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等待我的小天使

    學到28歲才能領工資,28歲研究生畢業出來估計也就5000塊一個月,窮唄。主要是這個原因,其他的比如現在壓力大,漏診誤診就完了。終生都要學習,不能放鬆。想學醫的好好考慮,這麼多年,需要家庭支援到28歲左右,然後真正達到比較合理可能要到35歲左右。要到財富相對自由的狀態一般要到45歲左右,中途還不能犯錯誤。所以壓力大唄~

  • 2 # 襄陽鹿門山泉

    學醫苦,幹哪一項不苦?單命前輩謝覺哉曾說過,再艱苦的勞動你只要傾注了熱情你就會感到希望無窮。再輕鬆的工作你若視為負擔就會感到象受罪。醫生救死扶傷,懸壺濟世,除病去痾。能為病人解除病痛,苦點累點算得了什麼?正是因為醫護人員的付出,才體現出工作的價值,甚至人生的價值。累苦,但我卻感覺幸福!

  • 3 # 隴右觀察

    苦在學習的過程,苦在當醫生的過程。

    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卻永遠無法滿足人們對生存和健康的需求。

    學醫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

    這就是最大的苦。

  • 4 # 生聲不息

    任何一個行業想學到真本事都是要吃苦的,學醫既不特殊也不列外。如果非要指出苦短的話就是學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幾乎從學醫第一天開始直至退休時才能結束。一年一繼教五年一職考,中級進修一次高職進修一次都是必須的,平時考核考試不計其數,知識更新變化快行業規則修改頻繁都需要你不斷的去學習和適應。但是這些都不是困苦所在。當你每天懷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情面對著一張張痛苦的臉和一顆顆焦燥的心,還有那一個又一個家屬奇幻般的提問……,說著,寫著,幹著,不知道下一時刻是否有辱罵和暴力降臨,這才是最苦的!尤其是對剛入職的醫護人員來說就更是苦不堪言了。

  • 5 # 蒼梧風輪的獨角轉子

    作為醫生,首先要有一顆救死扶傷的仁者之心,其次要能忍受在救治常人不敢看的痛苦噁心的病容患者和亂七八糟的肢體離碎流血一地等的病者中而需付出的自身體力和耐力帶給自己的辛勞,再次就是要有隨時勇於獻身各種傳染疾病施救的勇氣,有白求恩醫生的高尚情操醫德和精湛醫術,以上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了其中之一,都不能算是合格的好醫生。

    還有, 作為醫生,還要有不斷刻苦學習不斷鑽研醫術,做到對醫術精益求精的精神,時時刻刻將自己經手醫治的病人的安危放在自己的心上,將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和自己親人的痛苦一樣去為其施救和關心,把每一位經過自己悉心施救後全愈或解除了病痛困擾的病人視為自己對人類貢獻了仁心的座佑銘精神來履行的醫生都是好醫生。

    鑑於上述的條件,能做到的醫生,都必定要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任何懶惰

    都是不能成功的,這就是當醫生的辛苦之處。

  • 6 # 流星雨225497388

    學醫苦與不苦不完全是專業決定的,而是醫療體制。以前也沒有說醫生苦,許多國家也沒有認可醫生工作苦。目前國內醫療產業化,所以醫院追求最大效益。實質上是背離了為人民服務救死扶傷宗旨的。醫生一方為創造效益拼博,另一方面由於從患者身上爭取利益最大化,稍有不慎就產生醫患矛盾。這也導致醫生的焦慮感。苦的來源是出自於這兩方面。使之改觀,就要考慮醫療體制變化。

  • 7 # 無心了78382085

    學了醫是自己走上一條艱難!辛苦!休息少!操心大!四十歲前不掙錢!的路。副主任,主任,專家,遙遙無期,學醫太辛苦了,我知道我女兒是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是臨床,現在規培,還是有執業醫師證的,每天下班中午十二點半下午七點多才回家。工資不敢告人。學了十來年醫,一個月才掙個三千來元,不如高中同學買衣服掙錢哪。回家天天還在學習。哎!無奈!

  • 8 # 明39863969

    執業考試,找工作考試,規培考試,轉正考試,住院醫師考試,晉級考試,晉升考試,各種考核考試,寫論文,寫病歷,關鍵還要拉關係。

  • 9 # 下水道研究僧

    小小醫學碩士,今年剛剛畢業。說到醫學生的苦,現在還沒有找到工作的我,覺得有資格來講講。

    大學期間沒有多餘時間

    本科醫學的課程,每週幾乎都排滿了。你每天白天上課,晚上自覺去圖書館複習白天學的成堆的知識點。哪有時間去搞課外活動?!哪有時間去談戀愛?!哪有時間去做家教?!

    當然,事情沒有絕對。但是,相比於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醫學生真的很忙,很累。能夠自己支配的時間真的很少。

    研究生就是在醫院幹苦工

    好不容易熬到研究生,開始會有點自己的補助。雖然不多,每月1000-2000大洋還是有的。是時候談戀愛,是時候享受生活了。

    Too Young,Too Naive。

    專業型研究生,每天早上7點半準時到醫院,走一圈自己管的病人,開開自己能把握的醫囑,焦灼地等待教授查房。在罵聲和責備聲中查完房,處理完病人,麻溜兒去手術室待著吧。一整天,是的,很少有提前結束手術的。晚上,等手術結束,拖著疲憊的身體來到住院部,不好意思,今天新收的病人還在「嗷嗷待哺」。

    趁著夜色,來到病人床旁,小聲翼翼地說「XX,我是你的管床大夫,麻煩您來辦公室我問下病例」。

    真的,每次這樣做,病人都很感動。有時候我自己也很感動,留下「MD,你以為我自己想幹」的淚水。

    三年的生活,幾乎在這樣的「不見天日」的反覆中度過。

    確實有一個好處,等你研究生畢業,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白了一個色號。

    規培,還是3年

    研究生畢業了,專業性不需要再次規培,科研型還需要規培3年。

    在自己科裡幹活,再怎麼累,再怎麼捱罵,都是親師兄,親老師,說說笑笑,還有感情在。抽空聚個會,吃個飯,也能感動到要死。

    在其他科裡規培,還想著聚餐吃飯,還想著拉攏談感情。扯!老老實實幹活,老老實實值班。

    哎,累點就算了,還沒有存在感!

    最後,過完了規培,來到社會,還不好找工作。算了,拖著這近30歲的皮囊,繼續埋頭書海,接著考博吧!

  • 10 # 醫患家

    能夠選擇學醫的,的確是要有足夠的勇氣的,一些人認為學醫很苦,究竟苦在哪呢?

    一、 學習苦。首先醫學生本科學習的是五年,比其他專業要多一年時間。大學期間所學習的課程,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神經病學、眼科學、傳染病學、耳鼻喉學、中醫學、寄生蟲病學、診斷學、病理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生物化學、藥理學、微生物學、醫學影像學、免疫學、醫學心理學、組織胚胎學、遺傳病學、醫學生物學實驗學、英語、高等數學、馬克思主義原理等等。

    以為學完這些就完了嗎?太天真了,這只是噩夢的開始,學完這些連個醫生都不是,後續還有大量的臨床技能需要學習,要參加職業醫生考試、沒完沒了的三基考試、住院醫規培考試、專業指南的學習、主治醫師、副主任醫生的考試、新技能新理論的學習、課題的申請、論文的書寫等。踏上了學醫這條路,不是正在複習老知識,就是在學習新知識的路上,註定職業生涯是一直需要學習的。

    二、 工作苦。醫學生們進入臨床後,會發現其實大學才是最幸福的,大多數醫院的醫生工作強度是非常大的,幾乎每4天都有一個24小時值班,還有日常的白班,沒有節假日,沒有調休,勞動法似乎對醫生無效,還有沒完沒了的病例要寫,病人要看,手術要做,談話要談,病了想休息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沒人可頂班。

    三、 報酬低。醫生在很多人眼中是高收入群體,但實際上大多數基層醫院底層醫生的收入是不高的,特別是飽受爭議的三年住院醫規培制度,核心問題也是收入太低,連養家餬口都成問題。

    四、 醫患糾紛多。這個也使很多醫生心累,有的甚至轉行做其他的了。

    考上醫學院的都是高智商人群,醫生本來也可以很體面的活著,但種種原因導致了目前的窘況,現在網路比較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其實學習苦是可以忍受的,如果報酬和休息得到保證,醫療環境改善,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學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過什麼心裡很難過卻哭不出來的經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