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夫舟

    學過高中的數學的都知道數學上有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什麼是充分條件呢?如果有A,那麼又肯定有B,由A能夠推出B,A是B的充分條件。什麼是必要條件呢?由A不一定推出B,但是由B能夠推出A,那麼A則是B的必要條件。比如A是你在湖北,B是你在中國,A是B的充分條件,B是A的必要條件。通俗的說就是如果你在湖北,那麼你一定在中國(A→B)。崇禎皇帝勤奮和拯救大明朝有什麼關係呢?肯定有關係,但是沒有必然關係,崇禎皇帝勤奮並不是拯救大明朝的充分條件。再舉一個例子,一個人成績和他學習勤奮有沒有關係?肯定有關係,但是難道一個人學習勤奮就一定成績好嗎?肯定不是,因為學習的方法,個人的天賦和認知理念,家庭條件都能夠影響到一個人的成績。勤奮只是其中因素之一,並不是成績好的充分條件。大明王朝滅亡難道是因為他的皇帝不夠勤奮嗎?顯然不是。明朝的滅亡是非常複雜的。當然,肯定是和崇禎有關係。可是崇禎能夠影響多少,卻是不好區分的。目前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主要如下:第一,自然災害。根據歷史的統計資料,明朝時期遇到了小冰期。中國古代的時候是個農業國,種田可謂是靠天吃飯,可想而知小冰河期,明代的災害是空前的。老百姓在災荒的時候往往是活不下去的,這個時候是非常爆發內亂的,從而危及王朝的滅亡。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就表明氣候變化是和王朝的更替有關係的。第二,制度弊病的積累。這一點表現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軍事力量的衰敗。明朝軍戶制度原本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制度越來越沒有辦法適應時代。因為明朝晚期財富差距越來越大,土地兼併也越來越嚴重,軍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不再被人尊重。同時,軍戶地位低下,常年忙於耕種,並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軍事訓練,這使得戰鬥力低下。還有一點,明朝吸取了唐朝藩鎮滅亡的原因,決定以文制武。武官在朝廷中地位遠遠不及文官,軍人的地位不高,使得廣大的人才都願意做文官,而不願意做武官。另外,明朝的黨爭和吏治腐敗。吏治腐敗是個歷史問題,歷朝歷代都會出現。一方面這些貪官汙吏給底層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他們使得朝廷沒有了足夠的錢糧來維持統治。可以說無論是滿清,還是農民起義軍的實力都是遠不及大明王朝的。正是官僚的腐敗,導致了朝廷實力不足。黨爭和宗室的問題可以說是明朝一大特色。比如有名的東林黨和閹黨,龐大的宗室集團。這些黨派之間的互相爭鬥使得朝廷成天陷於內鬥之中。宗室集團又給朝廷帶來了非常大的負擔。第三,則是崇禎個人的原因。崇禎雖然勤政,但是個人還是有很多問題的:1.他過於強勢,干涉到內閣的正常執行。明朝的皇帝其實權力並不大,國家的治理主要都是依靠內閣大臣。可以說明朝中期以後,皇帝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實際的行政權力都在內閣和六部手裡。可是崇禎皇帝過於急躁了,破壞了明朝的制度,大肆干預內閣的執行。比如崇禎在位17年,內閣重臣更換多達50人,幾乎大部分的人幹不到三年便被撤職了。這使得朝廷很難做好一些事情,同時大臣也不願意站出來替皇帝分憂。2.廠衛制度的廢除。東廠和錦衣衛原本是皇帝的耳目,是皇帝維持權力平衡的重要手段。可是崇禎皇帝卻廢除了東廠、同時弱化了錦衣衛,這使得崇禎時期的文官集團普遍缺乏約束。3.崇禎皇帝擅殺了大臣。明朝是晚期是有著很多能臣的,可是崇禎皇帝過於年輕,性子急躁了,誅殺了太多的大臣,這寒了很多大臣的心。這使得明朝出現了大量的降將,這些人最後帶著大權滅亡了明朝。4.政策過於搖擺,急於求成了。打仗最忌諱的便是兩線作戰,可是崇禎皇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始終都是如此。無論是李自成的農民軍,還是東北的後金,只要崇禎皇帝想辦法議和,都是有可能的。李自成只是流寇,沒有足夠長遠的目標。後金實力是不足的,它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滅掉明朝,它只是想要擴大地盤,壯大自己的實力。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弟子規的簡介與資料要詳細?