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搓丸子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歷史上劉備和諸葛亮確實發生了歷史性的會晤,也誕生了《隆中對》這一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構想。不過是劉備先去見的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去見的劉備,歷史記載中還存在諸多疑點,我個人更趨向於諸葛亮先見的劉備,分析如下: 一、正史觀點相抵啎。 三顧茅廬一詞載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乃是演義化的故事,在此不作為探究的依據。《三國志》中記道“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顧此書觀點為備見亮。可是在史書《魏略》中記載“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後者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亦云“則非亮先詣備,明矣” 二、諸葛亮是否夠皇叔三顧的分量 諸葛亮出山時不過26歲,而劉備此時已經46歲,雖然還未雄霸一方,但也是身經百戰,也可以說見過不少的謀士。要讓劉備對一個毫無建樹,空有理論的書生禮賢下士還有點難度。《魏略》中記載“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這就是說劉備開始並沒有把諸葛亮當做什麼有本事的人,因為年少,也就等閒待之,從側面應證了諸葛亮的處境和價值,還沒有能力夠劉皇叔三顧茅廬。 三、無法解釋的時間問題 劉備從離開袁紹,投奔劉表後,在荊州待了六年左右,如果諸葛亮聲名遠播,或者劉備求賢若渴,為什麼六年時間都沒有見面?如果說劉備確實多次尋找諸葛亮,也不至於找了六年才找到吧,本身諸葛亮當時就被徐庶推薦過了,在當地名仕圈裡也算是網紅一枚,再怎麼解釋,也說不通為什麼劉備遲遲沒有去見諸葛亮,唯一可以參考的因素就是劉備一開始就沒把他放在心上,甚是沒有去見過諸葛亮 以上就是我個人認為三顧茅廬不一定為真的原因,當然不論如何,諸葛亮的和隆中對的價值都是不容忽視的,在此也只是權做交流,那麼大家對史上的“三顧茅廬”又持什麼看法呢?請大家踴躍評論吧

  • 2 # 小編虎哥

    三顧茅廬這一典故,常用來形容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成就帝業,雖然最後也沒有成就,但劉備作為當時的一大軍閥,究竟有沒有親自“三顧茅廬”呢?

    我認為,三顧茅廬是真的!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志》一直被當成三國的正史,既然記錄了這麼詳細,應該不會摻假,可能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玄乎,但是是確有其事。現在人普遍認為,諸葛亮是個胸懷大志的人,而他當時只有二十七歲,正是實現抱負最好的年齡,古代常說三十而立,諸葛亮二十七歲,實際上還沒有到而立之年。

    劉備親自去請他,他又怎麼可能擺這麼大譜呢?難道就不怕失去這個機會嗎?

    所以大家才會有這麼一個疑問,三顧茅廬到底真不真實?

    其實儘管當時諸葛亮只有二十七歲,但是他的聲望其實已經傳了出去,要不然劉備也不會去請他。

    而劉備可能去請他,孫權和曹操也有可能去請。

    我個人覺得,諸葛亮實際上是想去曹操或孫權那裡的,畢竟劉備那時候還不成氣候,而到了最後事實也證明,他確實不成氣候。

    但是孫權和曹操當時又沒有去找他,反而是勢力最小的劉備去找他了。

    他當然不願意在劉備這條船上了,因為按照諸葛亮的見識,跟著劉備最多三分天下,而跟著曹操很可能得到天下。

    所以一而再的拒絕劉備,但是古人都說事不過三,劉備真的去了第三次,他也沒辦法拒絕了,畢竟劉備也算個軍閥,得罪了劉備他也沒好果子吃。

    而且劉備也真的是禮賢下士,這時候諸葛亮才覺得跟著劉備也不錯,於是第三次去請他的時候,終於同意了。

    所以三顧茅廬真的存在,但是可能沒有大家傳的這麼美好!

  • 3 # 使用者張鵬飛713

    三顧茅廬與“蕭何月下追韓信”都說明人才的重要性,更體現一句話:良禽擇木而棲!諸葛亮生於亂世,熟讀經史,其中對《易經》有深刻研究,這從後面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能分析出。而在亂世,人才能不能拔尖,首先就是得遇到明主,也就是“英雄識英雄”,諸葛亮之所以能讓劉備這樣的雄主三顧茅廬,是因為劉備當時急需能輔助他的謀士,劉備雖然在鎮壓東漢末年農民起義中取得一定的威望,收下了關羽張飛這樣的武將,還沒有站穩腳跟,還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和優質文人班底,可這時曹操依靠自己的家族和人脈關係已經有了比劉備強大很多的軍隊和優質文人班底,所以劉備表面穩重而內心是著急得,當經過調查,知道了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完全是“求賢若渴”!而諸葛亮當真是悠然的在南陽種地嗎?非也,當時的南陽在亂世還算是比較穩定的地方,到諸葛亮並沒有把心思用在經營農莊上,他很喜歡交遊其實就是尋找資訊,他在沒見到劉備之前,其實也對當時的形式有了清醒的判斷,對劉備也應該有了考慮!所以二人的故事三顧茅廬,都是權衡之後的對策,一個能考察一下,自己是否能得遇明主,進而施展才華,另一個是名利雙收,廣告效果很明顯可以籠絡天下人才之心,進而逐鹿中原,三分天下!但這場大戲,裡面蘊涵一條主線,那就是真正的大英雄,不是靠逢迎拍馬去建立事業,而是靠過人的膽識和真才實學,去和優秀的人一起共贏!共贏這個思路或者叫做理念是華人特有的智慧,例如現在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合作共贏,這裡面就有古代中國的智慧,因為中國文化是包容永珍的,不是那種侵略文化,是和諧的大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釘槍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