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羽尋青簡
-
2 # 博約古今
有名的話,草船借箭算一個吧。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藉助濃霧白白從曹操那借了十萬支箭,從而免受“小肚雞腸”的周瑜的陷害。順帶一提,赤壁之戰最大的功臣是周瑜,他也絕不是什麼小肚雞腸的人。而且在這場戰役中,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孫權這邊的軍隊,諸葛亮只是起到了一個聯合的作用。
那麼真正草船借箭的是誰呢?是孫權,就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那位孫仲謀。
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八年,而真正的草船借箭發生在建安十三年。
這裡是正史的描述,《三國志》中沒有記載,主要是在《吳歷》和《魏略》中。
《吳歷》中的描述: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魏略》中的描述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
3 # 天香雲外飄
筆者認為,在《三國演義》小說當中,“張冠李戴”的故事主要有:
(1)關於“赤壁之戰”。據相關的史料記載,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而且,包括小說和影視劇當中的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形象,都是羅貫中先生把原本是屬於周瑜的“行頭”,“張冠李戴”都給了諸葛亮了!
(2)關於荊州牧劉表。歷史上的劉表是“江東八俊”之一。史書記載劉表為人風流儒雅,劉表在擔任荊州牧期間,把荊州治理得是井井有條有聲有色的。劉表並不是像小說裡描述的那樣昏庸懦弱,劉表更沒有遺留下什麼所謂的蔡瑁張玧等人,迫害劉備並且導致劉備最終是“馬躍檀溪”的事件的!
(3)關於周瑜之死。在歷史上,周瑜是自己病逝的,不是被諸葛亮給氣死的;在歷史上,也沒有什麼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的。另外,諸葛亮要比周瑜更年輕得多了。
(4)關於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華佗是東漢時期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中醫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醉藥劑“麻沸散”和健身操“五禽戲”。華佗生活的年代要比關羽生活的年代要早得多,而且華關二人其實並沒有什麼交集的。
此外,關於“單刀赴會”。歷史上的“單刀赴會”的主人公其實是魯肅而不是關羽!
-
4 # 泜水漁翁
歷史上鞭打督郵的是劉備而不是張飛,演義中安在了張飛頭上。火燒赤壁起決定作用的是周瑜,演義中寫諸葛亮借東風純粹瞎編,你讓他借個東風給我們看看,連電風扇他也借不來。用空城計的是小小中牟知縣陳宮,而不是諸葛亮。單刀赴會的是魯肅而不是關羽。
-
5 # 飛隼集英社
三國演義裡張冠李戴的故事多了,不過為了突出人物性格做的藝術加工本也無可厚非。
怒打督郵
並非張飛而是劉備
劉備當安喜縣尉不久,朝廷詔令各州郡,淘汰縣級以軍功為長吏的人,劉備也在被淘汰之列。負責裁汰工作的督郵來到劉備的地盤,劉備前去求見,可督郵裝病不予接見。劉備大怒,帶人衝進去將督郵綁出,將自己的官印掛在他脖子上,並狠狠的抽了他二百鞭,棄官而去。見《三國志 先主傳》
溫酒斬華雄 孫堅陳壽《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單刀赴會,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佔據益州後拒絕歸還荊州。孫權一面命令呂蒙強行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面命令魯肅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備關羽增援。呂蒙陷三郡後,關羽果然南下,被魯肅堵住。魯肅以大局為重,為了說服關羽以維持聯盟,邀請關羽到約定地點會談。談判前,魯肅的部下擔心對方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去見關羽。但是,魯肅從大局出發,毅然決然地去見關羽。(《吳書》原句:“乃趨就羽”。但未說是受關羽之邀。)草船借箭
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也不是故意去借箭而是大船一面被射滿弓箭導致船體傾斜,孫權命令換一面來受箭平衡船身。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連環計
曹操自作聰明把船綁上,並非龐統獻計,《三國志》裡只記載了黃蓋發現曹軍軍船首尾相連而已。
-
6 # BYD許昌萬達店店長
1、關羽溫酒斬華雄,其實是孫堅做的;2、張飛怒鞭郵督,實際是劉備怒鞭郵督;3、諸葛亮草船借箭,實際是後來吳華人的計策;4、關雲飛單刀赴會,實際是魯肅單刀赴會!
-
7 # BAYERN05
這就多啦,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義,不要把三國演義當做史實來讀,三國演義有明顯的揚劉抑曹,想讀歷史,還要看三國志
-
8 # 滄海夕照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讀者眾多,但其中有不少情節與史實並不相符,因為它畢竟是一部小說而不是史書。
1、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赤壁大戰的前戲,主角是諸葛亮。事實上這是孫權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公元213年正月,曹操水軍被孫權大軍圍困在一個沙洲,堅壁不出。孫權親自率水軍挑戰,曹操命弓箭手放箭,萬箭齊發,矢如雨下。孫權命船隻兩面受箭,滿載而歸。曹操佩服其膽略和勇氣,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2、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由諸葛亮策劃。實際在三國時代,只有曹操和趙雲分別策劃過真正的“空城計”。
公元195年,有一天曹軍出城去收麥子,這時呂布率軍來攻城,曹操情急之下命隨軍家屬全部到城牆上去,讓呂布看到一幅鶯歌燕舞的畫面,而城外有一片樹林,深不可測,呂布懷疑樹林裡有伏兵,撤了。第二天不甘心又來,這次樹林裡真有伏兵了。
公元218年,趙雲和黃忠駐守漢中,曹操大軍企圖攻打漢中,奪回這個戰略要地。見曹軍人多勢眾,蜀軍不出城應戰,曹軍圍城數十天攻打不下,只好後撤數十里休整。有一天趙雲率數十騎偵察敵情,正好與曹軍狹路相逢,趙雲勢單力薄,但臨危不亂,計上心頭,命令部下主動出擊,且邊打邊退。曹操一向謹慎,怕有伏兵,命令撤退。剛撤退時,陣腳大亂,趙雲抓住時機,命城內士兵擂鼓吶喊,強弩射擊,疑似伏兵殺出,曹兵大驚,奪路奔逃,自相踐踏,死傷無數。劉備贊趙雲:“子龍一身是膽也!”封為虎威將軍。
3、溫酒斬華雄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實際上華雄是被孫堅所殺,而非關羽。
東漢末年,孫堅起兵加入袁紹為首的聯軍討伐董卓。公元190年2月,董卓派胡軫、呂布、華雄等攻打孫堅。由於呂布與胡軫不和,士卒散亂敗走,被孫堅追擊,斬殺華雄。
4、三英戰呂布
由於公孫瓚沒有參加討伐董卓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人也未曾參加,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實際上呂布是敗給了孫堅。據《後漢書.董卓列傳》記載:“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覆破走。”可見是孫堅打敗了呂布。
5、氣死周瑜
諸葛亮三氣周瑜,最終將周瑜氣死。實際上週瑜少年英才,不可能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正史描述周瑜是一個氣度恢弘的人,可惜操勞病死,英年早逝。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6、斬顏良誅文丑
斬顏良確實是關羽所為,但誅文丑實際是夏候惇部下所為。建安5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命文丑與守軍挑戰,被曹操擊破,死於亂軍之中。
7、鞭打督郵
鞭打督郵實際是劉備所為,並非張飛。《三國志.先生傳》說,劉備討伐黃巾有功,拜官安喜縣尉。督郵因公事到縣,劉備去拜謁,門下不給通報,劉備直闖而入,捆綁了督郵,用棍棒打了二百下,解下印綬,掛在督郵脖子上,把他綁在拴馬樁上,棄官逃亡而去。
8、火燒博望坡
火燒博望坡實際是劉備親自指揮,當時劉備的軍師是徐庶而不是諸葛亮。
公元201年,劉備投奔劉表並屯兵新野,夏侯惇不聽部將李典、樂進的勸告,因大意為伏兵所破。而此時諸葛亮尚在南陽,5年後才出山。
9、水淹七軍
水淹七軍實際是天災。史書記載:“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氾濫,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9 # 以史為鑑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在《三國史話》中講到,《三國演義》雖然是用來消遣的話本,但是人們的歷史認知得自此書中的實在不少。但是話本畢竟是用來說書的,有些說的多的,老百姓非常喜歡的,卻大都是經過了文學渲染,可靠性不足;但是講的少的一些地方,卻完全是實質性的記載,簡直和正史沒啥區別;
這段話說的很有意思,其實正如同呂先生所講,《三國演義》中改造最多的,恰恰是老百姓最耳熟能詳的。
老百姓最喜歡三國中的誰呢?
諸葛亮、關羽啊!
所以這三人的記載大都是經過了許多年層層的文學渲染,逐漸導致諸葛亮和關羽的事蹟從真實到虛構,這兩位也逐漸走向了從人至神的歷程。
一、關羽關羽的許多故事都是虛構的。
1、溫酒斬華雄
歷史上諸侯酸棗會盟的時候,袁紹遠在河北,劉備職位低微,呂布是騎督還得聽命於董卓任命的大督護胡軫,華雄更是董卓軍中一個普通的都督。
各諸侯討伐董卓時,只有曹操和孫堅二人真正和董卓打了一場硬仗。
曹操遇到了董卓部將徐榮,一戰下來跟著曹操起兵的五千人損失殆盡,要不是曹洪讓馬,曹操第一戰怕是就OVER了。
孫堅遇到的是大督護胡軫,孫堅毫無懸念也遭遇了慘敗,逼得孫堅只帶了十幾個人逃命,要不是祖茂帶著孫堅的帽子引開了追兵,孫堅也差不多OVER了。
結果胡軫和呂布不和,竟然帥大軍自己撤了,孫堅這才收攏殘軍,抽冷子擊敗了董卓軍斷後的軍隊,斬了華雄。
所以說華雄和關羽壓根沒關係,小說中為了描寫關羽的勇猛,借用了華雄的名字和孫堅的功勞罷了。
2、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
不論怎麼形容關羽降漢不降曹,關羽畢竟是投降了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顏良的確是關羽所殺,而文丑也的確是曹軍所斬,但是否是關羽所殺實在無法考證了。
而且文丑是和劉備一起領兵來追殺曹操的,關羽在曹軍中估計看到了劉備的訊息,於是記關羽知道了之後就逃歸劉備去了。
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三國志中這一行短短的記載,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創造,就變成了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義保二嫂;夜讀春秋……等等知名的故事情節。
其實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抗,位置是在黃河邊上,要投奔在袁紹軍中的劉備,直接過河就完事了。
但是在演義中,為了突出關羽的忠義和勇猛,硬生生的把關羽塑造成了路痴:關羽從許都出發不向東北方向走,反而走向西北,到了西北的洛陽。
到了洛陽關羽斬了韓福之後,估計才發現走錯路了,這才改道向東北,在黃河渡口又斬了秦琪,這才過了黃河投奔了袁紹。
其實這事怪羅貫中也不怪羅貫中。為啥這麼說呢?
因為最早的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本子上寫的是曹操定都長安,所以關羽要投奔袁紹必須從長安出發先到洛陽,在一路向東北投奔劉備。
羅貫中雖然地理不好,但歷史好啊,他一尋思,這曹操啥時候定都過長安?這不是扯嗎?然後大筆一揮,把曹操從陝西長安拉回到了河南許昌。
但是羅貫中雖然改了曹操大本營,但是關羽這段故事卻忘了改地點,於是乎,曹操哪怕搬家到了許昌,關羽還得接著往洛陽走,不然韓福的戲份咋辦?
二、諸葛亮諸葛亮的故事裡,虛構的成分就更多了。
1、博望坡
首先小說中諸葛亮出山三把火,先燒了博望坡,給了曹軍一個大驚喜。但是不好意思,這把火是劉備自個放的,這個時候還沒有諸葛亮啥事呢。
三國志記載:
(劉表)使(劉備)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2、其次是舌戰群儒。
史書中諸葛亮是劉備使節,更多的是說服孫權,在史書中沒有關於諸葛亮和張昭等江東名士辯論的記載。但是透過三國演義的這一情節,完美展現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格魅力,對於江東儒生不同特色、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儒生也刻畫十分到位。
雖然本故事是虛構成分較多,但依然不失為三國演義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片段。
3、赤壁奇謀:草船借箭與借東風
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其實是借用了兩個典故。
一個是濡須口之戰中的孫權。孫權乘船夜探曹營,結果被曹軍發現,於是亂箭齊發,孫權急忙命令回營,但是船隻一面插了太多的箭支,平衡有問題馬上要翻船。孫權靈機一動命令船隻掉頭,讓另一邊也插滿箭,等船隻平衡了,就趕緊回去了。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另一個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的名將張巡;張巡被安史之亂叛軍圍困,箭支很快用完。於是張巡在晚上,命令士兵們製作數百個稻草人,吊在城牆上,裝作要出城偷襲。故意讓叛軍看見。於是叛軍爭相放箭打算射殺唐軍,從晚上射到早上才發現射的是假人,張巡白天一數,白得了十萬餘支箭。把叛軍氣的要死。
然後第二天、第三天晚上,叛軍又發現張巡把草人掛在牆上,於是叛軍都嘲笑張巡貪得無厭,還想騙我們射箭。
結果第四天,張巡真的派五百勇士下了城牆,半夜突襲叛軍大營,叛軍頓時大亂,十幾萬人被五百人追殺了十幾裡。
借東風更不用說了,這基本上屬於是志怪小說、神話小說中的橋段了。
4、羽扇綸巾
從宋朝候開始,諸葛亮羽扇綸巾,坐個小車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實際上羽扇綸巾的卻是周瑜。
宋朝野史《類說》中,有一個小故事講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壘,戰前司馬懿一身戎裝主持軍務,而間諜報告說諸葛亮“乘素車,葛巾,持羽毛扇指麾三軍。”司馬懿嘆曰:‘真名士也。’”
宋代詩人蘇軾著名的赤壁賦中說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說的就是周瑜,而非諸葛亮。
5、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也是非常著名的橋段,可惜這個故事也是假的。
在三國中,倒是還有一個類似空城計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依然是孫堅。
孫堅在魯陽城當豫州刺吏的時候,打算帶兵討伐董卓,於是準備派自己的長史帶人去督促軍糧。然後魯陽大小官員都在城門口搭好了帳篷,準備歡送長史。
結果董卓聽到孫堅要來打自己,乾脆先下手為強,派兵去打孫堅。正在孫堅舉行歡送儀式的時候,董卓軍的幾十名騎兵前鋒已經到了。
孫堅命令文官都坐好了接著喝酒,不許亂動。命令士兵整頓兵器,排列整齊,也不得妄動。
眼看著董卓的兵馬越聚越多,孫堅才慢慢結束酒席,緩緩引導文官和士兵回城。進城之後孫堅才說:我不讓你們起來,是怕你們一慌士兵就更慌了,到時候被擠在門口互相踩踏,誰都進不來。
董卓兵看見孫堅的隊伍都準備好了,也不敢攻城,就乾脆撤兵了。
當進軍討卓,遣長史公仇稱將兵從事還州督促軍糧。施帳幔於城東門外,祖道送稱,官屬並會。卓遣步騎數萬人逆堅,輕騎數十先到。堅方行酒談笑,敕部曲整頓行陳,無得妄動。後騎漸益,堅徐罷坐,導引入城,乃謂左右曰:“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諸君不得入耳。”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所以說,三國演義是非常經典的小說,但小說畢竟是小說,歷史是歷史,可千萬不要弄錯哦。
-
10 # 曹老師xixi
三國演義作為演義小說,張冠李戴的事情多著去了,下面我按照三國時間線列舉一二,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1.張飛鞭打督郵
鞭打督郵的是劉備,不是張飛。
2.關公溫酒斬華雄
斬殺華雄的是孫堅,不是關羽。
3.關羽賺城斬車胄
斬殺車胄的是劉備,不是關羽。
4.斬顏良誅文丑
顏良確實是被關羽所殺,但文丑則是死在夏侯惇的亂軍之中。
5.關羽斬蔡陽
蔡陽死於汝南賊龔都等人軍中,非關羽所殺。
6.淳于瓊之死
淳于瓊非被曹操侮辱後被袁紹溺死,而是被樂進直接斬殺。
7.郭嘉定計安遼東
這個計是曹操想的,非郭嘉遺計。
8.諸葛亮火燒博望坡
此戰非諸葛亮之謀,是劉備的計策。
9.蔣幹盜書
蔣幹去是去了,不過沒有盜書,只是無功而返,並且蔡瑁張允沒有死。
10.龐統連環計
連環計是曹操自己想的,非龐統獻計。
11.諸葛亮三氣周瑜
周瑜不死被諸葛亮三氣而死,而是自己病逝的。
12.太史慈中計而亡
太史慈非被張遼所殺,而是在南方感染瘟疫而死。
13.關羽水淹七軍
水不是關羽放的,于禁遭遇的是天災。
14.關羽索命呂蒙
呂蒙並非被關羽索命而死,是死於瘟疫。
15.諸葛亮罵死王朗
王朗是病逝的,不死被諸葛亮罵死的。
16.諸葛亮罵死曹真
曹真是病逝的,不死被諸葛亮罵死的。
應該還有很多,一時半時想的可能不全,演義既然是小說,肯定虛構的內容很多,要捧人就要黑人,要突出某些人物,就會出現張冠李戴。也很正常。
回覆列表
草船借箭的故事記載在《魏略》,在孫權身上沒有借箭的目的,只是船被射歪了的時候機智地調頭平衡一下;等到《三國志平話》裡,借箭的主角是周瑜,事先也沒有借箭的目的,調頭當然也是防止翻船,但事後意識到借來的箭可以用,對了後面還有個情節,曹操打算用同樣的方法把丟了的箭找回來,結果周瑜軍隊打過來的是石頭,總之是個周瑜調戲曹操的故事;最後到《三國演義》裡主角換成了諸葛亮,故事情節自然也就加到了諸葛亮身上,故事也由之前的無意得箭變成有意借箭,總之是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的。
另外,說到空城計,大部分人幾乎一邊倒的導向了諸葛亮,認為諸葛孔明足智多謀,膽識過人,不愧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在讚美諸葛亮的同事,也總不忘嘲笑一下司馬懿的多疑與猶豫,率領十萬大軍居然為一座空城所逼退,誠為天下笑耳。然而事實上,歷史的劇情往往也是可以出現反轉。歷史上這件事根本沒有發生在這兩個人面前。而是發生在曹孟德身上的一件事,只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多智近妖而張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