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s一年級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關於國學的研究和學習,逐漸開始流行,成為一種潮流。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復興成為全社會的一種訴求。教育領域也不例外,許多關於傳統文化的內容常常會出現在教育教學和重大考試中,因此,現在的好多家長不滿足於學校教學中的國學知識,主動尋找相關的社會辦學機構學習國學的知識。那麼,我們的孩子在普及國學知識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 要做好內容的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國歷史悠久,有著源遠流長的文明傳承,因此,有著大量的國學知識可以學習。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我們學習的,甚至於好多的古籍中存在了大量的封建思想的糟粕。前幾年,社會上就出現了不少的女德班,嚴重的毒害了孩子們的思想。孩子們處於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國學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慎重。

    2 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擇國學經典。

    不同的年齡段孩子們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很多的國學知識距離我們現代的生活是比較遠的,脫離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語言環境,孩子們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就遇到過有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讓孩子學習的不是弟子規或者唐詩三百首這樣的學習內容,而是選擇了易經。這樣的選擇極大地損害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根本堅持不下來,甚至讓孩子對別的內容也是失去了興趣。記得大學時我們一門課就是周易,學了一學期,鬼知道我是怎麼堅持下來的,簡直是懷疑人生,太晦澀難懂了。

    3 選擇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很重要。

    學習國學知識,並不一定是在學校或者國學班學習的,有好多適合的學習方式可供選擇,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我本人更推薦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國學的環境,引導孩子對國學感興趣,然後提供一些自學的材料,畢竟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班的班訓就是張載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經典的句子,很快就把孩子們吸引住了。平時的午休,我還和孩子們一起看看詩詞大會之類的節目,一起查詩詞的出處,培養孩子們的國學興趣。

    4 千萬不要忘記學習國學的初心

    孩子們的考試很重要,但是興趣更重要。並且這二者並不是相悖的,孩子們保持著對國學的興趣,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學習。好多家長,對於國學的學習帶著一絲功利性,考試考什麼,就學什麼。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孩子帶著興趣,自然而然地會促進學習。而且還有一方面是很多家長看不到的,學習一些經典本身,就是在向孩子傳遞著正能量。試想一下,一個明白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孩子,還會讓你督促著去學習嗎!

    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國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既是知識,又是一種文化的傳遞,它對於人的改變是本質上的徹底改變,是一種靈魂的蛻變。所以,學習一定要慢慢來,靜待花開!

  • 2 # 江海志

    國學熱,孩子們普及國學知識是好事,但是國學的某些普及方式、流行方式,個人以為實在是不利於國學的傳承,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一、熱鬧的古裝歌舞表演不是國學普及的好方式

    近年來,國學熱最流行的方式恐怕就是集體古裝歌舞表演了。化上妝,穿上不倫不類的所謂“古裝”,在集體舞蹈中,演唱或朗誦《弟子規》、《千家詩》、《百家姓》、《論語》等古籍,當然集體演唱古典詩詞的也不少。

    這樣的國學歌舞表演,我觀摩過很多次。2014年年末,我在青海某縣觀摩國家級課題成果展示(內容大概是“國學進課堂的實踐研究”)。一天下來,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大概看了七八場這樣的國學歌舞表演。課題組請來的專家中有一位是臺灣師範大學的講師,他在點評環節中說道:“我感受到孩子們對學習國學的努力,但是這些歌舞表演中孩子們演唱和朗誦國學經典的語氣、語調和整體情感讓我感覺,他們或許對自己演唱或朗誦的東西並不理解。我最大的疑問是:卸妝之後,還剩下什麼?”

    課題組的其它專家都在從各個方面表揚觀摩活動,唯有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講師提出質疑。但是,沒有人迴應。去洗手間的時候,正好碰見臺灣講師。

    “老師好!你們臺灣地區流行這樣國學歌舞表演嗎?”

    “基本沒有,很少很少。這樣的熱熱鬧鬧的,既不莊重,又不像是娛樂的歌舞表演很難讓國學經典進入孩子的心中。這樣的國學教育……”臺灣講師說道這裡,戛然而止。我懂他的意思:這樣的國學教育是無效的。他可能是出於對我們的尊重,沒有把最難聽的真話完全說出來。

    我所在的城市,幾乎每所學校都會有一年一度的經典誦讀比賽。坐在評委席上的一般只有一位語文老師,其餘都是其它學科的和領導。每年拿一等獎和二等獎的都是歌舞表演熱鬧,花樣多的節目。那些真正用心朗誦,用心歌詞,但是缺花樣和熱鬧的班級往往是三等獎。每每如此,我都在內心質疑:那些拿一等獎的班級,除了熱鬧,還剩下什麼?

    真正的國學教育,一定是孩子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國學經典的大智慧和大優美。

    國學教育首先是教育,它不是表演,不是活動,不是展示,不是熱鬧,不是喧囂。國學教育當然可以歌之、舞之,但歌舞等形式是深化國學教育的手段,而不是國學教育本身。我非常能理解臺灣師範大學講師的質疑。因為在那些歌舞表演中,國學經典並沒有沉澱到表演者的心中,他們僅僅是在表演。卸妝之後,真地很可能是一無所有。

    二、整本背誦國學經典是不科學的國學普及方法

    1902年,清政府頒佈了《欽定學堂章程》。該章程類似於今天的課程標準。該章程明確指出,不可讓蒙童在不理解經文的前提下整本背誦四書五經,而應由教員擇其蒙童易學易懂的內容,將其講解清楚,而後讓蒙童背誦。制定《欽定學堂章程》的是以管學大臣張百熙為首的學者,這些學者多數都是國學根底深厚的知識分子,張百熙本人是同治進士。說他們是國學真專家,應該不為過吧!

    這些國學真專家100多年前就以類似今天“課程標準”的方式要求全國教師,不能讓孩子整本背誦四書五經,不能讓孩子在不理解經文的前提下背誦,要求教師擇其淺易者講解清楚後,方讓孩子背誦。

    可是,據我瞭解當下很多學校的國學教育就是讓學生天天背誦《論語》《弟子規》《大學》《中庸》等國學經典。

    由於小學生的機械記憶能力很強,一學期下來,一本《論語》基本上能背誦下來。孩子每天晚上都要背《論語》和《弟子規》給我聽,這是老師要求的。但是,我知道,孩子幾乎沒有幾句是能理解的。因為每每教初一的時候,都有不少學生驕傲地宣稱自己能背誦整部《論語》和《弟子規》,但是學習《論語》十二章這篇課文的時候,這些宣稱背過整部論語的學生多數連2章的基本內涵都說不清楚。到了初三的時候,這些曾經宣稱背過整部《論語》的學生會背誦的《論語》也只有初一學過的《論語》十二章了。

    強行讓孩童背誦壓根不理解的,連成人都理解困難的經文等國學經典,這是對學情的不尊重,因而是不科學的。不尊重學情的教育是無效的,在今天已經是教育常識了。這一點100多年前的清末,以張百熙進士為首的國學真專家們都非常清楚,可是當下那麼多學校卻連這點基本教育常識都不明白。

    正如上文所言,真正的國學教育,一定是孩子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國學經典的大智慧和大優美。這對語文教學和國學教育是個嚴峻的挑戰。畢竟,國學無論是在語言形式上,還是內容上,我們孩子學習起來都有一定的困難。我甚至可以說,目前在小學普及最廣的的國學教材《論語》、《弟子規》等,對於非中文系畢業的普通成人而言,學習起來都有困難。因此,這麼多年來,國學一直在熱。但是,我希望在熱的同時,也應該冷靜地思考思考,如何讓孩子們從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國學經典的大智慧和大優美。這是國學教育和語文教育界必須進行的研究和探索。否則國學熱就有可能停留在很淺層次的表面,就有可能出現“卸妝之後,還剩下什麼”的尷尬。

    三、並不是所有的國學都適合在中小學普及

    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這應該也是常識。以當下普及最廣的國學教材《弟子規》為例。個人以為《弟子規》中有不少內容雖然談不上是“糟粕”,但和培養現代公民的現代教育是格格不入的,是對兒童天性的壓抑,甚至是扼殺未來的思想家、科學家。

    《弟子規》全力打造“尊長”的權威地位,而見不到“長幼”之間的人格平等——這是現代公民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弟子規》要求孩子“話說多,不如少”。這是人為壓抑孩子的天性。在禮儀方面來說,強調多聽大人說話,儘量少插嘴,這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作為一種人生訓條來規範兒童,則是壓抑了孩子活潑的天性,把兒童馴化為 “聽話”“順從”的“乖乖仔”。《弟子規》的最後一句:“聖與賢,可馴致”,教育成了“馴化”——這無疑也是對孩童天性的壓抑,跟長幼人格平等的現代觀念完全背道而馳。作為儒家源頭的《論語》,其中孔子的不少思想,還是很清新活潑的。孔子期待“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鼓勵門人弟子“當仁不讓於師” ;他不滿意顏回唯唯諾諾不提不同意見,嘆息“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悅” ;在教學上,他啟發學生舉一反三,如果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些極可寶貴的思想,在《弟子規》裡統統消失了,非但沒有了,《弟子規》反而用一頂“緊箍咒”把孩子的思想“套牢”——“對尊長,勿見(現)能”。無疑這是對創新精神的禁錮。

    有人說封建教育的惡果,可以歸結為四句話:“人格馴化,頭腦僵化,脊樑骨缺鈣,膝蓋骨發達”。《弟子規》中某些內容的負面作用幾乎就是牽著兒童走上這條路。《弟子規》或許可以培養出“老實聽話”、有一定道德水平的“謙謙君子”,同時卻在扼殺未來的思想家、科學家!

    個人以為,類似《弟子規》的國學教材還有不少。國學教育一定要將其中和現代教育觀念格格不入的內容剔除,國學教育要培養孩子溫柔敦厚的傳統美德,但不能壓抑孩童天性,扼殺創新精神。

    國學熱已經熱了很多年,但真正的國學教育,卻任重道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林寺》的票房真的有1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