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做人靜默弘揚正能量
-
2 # 西瓜杜杜
1-平時學習不夠積極、主動。基本上都是遇到問題才去學習,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還有待於進一步加深。
2、日常工作中不夠努力,自己雖然盡職盡責地工作,但是工作的主動性有待提高,有時只滿足於做好職責範圍內和領導交辦的工作。
-
3 # 向上而生
還真學過一段會計,老師講的財務報表開始聽明白,一做題就暈了,基礎知識就是看多讀多理解,不入門就天天蒙的狀態
-
4 # 楊一諾
思路轉換:按業務流程思考方法學習
俗話說光說不練是假把式,比如對於會計這個教材,財務報告之前屬於具體知識點講解,後面屬於業務講解,基礎在前面,重點在後面。那麼第二遍學習要注意業務流程的思考方法,比如交易性金融資產購買入賬、公允價值變動、遞延所得稅處理、淨利潤影響、日後期間差錯更正、遞延所得稅處理、處置、公允價值核銷、遞延所得稅結轉等等,如果涉及到合併報表還應該考慮對於合併報表的影響。
任何一個知識點都會涉及到上述的一個流程,大同小異,但是處理思路是一樣的,為什麼單獨說金融資產呢?因為之前就說過,金融資產相當於是會計教材的半壁江山,瞭解了金融資產你會掌握很多思考方法,比如資產型別決定核算方法,企業持有意圖不同決定了資產不同性質,防止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謹慎原則也決定了同一項業務方向不同的處理。透過不斷對比和總結,業務明白了,自然知識點也明白了。對於不同章節的內容,你都可以在章節內容基礎上往後延伸,比如如果涉及遞延所得稅怎麼處理?日後期間發現差錯怎麼更正等等。因為實際業務操作都是一連串的處理,可能在比較複雜的業務環境下,不可能只有教材中列舉的簡單情況。
2、角色轉換:學習要學會反客為主
記住一句話:學習的難度在於那層窗戶紙!就比如審計的學習,之前強調一個理念:像註冊會計師一樣去思考,就是強調學習審計需要轉換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當成註冊會計師,理解審計理論的原理和程式的設計以及整體流程。比如在進一步審計程式中實質性程式中的兩個概念:擴大審計程式的範圍和追加審計程式。很多人不明白這兩個程式的區別,問題就在於沒有從註冊會計師的角度出發去理解。
關於擴大審計程式的範圍。為什麼擴大範圍?首先說明這個程式是有效的,所以擴大範圍。那麼擴大範圍的用意是什麼?如果實質性程式一實施發現錯報高於重要性水平,那麼注會首先認為這個審計程式是有效的,或者說是出奇的有效,所以還能繼續用;其次職業謹慎告訴注會,可能會有更多的錯報,所以擴大審計程式的範圍去尋找更多的錯報。
關於追加審計程式。為什麼追加審計程式?原因就是原來的審計程式可能力不從心了,需要旁證來證明一下。為什麼這麼說?如果查出的錯報接近重要性水平,那麼這個時侯註冊會計師比較謹慎,但是第一印象還是認為錯報不太可能超過重要性水平,所以這個審計程式的有效性已經達到了註冊會計師的預期,比如說一個優秀的考生成績已經很高了,再優秀會很難,所以這個時候要轉換思路,用其他的審計程式來證明一下:錯報是不是有可能超過重要性水平,這也是謹慎性原則使然。
因此追加審計程式和擴大審計程式的範圍其實是兩個層次的審計程式,大家所要做的不僅僅是記住這個審計程式,更應該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應該使用什麼程式?這樣的思路也是把複雜的理論問題實際化,或者是生活化的必要步驟。象註冊會計師一樣去思考就是教給我們學習審計的方法,設身處地,要知道註冊會計師也是人,也有人的情感,也就是所謂的職業判斷,也就是人的直覺加上經驗,更重要的還是本能的思考,這個就是我們思考的出發點,讓自己站在注會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那麼審計程式的實質和意義就能弄清楚,枯燥的審計其實就是一部兵法,一部你自己可以操縱和演練的練兵場,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和教材的做法不謀而合,那麼證明你也就進步了。審計很難嗎?其實也不過如此!
3、方式轉換:嘗試不同角度和方法
這裡說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就是要注意站在這個業務或者法規的出發點上,設身處地,相比之下這樣的思路相當於是多角色定位的方法。比方說很經典的例子就是合併報表,很多人覺得合併報表很難,難在哪裡?我們說不是知識點,難度在於合併報表的思路問題,因為合併報表步驟都是固定的,死記硬背也下來了,難以把握的是具體的業務思考角度:集團公司角度和個別公司角度的對比結合的思考方法。
比如對於合併報表中的業務處理不理解,其實問題在於兩個方面:合併報表思路不熟悉,另外是基本知識點不瞭解。在合併報表方面注意思路的突破,因為實質上就是兩種報表的合併處理:集團公司和子公司兩種角度。那麼合併的本質是找到兩種角度處理的差異,但是不管是那種角度都是很簡單的處理。對於第二種錯誤就是知識點的錯誤,比如長期股權投資的追溯調整出現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對於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和權益法處理不明白所致,這時候最好是能夠將長期股權投資知識鞏固
回覆列表
1、思路轉換:按業務流程思考方法學習
俗話說光說不練是假把式,比如對於會計這個教材,財務報告之前屬於具體知識點講解,後面屬於業務講解,基礎在前面,重點在後面。那麼第二遍學習要注意業務流程的思考方法,比如交易性金融資產購買入賬、公允價值變動、遞延所得稅處理、淨利潤影響、日後期間差錯更正、遞延所得稅處理、處置、公允價值核銷、遞延所得稅結轉等等,如果涉及到合併報表還應該考慮對於合併報表的影響。
任何一個知識點都會涉及到上述的一個流程,大同小異,但是處理思路是一樣的,為什麼單獨說金融資產呢?因為之前就說過,金融資產相當於是會計教材的半壁江山,瞭解了金融資產你會掌握很多思考方法,比如資產型別決定核算方法,企業持有意圖不同決定了資產不同性質,防止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謹慎原則也決定了同一項業務方向不同的處理。透過不斷對比和總結,業務明白了,自然知識點也明白了。對於不同章節的內容,你都可以在章節內容基礎上往後延伸,比如如果涉及遞延所得稅怎麼處理?日後期間發現差錯怎麼更正等等。因為實際業務操作都是一連串的處理,可能在比較複雜的業務環境下,不可能只有教材中列舉的簡單情況。
2、角色轉換:學習要學會反客為主
記住一句話:學習的難度在於那層窗戶紙!就比如審計的學習,之前強調一個理念:像註冊會計師一樣去思考,就是強調學習審計需要轉換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當成註冊會計師,理解審計理論的原理和程式的設計以及整體流程。比如在進一步審計程式中實質性程式中的兩個概念:擴大審計程式的範圍和追加審計程式。很多人不明白這兩個程式的區別,問題就在於沒有從註冊會計師的角度出發去理解。
關於擴大審計程式的範圍。為什麼擴大範圍?首先說明這個程式是有效的,所以擴大範圍。那麼擴大範圍的用意是什麼?如果實質性程式一實施發現錯報高於重要性水平,那麼注會首先認為這個審計程式是有效的,或者說是出奇的有效,所以還能繼續用;其次職業謹慎告訴注會,可能會有更多的錯報,所以擴大審計程式的範圍去尋找更多的錯報。
關於追加審計程式。為什麼追加審計程式?原因就是原來的審計程式可能力不從心了,需要旁證來證明一下。為什麼這麼說?如果查出的錯報接近重要性水平,那麼這個時侯註冊會計師比較謹慎,但是第一印象還是認為錯報不太可能超過重要性水平,所以這個審計程式的有效性已經達到了註冊會計師的預期,比如說一個優秀的考生成績已經很高了,再優秀會很難,所以這個時候要轉換思路,用其他的審計程式來證明一下:錯報是不是有可能超過重要性水平,這也是謹慎性原則使然。
因此追加審計程式和擴大審計程式的範圍其實是兩個層次的審計程式,大家所要做的不僅僅是記住這個審計程式,更應該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應該使用什麼程式?這樣的思路也是把複雜的理論問題實際化,或者是生活化的必要步驟。象註冊會計師一樣去思考就是教給我們學習審計的方法,設身處地,要知道註冊會計師也是人,也有人的情感,也就是所謂的職業判斷,也就是人的直覺加上經驗,更重要的還是本能的思考,這個就是我們思考的出發點,讓自己站在注會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那麼審計程式的實質和意義就能弄清楚,枯燥的審計其實就是一部兵法,一部你自己可以操縱和演練的練兵場,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和教材的做法不謀而合,那麼證明你也就進步了。審計很難嗎?其實也不過如此!
3、方式轉換:嘗試不同角度和方法
這裡說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就是要注意站在這個業務或者法規的出發點上,設身處地,相比之下這樣的思路相當於是多角色定位的方法。比方說很經典的例子就是合併報表,很多人覺得合併報表很難,難在哪裡?我們說不是知識點,難度在於合併報表的思路問題,因為合併報表步驟都是固定的,死記硬背也下來了,難以把握的是具體的業務思考角度:集團公司角度和個別公司角度的對比結合的思考方法。
比如對於合併報表中的業務處理不理解,其實問題在於兩個方面:合併報表思路不熟悉,另外是基本知識點不瞭解。在合併報表方面注意思路的突破,因為實質上就是兩種報表的合併處理:集團公司和子公司兩種角度。那麼合併的本質是找到兩種角度處理的差異,但是不管是那種角度都是很簡單的處理。對於第二種錯誤就是知識點的錯誤,比如長期股權投資的追溯調整出現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對於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和權益法處理不明白所致,這時候最好是能夠將長期股權投資知識鞏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