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歷史畫中人
在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帝王之中,有一位皇帝得了失語症,因此無法說話。他雖然胸懷大志,一心想著重振王朝,不過卻非常不幸。因為這位皇帝在龍椅上僅僅坐了半年的時間,就被他的兒子的趕下臺,之後又神秘離世。
唐肅宗出生於711年,他的長子李豫,也就是唐代宗,出生於727年;而李豫的長子李適,即唐德宗,出生於742年。中國古代普遍早婚,十幾歲成婚生子是很正常的事情。童年時候的李誦就被封為宣城郡王,隨著父親德宗登基,他被晉封為宣王。幾個月後,李誦被正式立為皇太子。
李誦出身皇室,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素質很高,“為人寬仁,喜學藝,善隸書,禮重師傅,見輒先拜”。在奉天之戰期間,他手執弓箭在父皇身邊護衛。可是李誦卻因岳母郜國公主巫蠱之案受到父皇的猜忌。德宗一度想廢掉太子,幸虧李泌出面保護。
在東宮期間,李誦身邊逐漸形成了一個小集團,其中包括王叔文等人,他們經常議論朝政,想推行改革,改變唐朝的一些弊政。由於長期受到父皇的壓制,李誦突然中風,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卻失去了語言的能力,只能靠寫字來與人交流。唐德宗知道太子病倒了,非常難過,結果自己也病倒了,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805年正月二十六,已經無法說話的唐順宗登上帝位,並且改元永貞。
他是如何上位的?結局如何?順宗生活在搖搖欲墜的大唐王朝下,時常會有動盪戰亂的事情發生,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為此順宗深知安定的可貴,就在他登基以後,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決心圖強復興,並且果敢實施革新,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並積極推行革新,儘管初見成效,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史稱這次革新為“永貞革新”。當順宗的改革多次遭遇挫敗後,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盡,認為自己已無能力再去支撐大唐的江山,從此便一蹶不振,鬱鬱寡歡,為自己埋下了病源的禍根。
順宗在做太子的26年中,他親身經歷了藩鎮叛亂的混亂和烽火,也耳聞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傾軋與攻訐,因此他的政治態度是非常謹慎的,尤其是在他父皇面前,順宗總是三緘其口,更不敢妄斷非議。每逢在父皇跟前談事論奏,他總是嚴肅有餘,即使對皇帝身邊親信的宦官,也未嘗假以顏色,他把個人的喜怒哀樂深藏心底,久而久之,多年儲君生活的壓抑,使順宗的心理極端憂鬱,身體狀況也極度不樂觀。於是於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順宗突然中風,失去了言語功能(即啞巴)。由於順宗臥病,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新春朝會都未能夠參加,可見病情惡化的嚴重性。儘管御醫、諸王大臣和皇親國戚多番輪流到其病榻前奉侍湯藥,最終也未能擺脫死亡的厄運。
唐順宗雖然無法說話,但他依然勤於政事,想透過改革,重振大唐王朝。於是,唐順宗立即重用王叔文等人。王叔文與劉禹錫、柳宗元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可是,這場改革觸犯了宦官們的權益,他們將順宗長子李純推了出來。
七月二十八,宦官俱文珍將唐順宗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積疢未復,其軍國政事,權令皇太子純勾當”。六天後,唐順宗被迫退位,皇位由皇太子李純繼承,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永貞內禪”。與唐朝歷史上其他的禪讓一樣,“永貞內禪”其實就是一場政變。唐順宗不僅沒能推行改革,還被自己的兒子和宦官聯手趕下臺。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八,唐憲宗李純下詔,說太上皇患病,自己親自去照顧,“以太上皇舊恙愆和,親侍藥膳”。可是僅僅一天後,唐憲宗再度下詔,說太上皇駕崩了。從發病到死亡僅有一天的時間,唐順宗的暴死成為歷史謎團,許多人認為這與他的兒子唐憲宗以及宦官們有關係。
李誦當皇太子的時間實在太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總是面臨危機,經常受到父皇的猜疑。幸好李誦的忍耐力足夠強,他最後才沒有栽在太子的位置上。
他當皇帝的時間又是最短的:
李誦雖然當上了皇帝,卻還是沒有將悲慘的命運終結,他甚至在當皇帝時連一個新年也沒有過。李誦登基之後過第一個新年時,他已經不再是皇帝,而是太上皇。如果認真計算一下,李誦當皇帝的時間連二百天都不到,這在所有唐朝皇帝在位時間當中是最短的一個。他當皇太子的時間那麼長,當皇上的時間卻有這麼短,這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行而是他的命運太不好了。他遇到了一個政治局勢非常混亂的格局,自身的力量又太弱,所以無力迴天,只空有一腔熱血,留下一聲嘆息。
當太上皇的速度最快:
李誦當皇帝的時間實在太短,他甚至還沒有騰出手來給那些妃嬪們好好排一排次序,就被從皇位上趕了下來,被迫當起了太上皇。他當皇帝很慢,當太上皇的速度卻是極快,這不止是在唐朝,就是放眼整個中國歷史,他也是由皇帝到太上皇,過渡得最快的一個皇帝。
唐王朝裡退位之後才有年號的唯一一個:
唐朝其他皇帝的年號都是在位的時候起的,只有順宗李誦是個例外,由於他當皇帝的時間太短,年號是他在退位以後才改過來。李誦於公元805年退居二線,當了太上皇,在他當了太上皇的第二天,才正式下令將他在位那段時間的年號改為永貞。
李誦的嬪妃全都沒有和皇帝的地位對應的后妃名位:
李誦的嬪妃活著的時候沒有享受過皇帝老婆應有的名位,雖然在史書裡面稱皇后什麼的,但那都是在她們死後多年才追加的。李誦做皇帝才只有短短几個月,而且一直在忙著進行改革,沒有時間去管後宮的事,等他想起來的時候,他已經被迫退位了。不過他一當上太上皇,他的那些嬪妃一下子都成了太后、太上皇德妃等,這可以說是來了個越級提升。
兒子變成弟弟:
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發生在了李誦身上,那就是他的兒子變成了他的弟弟。因為德宗特別喜歡李誦的兒子,所以就將這個孫子收為乾兒子。如此一來,李誦突然就多了一個兒子弟弟。
順宗是唐朝皇帝裡唯一有詳細工作記錄的人:
唐朝別的皇帝都沒有對日常工作詳細記錄過,但是李誦卻有一本《順宗實錄》。《順宗實錄》上以流水賬的形式記錄了李誦當皇帝時幹了些什麼事。這本書有5卷,它的作者非常有名氣,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雖然有人覺得韓愈和太監俱文珍等人特別有交情,所以他在記錄的時候關於太監的言論多有迴護。然而這並不能否定《順宗實錄》的價值,因為這是有李誦詳細記錄的東西,所以對歷史研究有重要意義。
他是唐朝一開始加諡號有最多字數的人:
唐太宗一開始加諡號時是“文皇帝”,只有一個“文”字;唐高祖開始加諡號時是“大武皇帝”,有兩個字“大武”,都是很簡短的。到了後來,唐朝的皇帝第一次加諡號時,一般來說都加四個字,到了後來又出現了諡號加五個字的情況。但是順宗李誦的諡號一加就是七個字“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他是第一個諡號加這麼多字的人。
結語:
李誦安安穩穩地做個太上皇,盡享人間榮華富貴也挺不錯。可政治遠沒那麼單純,李誦被迫退位後僅不到半年,唐憲宗李純詔告天下:“太上皇舊恙愆和,朕親侍藥膳”(父親病重要告訴全國百姓,這事情太詭異),沒幾天就突然宣佈太上皇李誦駕崩於興慶宮,享年僅四十五歲。
中間的政治原因有很多,限於篇幅原因,筆者就不詳細介紹了,有機會再另寫一篇。反正歷史學界一直對李誦的死因頗有爭議,很多人都認為非常可疑,不明不白的,這也算得上是唐朝一大迷案了。
-
3 # 泰林說
啞巴這詞是俗稱,對殘障人士不友好,回答中我替換為失語。
李誦當了25年太子,卻只當了不到7個月的皇帝,5個月的太上皇。
這經歷,和明仁宗朱高熾差不多了。
當皇帝的時間之短,甚至唐順宗的妻子都沒來得及當皇后,直接被冊封為太上皇后。
也算是獨一份兒。
唐順宗死因成謎,他兒子唐憲宗在他禪位養病之後,只探過一次病,第二天唐順宗李誦就死了。
唐順宗李誦是怎麼失語的。說起大唐的太子,李誦算是比較順利的一位。
從779年,唐德宗繼位把他立為太子後,就沒換過,那一年,他十九歲。
到805年唐德宗駕崩,他繼位為唐順宗,正好二十五年。
比照大唐的前幾位太子,他已經算是最風平浪靜的一位了。
當然,大唐嘛,太子嘛,不經歷點風雨,不付出任何代價,那是見不到彩虹的。
最明顯的代價,就是因為他謹言慎行,基本上不對父親唐德宗的所作所為有明確的意見而憋出了病。
您想,十八歲就繼位為太子,能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嗎。
但是,又必須把自己的真實觀點壓抑下來。
結果,長此以往,大唐的太子殿下,“病風”了。
這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太子病風且瘖”發生在804年,也就是他當太子24年的時候。
我們稍微算一下,這時候的他已經是四十出頭的人了。
四十而不惑,什麼都明白,但又什麼都不能說。這份憋屈,真的能把人逼“瘋”。
他這一“病風”,就“瘖”了。
所謂瘖,就是喑,也就是說不出話來了。
這當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本來當太子就不能隨便說話,
這下子,想說都說不成了。
作為一位大唐的繼承人,竟然失去了語言功能,他心裡的難受可想而知。這“病風”可就好得更慢了。
甚至於805年的春節大朝會都沒參加。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父親德宗此時也是重病在身,一貫謹小慎微的唐順宗,這時候也有心無力,沒法子親自侍奉湯藥了。
德宗的病情,也因為知道自己兒子病重,變得更加嚴重。
終於,805年,德宗駕崩,遺詔竟然沒出什麼問題,讓仍舊纏綿病榻的李誦繼承大統,是為,唐順宗。
在如此非正常的情況下,唐順宗還能正常繼位,真的得益於他25年來的出色表現。記得《雍正王朝》裡,雍正的謀臣鄔思道給當時還是雍親王的胤禛出主意。
基本原則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不爭之爭,是為真爭也”。
李誦當這太子,那還真是老實本分,和誰都不爭。
比如前面咱們提到的他的妻子,莊憲皇后(他兒子唐憲宗給定的諡號),是琅琊王氏的貴女。
但是一開始可不是嫁給他,而是進宮給他的祖父唐代宗當才人。
然後,唐代宗李豫竟然把這位王才人賜給了李誦做妻子。
君有賜,不敢辭。李誦就默默接收了。當然,莊憲皇后那時只有十三歲。
雖然父親唐德宗一登基李誦就被封為太子,
但是他父親在位的時間較長,
李誦必然面臨父親的猜疑,和兄弟的爭位,這在封建王朝中,基本無法避免。
必須得說的是,從唐太宗開始就開了個壞頭,雖然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避免後世出現爭儲的混亂,
最終傳位給了不爭不搶的老三李治。
但是後世大唐的皇子們,從此深切地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太子的位子,甚至是皇帝的位子,爭一爭,總是有用的,萬一呢?
他這位妻子,來頭也不小。
蕭妃的母親,是唐肅宗李亨的妹妹,大唐郜國長公主。
這位長公主仗著自己的輩分大,又是太子的岳母,行為上就有點不太注意,到太子的東宮就跟回自己家一樣隨便。
在外人看來,這位岳母和李誦一家子的關係,就十分緊密。
其實呢,李誦這位岳母,沒給李誦增添一點助力。
自從駙馬蕭升去世,李誦的這位岳母,個人生活,就不太檢點了。
這麼招人矚目的一個女人,又和東宮的關係這麼緊密。
簡直就是攻擊李誦的活靶子。
於是,這位郜國長公主殿下,就被人檢舉有厭勝的行為。
啥是厭勝呢,就是自古以來,宮廷鬥爭中常見的“扎小人”,也就是巫蠱。
歷代的封建統治者,最見不得這樣的事情。
只要有,一定會嚴肅處理。
比如漢武帝時期,因為巫蠱之禍,甚至太子劉據都被逼死。
為什麼會這麼堅決地處理呢。
因為這種方法,比兵變什麼的成本低多了,做起來也太方便了。
再說了,即使是明知道厭勝沒什麼作用。
關鍵是,你不該有這個心思!就是所謂的“其心可誅”!
所以,唐德宗大怒,立刻懷疑到最大的受益人,太子李誦!
李誦這才真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好在,前面有位唐肅宗李亨的例子,可以借鑑。
李亨在當太子的時候,為了讓父親唐玄宗滿意,
連著離了兩次婚。
李誦也只好有樣學樣,請求父親准許他和蕭妃離婚。
以求斷臂自保。
唐德宗餘怒未消,就想著要換太子了。
想換誰呢。
唐德宗弟弟李邈(昭靖太子)的兒子,舒王李誼。
別誤會,這位昭靖太子是追贈的,不是被唐德宗的父親唐代宗廢黜的。
書歸正傳,也不知道是出於對弟弟李邈的懷念,
還是為了平衡太子李誦,
唐德宗對舒王李誼非常的寵愛。
給人的感覺,就是備用太子。
這時候就看出李誦平時的為人了。
如果太子平常就不咋地,那唐德宗說換也就換了。
但是很明顯,唐德宗這次想廢太子,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他必須得取得朝臣們的支援才行。
於是,他就請了四朝老臣李泌商量。
這位老臣可是從玄宗朝起就起起伏伏,深受玄宗,肅宗的看重。
德宗朝,又被請出來當宰相。
唐德宗對他是十分尊重的。當然尊重的意思就是,李泌威望足夠,他同意了,唐德宗就不用找別人了。
當然,最好是,唐德宗一“商量”,這位老臣立刻就同意。君臣相得,傳為美談。
但是,這位老臣堅決反對!他竟然反對!?
唐德宗很生氣,認為太子無德,應該換。
李泌也沒引經據典,直接開始給唐德宗“講故事”,反正大唐是不缺這樣的例子,正面反面全都有,不勝列舉。
這位老臣先從太宗說起。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子李承乾作亂之後,本來想選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太子。
但是考慮到太子承乾作亂,就是因為李泰想和他爭奪太子位置。
為了不讓後世子孫有爭一爭就能爭到太子位置的想法。
唐太宗李世民才選擇了不爭不搶的嫡三子李治。這是正面的。
又提到,唐肅宗因為一時不察,聽信了李輔國的讒言,處死了被誣陷的建寧王李倓(tán)而後悔終生的事例。這算反面教材。
果然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唐德宗慢慢地冷靜下來。
最終打消了換太子的念頭。
可以說,如果太子李誦平時的表現不稱職,這位四朝的老臣,不會這麼死保他。
畢竟是四朝老臣了,見過了太多的風雨,
能在觸怒了唐德宗的情況下,沒有選擇明哲保身,
那太子李誦也就一定有值得這位老臣拼盡全力相救的地方。
所以,雖然有人說韓愈評價太子李誦在東宮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是溢美之詞。
我個人是持不同觀點的。
韓愈這樣的評價,絕不只是說在唐德宗想提拔裴延齡、韋渠牟為宰相的時候,李誦能夠直言反對,而導致唐德宗打消了這個念頭。
畢竟有史可查的李誦直言進諫的例子就這麼一個。
我個人認為,韓愈的這個評價,指的是李誦能夠含羞忍辱,坐穩了太子的位置,使得唐德宗年間,沒發生換太子的事情。讓朝局始終處於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
這才是李誦的貢獻,朝局平穩,對大唐的老百姓,當然是件好事,所以說“陰受其賜”,並非韓愈對李誦的溢美之詞。
換句話說,韓愈就是在誇讚太子李誦“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想想後世大清朝的太子胤礽由於不德,導致的那一場波詭雲譎的“九子奪嫡”給當時的朝局帶來多大的動盪,我們應該認可李誦所做的努力。
短命的“永貞革新”如果李誦沒有“病風”,也許永貞革新沒有那麼迫不及待地展開。
也許大唐又會迎來一次中興。
畢竟唐順宗的班底也算是“豪華”。
有我們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還有《陋室銘》的作者劉禹錫。
一共十位,號稱“二王八司馬”。
柳宗元&劉禹錫
別誤會,二王是指的是王伾和王書文兩位東宮屬官。
劉禹錫和柳宗元則是位列八司馬之中。
這八位都“恰好”是司馬麼?
並不是,而是他們在永貞革新之後統統被貶為司馬!
其實,沒被貶職前,他們也都只是中低層官員。
永貞革新,本來針對的是安史之亂之後的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
但革新的中堅力量,也就是“二王八司馬”,沒有一位手中有軍權。
也就是說沒有一位有實力和藩鎮甚至是掌握禁軍的宦官對抗。
再看上下言路,所有的奏章最終都要經過宦官李忠言,和唐順宗的寵妃牛昭容之手,
才能到失去語言能力的唐順宗手中。
本身打擊的就是宦官和藩鎮割據。
但是他們一沒有掌握禁軍,二所有的政令又必須經過宦官之後。
所以永貞革新,先天不足。
也難怪會失敗。
805年八月四日,在俱文珍等宦官的推動之下,唐順宗內禪,唐憲宗李純登基。
順宗被尊為太上皇,移居唐玄宗剛回長安養老時居住的興慶宮。
二王和八司馬都被貶為偏遠州的司馬。
司馬之位還要次於長史,而長史就已經只是無權的幕僚了。
永貞革新,失敗。
五個月之後,太上皇李誦,駕崩。
李誦駕崩的頭一天,唐憲宗才去探望了一次,並宣佈父親病重,
第二天李誦就駕崩了。
有一篇唐代的志怪小說《辛公平上仙》,敘述了李誦駕崩當年發生的一件奇怪的事,
疑似暗指李誦是遇刺而亡。
從此,李誦的駕崩又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
4 # 使用者楊緒成
李誦在東宮為太子的近二十年中,時常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潮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他不滿宦官專權和宮市等擾民措施,早已有意改變宦官專權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讀王叔文等一起籌劃日後繼位後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公元805年,李誦中風口啞,德宗(李適)因此急死。李誦帶病繼位,是為唐順宗。
但是,由於改革觸犯了專權
回覆列表
有資料統計,中國古代總計產生過400多位皇帝,其中身患殘疾者極少,畢竟,他們作為身居九五的人主,最看重自己的形象。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位啞巴皇帝,此君便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唐順宗李誦。那麼,作為啞巴的李誦是如何當上皇帝的?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01 啞巴皇帝
李誦是唐德宗李適的嫡長子,生母為昭德皇后王氏,生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李誦深受曾祖父唐肅宗、祖父唐代宗的喜愛,剛降生便被冊封為宣城郡王,19歲時又被進封為宣王。由於唐德宗跟王皇后情深意篤,因此等到他剛一繼位,便冊封李誦為皇太子,時在大曆十四年(779年)十二月。年僅19歲便當上帝國的儲君,李誦似乎有一個無限光明的前景。
唐德宗劇照
但隨著王皇后的去世(786年),李誦的地位開始變得微妙起來,緊接著又發生郜國大長公主(唐德宗的姑母,李誦的岳母)詛咒皇帝的事件(787年),雖然李誦即刻與太子妃蕭氏離婚,但卻難以打消唐德宗對他的猜忌。此事過後,唐德宗萌生改立舒王李誼為儲君的念頭,雖被宰相李泌勸阻,但對太子的猜忌之心卻始終未能消解,李誦為此憂懼不已,每日生活在如履薄冰的狀態中。
長年累月生活在恐懼與壓抑當中,導致李誦的心理極端憂鬱,身體亦是每況愈下,等到貞元二十年九月(804年)時,他突然中風並就此失去言語功能(“太子病風且瘖”見《新唐書·卷七》),此後只能透過書寫來跟他人交流。唐德宗聞訊後,心中甚是懊悔,為此數次親臨探視兒子,並派人遍訪名醫為李誦診治,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李誦做太子時便成為一個啞巴
由於臥病在床,李誦未能參加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新春朝會,唐德宗在悲傷嘆息之餘,先前的病情遂進一步惡化。在彌留之際,唐德宗對李誦思念不已,一直涕咽不止,久久不能平靜,但直到他煙氣,都沒能看到兒子最後一眼。同年正月二十三日,64歲的唐德宗駕崩於會寧殿,太子李誦在3天后正式登基,而他也是中國史上唯一的啞巴皇帝。
02 半年天子
唐順宗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上臺伊始便重用昔日東宮僚屬王叔文、王伾,他們與劉禹錫、柳宗元等8名改革派官員結為同盟,開始推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永貞革新”。雖然改革的時間僅有半年,但革新派推出的政令卻包羅永珍,其終極目標在於消除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亂象,將軍國大政收歸中央,以重建帝國昔日的輝煌。
王叔文劇照
由於唐順宗的鼎力支援和宰相韋執誼的積極配合,改革之初取得相當不俗的成效,尤其是罷除極其不得人心的宮市、五坊使這兩項舉措,最受百姓的擁護,以至於長安城內“市裡歡呼”、“人情大悅”。受此鼓舞,革新派信心大增,於是進一步加強對藩鎮、宦官勢力的打擊力度,期望徹底消除這兩個為患帝國多年的“毒瘤”。
然而,唐朝積弊日久,加之既得利益集團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這種局面決定了任何改革措施都必須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而激進改革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並最終吞噬改革者。“永貞革新”威脅到藩鎮、宦官兩大集團的生存,他們自然會結成同盟,並藉助強大的軍事力量,對改革派展開猛烈的反攻。
唐順宗被迫禪位給兒子
反對派的反攻相當迅猛、凌厲。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大宦官俱文珍逼迫唐順宗頒佈詔書,由皇太子李純(唐憲宗)主持軍國政事,並罷免、貶斥宰相韋執誼和10名改革派官員,使得革新事業由此夭折。八月四日,俱文珍等人又逼迫唐順宗禪位給李純,並改年號為永貞,史稱“永貞內禪”。至此,唐順宗僅做了186天的皇帝,便被兒子聯合宦官趕下臺。
03 離奇死亡
唐順宗退位後,被尊奉為太上皇,遷往別宮居住,但行動並不自由,形同“高階囚徒”。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八,唐憲宗前往別宮朝見其父,隨後對外宣佈太上皇病重的訊息。次日,唐順宗果然駕崩,終年46歲。由於方當盛年,加之從唐順宗退位到駕崩,唐憲宗僅入宮朝見過其父1次,而就在這次會面後第二天,太上皇便駕崩,難免會讓人倍感蹊蹺。
唐憲宗有殺父嫌疑
其實,從唐朝開始直到今天,認同唐順宗被暗害這個結論的學者大有人在,例如大史學家陳寅恪便透過唐朝傳奇小說集《續玄怪錄》中的《辛公平上仙》,考證出唐順宗的確死於非命的結論,並被學界所普遍認同。總之,不管唐順宗是否直接死於唐憲宗之手,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絕非正常死亡。
參考書目
宋祁、歐陽修 (北宋):《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歐陽修(北宋):《新唐書》, 中華書局1975年版。
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