藉口北上攻打董卓,請南陽太守張諮提供糧草,孫堅是長沙太守,張諮是南陽太守,兩人都是荊州治下的平級官員,張諮沒有義務為孫堅提供糧草,無論是從道義還是法律上來講,張諮的做法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孫堅,結果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諮。
逼死刺史,殺死太守,這讓動亂中的荊州更加動亂,恐怕孫堅殺了這些人,更多的目的是搶地盤,很難說,孫堅的行為是否與袁術有關,荊州刺史王睿死後,劉表為荊州刺史,南陽太守張諮死後,南陽郡被袁術佔領。
亂世中武力為大,這些行為,更多的讓孫堅失去了人心。
之後的孫堅因為大戰董卓軍,而名聲再次大振,且孫堅是唯一一支與董卓軍交戰並取得勝利的軍隊,孫堅擊敗董卓手下中郎將胡軫、呂布,斬殺華雄,並再次擊敗親自領軍的董卓,二次擊敗呂布,率軍打進洛陽,據說還得到了漢王朝的傳國玉璽。
孫堅在與董卓作戰前後,已經依附了袁術,在與董卓戰後,回到了南陽郡的魯陽,之後率軍開始攻打荊州,而荊州經過劉表一年的整頓,已經控制了荊州,而孫堅正是在與劉表的襄陽之戰中,中了黃祖的暗箭而身亡。
孫堅是戰死的,動亂年代戰爭難免會死人,哪怕是一支軍隊的統帥,孫堅的名聲來自戰場上的武力拼搏,因此孫氏血脈中流動著好戰、嗜殺的基因,包括他的兒子孫策也一樣,連孫權也不例外,不懂得安撫、爭取民心,就算孫堅沒有死在黃祖的暗箭之下,恐怕也逃不過他人的暗殺,而他的兒子孫策,就是很好的例子。
當然,不排除孫堅是一個真正的英雄,英雄就算如項羽一般,也會有末路的時候,而決定一個政治人物,是否能夠走的遠,不是單純靠武力說話的。
曹操也曾亂殺屠城,在經歷了兗州叛亂後,曹操變了,不再亂殺無辜和屠城,所以得北方;劉備出身貧寒,以寬厚仁義立家,雖然前半生一事無成,但終究三分天下有其一。孫堅和孫策的悲劇就在於這裡,而孫權顯然有所改進,雖然孫權一直是薄情寡義之人,但好歹在孫堅和孫策的基礎上作了很大的改進,才有了日後的東吳大帝。
-
10 # 歷史簡單說
孫堅還有孫策、孫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輕敵冒進,都有那些具體表現呢?公元184年,黃巾軍起來的時候,孫堅招募了一些兵勇,隨中郎將朱儁南征北戰,孫堅都是一馬當先,勇冠三軍。
有一次,他單騎追擊敵人,反而是受傷墜下馬,他就躺在草中,軍士們都不知道他在哪裡,幸虧他的戰馬跑回去撕鳴,然後帶著大家找到了孫堅。
孫堅打宛城的黃巾軍的時候,也是他冒著箭雨,然後第一個爬到了宛城的城牆,他計程車卒很受振奮,然後都紛紛爬了上來,最終孫堅打下了宛城。
公元191年,孫堅與眾路諸侯討伐董卓,被董卓的部將徐榮所打敗,孫堅就帶著十幾個人突圍,孫堅是帶著紅色的頭巾,徐榮軍看著頭巾追,孫堅沒辦法,讓他的部將祖茂戴上頭巾,然後引開了徐榮軍,而祖茂被追得緊,就把頭巾戴在一根燒柱上,然後藏在身邊的草裡,徐榮軍圍了過來,發現是一根燒柱,然後就撤軍了。
敢於董卓軍作戰的只有兩支部隊,分別是曹操與孫堅,但是曹操戰敗,而孫堅戰勝了董卓軍,打敗了呂布軍,進入了洛陽,還獲得了玉璽。
四月,孫堅徵荊州的劉表,劉表派黃祖迎戰,孫堅大敗黃祖,黃祖撤退,逃往峴山,孫堅追擊,沒想到中了黃祖的埋伏,最終中箭身亡。
我們再來看看孫策,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裡面有一個情節,那就是在孫策與神亭與太史慈單挑,其實這個事情並非是羅貫中編的,而是歷史上確實有發生過的,太史慈帶一小卒,遇上了帶著十三騎的孫策,孫策與太史慈兩個就單挑起來了,這個事情也就孫策才做得出來。
孫策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隻帶幾個隨從去打獵,這個事情連曹魏的郭嘉都知道,最後,被許貢的門客所埋伏,用箭射中了孫策的臉,沒多久就死了。
我們再來看孫權的,孫權跟孫策與孫堅也差不多,也喜歡衝鋒陷陣,經常落入敵人的重圍,好在有周泰為其擋刀,淩統為其斷後。
孫權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騎馬射虎,有一次還差點被老虎給咬到,張昭就嘲笑他:你差點成為第一個被老虎咬死的皇帝呀!
回覆列表
孫堅一路跨過高山大海,最後倒在一條小水溝裡。一代名將,死於黃祖暗箭之下,的確有些窩囊。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戰場上刀劍無眼,說冤枉倒也不冤枉。
作為東漢末年一代名將,孫堅可謂光芒萬丈,要說雄才大略,的確不在曹操之下,可惜他不是羅貫中心目中的主角,《三國演義》中戲份有限,明明是一己之力斬殺華雄,擊潰董卓,嚇走盧布,卻成了十八路諸侯之一,即便是被黃祖擊殺,也是從他人口中提及,連個上鏡的機會都沒有。
但話說回來,冤枉的也不是他一個,《三國演義》中的大猛男典韋,為了保護老闆,被張繡帶著一幫小弟亂刀砍死;名將張郃,一路追殺諸葛亮到木門谷,膝蓋中了一箭;皇叔張飛,懟天懟地對空氣,結果被張達範強兩個反骨仔給算計了;鳳雛龐統,就因為騎了主公的大白馬,結果被人當靶子射成刺蝟(永遠健康那位明顯三國沒學好,結果被閻錫山計程車兵給搞了)。。。
吊軌的是:孫堅的兒子孫策也是被小人物給暗算了,不知道是不是他家祖墳出了問題。
只能說:砍刀面前,人人平等!
過了一千多年,有位大官人三國看的很熟,卻一樣重蹈覆轍,他死的還鬱悶,被一個戶口簿都查不到的小人物給幹掉了,還把身上的金銀細軟搜刮一空,如果不是這個小人物嘴巴不嚴,這位大人物的在枉死城待一輩子,他就是曾經擊殺林鳳祥李開芳、硬懟英法聯軍的清朝名將僧格林沁,那個殺他的小孩是捻軍16歲的張皮綆。
又過了一百多年,一位家有美眷、熟讀三國、學富五車的大富豪,因強搶民女被美利堅國捕快抓獲,身陷囹圄,時至今日不得脫罪,他就是不知妻美的東東強。。。
只能說:別看你今天笑的歡,小心將來拉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