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他大大大大舅
-
2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看這些回答,痛罵孔子的人非常多,但是,這些人也都是聰明睿智的人。吹捧孔子的人少,以此證明:愚蠢的人還是很少。
-
3 # 米倉山居
孔子一生與老子見面大約有三四次,主要是向老子問禮。最後一次見面,孔子收穫很大,用孔子自己的話說,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
4 # 謝亞鐵
《史記•孔子世家》:“魯南宮敬叔言魯君:‘請與孔子造周。’魯君予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造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家語》亦載:“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而達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即吾之師也。遂至周,問禮於老聃焉。”《禮記•曾子問》有四處記載到孔子向老子從學之例。
三皇老子會見孔子漢畫像出自山東省嘉祥縣紙坊鎮武翟山北麓的武氏祠,距今一千八百餘年。
-
5 # 代用名
人人說老子是老師,孔子是學生。
老子高深莫測,而孔子的知識是從老子哪兒學的...
我真的不解為什麼很多人會這麼認為,沒有什麼依據也與現實背離,人們都是以訛傳訛而形成預設,或者從傳說傳言中看到孔子向老子問“禮”就以為禮是向師長拜學其實不然我說一下理由。
儒學言“禮”不是指禮貌禮儀更多含義是遵循!
禮即是理: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人在判斷事物要透過“視聽言動”來觀察互動觸碰了解事物本身,如果沒有看和聽等這些感官來體會進行全方位探究形成意識而交叉彙總得出結論,就不能真正格其物,就無法將事物致知瞭解。
但是“人人都同樣是這些動作來了解事物”卻結論與結果相差甚遠=有人判斷正解有人離譜。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於孔子指出的“禮”中,只要實實落落真格物而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就能致真知得正解,至於離題離譜者往往在禮上非處人慾間岔開導致離題至離譜。所以要學會實地操作從孔子指出的方式實實落落去覺察和遵循就能致真知所以人們尊為聖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學問都是可操作性直致根本問題,這才是水平。可是人人說老子更高卻虛無縹緲而學問不致根本,無法實處操作和具體指出問題關鍵所在。反而人人在混沌中不明覺厲時豎起大拇指。老子說“道法自然”其實說的是現象而已沒有操作性,也講不出個所以然如何行於道中…有些學問實則是現象描述罷了沒有多大意義真正能指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才是水平。孔子是實力派老子是偶像派卻被顛倒看待…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
-
6 # 楊朱學派
《莊子》記載了孔子一生多次求教於老子。
《莊子·天運篇》記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至沛見老聃。”莊子在《寓言》篇中已經言明:“寓言十分之九,假託他人之言論之。”《莊子》一書中的故事,全部為寓言故事。符合歷史事實的零篇。
《史記》是正史,在《老子韓非列傳》和《孔子世家》中,均有孔子師學於老子的記載。
但《史記》中並沒有孔子入周時的具體年齡。
考證孔子入周確切年份的要紐,在《禮記·曾子問》中,此篇記載了孔子跟隨老子主持喪禮一事:
孔子助喪於老子,出現日食。老子命孔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日食過後,才繼續前進。孔子不解,問其故。老子曰:“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
在各種史料典籍中,《左傳》對日食的記載最為詳盡。但孔子在世時,曾多次遇到日食。究竟是哪年出現日食,孔子入周的呢?
且看一則佐證。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自周返於魯,弟子稍益進。”之後是“魯昭公二十年,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再後是“孔子年三十五……”
透過《史記》可知,孔子入周的年齡,是在其三十歲即魯昭公二十年之前。孔子從洛陽回到魯國後不久,齊景公與晏子聘於魯。
在魯昭公二十年之前,最近的一次日食出現在魯昭公十七年。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即公元前525年,周曆六月初一。 孔子應當是在魯昭公十七年三五月份入周,師學於老子。期間協助老子主持喪禮,在六月初一出殯當天出現日食。
有一點需要言明,周曆雖然也是農曆,但與今天農曆不同。周曆六月初一則是今天的農曆四月初一。 孔子的誕結合《史記》、《禮記》和《左傳》中的史料可知。孔子在公元前525年,即魯昭公十七年周曆三五月份入周,求學於老子。當時,孔子虛歲二十七,實際年齡二十五歲半。在求學期間,曾協助老子主持喪禮。六月初一出殯當天,出現日食。
此時,孔子的實際年齡是二十五歲零七個月零二十六天。四個多月後,拜別老子,回到魯國,並求教於郯國國君。
孔子一生只求教老子一次。
孔子不遠千里,自魯至周,求學與老子。體現了其不可以已的求知慾,以及不主觀唯我態度。在老子的點播之下,孔子終於領悟大道,併成為在華夏文明的代表人物。
-
7 # m443
孔子家語 觀周篇記載:孔子謂南宮敬叔曰 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通禮樂之原 明道德之歸 則吾師也 今將往矣 對曰 謹受命 與孔子車一乘 馬二疋 堅其侍御 敬叔與俱至周 問禮於老聃 放樂於長弘 歷效社之所 考明堂之則 察廟朝之度 於是謂然曰 吾乃今知周公之聖與周公之所以王也
《莊子》孔子西藏書於周室 子路謀曰 由聞周家徵藏史有老聃者 免而歸居 夫子欲藏書 則當試焉 孔子至老聃之門 而老聃不許也
回覆列表
你不會用百度嗎?孔子有一次拜訪老子,說用仁義治國的事,老子就說了,這個塞該有陽有陰才會平衡,你用仁義對待所有人就是打破自然的平衡,那時孔子年輕,一心想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老子就說他那一套行不通,教人們做人還可以,用仁義治國就不行。那樣對善良的人是不公平,對應該受到刑法的人也是一種縱容,孔子受教育以後走了。有人問孔子,老子的學問怎麼樣啊?孔子就說了老子就向雲裡的龍一樣,我看不到他的項背,他比我高明。孔子受教育後也不再老想當官的事了,從此一心做育人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