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竹文史縱橫

    逆反心理很難辦,電視,網路的興起,孩子接觸多,處事早熟,交際早熟帶來的一定弊端,過早的受學習所拖累,失去童心和童年的快樂。

    要多加引導,這個會傳染的,小孩子不良傾向傳染更快。其實找一個世外桃源去生活更好。

  • 2 # 嘻嘻啊啊

    其實,孩子在2~3歲時有類似的表現意味著他們進入了第一個反抗期,也叫執拗期。面對孩子進入執拗期後的種種表現,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一起來看看,讓2歲不再可怕!

    孩子2歲多,伴隨著體格、體能、心理等方面的發展,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活動能力日漸增強、活動的範圍日益擴大,同時,他們漸漸地有了“自我”的概念和一定的獨立性,好奇心、探索慾望也不斷膨脹起來,自認為家長能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於是,他們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周圍的事物。

    執拗期是孩子自身能力和心理開始發育、成長的一種正常現象,曾有國外專家說:執拗期的出現,是孩子心理發育和成長的“里程碑”。

    進入執拗期後孩子都有哪些表現?

    1.凡事都說“不”、“就不”:不希望別人“干涉”自己的行動。

    2.凡事都說“我自己”:不管是穿衣、穿鞋、吃飯、洗臉,都要自己做。

    3.常發脾氣:稍有不如意就會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滾兒、咬人、打人,尤其是在公共場合時,會讓家長很尷尬、很惱火。

    4.置若罔聞:遭到家長的批評後孩子心裡不滿意,所以對於家人的幫助、勸告會拒聽、不理、裝聾作啞,消極抵抗。

    5.頂嘴:對家長的批評、幫助,心裡不服、嘴上也不服。

    6.任性:凡事不聽勸,不接受家長的建議、幫助,一意孤行。

    孩子執拗表現的心理需求是什麼?

    孩子執拗表現的心理需求可能有這幾種:一是尋求家長的關注;二是希望家長能理解自己的好奇心,並給自己探索的“權利”;三是孩子受到家長的批評後產生心理傷害,故而產生逆反心理、尋求報復;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受到家長的指責後假裝無能,消極抵抗。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後能夠自尊、自強,有獨立思考能力,成為有創新能力的人。可當他們剛剛準備獨立,想要自己去了解和探索周圍的一切事物時,卻事與願違,把他們想做的事情搞得一團糟,這可能會引來家長的不理解和抵制。對此,孩子會感到很失落、茫然和焦慮,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失去探索的勇氣。如果家長換位思考,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這些心理狀態。

    面對孩子的執拗期家長要做些什麼?

    執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中的必經階段,有的寶寶表現得比較明顯,有的不明顯,但孩子的執拗期並非必然是家長的“危機”,只要家長做好相應的思想準備、想好對策,就可能變執拗期為心理的飛速發展期,對孩子心智水平的提升和良好性格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學習執拗期的相關知識,對執拗期保持“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執拗期。

    2.家長要適當地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個性以及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能力。與此同時,也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安全意識。

    3.生活中多給寶寶一些關心、寬容、尊重、耐心,多為他們提供實踐的機會,少些訓斥和指責。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不譏諷、不嘲笑、不放棄、不說不該說的話,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讓步、不妥協。

    養育孩子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的“系統工程”,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其中有非常高深的學問。成為孩子的父母,不只是自然的晉升,也不只是生理和倫理上的晉升,我們最終要成為社會意義上的父母,承擔教育子女的重任,更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實踐、摸索。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學漢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3 # 溫言暖語

    我的青春期也是稀裡糊塗的過來了,沒有那麼極端,做事還是考慮後果的,衝動是青春期的常態,不穩定性。孩子一直在父母的庇護下也好,壓迫下也好下成長到這個年紀,渴望自尊,渴望獨立,渴望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所以,青春期的少年大多是很脆弱的,自己並沒有站穩的能力,卻極力把自己擺的很正很高,這個狀態是很難維持的,雖然他也想維持住他以為的面子,所以他焦躁,不安,彷徨。

    孩子需要的是引導和鼓勵,千萬不能暴力打罵,只會適得其反,要給他一個感覺,家始終是你的避風港,你是家裡的一分子,是很重要的存在,父母支援你出去闖蕩交友,但是記住不要浮躁自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凡事三思而後行,做什麼感興趣的都行,一定要有個底線,不能去觸犯道德和法律,一定要鼓勵孩子,鼓勵他把遇到的難事跟你去傾訴,你再給出建議,不要他什麼都沒經歷,你和他說一堆話,他只會越聽越煩。

    孩子只要肯和你交流就沒問題,父母不要高高在上,不要著急,路還是需要孩子一步步走,父母首先把自己放低,再去交流,有針對的去理解他,孩子也是很願意和你溝通的~

  • 4 # 徐哥你來啦

    中國式家長往往會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發展和教育,因此很多孩子長大後獨立性非常差,也很難形成自己的獨立思想和個性。

    和孩子成為朋友,而不是家長的姿態,這樣很容易招孩子煩,於是逆反。什麼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應該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看,而不是隻憑自己的價值觀。

    學會尊重孩子,就算真做錯了,可以以誠相待的方式去處理,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往往適得其反。

  • 5 # 鴻豔媛

    這個問題是我30至40前的事了,當時的條件不像現在,那時候只要正確引導,教他們做正確的事,對朋友,同學,長輩,要有互助友好的心就夠了,

    其他的順其自然,學習上努力…讀書認真勤快點,

    不象現在,道理頗深,現在孩子的條件太豐厚了!各種現象滋生……

    暖心天使變成呦氣惡魔,我認為:要在沒有走到這一步,就要首先察覺,及時阻止,往好的方向引導是最好的辦法…

    但已經走到這一步了,也只好慢慢來,畢竟小孩是有可塑性的,方法用的好,還是可以挽救的,不要一把推,那將來長大了,不但危害家庭,更危害社會……後果不堪設想 ……!

    .

  • 6 # 君玉說

    “暖心天使”變成“執拗惡魔”該怎麼處理?

    關鍵還是看家長態度了。既然曾經是暖心天使那說明“執拗惡魔”是後天養成。

    首先應該說明的是,這個孩子在暖心的那段時間,她的扶養人在這段時間的之前肯定給夠了耐心和責任心甚至是說到做到,不說空話的承諾,讓孩子以為這個世界是有規則可以遵循的,所以那時候的她覺的自己是安全的,她沒有對人設人設防。

    她相信你的痛苦是真的,相信你的快樂是真的,相信你偶爾沒有履行承諾也是有情可原的。

    可是如果有一天她的扶養人更換,前撫養人沒有做很好的扶養交接,後扶養人又沒什麼“契約”精神,那這個小孩她可能就會天然的感受到一份來自外部的威脅。變成“執拗惡魔”。

    舉個鄰家孩子的例子吧。

    小女孩2歲,媽媽發現她常常撿地下別人吃過扔掉的牛奶盒,自己再去吸兩口。孩子有天然的觀察能力,她看到別人吃過丟掉就覺的一定好吃。

    於是,她的媽媽告訴她:“寶貝,地上的東西很髒,吃了會生病,不要去撿,也不要去動,如果你想吃,今天媽媽沒時間,那下次媽媽不忙的時候,就帶你去買,或者買菜的時候帶你去買,如果沒有買到同樣的我們就買其他的,如果媽媽忘了你也提醒一下媽媽好不好?”

    寶貝很乖,後來再看到別人扔的牛奶盒子就會跑回家告訴媽媽,她也想吃,可是媽媽不知道她想吃的奶是什麼牌子,她就帶媽媽去看看,在看的時候她也不會跟媽媽鬧著馬上要吃,相反還會幫媽媽看管半歲的弟弟,有模有樣的。媽媽也常常會履行承諾。

    後來孩子去了奶奶家住了幾天,回來後就變成了“惡魔”,她還是在撿而且脾氣很差。媽媽不懂為什麼,但是依然很耐心的教導她,並重復之前的話,小女孩很聽話。就又變的很暖心。但好事兒常常不長久,孩子偶爾會到奶奶家住幾天。

    再次回來的時候孩子比上次更惡虐,她不但撿來吃,愛哭鬧,執拗,她的動作跨度也特別大,這裡的動作跨度大是跟她之前的做事速度以及對事情的反應速度對比。不但如此,而且還常常用兇巴巴或者驚恐的眼神看著媽媽,媽媽就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兒。同樣的媽媽也沒有想著深究原因。

    大概這樣的,媽媽一直讓著她的狀況(媽媽不捨的打她和罵她,孩子一直特別乖)持續了好幾天後,媽媽就發現他的爸爸老是在罵這個孩子,對比最明顯的就是爸爸罵著她說:“又在地上撿了,下次再撿把手給你剁掉,今天把手拿出來了……”爸爸就要打,小女孩拼命的縮回手。

    媽媽發現爸爸是不講道理的。可是她和孩子爸爸一直住在一起在這之前她也沒有發現問題。孩子媽媽就問爸爸說:“之前沒有看到你罵她,怎麼罵起來了?”孩子爸爸說:“不罵行嗎?老是罵都還在撿,不罵那豈不是撿的更厲害了”?孩子媽媽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後面還有一堆故事。

    孩子奶奶愛罵,愛摔,也愛跟孩子爺爺和爸爸耍脾氣,就是甩手一彆頭罵罵咧咧就走的那種。然而孩子爺爺讓著她從來沒有紅過臉的那種。孩子爸爸也是媽寶,媽媽說什麼就是什麼。全家圍著轉的那種。

    比如孩子爺爺幹活回來太晚,她會很文明的罵:“這肯定又是幹活的時候沒有好好幹,晚上又在加班。”

    孩子爸爸夏天嫌熱,白天睡覺晚上幹活,她很關心的罵“晚上幹活,幹你 niang 的 bi 死幹,這樣對身體能好嗎?不生病才奇怪。”

    事實是孩子奶奶藉著帶孩子的名義常常把孩子扔著要麼自己打麻將,要麼看人家打麻將,孩子在她生產還常常生病,生病後她們帶去看病,會掛輸液,孩子被放在一個桌子上由護士按著打針,不顧孩子的哭泣和無助,沒有人安慰孩子。

    ……

    沒有,不明不白就成為惡魔的孩子。除非生的是“白景琦”。可孩子分明之前還是“暖心天使”不是嗎?

    一個反覆被刺傷的孩子,或者一個離開你一段時間後就不明不白變成“執拗惡魔”的孩子她的背後肯定是有故事的。

    媽媽們要善於發現孩子遇到了什麼。孩子那層堅硬的殼裡究竟藏著多少不開心或者待解決的問題。但是想要徹底知道就必須明白家庭成員她們一般會幹些什麼?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麼?

    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你才可以很好的開展你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工作,讓她變成你的“暖心天使”。

  • 7 # 歲月留彩

    這是因為寶寶在暗示你,我已經長大了,我是有自尊心,我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這些事情讓我試試好嗎?我做的好壞記著鼓勵我啊。

    作為寶媽或者寶奶,先不要慌張,不要打罵孩子,更不要道理,這樣根本是不起作用的。如果你是專職的,最好讓孩子自己做這些事,你可以耐心從細小的動作上去幫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並給予鼓勵:寶寶真棒,都能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了,這樣既可以鍛鍊寶寶動手動口的能力,促使大腦的發育,也可以加深親子關係,更可以從小 培養寶寶獨立思考的能力,保護寶寶的自我意識。

    對於孩子做起來不安全或者根本做不了的事情,家長不要採用強壓措施,而要採取轉移注意力或者神態暗示方式,讓孩子從你的表情上判斷出這件事情不該做或者不能做。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原則,什麼是規矩。

    總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差異,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的過程中學習,從骨子裡耐心,寬容,不放棄任何給孩子鍛鍊的機會,更不為孩子開闢任何溺愛妥協途徑,這樣孩子就能安全度過執拗期。

  • 8 # 篔簹禁毒社工

    挺難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叛逆期也越來越強烈,變的會發脾氣,任性,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父母就應當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實踐、摸索。尊重孩子的需求!不強制,不獨裁,有商有量!

  • 9 # 晉祁來花

    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當年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面對這樣的事,依我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面對的物件也有所不同。採取的方法也不一樣。

    根據自己的經驗,這幾點要特別注意:

    一、自己的孩子不要依靠老人去帶,無論是姥姥姥爺,還是爺爺奶奶。因為隔輩帶,一老一少所處的環境不同,時代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利大於弊。

    二、自己帶夫妻二人,在孩子的生活、學習教育等方面一定要達成一致,切不可思想不統一,觀點不一致。

    三、每當孩子犯了錯誤,夫妻二人有一方再教育孩子時,另一方切切不可護著。兩人要一起來教育。現實當中往往一方教育,另一方在護短。

    四、老一輩人給我們留下這麼一句話,含義特別深刻“我慣你吃,我慣你喝,但是我可不慣你別的”。這就說明一個問題,你越慣著他,他就越得寸進尺。因為,小孩子他啥都知道。也會察言觀色,看人下菜。

  • 10 # 乘風歸去來兮Y

    說到孩子的教育,很多人可能都會有一大堆的話想要表達出來。在咱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工作和生活咱們都能夠輕鬆的應對。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卻讓人非常頭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小心翼翼的能夠引導孩子,防止讓孩子走入歧途。也需要培養好他一個健康向陽的心態,使他成為一個對生活積極的人。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得非常的好。但是呢,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需要面對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為了能夠幫助孩子身心健康茁壯成長,家長們對孩子的訓練和教育是非常關鍵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以後能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如果想讓孩子以後成長的更好,表現的更出眾,那麼在孩子的教育上就不能夠有所懈怠。但是有的時候,當父母去強制的要求和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容易引起孩子們的一個反叛心理。那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如何去做呢?

    在孩子正在興致勃勃的時候,如果我們強制的要求他應該要去做某一件事情,或者是去阻止他停止將要做的某一件事情,這對孩子來講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當孩子痛苦的時候,就會反抗父母。在面對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如何去處理呢?或許我們要巧妙的為他轉移注意力。

    首先我們可以在他進行某件事情的時候給他打一個預防針。比如說孩子在看手機或者是玩遊戲,在入迷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提前欲知他,你再玩五分鐘就不能夠再玩了哦。先對他進行一個限時提醒,這樣子也能夠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個時間的觀念。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他會更容易接受。如果沒有提前預知他,在他玩的正興奮的時候,我們就直接去將他的手機拿過來,那麼就會使他的心裡有一些不平衡的感覺。就算是我們自己也一樣,如果我們正在興頭上,卻被突然潑了一盆冷水,怎麼可能令人不憤怒與氣憤。所以在阻止孩子時,提前給他打預防針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給孩子設立一個獎勵機制。當他聽父母話的時候,我們可以去給他獎勵一朵小紅花或是一顆五角星。等到小紅花和五角星積累到一定的數量時,我們就可以允許他可以買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或者是帶他去外面玩耍和吃飯等等。給他一些物質的獎勵,這樣子孩子會更在意父母的話語。

    還有一個就是,在孩子進行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其他的一些物體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說孩子,正在因為某一件事情而跟父母鬧矛盾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身邊的一些物體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說,你看,今天外面的太陽真的好大呀,我們一起去外面走一下,看一下有什麼好玩的吧?透過這些方式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子他就很容易忘記掉之前的事情。因為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被轉移的,而且孩子的好奇心也很大,所以在面對孩子們聽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轉移他的注意力來緩解雙方的矛盾。

    結語: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每位天使都是可愛的。雖然這個小天使有時候會變成一個小惡魔,但是咱們可以去耐心引導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本質上是一位小天使。就算他再調皮搗蛋,但是隻要善加引導,總會將他領上正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人後悔生二胎了?怎麼解決好兩個孩子和媽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